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异规律-精
合集下载
地域分异规律ppt课件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50
200
热带稀树 草原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带)
100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大陆西岸
内陆
16 00 大陆东岸
( 以陆 北地 半自 球然 为带 例 )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
温带 荒漠
草原
51
(1)热带湿润地区
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积温 气候 植被 土壤
低山、丘陵 ≥ 7500℃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淋溶强烈的砖红壤、红壤
作物
水稻一年三熟,经济作物种类多
52
(2)亚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积温 气候
山地、丘陵、盆地 4500 ℃ ~ 7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
红壤,肥力较低
雪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是温带季风气候 和 温带海洋性气候 ;
(4)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 亚马孙河流域
,
(5)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是 低纬度 。
62
63
专题4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
长江三角洲的“优越” 黄土高原的“脆弱”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
气候
地理位置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生物
水田农业
土壤
土壤肥沃
地貌
地势低平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水文
长江入海口
3
黄土高原景观的形成 水文变化
水 土
地貌变化
流
失
土壤侵蚀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精品课件)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分布特征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北方向)
向)
水平方向上(同一海 拔上)
垂直方向上(山麓至 山顶)
图示
典型地区 典型案例
低纬度和高纬度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高海拔山地
拓展 林线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 长乔木的界线。(林线附近一般为针叶林)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0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2021中图版
自然带的形成
地理 位置
纬度 热量 决 气候 影 海陆 水分 定 类型 响
植被 形 土壤 成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活动
比较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1.同一自然带自然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 素和整体保持特征 的相对一致性。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影响因素
重要因素 成因总结
水分
太阳辐射由赤道 向两极递减,即 以热量为基础
热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 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 基础
热量(海拔差异) 水分
海拔不断升高,水热 条件发生改变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 向)
雪线高;迎风坡雪线低。
阅读
地方性(非地带性)
实际上,在自然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基础上, 自然界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盛行风、洋流等因 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布现象。
【材 料】
地方性是由于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 的聚积和排水条件的不同等引起的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在野外考察时,直 接观察到的往往是地方性差异现象。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地貌部位的变化也 会引起水热不同组合及重新分配,进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物群落。
地域分异规律

二、景观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和类型
• 景观在地球表面的千变万化的根本原因有 两个,即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这两个 因素在地球表面相互作用,决定了地域分 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 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一)太阳辐射能与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
•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是指景观各组 成成分和景观的性质沿纬度作用规律的更 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地域单位。
• 景观的地带性分异: 景观的各个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决定了作为这些组成综合的“景观”也必 然具有地带性分异。例如,在赤道带,高 温多雨、径流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烈, 风化壳和土层深厚,形成砖红壤,发育了 茂密的热带雨林,这就是赤道带景观特征。 而在亚寒带,严寒少雨、冻土层深厚、风 化壳薄,形成灰化土,发育了泰加林,这 就是亚寒带的景观特征。
•
2.具有耗散结构特性:指当体系处于非平衡 状态时,通过体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 交换而形成和维持的一种在空间和时序上 宏观层次呈现某种有序化了的结构。
• 理解耗散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耗散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即系统内各组成成 分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在宏观上表现出一定有 序性。 • 例如地理景观系统组成虽然复杂,但在空间上 却是有序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土圈等都占据着特定的位置,表现出层状结构。 再如,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性等都是系 统有序的表现。整个地理景观随季节和昼夜的变 化,也可被认为是时间上的有序性。有序性的对 立面是无序性,如果体系处于无序状态,则各种 物质呈均匀分布,多呈混沌状态。描述系统无序 性的热力学函数叫熵(s),高熵对应于无序, 低熵对应于有序。可见,耗散结构的系统熵是比 较低的,而地理景观系统的熵也是比较低的。
• (二)海陆对比性 由于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地球表面形态 崎岖不平,洼地积水,大陆露出水面,形成一些 大陆和海洋。由于大陆和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不 同,产生强烈的对比,例如海洋的水具有流动性, 较大的热容量等,而大陆不具有流动性,热容量 较小等产生强烈对比。由此使大陆和海洋在气候、 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差异,形成对比明 显的海洋景观和陆地景观。
第八章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具体表现。
二、垂直地带谱 垂直地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 1、基带 垂直地带谱的起始带为基带。 基带与所处的水平地带的水热条件是相适应的, 自基带往上各垂直地带的组合类型和排列序次也表 现出与所在水平地带往高纬方向的更替方式存在极
大的相似性。基带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也
决定了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地球上辐射平衡的纬度分布:
热量分带:
2、非地带性 是指由于地球的海陆分布,使自然地理要素
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延伸,按经度发生有
规律的排列。
非地带性分异有大、中、小尺度:
大尺度地域分异包括海陆分布的、大陆与海洋的 起伏以及干湿度地带性等; 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由地貌类型差异而引起的分 异现象;
第八章 自然地域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
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二、地域分异的规模
三、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与基本规律 1.地带性 2.非地带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the first law of geography: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海陆基本上是东西相间 排列的。在同一热量带内大陆东西两岸及内陆水分
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便发生明显的经向地带性
分化。自然要素以及自然综合体东西向表现出诸如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不同景观
的规律性更替。
气候及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
降水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
自然界中地域分异的现象是非常显著的。从赤
地域分异规律

表示植被
表示自然带
表示气候
知识框架
地 理 环 境 的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一、地理分异规律
二 地 理 环 境 的 分 异 规 律
1、概念 2、成因
1、主导因素 (一)从赤道到两极 2、规律 、纬度分布 (纬度地带性) 3 4、例子 水平分 异规律 1、主导因素 (二)从沿海到内陆 2、规律 (经度地带性) 3、纬度分布 4、例子 1、主导因素 垂直分 2、规律 异规律 3、纬度分布 4、例子
.D .I .G.F .E .C .B.A
.
H
5、自然带H在南半 球缺失的原因是— 南半球50度到70 ———————— 度上没有陆地 ————————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 三、非地带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 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向或南北向)保持特征 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如东 西向或南北向)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的 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成因:
1、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
2、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3、海拔高低不同导致水热及其组合不同
不同的地域纬度位置不同, 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 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自然地理环境. 用自然带来 指示.
情 景 活 动
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 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 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是否相同,为什么?
注意区别: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2.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延伸方向?更替方向? 3.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域分异规律(二)

显域处境反应了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隐域处境 表面是非地带性的,但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
月牙泉
沙漠芦苇
第四节 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全球性分异 (全)大陆、 (全)海洋分异
区域性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 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
全球性分异规律大陆和大洋的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派生的分异规律中尺度地方性分异规律基本的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形成基础根本原因小结东西延伸热量为主太阳辐射纬度地带性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更替水分为主海陆位置经度省性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延伸水热状况海拔高度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ks5u精品课件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垂直地带性重点
水上处境:潜水面距地表不远,埋藏不深,潜水因蒸发 可上升到地表,影响土壤发育。这一处境有地表水和地 下水流入,从残积处境的土壤中淋溶出来的不同物质可 被潜水带到这里。水上处境又是过境环境,从分水岭来 的物质经过这里,被带到水下处境去。
水下处境:物质从侧面以流体或固体径流方式流入,土 壤(河泥、湖泥)自下而上发育,与下部基岩无关,周 围分水岭地区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进入到这里,因此, 易移动元素的堆积可以作为水下处境的特征。
原因是山地的水热状况随海拔发生的变化; ✓ 垂直带性既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又受到非地带
性因素影响,是此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区域性地 域分异规律。
(1)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相似之处 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与赤道到
北极。但二者产生的原因有差别,在哪里?
(2)垂直带性受经度省性的影响明显
垂直带谱
因素4:人类活动
……
月牙泉
沙漠芦苇
第四节 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全球性分异 (全)大陆、 (全)海洋分异
区域性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 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
全球性分异规律大陆和大洋的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派生的分异规律中尺度地方性分异规律基本的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形成基础根本原因小结东西延伸热量为主太阳辐射纬度地带性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更替水分为主海陆位置经度省性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延伸水热状况海拔高度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ks5u精品课件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垂直地带性重点
水上处境:潜水面距地表不远,埋藏不深,潜水因蒸发 可上升到地表,影响土壤发育。这一处境有地表水和地 下水流入,从残积处境的土壤中淋溶出来的不同物质可 被潜水带到这里。水上处境又是过境环境,从分水岭来 的物质经过这里,被带到水下处境去。
水下处境:物质从侧面以流体或固体径流方式流入,土 壤(河泥、湖泥)自下而上发育,与下部基岩无关,周 围分水岭地区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进入到这里,因此, 易移动元素的堆积可以作为水下处境的特征。
原因是山地的水热状况随海拔发生的变化; ✓ 垂直带性既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又受到非地带
性因素影响,是此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区域性地 域分异规律。
(1)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相似之处 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与赤道到
北极。但二者产生的原因有差别,在哪里?
(2)垂直带性受经度省性的影响明显
垂直带谱
因素4:人类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