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合集下载

[王维晚年多写山水诗]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晚年多写山水诗]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晚年多写山水诗]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很多关于他的诗。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着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

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

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

什么是“僧”诗呢?例如: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

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

“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

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

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

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

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

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作者:章寒叶圣哲黄翰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5期摘要:王维饱含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对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关键词:佛教;禅宗;空;无可无不可;坐禅观心;意境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

在唐代,君王们对佛教大部分采取包容保护的态度,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张壮大。

王维生活的时代,“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

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神秀被迎往东都洛阳,王公贵族和百姓万人空巷去迎接他。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下层百姓也开始追捧,社会上的礼佛之风悄然兴起。

许多高僧门下有许多俗家弟子,身边聚集着许多著名的士人。

王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的影响。

他的习禅历程是从北宗禅开始的,随着北宗禅的式微,王维从北宗禅转移到南宗禅。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作为其释放情感的载体,广泛的展现了“空”的思想。

诚然,这些山水田园诗歌大多写景,并无太多直接抒情或议论。

而王维的匠心独运恰恰表现在这儿,他将禅学对“空”的阐释,信手描绘成一幅幅寓意深广的山水画卷,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心与禅道有机交融,创作出众多富含理趣的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这三种特殊意象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王 维的诗中往往相互交融,创造出清幽、空灵 的境界,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 共同 构成王维那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禅诗 世界。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来到 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 隐的钟声,循着这钟声寻找寺院在何处。结合首联, 短短四句诗,已经显出山重雾隐的层次来,突出了 幽深、神秘、安静的氛围。特别是这钟声的出现, 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何处”一词, 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从整体上看,此诗深得《东坡志林》中所讲的“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之趣旨。本诗(亦或本画、本图) 从构图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 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处是模特儿似的浣女与渔人, 末句是虚写,其意已于前三句之远、近景中暗示出来。 因为“远山无色、远水无波”,故首尾两联实是背景与 画外音,而中间两联才是浓墨重彩之处,因而我们只要 紧紧抓住“松、竹、莲”这三个典型的表示诗人品性之 刚直不阿、超凡脱俗、典雅峻洁的意象,并仔细体验作 为诗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与渔人的质朴自由,本诗 的意境——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就美妙无比恍在眼前 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15岁已有名气。擅长诗歌、书画、音乐。成为京城 贵族的宠儿。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 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好事者 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1岁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 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 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 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 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 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 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 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 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尾联抒发感想。诗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 ”,想到了一个典故,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此时的心意。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 雨后”的“空”,是空寂宁静幽深的意思。诗人面对“空潭”, 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 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 ,还百姓一方平安。 诗人运用这个典故,表面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实 际让人联想的却是多面的:人啊,面对纷扰繁杂的世界,就该学 习佛家,闭目静坐,不生杂念,不受世俗欲念影响,求得心灵安 宁;在官场打斗争闹的人们,能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不是会宁静 许多吗?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 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恍映在眼前的却是一幅——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 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 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 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 《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 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 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 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 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诗中对云的描写集中在颔联,以互文的手法,细绘了终南 山风卷云舒、烟涛微茫、云霓明灭的奇幻景象。诗人身在终 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 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
诗 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 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
中 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 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
的 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 云 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
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 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 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 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 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 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 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 积 香 寺
禅心禅意
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 始知有寺。这飘忽而来的钟声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召 唤与暗示,而山则显得更清幽、更寂静。
平缓而悠扬动听的钟声,似乎将禅意转化为诗情,而悠 远无穷的禅意又在这袅袅不绝的余音中回荡。这在静寂 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 静。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 幻的,必将归于空无。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之 境。
55岁 安禄山攻陷长安。被安禄山俘去做了几年伪官。但心系唐 王朝。暗中写《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 碧池头奏管弦。”正是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57岁 唐军收复失地,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 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 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颈联写得最传神。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 积寺 。只见这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 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的阴森幽暗,似乎显得阴 冷。“咽”“冷”为该诗诗眼,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 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冷寂暗淡的心理状 态,与红尘繁杂、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山水也如人一 般呜咽、阴冷,尽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其内容含量远远超出几句 诗的范围,表现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题中“山、秋、暝(晚)”。 “空”字极为跳眼,此字在王维的诗中运用频率甚高,如《鹿柴》“空山不 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由下文可 知,此空非虚也,实乃清、静。“晚”字亦很传神,曲折地道出了诗人盼秋 之心、慕秋之情。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对仗工整、景物明丽、章节谐 和、风格灵动而卓绝千古,此句内在的审美机制在于诗人将无生命的“月、 松、泉、石”写活,且活得如此“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相依相托、血脉 通连,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观察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 体悟得天人合一!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上联合璧,动静相协、视听互动、 情景交融,浣纱之女穿梭于茂林修竹之间,渔樵之男荡舟于“荷塘月色”之 中,充满了一种拙美和野趣,洋溢着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人生之感。
由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知,上述之“画”还承载着诗 人来自社会的信息。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 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 “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 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 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 显得不足为怪了。
60岁 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为 一生最高官职。
“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 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 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旧唐书》记载:
王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 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读诗悟禅
诗中的禅意:
• 以云入诗(终南山) • 以月入诗(山居秋暝) • 以钟入诗(过积香寺)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意解读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 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 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 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 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 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 的位置。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众所周知王维此诗最为人称道乃颔联一句,“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 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 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 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 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 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 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 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 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 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过香积寺》写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过,访问。 探访香积寺,是诗人隐居蓝田别墅,寻仙奉佛生活中 的一个片段。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寻常看不见, 所以常人不知,因“不知”,故欲寻访,表现了诗人 寄情山水的情趣。进山要走好几里路,在那云雾缭绕 的山峰之下,还没有见到寺院,可见诗人表面写云峰, 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维摩诘为王维的行迹提供了依据: 一是般若智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获得,可以在家修行;二
是世俗一切与悟道无碍,名利非不可求,只是应以无 上道心去对待,不可执着, 三是要达到维摩诘的境界是很难的,但是王维可以通过奉 佛参禅,努力接近这样的境界,王维的奉佛目的不 在济度世人成就济度众生的大悲宏愿,而在除却烦恼, 超越世俗社会,获得人生的解脱; 四是既在仕途,就会布满艰险,修习内圣外王之功,不能 避除仕途艰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