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
心脏介入术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心脏介入术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标签:心脏介入术;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心脏介入术是通过外周血管穿刺途径将特质导管送至心脏相应的病灶部位直接治疗心脏疾患,对诊断及治疗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和风心病等心脏疾患均有较好的效果,是当前国内外诊治心脏病必要的手段之一。
但该治疗手段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是少见却极度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而又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实施684例心脏介入治疗,其中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354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型术216例,射频消融术114。
发生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19例,年龄23~84岁,平均(51.9±19.4)岁,其中女12例,男7例,穿刺路径均为股动脉,发生率2.7%(19/684)。
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均发生在拔除动脉鞘管及术后6小时内。
1.2临床症状: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时,患者表现出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意识淡漠、胸闷、心悸、恶心及呕吐等休克症状。
均出现不同程度血压及心率下降,心电监护显示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11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交界性逸搏2例。
2护理2.1心理护理: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的心理一般都非常紧张,因而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抚与疏导非常重要。
如患者对手术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导致心率加快,会加重患者的缺血缺氧。
而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脏负荷增加时,可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等释放,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增强。
因此,应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饮食与活动、手术过程,对其进行必要的术前、术后指导,使患者身心平稳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恐惧心理。
必要时也可使用镇静剂,以避免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尤其是在患者术中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其紧张情绪,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探讨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探讨发布时间:2022-01-13T06:21:42.281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1期作者:徐晓丹[导读] 目的:分析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干预效果。
徐晓丹北大荒集团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8摘要:目的:分析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60例采取心脏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按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组患者30例,比较每组患者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数据间存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干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护理干预总有效率66.67%,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疾病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发生率为6.67%,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到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中,可提升护理干预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并发迷走神经反射;观察;护理效果;探讨近年来心脏介入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介入治疗中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
一旦患病患者便会出现面色发白、大汗淋漓、恶心、头晕、呕吐等症状,对患者预后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将护理干预手段,应用到患者治疗中可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心脏介入术治疗患者60例资料,并回顾分析,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1.2.1术前护理在行手术治疗前,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除常规备皮外,还应做好抗生素以及碘过敏试验,术前对房间温度及湿度合理调整,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的影响,保障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3-4]。
心脏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分析与护理

其发生机理 是疼 痛 通过 外 周感 受 器传 人 中机神 经 部位 ( 髓 质 ) 通 过 传 出神 经 使 血 管 扩 张 和 心 动 过 缓 , 压下 降 , 敛 临 , 血 导
床 症 状 的发 生 。 j 3 3 患 者 的 紧 张 、 惧 可 以使 体 内 儿 茶 酚胺 释 放 , 过 刺 激 . 恐 通 该 受 体 , 围 血管 收 缩 , 肌 收 缩 力 度 增 强 , 一 代 偿 机 制 矛 周 心 这 盾触发抑制反射 , 迷走神经张力升岛 , 使 导致 周 围 m管 扩 张 和
VVR 是 较 常见 且 后 果 严 重 的并 发 症 , 予足 够 重 视 和 积 极 处 理 , 行 严 密监 测和 相应 的 护 理 是 预 防 此 s 应 进
症 发 生 的 关键 。
【 键 词 1 心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入 术 血 管 迷 走 神 经 反射 并 发 症 护 理 关
P A 能有 效 治 疗 冠 心病 、 绞 痛 及 心 肌 梗 塞 , TC 心 降低 恶
12 拔 管 方 法 术 中 常 规 用 肝 索 50 0U, 后 常 规 用 肝 素 . 0 术 6 0 1 0 h维 持 1  ̄ 2 , 持 5 5h后 暂 停 ,0mi 0 ~ 0U/ 0 2 4 维 h . 3 n后 无并发症 , 心 电 、 压监 护下 , 1 利 多卡 因作 鞘管 周 围 在 血 予 局 部 浸 润麻 醉 l , 管 后 立 即手 法 压 迫 股 动脉 穿刺 点 近 心 端 , 1拔 ] 维 持 l ~ 2 n 止 血 后 2 5 0mi, 新 接 上 肝 素 维持 。 h重
i 3 临床 表 现 和 发 生 时 间 患 者 出现 脸 色 苍 白 、 晕 、 汗 . 头 大
介入治疗相关的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处理

• 造影后返回病房约1小时后,患者出现情 绪紧张,心慌、大汗,血压减低至 60/35mmHg,心率将至35次/分,指端湿 冷。 • 处理:给予地塞米松针10mg,静推; 5%葡萄糖250ml,快速静滴。 • 约半小时后患者心慌症状减轻,血压、 心率逐渐回复正常水平。
• 迷走神经反射较常见,发生 率3%~5%。 • 多为良性经过,但合并严重瓣 膜病及冠心病者可出现严重 后果。
• 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术后多需制动 12 ~24 h,部分患者不习惯于床上排便,易 引起尿潴留;术后进食增加,可致胃肠道 突然剧烈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 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神经反 射的发生。
预防及处理方法
• 术前准备: • 术前患者多有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 做好宣教工作,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 过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设备情 况等,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及紧张情绪, 与医护人员配合; • 同时给予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床上排便 等。术前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典型表现
• • • • • • 血压迅速下降(<90/60 mm Hg) 心率进行性减慢(<50次/min) 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 恶心及呕吐、呼吸减慢、躁动等 可伴有胸闷、气短, 严重可出现神志模糊、意识丧失等 。
发生原因
•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是诱发迷走神经反 射的重要原因。患者对治疗过程不了解 ,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可以使体内 儿茶酚胺释放,通过刺激β受体导致周围 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增强,刺激左室内 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这一代偿机制 矛盾触发抑制反射,使迷走神经张力升 高,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导致周 围血管扩张和心率减慢
主要处理
• 首先排除低血糖反应和造影剂过敏反应 。 • 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胸闷、 头晕等,急查血糖可明确诊断。 • 造影剂过敏表现与低血糖反应相似,但 多有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
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心率 , 使心率减慢 , 心输 出量减少 , 造成短暂 的心脑缺 血而引 起 晕厥等症状 。心导 管术后拔 鞘 管发 生的血 管迷 走反 射 的
掌握一定 的压迫技 巧 , 不可 用蛮 力 , 以不渗 血 、 无血 肿 为度 。
如患者 耐 受 差 , 用 1 利 多 卡 因 局 麻 , 手 压 住 穿 刺 点 可 % 徒
遵 医嘱予 阿托 品 0 5—1m 及 多 巴胺 1 . g 0—2 g静脉 注射 , 0m 1~ i 2mn内可 重 复使 用 ; 予 多 巴胺 加 入 0 9 生 理 盐水 并 .%
2 1 心理护理 .
进行 心脏 介入 手术 的患 者 , 理都 非 常紧 心
张, 因而做 好患者和家属 的心理 工作非 常重要 。可 以向患者
2 预 防方 法
发现病情 变化 的先兆 , 如打 哈欠 、 率减慢 、 心 腹部不适 等。术 后 2h内每 1 3 n监测生命体征一 次 , 5— 0mi 严密 观察穿 刺点 有无渗血及血 肿 , 患肢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 肢体血循情况 。 3 3 急救措施 . 患 者一旦 出现心 率进 行性 减慢 ( 0— 0— 8 7 6 0—5 ) .mi, 0 7/ n 血压 降至 9/ 0mm H  ̄ 0 6 g以下 , 面色苍 白、 出 汗 、 心和呕吐 、 恶 视力模糊等血管 迷走反射 征象时 立即抢救 。
50m 或 5 0 l %葡萄糖水 50ml 0 中静脉滴 注 以维 持血压 ; 同时 以0 9 . %生理盐水或 5 %葡萄糖 盐水进行快速补液 , 直至患者 的血压和心率恢复 到正 常水平 , 身症 状减 轻 ; 全 继续 多 巴胺 10~ 0 g加入 09 0 2 0m . %生理 盐水 5 l 0 m 中用微 量注 射泵泵
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原因分析
股动脉血肿形成及绷带包扎过紧
股动脉血肿形成及绷带包扎过紧股动脉 血肿形成及拔管后绷带包扎过紧均可压迫股 动脉导致血管牵拉,引起迷走反射。
原因分析
精神过度紧张
由于病人的病变较为复杂,手术时间延长, 导致病人急噪、焦虑和精神高度紧张。精神过度 紧张、焦虑和恐惧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 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 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反射 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 。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胸闷、大汗淋漓; 血压降低(<90/60mmHg); 心动过缓( <50次/分); 恶心、呕吐、头晕、烦躁不安;
原因分析
疼痛刺激
局部麻醉过浅,操作粗暴,拔管不当等都 可引起疼痛,疼痛刺激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 脑,使胆碱能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引起脏器 及肌肉的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致血压急剧 下降,心率迅速减慢,最快甚至可在30 s内发 生。
预 防
重视心理护理,调整精神状态 术前加强交 流沟通,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找出产生紧张 、焦虑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充分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术后注意患者隐 私部位的遮盖,尤其是女性,避免暴露过多 ,并加强巡视,以减轻紧张不安情绪。
预 防
拔管时,对心功能正常的病人,可给予0.9 %氯化钠注射液1 000 ml静滴,预防低血 压的发生并及时排出造影剂。 术前避免禁食禁饮过久,术后鼓励病人进食 及多饮水,以防发生低血糖和液体量不足而 造成的低血压情况。
处 理
3.药物治疗 立即放开输液速度,快速补液 ,若血压正常,以心率减慢为主,可给予阿 托品0.5~1mg静脉注射;若血压减低(收 缩压<80mmHg),可静脉持续泵入多巴 胺维持正常血压。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血管迷走反射应该如何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血管迷走反射应该如何护理心脏介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微创、低风险、小切口、X线下进行的手术,手术目的是治疗冠心病。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除血管狭窄,当血管狭窄的问题解决后,可有效缓解心肌缺血,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但在心脏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并发症,其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并发症。
如果发现不及时,处理较晚会危及到患者生命。
患者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措施也非常重要,那么具体该如何护理这类病人呢?一、心理护理因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加之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患者大多有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术前,对于疾病知识、介入治疗知识又知之甚少,又是在医院这一陌生环境中,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更甚,以至于其心率快、睡眠差,心肌缺血与缺氧程度加剧,使得前列腺素、缓激肽释放,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诱发迷走反射。
对此,护理人员应于术前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目的、方法、优势、成功病例等,使其了解手术安全性、注意事项等,做好患者的心理调适,指导其看电视、听音乐等,以舒缓情绪。
在导管室,热情接待患者,注意隐私保护,以减轻患者紧张、抵触心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与面色、表情,及时询问其感受,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二、拔管综合征护理术后患者动脉鞘管在留置了4~6h后需予以拔除,但若有局部麻醉效果不佳、压迫用力过大、拔管方法不对、缝合器缝合对股动脉血管造成牵拉等情况,会有明显疼痛不适,刺激到患者的下丘脑、皮层中枢,导致胆碱能自主神经张力增强,内脏、肌肉小血管呈现出强烈的反射性扩张,使得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减慢,甚至会产生神经源性休克。
对此,应在拔管前就拔管方法、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向患者及家属做出说明,并准备好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品,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
确保光线充足、环境温度适宜,注意肢体遮盖、保暖。
在拔鞘时,动作轻柔、准确,在进行拔管时,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
疼痛明显者,可予以其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明确患者心率、血压正常,再行拔管。
心脏介入手术出现迷走神经反射观察护理论文

心脏介入手术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突然,进展迅速,且易与冠心病自身的某些临床表现相似,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极易延误抢救时机。
因此,系统掌握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处理此不良反应是护理观察重点之一,2003年9月~2010年10月行心脏介入治疗患者300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1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3年9月~2010年10月行心脏介入治疗患者300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2~63岁,发生时间在术后0.5~6小时。
临床表现:本组10例发生于术后鞘管拔除后5~50分钟,1例发生于手术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冷汗、恶心、面色苍白、表情痛苦、血压急剧下降、心率突然减慢等表现。
发现上述症状或体征后,让患者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引起窒息,开放静脉通路,快速静脉注射阿托品1mg,2分钟内心率无明显变化再追加1mg,遵医嘱将多巴胺100mg加入5%葡萄糖40ml静脉泵入,按血压调整微量泵的速度,快速补充血容量,输706代血浆,吸氧,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和心律失常情况,并记录出入量。
给予对症处理。
治疗与转归:本组10例因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现及时,且抢救处理积极,症状均在5~30分钟内缓解,1~2小时后,血压、心率恢复正常。
所有症状消失,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此类并发症。
护理术前护理:①健康宣教:术前责任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及过程,通过挂图使患者了解心脏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的特点。
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陈述,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患者了解医院的诊疗水平,开展该项技术的时间,介绍成功的病例。
并告知术中、术后的配合与准备,告知手术的必要性。
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介入护士与患者见面沟通,介绍麻醉方式,病人手术使用局部麻醉,出现不适可以随时向医生护士报告,减轻其恐惧、紧张心理,使患者在轻松良好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3-03-21T16:32:19.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仕欣[导读] 介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治心脏病的技术。
张仕欣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CCU 550002) 【摘要】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近几年来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结果:19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经采取积极干预治疗措施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积极预防诱发因素,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是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预防措施。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迷走神经反射病因分析临床护理处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249-03 近年来,心脏介入手术作为心脏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
在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的迷走神经反射(VVR)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迷走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及血管内皮系统。
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引起内脏及肌肉内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低于90/60mmHg),心率缓慢(低于60次/min),头晕或神志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愈后。
我通过10多年的介入术后临床护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总结出一套临床护理的对策,进而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1 临床背景资料 1.1 基本资料筛选近年来我科室开展的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脉支架植入术(PCI)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射频消融术(RF)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等各种心脏介入治疗病例,其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19例。
针对这些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进行分析,男患者8例,女患者11例,年龄40~75岁。
术中发生10例,术后8例,术后延迟发生1例。
1.2 观察指标观察心率、血压变化,是否有胸闷、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头晕、面色苍白、烦躁、恶心、呕吐和甚至休克等一系列临床反应和表现。
当心率<60次/分、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20mmHg(1mmHg=0.133KPa),伴或不伴上述症状者,均可以认为发生了迷走神经反射(VVR)。
对上述19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进行病因分类汇总,具体详见表1:2 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病因分析诱发迷走神经反射主要由疼痛和精神紧张引起的,还取决于个体差异、穿刺部位情况差异及局部麻醉程度差异等因素。
疼痛阈值较低者、精神紧张者、穿刺部位肿胀明显的或伴有血肿者、局部浸润麻醉不够充分者、输液量不足及缓慢心率者均易发生迷走神经反射。
2.1 精神紧张由于患者术前对介入术缺乏了解,对介入室环境感到陌生,致使对手术有恐惧感,存在焦虑情绪。
特别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出现心理反应。
患者术前焦虑状态还与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程有关。
以年龄在40~60岁、文化程度低、患病5~10年者的焦虑程度最高。
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导致睡眠差、心率快,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释放,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从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
但大多数患者随手术成功而消失。
2.2 拔管综合症迷走神经反射一般发生在术中、术后拔管或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术后保留鞘管时。
手术过程中导管尖端刺激动脉内膜或心室腔,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兴奋,窦性心动过缓,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
拔鞘管时局部麻醉不佳引起明显疼痛,患者难以忍耐。
拔管时术者操作不熟练、动作过猛或按压过重,使血管腔内压力突然下降,按压止血时超过了患者的忍耐力。
术后患者排尿,尤其是女性患者在坐便器时有可能造成制动肢体弯曲,使动脉留置鞘管触及动脉,容易发生迷走神经反射。
右室右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时,量大或速度过快时刺激下壁心肌,通过迷走神经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了交感神经,激活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导致心动过缓和血管扩张。
2.3 血容量相对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患者由于术前紧张,食欲下降,担心增加心脏负荷,术前、术后补液不足,且术中出汗较多,加上造影剂致高渗性利尿,使血容量相对不足,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
2.4 药物使用不当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常用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止剂或极化液,如果这些药物浓度偏高或滴速过快,则会扩张血管导致外周阻力减少,血管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也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造成低血压,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2.5 尿潴留由于造影剂具有高渗性利尿作用,术后要求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都使尿量增加。
术后患者需卧床时间长,并限制术侧肢体活动,进而要求患者进行床上排尿,患者不适应床上排尿而造成尿潴留,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刺激压力感受器兴奋,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2.6 股动脉受压股动脉血肿形成及绷带包扎过紧均可压迫股动脉导致血管牵拉,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2.7 其他病因年龄偏大,原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者传导功能障碍患者也容易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3 预防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的临床护理3.1 术前护理3.1.1 一般护理术前除常规备皮,做好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手术前晚要保持病房安静,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确保患者有良好的睡眠。
3.1.2 心理干预重视心理干预,调整精神状态。
患者术前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心理,主管护士要找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护理。
在术前应给患者耐心、恰当的讲解,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着重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与指导(见图1)。
同时请做过此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
必要时术前遵医嘱给予艾司唑仑1~2mg口服或地西泮肌注。
3.1.3 掌控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术前晚除保证良好的睡眠外,还应掌握好禁食、禁饮时间,避免血容量不足、低血糖而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特别是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
成批手术接台时应按顺序安排禁食、禁饮时间。
3.1.4 指导床上排尿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练习,以预防患者术后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出现尿潴留,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3.2 术中护理3.2.1 严密观察、出现异常及时处理术中患者病情变化快,随时会出现各种应急情况。
备好各种急救药物及器械: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导管、除颤监护仪、临时起搏器、IABP 装置、吸氧和吸痰装置等,并确保设备和仪器性能处于完好状态。
护士要协助、配合医生观察各种监测数据,严密监测心率、呼吸及血压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术者并及时处理。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补液要充足,避免血容量不足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股动脉穿刺过程中及成功后要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迷走神经反射及其他并发症。
3.2.2 心理干预介入手术室护士应热情地接待患者,主动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并向其介绍手术室环境和设施,使之尽快适应,减少紧张和恐惧感。
术中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分散其注意力,指导患者与医生配合。
如在右冠状动脉造影时指导患者先憋气,然后咳嗽,可增强冠状动脉显影效果,预防胸闷不适、低血压现象发生。
3.2.3 拔除动脉鞘管的护理由于介入治疗后动脉鞘管拔除,局部按压过度诱发疼痛,导致血管牵张反射,容易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拔管前应分散患者注意力,指导患者深呼吸,嘱患者排空膀胱,向患者耐心解释,解除其恐惧及精神紧张情绪。
建立静脉通路,加强局部麻醉,可沿股动脉外侧缘的深筋膜、周围组织作浸润麻醉,避免产生压迫时的疼痛感。
常规备好抢救车和阿托品、多巴胺、参附等提升心率、血压的药物。
拔管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拔管时避免动作过猛或压迫过重引起疼痛,减少迷走反射的发生。
对于术中行临时起搏保护的患者,应先拔除动脉鞘,观察数分钟无明显异常后再拔出临时起搏电极和静脉鞘。
压迫止血时应以食指和中指压迫动脉穿刺点,其按压力度以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宜,避免过度用力或压迫面积过大,引起疼痛或受压迫的术侧肢体血液回流减少,导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拔管后30分钟内,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注意患者面色及表情,询问有无恶心及头晕等不适。
一旦出现低血压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治。
3.3 术后护理3.3.1 严密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所有术后患者给予心电监护及氧气吸入,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有无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温度(见图2)。
术后常规1h内每30分钟观察记录1次,以后3h内每小时观察记录1次,如有异常则术后3h内每15~30分钟观察记录1次,同时注意术前、术后生命体征的对比观察。
如果术后患者HR<60次/分,BP<90/60mmHg,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呕吐、大汗、心率进行性减慢、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患者可能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应立即通知医生,迅速采取应急措施。
3.3.2 心理护理患者术毕回到病房后护士应详细了解手术情况,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应多巡视、多关心、多照顾患者,耐心听取患者倾诉,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使用心电监护仪时,认真讲解使用监护仪的目的和意义。
3.3.3 术后体位及卧床时间指导经股动脉手术者术后卧床24h,术侧肢体制动12h,伤口处予1kg砂袋压迫6h;经股静脉手术者术后卧床12h,术侧肢体制动6h;经桡动脉或肱动脉手术者穿刺部位局部加压包扎4h~6h,术侧肢体制动10h~12h,伸直可平移;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卧床24h,术侧肩部制动72h,伤口予1kg砂袋压迫24h;卧床根据病情及患者需要采取平卧位、侧卧位或半卧位。
其他介入术后患者应根据术中肝素用量或出凝血时间决定卧床时间及体位。
由于术后穿刺部位需用砂袋压迫时间长,术侧肢体制动,患者会出现腹胀、腰酸等不适,护士可协助患者按摩腰背部,也可以在背部垫一软枕,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使患者感到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