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1 of 62 禅宗公案、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宠辱不惊,自然的面对一切。
就是从日常的生活中,顺其自然专注于过程少想结果,把日常生活当作一种修炼的工具。
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安住当下。
即可挖掘出潜能从而发挥出最佳状态和水平。
“平常心是道”的解释: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人,看作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人,不但从行为上与平常人保持一致,而且从心理上使自己渐渐归于普通。
放下傲慢与自负,把自己降到普通大众的层次。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大众的一员,都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
返归平凡,投身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锁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好,就是最大的修炼。
其实,世上本无佛,认识你是个普通人后,你就走向了佛国的正途。
“佛法无边,大道无形。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无限终极真理的存在,这个真理就是宇宙之本源。
道家谓之为“道”,释家谓之为“佛”。
马祖云:“平常心是道”。
就是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是通向佛国的不二法门,舍此并无他途。
下面有一个例子可供参考,“平常心”做的最好的就是林海峰。
当年,23岁的林海峰在名人战中挑战坂田荣男,首局败北后,林海峰失去自信,他去找老师吴清源请教。
吴清源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老天对你已经很厚了,23岁就挑战名人,这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也达不到的成就了,你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呢?”言毕,吴清源题写一幅“平常心”送给弟子,林海峰由此大悟,随后连胜三局,坂田扳回一局后,林海峰再胜一局,挑战成功,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名人。
林海峰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为输了棋而难过了。
”他最爱用的题词是“无我”,颇具禅意的简短两字,深意却尽在其中。
(专注于下棋的过程,将胜负置之度外,是林海峰取胜的关键。
)再例如:在奥运会中,有许多优秀的著名体育运动员,由于太想拿金牌了,心理压力太大从而临场发挥不佳,与金牌失之交臂。
相反,有许多不知名的云动员,由于没有拿金牌的心理压力轻装上阵,往往能取的不错的效果,有的还超常发挥,夺得了金牌。
似是而非--禅宗公案干屎橛与庄子道在屎溺辨析

20 年 5 04 月
Ma 2 0 y, 4 0
似
—
是
w
非
禅宗公 案“ 干屎撅 ” 与庄 子“ 道在屎 溺” 辨析 朱 钧
【 禅宗的话头“ 摘要】 干屎撅‘ ’ 与庄子的“ 道在东A" 形似而实异.本丈从逻辑结 构和语法 句式开始分 析 二者 区别, 拼析 祥索“ 干尿权” 与破 僧人的执井、 而遗“ 在尿 溺” 是对“ 存在性 的说 明, 道” 同时瀚宜分析禅 宗话头 中“ 的缺失及其原因. 是” 【 干及权; 关镇词】 道在澡溺; 破执; 是; 道无处不在 t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3 01 3820)3 08 3 10-23(040 -08-0 命题一 : 文很禅师与僧 人问答。僧问 :佛是什 么? “ ” 师曰 :干屎撅 .[ ‘ . ” J ] 命题二 : 庄子与 东郭 子问答 .东郭 子问于 庄子 曰: “ 所谓道 . 乎在?庄 子曰 :无处不在。东 郭子 曰:期 恶 " “ ” “ 而 后可7庄 子曰 :在麟蚁 。曰:何其下邪 ?曰 “ " “ ” “ ” 在稀 批. 曰:何 其 愈下 邪? 曰 :在 瓦 壁,曰 :何 其 愈甚 ” “ ” “ ” “ 邪?曰 :在屎溺。闭 ” “ ” “ ” 道 是佛 教与道家最基本的概 念, ” 佛 和“ 成佛得道 寻求解脱是学 习者 动力追求的最终 目标 , 者的最高境 二 界均不可用语言直接表达 . 对二者的描述也是至为美妙 P .从句法 来看、 '” 二者都是疑 问句。. 在这里表 示判 是” 断 ,是 什么” 示 S和 P为等 同和归类关 系, 在 哪 “ 表 而“ 里” 表示 S 的存在处所 、 ' 位置或状 态, 结论是 : P' 在 .命 题一是对 S 本质 的界定或定义 . 命题二则是对 S状 态的 ' 描述 , 二者显然有区别。从逻辑上分析, 命题 一用逻辑语 言表达 为,=P , " " S "为对等关系 ; 命题二则 为 S E '为 ' . P 从 属关系 。语法 与逻辑分析表 明:干屎撅” 道 在尿 “ 与“ 溺” 二命题有很大差异。以此 为基础 , 们从作者的意图 我 与二命题的作用来深入甄解, 力求妙 尽玄 旨.
指月录 公案 解读

指月录公案解读《指月录公案》是一部由唐代禅宗高僧慧能弟子洞山宗诤整理的禅宗公案集,记录了大量禅宗师父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和禅宗的开示。
本文将对《指月录公案》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指月录公案》是禅宗公案集中的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宗诤弟子洞山制订的禅宗典例,内容丰富,对于了解禅宗思想以及禅宗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公案的形式是指导禅修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师父和弟子之间的互动,以问题与答案的形式,帮助弟子突破心理的障碍,以触发悟性。
以下是《指月录公案》中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及其解读和相关参考内容。
1. 案例:“问曰:如何是佛?师答:心佛。
”解读: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佛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存在或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内心的境界。
“心佛”意味着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通过修炼和觉悟,我们可以实现佛性的觉醒和显现。
2. 案例:“问曰:如何是道?师答:春光才好。
”解读:这个案例强调了道的本质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实现。
禅修强调的是“此时此地”的觉知,认识到当下的一切都是道。
通过明白道的真谛,我们才能超越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实现内心的平静和与道一体的境地。
3. 案例:“问曰:如何是禅定?师答:四目相对即禅定。
”解读: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禅定并不局限于坐禅修行,它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实现。
禅定是通过加强我们对当下的觉知,以及思绪和感受的观察,从而实现心灵的平静和专注。
4. 案例:“问曰:如何是人定?师答:无念正觉即人定。
”解读:这个案例强调了人定是放下杂念和执着,以及觉醒到真实本性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达到无念正觉的状态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人定,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以上只是《指月录公案》中的几个案例的解读,每个案例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通过研读《指月录公案》,我们可以了解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佛性的觉醒、道的实现、禅定的实践以及人定的境界等。
此外,还可以了解禅修的具体方法,如觉知瞬间、观察思绪、放下执着等。
缠中说禅: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序

缠中说禅: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
(序(序)倘无禅宗,曾以儒道为主之中华古文化,本不足道;倘无禅宗,中华古文明亦难至如今不可企及之高度。
蓋中华古文明、中华古文化,得禅宗而孤峰直上、傲然于世。
宋明理学、心学,窃禅宗之残羹冷炙犹可蔚为大观,遑论禅宗?!达磨东来,只履西归。
壁立千峰,拈花之旨于挑水担柴间逗漏;花开五叶,救世之心从名宗判教处显扬。
玄沙云:“若论此事,喻如一片田地,四至界分结契卖与诸人了也,只有中心树子犹属老僧在。
”穷诸玄辩,竭世枢机,若太虚一毫,似巨壑一滴。
永明曰:“一夏与兄弟东语西话,看翠岩眉毛在么?”人人无始以来,东语西话、此生彼灭,且看眉毛在么?尽世间、出世间学问、知识,无论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信仰、三教九流、东圣西哲、神魔鬼怪,皆不出此“穷诸玄辩,竭世枢机”矣。
徒叹一毫置太虚、一滴投巨壑者,大似无病呻吟;空识太虚置一毫、巨壑投一滴者,犹如画地自牢。
任尔千般手段赚得玄沙树,惟见倒树枯藤堆烂柴。
逃缠作禅,守禅成缠,以学问、实践为禅者,古今多矣。
焉知禅者,非学问即学问,非实践即实践,非知即知,非行即行,非心即心,非物即物乎?诸如学问、实践、知行、心物者,皆无端自缠自绑也!禅宗,非禅即禅、非缠即缠,释迦非有、迦叶不无,东山衣犹传、曹溪法不受,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蓋禅宗,自云门、法眼以来,公案、话头诸法门大开,而宗门日益凋零。
所谓各派宗师,自眼不明、盲传瞎练,禅于此而日益学问化、实践化、儒道化、政治化、神秘化,其败不足怪矣。
倘以禅宗为儒道之文字学问、身心修炼,则其解可笑而可怜也。
禅者,天地不能盖、古今不能载,非心非物,即心即物,岂可画地自牢、徒困化城哉!世之无禅,如人之无眼。
人之无眼,犹可以耳舌鼻身意替之;世之无禅,则替无可替。
然禅者,无得无失,窃非忧禅之有无,惟忧世人之失眼矣。
本书以最平实之角度、最深广之宽度,还禅宗以本来面目、呈中西文化最深层之交锋,析世间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等最全面之问题。
禅宗公案大全(网禅)

百丈禅师问道:“你以后不是要继承马祖的禅法吗?”
黄檗禅师答道:“今天老师举出这个公案,使我们见到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但是还不能了解马祖大师,假如继承他的方法,以后将会接引不到学人了。”
百丈禅师说道:“如是!如是!见解与老师一样,见解超过老师,才可以承当禅教大法的传授,你有些地方超过了我。”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黄檗禅师听后,便恭恭敬敬地礼拜着。
后来沩山禅师问仰山禅师道:“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
仰山禅师道:“此是显大机大用。”
沩山禅师道:“马祖座下出八十四位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
仰山禅师道:“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皆是倡导之师。”
禅门的大机大用,主要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吾人在生活里,要能自由、自主,要能圆满、喜悦。精神和物质要合一,内心和外境要一如,随佛道而不成佛,随众生而不入众生,只讲开悟,只讲机用,此即所谓禅!
南泉:“如果心中还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因此,所谓全面,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
赵州:“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欲真达到不疑之『道』,你应当下体悟,『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说是非耶?”
禅宗公案大士讲经原文、译文、解析

禅宗公案:大士讲经大士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傅大士被请去讲《金刚经》。
大士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扬长而去。
梁武帝和在场的志公和尚都感到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白了吗?”武帝说:“明白什么?”志公说:“大士已经讲完了。
”此公案启示:禅不可说,一说便有偏差。
公案释义:傅大士在登台讲《金刚经》时,仅仅是将戒尺一拍,便扬长而去,这种行为显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和讲述方式。
然而,这正是禅宗特有的“以行表意”的方式,它超越了语言的界限,直接通过行动来传达禅意。
这则公案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禅的不可言说性。
禅宗认为,真正的禅意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它无法通过言语或文字来完全准确地表达。
因为语言和文字本身具有局限性和模糊性,它们无法完全捕捉到禅意的深度和广度。
一旦我们用言语或文字来表述禅意,就难免会产生偏差和误解。
禅宗强调通过直觉、体验和领悟来把握禅意。
这种领悟是直接的、非语言的,它超越了文字和语言的束缚,直达禅意的本质。
傅大士的行为正是这种非语言传达的典范,他通过一拍戒尺,将禅意直接呈现给在场的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来把握其真谛。
此外,这则公案还体现了禅宗对于“无”的重视。
傅大士的行为看似简单甚至空洞,但正是这种“无”中蕴含着禅宗的深刻智慧。
禅宗认为,真正的禅意是超越形式和表象的,它存在于无形无相之中。
只有当我们超越了对形式和表象的执着,才能真正领悟到禅意的本质。
综上所述,这则禅宗公案通过傅大士的独特行为,揭示了禅的不可说性、非语言传达以及对于“无”的重视等深刻思想。
它教导我们要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束缚,通过直觉、体验和领悟来把握禅意的真谛。
禅宗公案11则

禅宗公案11则禅宗公案第一则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禅宗公案第二则公开地爱二十名和尚和一个名叫慧春的尼姑,一起在某位禅师会下习禅。
慧春生得非常漂亮,虽然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仍颇有姿色。
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有一个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来一次私下的约会。
慧春没有理他。
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写信给她的和尚说,“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的话,现在就来拥抱我吗?”禅宗公案第三则一尊佛在明治时代的东京,住着两位性情相对的导师:一为真言宗的上师云升,谨守佛戒,丝毫不犯;不但从不饮酒,而且过午不食。
另一位为禅宗的坦山,身为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从不遵守戒规;要吃便吃,要睡便睡,而且不分早晚。
一天,云升造访坦山,后者正在喝酒。
身为佛教徒,照理应该是滴酒不沾的。
“哎,兄弟,”坦山迎道,“要不要来上一杯?”“我从来不喝!”云升严肃地叫道。
“连酒都不喝的人不是人,”坦山说道。
“你因为我不沉湎于毒液而故意骂我不是人!”云升气愤地叫道,“请问:我不是人是什么呢!”“是一尊佛,”坦山答道。
禅宗公案第四则泥泞路上某次,坦山与一道友走上一条泥浆路,此时,天上仍在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女郎,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的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女郎抱过了泥路。
道友一直闷声不响,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才按捺不住地对坦山说:“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那是很危险的。
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么?”禅宗公案第五则一个寓言佛佗在一部经中说了如下寓言:一个人途经荒野,碰到了一只老虎,于是他拚命逃跑,老虎紧追不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公案: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原著故事:药山禅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位是云岩,另一位是道悟。
某日,众人在山中参禅,见到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树却只剩下枯黄的枝叶,此时药山禅师想借机示教,于是便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回答:荣的好!接着禅师又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刻刚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禅诗说明:面对荣、枯二树,三位禅者各有所见。
云岩说枯的好,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他所学的禅道是着重在空寂面,其宗风就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
而道吾所说荣的好,代表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
不同于云岩、道吾二人的各执一边,高沙弥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却是展现出另外一种闲适、独到的眼光。
事实上,当我们试着以恬适、不强加分别的心境看待三位禅者的回答时,自然能
领略彼等的不同特色与风格,并且莞尔一笑,默会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