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上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 教案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 教案设计

5.1 法不可违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

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学检测】1.违法无小事(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违法行为分为、和。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或者,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新课讲授】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含义及理解(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人教版上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版上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

⼈教版上册⼋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教案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框法不可违⼀、教学⽬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法的⼈。

2.能⼒⽬标:逐步形成⾃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活动的能⼒。

3.知识⽬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为的类别;认识⼀般违法⾏为的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违法⽆⼩事。

难点:警惕⾝边的违法⾏为。

三、教学⽅法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四、教学⽅法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新课活动⼀:【运⽤你的经验: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P46问题:(1)⼩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学⽣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因为⼩勤不懂法,到建筑⼯地捡固定脚⼿架⽤的铁卡⼦去卖废品,他的⾏为是违法的。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导语:法律作为⼀种⾏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们⾏为的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本节课我们就⼀起来学习《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第⼀框法不可违(板书)⼀、违法⽆⼩事(板书)1.违法⾏为的含义(板书)教师指导学⽣阅读课⽂P48正⽂第⼀⾃然段,帮助学⽣归纳总结。

含义:违法⾏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为。

2.违法⾏为的分类(板书)教师指导学⽣阅读课⽂P48正⽂第⼆⾃然段,帮助学⽣归纳总结。

分类:民事违法⾏为、⾏政违法⾏为、刑事违法⾏为。

活动⼆:【探究与分享:认识违法⾏为类别】P47问题:上述⾏为是不是违法⾏为?属于哪⼀类违法⾏为?学⽣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是违法⾏为。

分别属于民事违法⾏为、⾏政违法⾏为和刑事违法⾏为。

3.违法⾏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板书)教师指导学⽣阅读课⽂P48正⽂第⼆⾃然段,帮助学⽣归纳总结。

法律责任:民事违法⾏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政违法⾏为要受⾏政处分或⾏政处罚;刑事违法⾏为要受刑罚处罚。

教师点拨:民事违法⾏为和⾏政违法⾏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般违法⾏为。

5.1法不可违(教 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上册

5.1法不可违(教 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上册

八上《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是本册关于法律的第一课时,为以后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重点在于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做守法好公民。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分析自媒体博主发布“五问陈梦”这一违法行为,知道法律对人们行为的指引、评价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

法治观念:通过分析“生活镜头中的违法行为”,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通过“体育饭圈中的违法行为”,学会辨析违法行为,明确违法的后果,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做到遵章守法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违法行为的种类5.【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6.【设计思路】本课以自媒体博主发布“五问陈梦”的违法行为时事新闻导入,使学生意识到违法无小事,聚焦体育饭圈化乱象,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法不可违,设置一个总议题:体育“饭圈”不可闹出法律“圈”,下设三个子议题,子议题1:知—违法行为你我知;子议题2:明—违法行为你我辨;子议题3:行—遵章守法你我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法律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教材内容、案例、图片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道具,如警察帽、法庭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校园纪律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案例,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2. 让学生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明白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3. 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2.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三、教学难点1. 法律与国家治理的关系2. 公民如何遵守法律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素养。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短视频,展示一些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需要法律?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阐述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遵守法律?违反法律会带来什么后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提醒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6. 课后作业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

2. 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了解。

3. 邀请律师或法官等专业人士进行法治讲座,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法治教育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法治素养提升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对法治的理解程度。

5.1法不可违(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部编版)

5.1法不可违(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部编版)

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探究与分享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权和违约)。

民事违法行为: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2、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4、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民事违法行为)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请同学们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言检测反馈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这直接体现了法律(C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2.“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这是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

这警示我们( B )①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②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③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④要重视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结巩固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说出自己的收获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

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

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

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违法无小事。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合作探究
四、教学方法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P46
问题:(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因为小勤不懂法,到建筑工地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去卖废品,他的行为是违法的。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导语: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

(二)讲授新课
第一框法不可违(板书)
一、违法无小事(板书)
1.违法行为的含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8正文第一自然段,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8正文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认识违法行为类别】P47
问题: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是违法行为。

分别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8正文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分或行
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刑罚处罚。

教师点拨: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板书)
1.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板书)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分析】P49
问题:这些行为违反了哪部法律?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镜头一“谎报险情”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镜头二“破坏铁路封闭网”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镜头三“殴打他人”属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这些行为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9【相关链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帮助学生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含义和分类,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2.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板书)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辨析民事违法行为】P50
问题: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三种行为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一的行为是典型的合同违约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镜头二的行为是民事侵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镜头三的行为是民事侵权行为,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知识产权)。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1【相关链接:认识民事权利与合同】,帮助学生了解民事权利的重要性和内容,了解合同的含义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事违法行为的内容。

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板书)
教师提问: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好习惯?/怎样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1【相关链接: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了解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法律活动的几条基本原则,使学生在从事民法活动时,能够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三)知识归纳
1.什么是违法行为?P48
答: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 违法行为分为哪些?分别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P48
答:(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刑罚处罚。

3.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P49
答: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

4.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P50
答: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5. 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好习惯?/怎样预防一般违法行为?P51
答: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6.为什么说法不可违?/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P46-51
答:①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和法律责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违法行为和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希望同学们能认清违法行为的危害,养成遵章守法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顶尖课课练》
2.什么是违法行为?P48
3. 违法行为分为哪些?分别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P48
4.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P49
5.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P50
6. 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好习惯?/怎样预防一般违法行为?P51
7.为什么说法不可违?/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P46-51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的含义
2.违法行为的分类
3.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