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重点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X,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X畴,属上层建筑X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考虑。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分管 各 种事 务 的官 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
大禹像
御(主管驾御战车)、遒人
(主管宣示命令)、太史 (主管天文历法档案)、官 占(主管卜筮)、瞽师、御 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
啬夫(主管收税和监察),
另设有采风之官。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
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都堂
• 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处(都堂)居中, 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 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 称为“都省”,故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 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 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 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 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人教版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人教版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1.秦朝:中央設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秘書和監察;“九卿”是虛指,是中央各部門的專職官員。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確立,唐太宗完善,中書省草擬政令(中書發令),門下省審核批駁(門下審令),尚書省頒發執行(尚書行令),三省集權於皇帝;六部分吏、戶、禮、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會官制的重大變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權”原則設三個副宰相,參知政事管行政,樞密使管軍事,三司使管財政。

(2)遼:實行“蕃漢分治”,中央設北面官,由契丹人擔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數民族;又設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漢人擔任,管理漢人和渤海人。

(3)西夏:實行黨項官職和漢族官職分開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為全國行政機關(相當於秦朝丞相和唐朝尚書省),設樞密院為軍事機關;設禦史臺為監察機關;設宣政院專管西藏和宗教事務。

4.明清:(1)明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

(2)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皇權;康熙帝設南書房;雍正帝設軍機處;乾隆帝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中央設理藩院專管民族和外交事務。

(二)新課標版1.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1)禪讓制,是指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2)王位世襲制,是指階級社會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襲(世襲制一直沿襲到清亡,經歷了近四千年的時間)。

(3)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因為王位世襲制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私有制發展的結果,階級對立的產物。

2.夏商時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襲制的形成;相、卿、師等的設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具有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其特點):第一,宗法制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前771年(周幽王);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西周的分封制1.起源:夏商的分封制度。

2.目的:主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制度。

3.内容:(1)两个主要分封诸侯者:周武王、周公旦。

(2)受封者、并举例(结合图例):由王族成员建立的诸侯国有 晋、卫、燕、鲁、吴 ;(同姓不婚、秦晋之好)由功臣建立的诸侯国是:齐 。

由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有: 许、楚、陈、杞、宋 。

成为现在省简称的诸侯国有: 晋、鲁(3)诸侯的权利:获得封地:土地 、人民;诸侯继续往下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_武装__、征派_赋役__等;诸侯的权利可以世袭。

(4)诸侯的义务:为周天子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和 朝觐述职 的义务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_松散__趋向严密。

消极影响(补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贵族的联合专政;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未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矛盾。

(由宗法制解决)5.瓦解(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导致井田制崩溃。

主要原因:王室衰落、诸侯崛起。

(2)表现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诸侯争霸;楚王问鼎;地方设立郡县;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等。

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升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能够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高考历史复习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

高考历史复习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

高考历史复习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高考历史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特征

高考历史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特征

1.知识线索
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 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 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 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 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 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水平的提高。
3.典型例题 二、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典题2】 (2013· 重庆文综· 5)《明史 》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 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 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 此表明,明朝内阁 题干佐证选项信息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典型例题
一、揭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典题1】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 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 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 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 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 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 出当时( 理解关键信息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 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 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对点突破
突破 1、(2013· 广东潮州二 高考命题常会设置迷惑项 【解析】材料本身没有反 模)有学者指出:“古来 来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 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 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 制的概念内涵。复习备考 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 官员事务是否繁忙 ,故排 时,抓住“演变”,归纳 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 除 A、C两项;D项不准确,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 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 化皇权措施与加强对地方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 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 管辖的中央集权措施;从 祖、清圣祖(康熙)四人 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 演变分析其趋势,透过趋 而已。”这里的“国家政 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 ,官 势揭示演变的本质,从皇 体”指( ) 员拘泥规制的情形 ,故选B 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性、 A .王位世袭制 项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认识 B .宗法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 D .郡县制▼ 权制度的内涵。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一)综述1.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3.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4.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5.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6.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7.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二)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三)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同学在复习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应该掌握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内容,再由点到面,有个整体的把握。

今天大家和小编一起,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内容,加深一下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
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
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
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

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