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莫言

合集下载

莫言《母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言《母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言《母亲》阅读练习及答案母亲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渐渐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一玻璃,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记忆深路上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

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

我带点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

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

”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

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

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

抬手看看表,12点。

“她们应该都睡了吧。

”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对我说:“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

我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繁衍着:“娘,我知道了。

”此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

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

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

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

因为酒喝得太多,我没有回房间餐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

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

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

原来,母亲每天都在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的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2012年12月08日01:08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人民网北京12月8日电北京时间今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以下为演讲全文。

莫言:讲故事的人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作者:高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摘要:本文通过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传达出莫言对母性的依恋和崇拜,进而分析莫言对土地的情感和对母亲的情感具有相似性,由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创作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莫言;母亲形象;土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02在传统文学叙事中,母亲是一种精神符号,所代表的的意义是慈爱、善良、无私和伟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母亲的职能是生儿育女、操持家事。

母亲的形象代表了规范伦理而得到正面肯定,是被神圣化而不容亵渎的。

慈母成为传统文化积淀下的民族共同审美心理。

然而,莫言对于母亲的书写与传统文学叙事是不同的。

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承载着丰富深邃的内涵,是美丽与丑陋、生育与毁灭、生长与衰亡、高雅与卑俗等的结合体,充满了张力。

《野骡子》中忍辱负重挑起家庭大梁的杨玉珍;《丰乳肥臀》中坚忍顽强的上官鲁氏;《欢乐》中为了给儿子交复习费,挨家挨户乞讨的老母亲;《姑妈的宝刀》中的孙姑妈,对三个孙女疼爱有加就像一个护雏的老母鸡;《粮食》中的梅生娘……如果我们抛开道德评判,便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坐标上,这些母亲们默默无闻,面对苦难或忍辱负重或奋发图强。

在她们身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她们让生命得以传承,让家族在困境中得以顽强生存。

一在介入母亲形象的解读之前,有必要先探寻一下莫言的恋母情结。

莫言在《丰乳肥臀解》说:“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最深的。

在当时那种社会情况下,政治给家庭造成很大的压力,生活非常艰苦。

我时时刻刻感到非常不安全,像个小鸡一样,总是躲在老母鸡的羽翼下面寻找安全,这导致我对母亲的依恋要比我的哥哥严重很多。

”①因此,他对母爱有一种天然的渴望,对于母亲也有一种天生的依恋。

在莫言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他温暖和依靠的来源,但也充满了病痛、劳累、饥饿。

他曾谈到自己家庭:“爷爷奶奶有点偏心眼,喜欢我的婶婶,我母亲干活最多,但在二老那里却不吃香。

莫言诺贝尔颁奖礼演讲

莫言诺贝尔颁奖礼演讲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2 .“我 ”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勤劳善良的一生 , 母亲对“我 ”又有哪一些教育和影响呢 ?
1.教育朱德养成勤劳宽厚的品质 。 朱德母亲很勤劳 , 她深深地影响着朱德 ,使朱德从小就 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 从而练就了一副健壮的身体 。朱德 后来深情地说到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 习惯 , 母亲那 种宽厚仁慈的态度 ,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4.结合重点段落(第 8 节)展开研讨。 思考 :那一年,朱德家悲惨在哪里?
地主除夕夜逼着退佃、搬家;遇天灾, 庄稼没收成。
5.全文用时间顺叙述母亲的伟大 , 你能 看出“我 ”对母 亲怎样的感情 ? 仔细 阅读 16-17段 。
我 ”对母亲的印象感情。 小时候 :勤劳 , 辛苦 , 能干 , 和蔼慈爱心疼 , 敬爱 成年后 :伟大的劳动人民 ,深明大义 ,感激 ,报答 , 家国
佃农(diàn) 祖籍(jí) 周济(jì) 辍学(chuò) 衙门(yá)
溺死(nì) 私塾(shú) 妯娌(zhóu li) 仪陇(lǒnɡ)
周济:在物质上给以帮助;接济。 宽厚:1.宽容厚道 2.深沉浑厚 3.宽阔厚实。 仁慈:仁爱慈善。 连夜:当晚那一夜。 慰勉:抚慰勉励。 不辍:亦作“ 不惙 ”。不止;不绝。 妯娌: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 任劳任怨: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 慈的心肠。
3.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于 1944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6岁。 得知消息,朱德一个人坐在炕头上默默地吸烟,眼泪在他 刚毅的脸上流淌。请结合文中议论抒情的文句,写一首小 诗表达朱德对母亲的深情。
屏显: 母亲,我感谢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我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啊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言《丰乳肥臀》导读

莫言《丰乳肥臀》导读

引导语:《丰乳肥臀》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莫言《丰乳肥臀》导读《丰乳肥臀》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的母亲有八个女儿,分别叫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和玉女。

老大、老二是母亲与母亲的亲姑父的私生女,老三是母亲与卖小鸭外乡人的私生女,老四是母亲与江湖郎中的私生女。

老五是母亲与光棍汉的私生女,老六是母亲与和尚的私生女,老七是母亲被四个败兵奸后所生,老八是母亲与瑞典洋牧师的私生女。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分别嫁给了土匪、共产党、窑子、共产党和美国人,老七、老八找不到自己想嫁的人,就自己寻死。

女儿们成了各自丈夫的坚决同路人,只有老大概有不同。

瑞典洋牧师给他的私生子,姐姐们的小弟弟取名叫上官金童,他有一个高智商的大脑和一个英俊阳刚的外表,却是一个什么方法都想不出,什么事都不会做的人。

但是他是一个大孝子,是他陪伴老母走完最后一程,并亲手掩埋了老母亲。

虽然母亲刚下丧,就有政府有关人员逼其再挖出来。

但这大孝子内心已决定,要背着将被挖出来的老母的尸体,跳入旁边的沼泽地里去,让一直欺负他们娘俩的人类再也找不到他们……这些姐妹亲属是贯穿中国20世纪的权力高层和民间势力。

母亲的“肥臀〞生了这些女儿,母亲的“丰乳〞哺育了这些女儿。

这些女儿长大后,联同他们的丈夫,所带给母亲的只有无穷尽地灾难和痛苦。

创作背景莫言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本名:管谟业,生于中国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大陆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硕士,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七年级阅读课件莫言的《母亲》

七年级阅读课件莫言的《母亲》
在合作中共享
在探究中提升பைடு நூலகம்
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 阅读 七年级 • 上册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13年9月
莫 言
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描述的主要内 容;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通过学习莫言对母亲的生活细节的 记述,领悟家庭特别是父母亲对子 女成长的影响。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 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 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 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 “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 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 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 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 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 《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 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 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 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 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4. (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 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 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 (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 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 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 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 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3.第③段中,“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 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 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4.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 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 排的原因。

[《母亲》莫言 读后感。]

[《母亲》莫言 读后感。]

[《母亲》莫言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本篇文章撇开千古讴歌母亲与亲情的传统模式,在平实的叙述中,层层铺叙母亲作为生命的载体和生命之源。

在苦难日子里给“我”的希望,勇气与信念,这里的母亲,不仅是赋予“我”生命的载体,亦是人类之所以存在的生命的本体,对于母亲的讴歌与尊重,亦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讴歌与尊重。

这种对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关注,因而使这篇叙事散文有一种阔大的视野和别样的韵味。

本文最值得借鉴的是突破传统,对平凡事情做出引申,给读者予更加宏大宽广的视野,让人眼前一亮。

莫言的散文作为他小说的藤蔓,更是全面理解他作品的灯塔。

他的这篇叙事散文《母亲》更是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生命本源的珍惜与尊重。

这篇散文从传统类的叙写母亲及母子亲情之外拓开一笔,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作者把这种对生命载体——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上升为他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崇拜,珍惜,尊重与热爱,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母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文章以母亲捶打野菜的特写镜头开篇,苦涩的气味、沉闷潮湿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作者还以盛开的梨花这一优美的背景,反衬这幅令人心酸的画面,为下文的叙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接下来,作者用“劳作最辛苦”“饥饿最严重”与“哼唱小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的乐观。

其中“愁容满面”“哼唱小曲”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细腻地体现出母亲既为家人的生活忧愁,又不向命运低头的心理。

求莫言的《母亲》读后感一篇字数410左右《母亲》读后感如果你有看过莫言先生的作品,那一定会发现,他对人性黑暗面的认知是很深的,一个对于人性的黑暗认识那么深的人,为什么还可以保持着一颗坚强乐观不屈不挠的心,而不会随波逐浪,被黑暗所掩盖,答案一定是他有位伟大的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

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

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

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

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

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11.第①节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4分)
12.请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人性最低的标准
(2)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13.请说说第⑤节中有关贝鲁特老太太一段文字的作用。

(6分)
14. “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多种原因。

(6分)
11.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2分)。

这样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或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2分)
12.(1)指从母亲和父亲、爷爷那儿懂得的标准,即面对饥饿灾难,要忍受,有活下去的勇气、信念;要不屈不挠,有尊严、有骨气地活着。

(2分)
(2)指人在严酷的现实中体现的脆弱、丑陋、堕落等,比如害怕死亡、饥饿、困难等;比如失去人的尊严、骨气;像保管员条件稍稍优越时,不懂得尊重别人,侮辱别人的人格和尊严等。

(2分)
13.这是宕开一笔,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1分)1、内容上,与我母亲、父亲、爷爷的形象互补,说明无论何时何地,在灾难困苦当中,母亲和普通的人们,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题。

(3分)2、让文章结构灵活多变,有迂回,有张力,为下文抒写感受作铺垫。

(2分)
14.一是孕育作用:①女人、母亲像大地孕育万物生命一样,孕育繁衍生命。

母亲用野菜支撑这个家。

精神上,母亲父亲爷爷,历经苦难,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和信念,对我人生价值标准的确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2分)
②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把握到了文学的灵魂,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形成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