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概述 •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 • 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 概述
• 1.1 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由这些要素组
成的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 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称为自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制约或支配地域分 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分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 大洋表层(大洋表面 以下200m深)纬向自 然带主要是太阳辐射、 温度、风向、降水等 气候地带性引起的大 洋温度、洋流、盐度 和含氧量差异,以致 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 区别,从而引起大洋 表层自然综合体,按 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 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 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省性分异
•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 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是最大一级的省
性。
省性分异
• 赤道带:气候省性差别不显著。 • 热带:西岸信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东
岸季风气候。 • 亚热带: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亚热
1. 概述
• 1.2 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 太阳辐射能 • 地球内能
1. 概述
• 1.3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 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
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 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称为地带性分异。 • 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 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 地带性分异。
洼地带、冲积洪积扇。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 地方气候决定于范围比较小的气候形成因 素,如大片森林、湖泊、中等地形、城市 等,气温和湿度的水平剃度和垂直剃度比 大气候大。
地域分异规律

二、景观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和类型
• 景观在地球表面的千变万化的根本原因有 两个,即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这两个 因素在地球表面相互作用,决定了地域分 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 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一)太阳辐射能与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
•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是指景观各组 成成分和景观的性质沿纬度作用规律的更 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地域单位。
• 景观的地带性分异: 景观的各个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决定了作为这些组成综合的“景观”也必 然具有地带性分异。例如,在赤道带,高 温多雨、径流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烈, 风化壳和土层深厚,形成砖红壤,发育了 茂密的热带雨林,这就是赤道带景观特征。 而在亚寒带,严寒少雨、冻土层深厚、风 化壳薄,形成灰化土,发育了泰加林,这 就是亚寒带的景观特征。
•
2.具有耗散结构特性:指当体系处于非平衡 状态时,通过体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 交换而形成和维持的一种在空间和时序上 宏观层次呈现某种有序化了的结构。
• 理解耗散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耗散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即系统内各组成成 分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在宏观上表现出一定有 序性。 • 例如地理景观系统组成虽然复杂,但在空间上 却是有序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土圈等都占据着特定的位置,表现出层状结构。 再如,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性等都是系 统有序的表现。整个地理景观随季节和昼夜的变 化,也可被认为是时间上的有序性。有序性的对 立面是无序性,如果体系处于无序状态,则各种 物质呈均匀分布,多呈混沌状态。描述系统无序 性的热力学函数叫熵(s),高熵对应于无序, 低熵对应于有序。可见,耗散结构的系统熵是比 较低的,而地理景观系统的熵也是比较低的。
• (二)海陆对比性 由于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地球表面形态 崎岖不平,洼地积水,大陆露出水面,形成一些 大陆和海洋。由于大陆和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不 同,产生强烈的对比,例如海洋的水具有流动性, 较大的热容量等,而大陆不具有流动性,热容量 较小等产生强烈对比。由此使大陆和海洋在气候、 水文、生物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差异,形成对比明 显的海洋景观和陆地景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地理科学131 钟康弟1301100018
简述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答:地域分异规律分为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1、等级关系:地域分异以分异现象涉及范围作为依据,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且不同尺度之间的地域分异具有从属性。
2、成因关系:
(1)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其相应的许多自然地理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
(2)非地带性分异则因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3、地带性分异和分地带性分异的能量来源都来自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能。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然地理景观及其各成分的分布常常是同时有两种规律共同决定。
4、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的关系。
(1)共性:都受水热组合特征的制约,呈现譬如温度递降等特征。
(2)差异:
第一,垂直带性是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水平带性则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第二,水平带性湿度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制约,而垂直带性的湿度变化随海拔升高降水量先增加,在达到某个高度的时候再降低,并有背风坡和向风坡的差别。
第三,垂直带的气候、地貌均很复杂,某些特征呈现出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

当水热对比相当时,水平地带明显地与纬线斜交伸展,像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气温的南北差异和于湿度的东西差异 共同起作用,两者势均力敌,致使这里的水平地带呈与纬 线方向斜交的排列。
比较简单的卵形理想大陆图式
比 较 复 杂 的 方 形 理 想 大 陆 图 式 ( 马 克 耶 夫 提 出 的)
南北半球地带谱基本对称
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路半球的海 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52.7%)
海陆分异具有重要的地理效应,表现为海洋和陆
地的强烈对比,使得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各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所组成的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
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两类
明显不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性质是地域分异的
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其它纬度出现了东西递 变的干湿度分带性。 大陆两岸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向两极过 渡到苔原地带。 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在大陆内部,自荒漠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 向两极过渡到苔原和长寒地带
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的是地中海型自然地带。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
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
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
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 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
显的纬向地带分异。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
流水作用强烈,等等。因此一些外力地貌,如高纬地区的
冰川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等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地带性 分异。
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 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不 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 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海陆起伏分异
海陆起伏曲线:平均H陆=875m,平均H海=3800m。
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 垂直带性分异的背景。
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地中海为陆间海。
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 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3.4.2 陆地干湿分带性
3.5.4 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的相互关系
1.相似之处
(1)带谱相似: 变化规律一致;
(2)成因相同:
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
2.明显差异
(1)带幅宽度:气温垂直递减率与水平递减率;
水平:100-500km,山地:几十m到2000m;
(2)水热对比:
水平:大气环流与海陆对比;山地:山地性质;
(3)带间联系:垂直带间的联系大于水平带; (4)微域差异:山地小气候复杂化; (5)节律变化:水平带有差异;山地内一致。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是形成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 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土壤、水文过程等都有明显的表现。 动物界的纬度地带性表现的很清楚。大部分地貌,甚至某些岩 性地貌都有地带性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共轭性”:从某个自然 要素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自然要素的特征。
3.表现形式: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为各自然地理要素及 其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与 纬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自然地域单位,是陆地自然 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国内: 我国古代典籍:
《禹贡》:九州的划分; 《大唐西域记》:印巴次大陆的分异; 《梦溪笔谈》:南北气候差异对植物的影响。 中国地理学者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也作出了独创性 的贡献。 黄秉维:我国的自然地带周期律、自然区划; 郑 度:青藏高原自然地域分异; 模型化研究(牛文元、蒋忠信等)。
自然地理 第五章 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结构呢?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
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
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而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自然综合体洪堡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将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严格的地理体系自然地理系统概念: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根据上述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地球表层这个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功能及其时间演化的规律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有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集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成因即为地域分异因素,而之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关系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个:
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延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二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使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能量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放射能,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丛属,均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环境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同时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关系
不同因素造成的低于分异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影响着低于分异的范围,一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做为
(1)大尺度地域分异
大尺度地域分异设计全球或分别涉及海洋与大陆,至少涉及一个广大区域,据此又可细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以及区域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海陆分异)
2)全海洋和全陆地地域分异(陆地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区域
内的地带性因素)
(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垂直性分异等。
(例如罗浮山的山麓多为冲积水稻土、300m以下地山丘陵的赤红壤、300m以上的山地红壤、600m 以上的山地黄壤、1100m以上的山地灌丛草甸土)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聚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例如华北平原的山麓到海滨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海滨盐土等)
大尺度分异规律构成小尺度的基础和背景,小尺度分异规律是大尺度的进一步分化,受大尺度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独立性。
(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通常被视为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其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从狭义上看,地带
性仅指纬度地带性,即只要导致就景观沿纬线平行分布,沿纬度方向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成因:(热量差异)
(1)日地距离和黄赤交角是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热量分布不均匀的背景和前提。
(2)地球呈球形,太阳高度角不同导致太阳辐射沿纬度呈不均匀分布。
(3)大陆跨越多个纬度,且地势起伏不大,是纬度地带性得以充分展现的前提。
表现:
a)热力地带性:地球表面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取决于日地距离、黄赤交角的大小,太阳辐射随纬度
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发生热力分带,这种热力分带具有全球规模,在海洋和陆地都有明显表现。
b)大陆和海洋的纬度地带性
地球呈球形,太阳高度角不同导致太阳辐射沿纬度呈不均匀分布。
大陆跨越多个纬度,且地势起伏不大,是纬度地带性得以充分展现的前提。
(1)气候: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2)水文:径流的形成、径流总量、径流系数、径流年变化状况、潜水位高低、河水和潜水的化学成分等也都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3)植被和土壤: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表现突出,每一自然带都有自己的特色植被。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
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
2、非纬度地带性
由于地球内能作用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的地域分异,成为非地带性。
海陆分异、海陆起伏分异,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陆地上沿海——内陆间的水分分异,区域的地质地貌,岩性、山地的垂直分异都是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干湿度分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经线方向延伸,以周边海岸带为起点,越向大陆腹地月干旱的多向辐射模式。
实际观察到的干湿度分带界限不与经线平行,却与海岸线轮廓相似;地带更替方向不与经线垂直,而或多或少与海岸带垂直。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关系:
①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②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③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性,又有复杂性。
(四)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沿垂直方向随地势高度发生带状垂直更的规律,必要条件是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水热状况差异。
垂直地带性特点;
①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
②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和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性分异越显著,垂直带谱越完整。
(垂直带谱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山地的相对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
③垂直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
▲最干旱的山地雪线最高,总体上自热赤道向极地降低。
④带幅窄,递变急剧。
气温沿山坡的垂直递减率远大于其在平地上的水平递减率。
⑤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
(珠穆朗玛峰的带谱型:南坡海洋性、北坡大陆性)
与水平地带性关系:
★共性它们均受水热条件组合不同的制约
★差异
①等级和规模上的差异
Ⅰ等级上:水平地带性属于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属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Ⅱ规模上:水平地带性的规模远大于垂直地带性
②水热变化的成因差异
Ⅰ水分上:水平地带性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而垂直地带性则主要决定于饱和水气压的变化,并且有背风坡和迎风坡的明显差别
Ⅱ热量上:水平地带性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能在不同纬度地区的变化,而垂直地带性则主要决定于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且气温沿山坡的垂直递减率远大于其在平地的水平递减率
★相互关系
①垂直带谱的分层数决定于不同自然带所处水平地带的位置
②水平地带的每个自然带都可以成为垂直带的基带
③不同纬度带具有不同垂直带谱
(五)地域分异规律的关系
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参与下,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作用的结果,使大陆和海洋的地域分异,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的相互关系都表现得及其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