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虚词练习题与答案
高考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_词语_实词虚词_练习1含答案

实词虚词课后练习(1)1.解释下列句中的“矣”字。
A.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B.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小敌去,大敌来矣。
D.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E.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F.亡无日矣。
G.太后曰:“诺,年几何矣?”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领导的作用。
②银监会正在研拟延期还贷细则,一旦细则出台,中国政府等于宣布继美债欧债危机后,我国债务危机正式。
③近日,央视的李连杰依旧戴着鸭舌帽,但掩盖不了操心过度的疲态,其称壹基金已向国家民政部提交公募注册申请多时,但始终未被批复。
A.启迪爆发做客 B.启发暴发作客C.启迪暴发作客 D.启发爆发做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近几年来,鄱阳湖加强了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成为世界候鸟最大的越冬栖息地。
②“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着坚强的信念和的意志,坚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③30多公里道路大多在高山峡谷之间,由于强烈地震,地裂、桥断、车翻随处可见;垂直上百米的大面积山体滑坡,不仅把路封死截断,且滚石飞落,生死体验,!A.从而坚忍动人心魄B.进而坚忍惊心动魄C.进而坚韧动人心魄D.从而坚韧惊心动魄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浙江奉化滕头村荣获“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美称,他们一直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孜孜追求生态文明。
B.我国自主研制的自吸式无压汽油切割机具有节能效果好、安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特点,它的面世被专家称为“火焰切割领域的一场革命”。
C.国家游泳队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集训之初,不少队员出现了胸闷、头疼等高原反应,在随队医生的精心调理下,不日便恢复了正常状态。
D.在时光的长河里,生命是短暂的,唯有石头坚守着不朽,它刻录了地球的演变、世事的沧桑,书写出一部蕴藏着。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2)文言虚词(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言虚词题组一 语段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3分)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注】。
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注】 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 本题考查“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 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B 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到。
C 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
D 项“其”,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大概;第二个表示祈使,一定。
答案 A【参考译文】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
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
乡里之间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
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
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汇总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汇总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一)而(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二)何(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三)乎(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四)乃(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其(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10)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六)且(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七)若(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八)所(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九)为(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十)焉(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5)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十一)也(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十二)以(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十三)因解释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2024高考备考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实词 即学即练)(上)-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典例剖析】 【例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阐释学的观点是,不再追求一个阐释的终点。阐释不是披沙拣金, 千方百计地搜索某一种定音的标准答案,从而结束漫长的理论_____。 即使某个时代的读者达成了评价一部作品的______,另一个时代的阅 读又可能________不同的观点。 A.跋涉 共识 催生 B.旅行 共识 衍生 C.旅行 见解 衍生 D.跋涉 见解 催生
【审答题眼】本题题眼是“词语”“最恰当”。 【思路分析】“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旅行”,远行;去 外地办事或游览。从语境中分析可知,“阐释学”的概念曾经经历过 漫长的理论探讨的过程,因而此处应选“跋涉”。“共识”与“达成” 搭配,而“见解”与“达成”不搭配。“催生”,因为某些原因,被迫 形成当前状态。“衍生”,实际上或理论上从母体物质得到的“物 质”(如经过取代或水解)演变而产生。语境分析可知,对一部作品的 阅读,不同的时代,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观点。因而这里应选“催 生”。 答案:A。
举例
①“冷僻”与“冷落”,前者侧重指“偏 僻,不熟悉”,后者侧重指“不热闹,不热 情”。②“陡峭”与“峻峭”,前者侧重 指“陡直”,后者侧重指“高峻”。
“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 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义轻重程度不 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语义较轻;“讥 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义 较重。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正确使用词语训练(二) 实词、虚词李仕才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________,从营养成分、________、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________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________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终于适量B.鉴别色彩终于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彩最终适量解析:C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
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考查鉴定(能力、品质)。
文中是对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品质进行考核鉴定,故应选“甄别”。
色泽:颜色和光泽;色彩:颜色。
文中是说马铃薯的颜色和光泽,故应选“色泽”。
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最终:最后,末了。
文中研究人员并没有事先希望确定哪种马铃薯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故应选“最终”。
适量:数量适宜;适当:合适,妥当。
文中没有数量适宜的意思,故应选“适当”。
]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________,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解析:D [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
滋养:①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②养分;养料。
如丰富的滋养。
滋润:①湿润,不干燥,如:滋润的土地;②浸润;使湿润,如:雨露滋润禾苗壮。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综合检测(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综合检测(附答案解析)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①觉今是而.昨非②门虽设而.常关C.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②或.植杖而耘耔D.①乐琴书以.消忧②木欣欣以.向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夫淫雨霏霏C.莫能与.之争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失其所与,不知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其孰能讥之乎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⑩其可怪也欤A.①②/③⑥/④⑦/⑤⑨/⑧⑩B.①②/③④/⑥⑦/⑤⑨/⑧⑩C.①②/③⑥/④⑨/⑤⑦/⑧⑩D.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B.王好战,请以.战喻以.弱天下之民C.木受绳则.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楚之精英②杳不知其所之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④多于南亩之农夫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公将鼓之⑩句读之不知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鸷鸟之.不群兮②舞幽壑之.潜蚊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振长策而.御宇内D.①欲人之免惑也.难矣②固一世之雄也.7.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②弃甲曳兵而走③蟹六跪而二螯④水为之,而寒于水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⑥皆明智而忠信⑦吾尝跂而望矣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③⑥/②⑦/④⑤/⑧B.①③⑦/②⑥/④⑤/⑧C.①③/②⑥⑧/④⑤/⑦D.①⑥/②④⑦/⑤/③⑧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开国何.茫然B.①但.见悲鸟号古木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①难于.上青天②以其无礼于.晋D.①其.险也如此②其.孰能讥之乎9.下列句中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B.今君乃.亡赵走燕乃.使其从者衣褐C.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赵强而.燕弱10.下列各句加粗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1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②趋而辟之B.①是鲁孔丘与②丘不与易也C.①子之武城②不得与之言D.①而谁以易之②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12.对下列语句中加粗“为”字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③乃为装遣荆轲④乃令秦武阳为副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⑦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⑧愿举国为内臣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⑩卒惶急不知所为A.②③④⑥⑧⑩都是动词B.②与⑩、④与⑧用法一致C.①表被动,⑦与⑨用法一致D.⑤⑦⑨都是介词,翻译为“替”13.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使工以药淬之C.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窃为大王不取也14.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王乃大惊日A.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汉军乃觉之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5.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名为鲲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以五百岁为春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其”字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④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⑤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⑥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17.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褒之庐冢也D.人之愈深,其进愈难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9.下列句中加粗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位卑则足羞C.①其皆出于此乎②余嘉其能行古道D.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②其可怪也欤D.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答案与解析1.C【解析】A项,为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用法讲练 “因”“所”“若”“何”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四)“因”“所”“若”“何”【因】“因”作为虚词,有介词、副词和连词三种用法,作为实词有动词和名词的用法,经常把动词与介词和副词一起考,很少考连词和名词。
一、介词“因”作为介词,后面加名词或者代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子中往往作状语等。
1.介词,译为“依照,根据”;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罔不因势象形(依照)变法者因时而化(根据)善战者因势利导之(依照)2.介词,译为“凭借”“依靠”;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依靠、凭借)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依靠、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依靠、凭借)3.介词,译为“由,通过”通过,经由;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经由)4.介词,译为“因为”,“由于”;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为、由于)因坐法华西亭(因为、由于)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因为、由于)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因为、由于)二、副词“因”作为副词,往往放在动词前,修饰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上的连续承接。
1.表示动作的连续性,修饰动词,有种承接意味,可译为“于是,就”“因而”;如: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因而)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于是)因拔刀斫前奏案。
(于是,就)因求假暂归(于是,就)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因而)2.表示动作机会间的穿插,可译为“趁机”“趁此”“趁着”;如:不如因而厚遇之(趁着,趁此)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势、,趁机,趁着,趁此)三、动词“因”作动词,很难和介词分开,可以根据构词方法,瞻前顾后,慢慢推敲。
1.根据,依照,依靠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因其固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材施教善战者因势利导之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沿袭,继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沿袭,继续)陈陈相因(顺着,沿袭)四、名词可译为“原因”,缘由,机缘,机会于今无会因(原因、缘由、机缘、机会))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原因)因果竟在何处(原因)【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因”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虚词练习题与答案(每小题3分,满分45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分别几十年的骨肉重逢了,老姐妹俩彼此看了再看,都在从对方的身上寻找儿时的影子。
B.对于这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C.这么重大的问题,你事先既不请示,事后更不及时报告,这样做不符和党的组织原则。
D.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精简机构,压制编制,裁减多余人员,是我们厂提高生产效率、扭亏为盈的最经济不过的办法了。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天资并不算聪颖,但是平时学习很刻苦,所以,这次竟然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同学们知道后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B.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哪怕很忙也要坚持读书,即使读几页也好。
C.有些彩民拿出月工资的三分之二来买彩票,只由于寄希望于中一次大奖,这种做法不值得效法。
D.对于古迹或者文物要保护,但是做到“整旧如旧”,而不能整旧如新,后者不是保护,而是破坏。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①去看腊梅, ——你是智者还是仁者,以腊梅为襟,你都会从严寒中体会出热情,从冷酷中体味到倔强。
②池水沉默,树枝忸怩,——时有飞鸟来朝,仍透出一股股孤寂。
③. ——谁搞哲学,都可能像泰利受到那位女子责备那样遭到申斥,说他看不到自己面前的东西。
A.尽管不论无论 B.不论尽管无论C.无论不管不 D.不管无论不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①国外有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
” ——纳税是和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
②当您依法交纳了税款后,您自然就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您在接受教育、乘车、去公园休闲等日常生活中,——已经享受了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权利了。
③北京地方那么大,——你又不知道他的隹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A.因为因为就同时 B.因而其实都同时C.因而因为就况且 D.因为其实都况且5.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虚词,正确的一组是()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技术差距,同时——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教育差距,——两者之间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A.不但或更并且B. 既和更因为C.既和又并且D. 不但或又因为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
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他们是科学家,是我国科学发达和经济振兴的主要希望所在。
他们不断刻苦学来的达到世界水平的专门知识不是人人能够轻易掌握的。
——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定不移的忠诚,他们完全不计较个人的名利,——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是分内还是分外,他们都勇敢而顽强地努力钻研的高贵品质,——是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任何一个爱国志士所能够和应该学习的。
A.而且只要无论却B.而且只有不管都C.但是只要不管却D.但是只有无论都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扬丰望着窗外,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这场雨——下多久呢?我真希望它多下几天。
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③改革开放,是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不遇到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A.能够以至难免B.可以以至不免C.能够以致不免D.可以以致难免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他——李白的自述和有关资料,认定李白确是出生在中亚细亚的碎叶城。
②由于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的物质交流速度。
③这样做——稳妥,但是太费事,太耗费时间,我就怕这个工程赶不过来。
A.根据进而自然B.根据从而固然C.按照进而固然D.按照从而自然10.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六七岁的老人——这样认真地学习电脑,何况我们这些年轻人呢?②他这个设计方案,我认为有多处不妥,——应该再让大家讨论讨论。
③日晕发生的时候,金顶上空先出现了环绕太阳的晕圈,后来——形成了两个相交的椭圆。
A.还似乎逐渐B.也好像逐渐C.还好像逐步D.也似乎逐步1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即便在平时也已经熙熙攘攘,——今天又是周末。
②你尽可放心,他这个人——不失信,今天他一定会把你的事情办好。
③我们相信,大多数失足青年经过教育和感化,——会走上悔过自新的道路。
A.何况历来终于B.况且从来终于C.何况从来终究D.况且历来终究1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日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毕竟有人回应了。
B.尽管多少人都不愿意留在这个偏远小山村,但为了这里的孩子,她还是留了下来,当她的山村教师。
C.既然我们已经立下决心要夺取今年联赛的冠军,因此我们的训练就应该更加认真,更加刻苦。
D.既然你自己已不再对往事作无益的回顾与忏悔,那么面对今天的事情又何须自寻烦恼呢?13.下面哪句中的加点部分不能省略()A.如果说书本是打开心灵的钥匙,那么图书馆就是丰富的知识宝库了。
B.如果今天不去,那什么时候再去呢?C.这项任务一天就可以完成,如果大家一起动手的话。
D.你如果有事,可以打电话给我。
14.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说先前的画面不够理想,然而新画面,则以其构图别致、神韵完美而取胜。
B.他自豪地宣称:“在进入新千年的时候,我们产品的所有指标,已经达到和超过世界名牌产品的水平。
”C.据最新研制成功的动态测转仪测定,强烈的狐旋球的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秒176次,比飞机引擎的转速还快一倍。
D.经过刻苦努力,他模拟考试的成绩上了一个新台阶,五门功课的平均分都在120分以上。
15.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小说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现在读起来还有深刻的意义。
B.对于她们来说,首先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C.我们原计划今天去游览长城,但听昨天去过的人回来说,游客太多,所以,也没有去。
D.经过他们长达十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答案:1.B(A项应为“又”,C项应为“又”,D项应为“再”)2.D(A项“竟然”表意外,不合句意,应删去;B项应为“再”;C项“由于”不应用于补述原因)3.B(“无论”表示全包括,“尽管”表示有一定条件,“无论”书面色彩浓)4.D(“因为”表原因,“因而”表结果;“其实”有揭示真相作用,“因为”没有;“就”表示两者连接较紧,“都”无此作用;“况且”表补充,“同时”只表并列)5.C(“既”与下面的“同时”相照应,表示并列,“和”表示两者并列连接,“或”表选择;“又”表同样,“更”表程度进一步;“并且”表示上文并列)6.A(B项“至少”和“以上”重复;C项的“并非是”应改为“不是”或“并不是”;D项的“向”用错了,应改为“同”)7.C(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应为转折关系;“只有”和“才”搭配,“只要”与“都”搭配;“不管”和“无论”均可;最后一句与上文是转折关系)8.A(对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表示上述原因所造成的不良结果;“不免”只用于肯定句式)9.B(根据:把某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
按照:提出某种行动标准。
上下句是一种推论关系,宜用“根据”。
进而:进一步。
从而:上文是原因,下文是结果。
原文是一种因果关系。
自然:理所当然。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原文是转折关系)10.A(“还”有“尚且”的意思,符合原句“还……何况”的语境。
“似乎”也有“好像”的用法,但“似乎”还可表示商量语气。
逐渐:表示程度、数量的依次增减,可用于人的活动或自然客观事物的演变)11.C(何况:表示意思进一层,带有前后对比的意味。
况且:也表示意思进一层,但只表进一步说明,没有前后对比的意味。
“历来”后面一般不用否定式。
终于表示已出现的结果。
终究:表示将出现的结果。
)12.D(A“对于”引出对象,“关于”引出涉及的事物或范围。
“言论”是对象,故宜用“对于”。
B“尽管”的后面应用确定的词语,如“许多”。
C“既然”不能与“因此”搭配。
)13.A (“如果”和后一个分句中的“那么”呼应,不能省。
)14.C(A“然而”改为“那么”,B“和”应为“或”,D去掉“都”。
)15.B(A“但是”应为“即使”,C“也”应为“就”,D“经过”应删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