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练习题及答案【苏教版】
【初中文言文阅读】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上枢密韩太尉书》
阅读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
阅读
训练:《上枢密韩太尉书》
阅读答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片段)写作答案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
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
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
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
其文,而不自知也。
18、表述以下加点字的意思。
(2分后)
①辙生好为文()②称其气之小大()
③浩然之气()④故其文疏荡()
19、翻译句子“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分)
20、文中作者持有的观点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提问)(2分后)
21、从孟子和司马迁的事迹中概括出“养气”的两种途径。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分)
答案:
18、①喜好②相当,配合③正大刚直之气④疏朗宕荡(2分,对两个得1分,意对即可。
)
19、难道(他们)曾经拎文字描述去故意研习搞这样的文章吗?(2分后,意对即可。
)
20、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分)
21、(1)孟子通过后天的内在学识养育胸中之气;(2)司马迁通过后天的外在学识养气。
(2分后,对一处得1分后,意对即可。
)
上文就是给您带来的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上枢密韩太尉收习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习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栾城集》),韩太尉是指枢密使(韩琦)。
本文作者(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宋)代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书信,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本文价值在于继承和发展了从(孟子、曹丕、韩愈)以来的(“文气说”)以及作者自述的(求学之路)对(后人)的启发。
二、解词见书下注释三、多义词见 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表现然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见而无小感者矣这样2、而辙也未之见.见到、见过 2、然.幸得赐归待选然而观 1、今观.其文章看学 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学习2、求天下奇闻壮观.景象 2、且夫人之学.也学习的事情四、翻译下列句子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可以写得好的,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
2、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译: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周游四海饱览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杰才俊交游,因此他的文章疏朗宕荡,很有奇特之气。
3、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译: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没有不读的,但是(那些)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足以激发自己的志向和气概。
4、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译:况且人们学习的事情,(如果)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5、故愿得观贤人这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译:所以希望能够看到贤德的您的风采,听您一句话以自我激励,这样以后可以遍历天下的宏伟景观而没有遗憾了。
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译:太尉如果认为我值得教导并且屈尊教导我,那就更是我的荣幸了。
五、全文结构及内容1段: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2段: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即自己的“养气”情况。
【推荐下载】《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附答案《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辙生好为文为:()称其气之小大称:()故其文疏荡故:()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气可以养而致B、我善养吾浩然之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有取于斗升之禄而辙也未之见焉。
2010中考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好为⽂,思之⾄深,以为⽂者⽓之所形。
然⽂不可以学⽽能,⽓可以养⽽致。
孟⼦⽈:"我善养吾浩然之⽓。
"今观其⽂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之⼩⼤。
太史公⾏天下,周览四海名⼭⼤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疏荡,颇有奇⽓。
此⼆⼦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哉?其⽓充乎其中⽽溢乎其貌,动乎其⾔⽽见乎其⽂,⽽不⾃知也。
辙⽣⼗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乡党之⼈,所见不过数百⾥之间,⽆⾼⼭⼤野可登览以⾃⼴。
百⽒之书,虽⽆所不读,然皆古⼈之陈迹,不⾜以激发其志⽓。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京师,仰观天⼦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也,⽽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贤⼠⼤夫游,⽽后知天下之⽂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则周公、召公,出则⽅叔、召虎,⽽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之学也,不志其⼤,虽多⽽何为?辙之来也,于⼭见终南、嵩、华之⾼,于⽔见黄河之⼤且深,于⼈见欧阳公,⽽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之光耀,闻⼀⾔以⾃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观⽽⽆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有取于升⽃之禄,偶然得之,⾮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辱教之,⼜幸矣。
解释下列词语。
1、执事:2、⽣:3、好:4、⽓:5、然:6、养:7、致:8、浩然: 9、宏博: 10、乎: 11、称: 12、故: 13、疏荡: 14、奇⽓: 15、岂: 16、尝: 17、充: 18、中: 19、溢: 20、见: 21、有: 22、游: 23、⾃⼴: 24、陈迹: 25、遂: 26、汩没: 27、故: 28、故都: 29、恣: 30、慨然: 31、宫阙: 32、仓廪: 33、池: 34、苑囿: 35、巨丽: 36、秀伟: 37、冠: 38、恃: 39、惮: 40、发: 41、⼊: 42、出: 43、志: 44、故: 45、愿: 46、光耀: 47、⼤观: 48、通: 49、向: 50、禄: 51、幸: 52、赐: 53、优游: 54、益: 55、治: 56、苟: 57、辱: 58、幸: ⼆、翻译下列句⼦。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辙生好为文为:()称其气之小大称:()故其文疏荡故:()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气可以养而致B、我善养吾浩然之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有取于斗升之禄而辙也未之见焉。
高中语文第八专题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
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
“执事〞,左右的人。
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理论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开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1.读准字音(1)称.其气之小大(chèn) (2)见.乎其文(xiàn) (3)汩.没(ɡǔ)(4)召.公(shào) 2.解释以下多义词的意思(1)虽⎩⎪⎨⎪⎧ 虽.无所不读:虽然虽.多而何为:即使(2)生⎩⎪⎨⎪⎧ 辙生.好为文: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出生(3)然⎩⎪⎨⎪⎧ 故决然.舍去: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连词,但是(4)顾⎩⎪⎨⎪⎧ 北顾.黄河之奔流:看、望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5)以⎩⎪⎨⎪⎧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介词,凭闻一言以.自壮:连词,来天下之所恃以.无忧:连词,而3.说出以下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古代五百家为党。
今义:政党、集团。
(2)向.之来 古义:从前。
今义:朝向。
(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古义:曾经。
今义:区分滋味,品味。
(4)其居家所与游.者 古义:交往。
2018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专题八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含答案

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75)走近作者苏辙(见《黄州快哉亭记》)相关背景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与范仲淹同时登用。
1045年范仲淹罢官,韩琦也自请离朝。
宋仁宗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
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称韩太尉。
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因年轻,不愿做官,请求回原籍以后待选。
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太尉执事:辙生 好为文, 思之至深。
以为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
我以为文者气 之所形,然文 不可以学而能, 气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可以 养而致。
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执事:手下办事的人。
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
养:修养。
致:得到。
孟子曰:“我善 养吾 浩然之气。
”今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现在观其 文章,宽厚宏博,充 乎 天地之间,称其 气之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小大。
相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博大而刚正的精神气质,即正气。
称其气之小大:谓孟子的文章和他 ⎦⎥⎤的浩然之气相称。
太史公行 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 豪 俊 交游,故 其 文 疏 荡, 颇有奇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气。
此二 子者,岂 尝 执 笔学为如此之文概。
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哉? 其 气充乎 其 中 而溢乎其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 貌, 动乎 其言 而见乎其文,而 不自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知也。
察到。
⎣⎢⎡⎦⎥⎤太史公:指司马迁,曾任太史令,故称其为太史公。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训练:专题八第3课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基础过关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气可以养.而致养:修养B.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尝:曾经C.称.其气之小大称:称赞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辱:屈尊解析:选C。
称:与……相称。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听其议论之.宏辩C.观其容貌之.秀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选A。
A项,“之”为助词,的;B、C、D三项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B.闻.寡人之耳者C.则修文德以来.之D.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解析:选D。
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辙也未之见焉B.王问:“何以知之?”C.古之人不余欺也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解析:选D。
A、B、C三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B.且夫人..之学也C.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D.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解析:选A。
B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
C项,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的连词。
D项,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书信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二、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1、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
苏轼之弟,人称“小苏”。
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欒城集》。
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辙博闻强识,勤奋好学,少年时就显露出众的才华。
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
苏辙踏入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
2、枢密韩太尉:枢密韩太尉指韩琦。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
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
喜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
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二)文章简析枢密韩太尉,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阿谀奉承,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三)结构思路第一段: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
作者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
第二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
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
第三段:进一步申述相见韩琦的迫切愿望。
第四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四)文史知识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
”“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文言知识归纳1、正字音称.其气之小大()恐遂汩.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出则方叔、召.虎()辟邪说,难壬.人()亳.州()忖度..()()诞.漫()膏.泽()苑囿.()宫阙.()肆无忌惮.()仓廪.()怨谤.()晤.面()卤.莽()盘庚.()胥.怨()恤.国事()2、通假字(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2)辙生十有.九年矣(3)于反复不宜卤.莽3、重点实虚词(1)、辙生.好为文(2)辙生.十有九年矣(3)、气可以养而致.(4)、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5)、以为文者气之所形.(6)与燕、赵间豪俊交游.(7)、虽.无所不读(8)虽.多而何为(9)、故决然舍去然.(10)然.文不可以学而能(11)太尉以.才略冠天下(1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13)闻一言以.自壮4、古今异义(1)其气充乎其中..古之豪杰..而溢乎其貌(2)慨然想见(3)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4)使得优游数年之间(5)于反复....不宜卤莽(6)故今具道所以(7)不任区区....向往之至(8)故略上报(9)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0)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5、词类活用(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2)周.览四海名山大川(3)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4)以膏泽..斯民6、特殊句式(1)而辙也未之见焉(2)闻一言以自壮(3)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4)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5)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6)终必不蒙见察(7)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8)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2018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杨允恭,汉州绵竹人。
家世豪富,允恭少倜傥任侠。
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裁弱冠,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
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
”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
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
贼将害允恭,其子以告,因遁去。
内客省使丁德裕讨贼至州,允恭以策干之,署绵、汉招收巡检,贼平,补殿前承旨。
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
自南汉之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
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太宗即命为广、连都巡检使。
又以海盐盗入岭北,民犯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官辇盐市之。
诏建为南安军,自是冒禁者少。
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
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
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焉。
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
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贼皆望风奔溃。
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
时缘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
行及临江军,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夜发军城,三鼓,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
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
允恭兵刃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允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
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争进,贼赴水死者太半,擒数百人。
自是江路无剽掠之患。
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楫不给,虽以官钱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惮其役,以是岁上供米,不过三百万。
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数授之。
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行之一岁,上供者六百万。
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
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多被胁从。
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子弟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
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八)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允恭以策干之干:求见B.海贼子孙相袭袭:继承C.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蹑:窥察D.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据:占据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示杨允恭能以方略剿贼的一组是()①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②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③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④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⑤流血及袖,容色弥壮⑥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
乾德年间,宋朝军队平定蜀地,杨允恭年仅二十,就能凭借智谋成功地从贼人手中逃离。
B.姓叶的贼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为寇。
叶氏被杨允恭的水军斩杀之后,他的余党弃船逃跑,躲进山中,杨允恭伐木开路,把剩下的叶氏余党全部歼灭了。
C.杨允恭把三路转运的船只、兵卒和所运物品的数量都做了登记,让各个州选择小吏,把他们聚集起来,杨允恭根据数字交给他们任务,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D.杨允恭不但自己擅长剿灭贼寇,还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
王小波作乱的时候,允升和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帮助朝廷的军队捉住了李自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
(3分)(2)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
(3分)(3)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楫不给。
(3分)《上枢密韩太尉书》答案2、古今词义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3、重点实虚词(1)、辙生.好为文。
生:生性。
(2)辙生.十有九年矣。
生:出生。
(3)、气可以养而致.。
致:得到。
(4)、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相称(5)、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形:显现(6)与燕、赵间豪俊交游.交游(7)、虽.无所不读。
虽虽然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8)、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9)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然,连词但是(10)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以:凭借四、文言文练习5.(3分)C(蹑:追踪、追击)6.(3分)C(①跟剿贼无关,②⑤跟方略无关)7.(3分)D(“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没有根据,捉住李自荣的是允升、允元兄弟。
)8.(1)(3分)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子弟在清泉乡筑起营垒(防备盗贼),被贼捉住,盗贼将要杀他。
(得分要点:“寨”,被动句,省略句“将杀之”)(2)(3分)又追到漳州、泉州贼寇停息的地方,把他们先前抢来的男女六十多人解救出来让他们回家。
(得分要点:“所”字结构,“夺”,“还”)(3)(3分)在此之前,三路转运使各自管理着自己的区域,有时仓库积压太多,但是士兵和船只不能如数供给。
(得分要点:“先是”,“廪庾”,“给”)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家世豪富。
杨允恭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
乾德年间,朝廷的军队平定蜀地,盗贼暗地里滋生出来,杨允恭才二十岁,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子弟在清泉乡筑起营垒(防备盗贼),被贼捉住,将要杀他。
杨允恭说:“如果你让我活下来,我会帮助你。
”贼寇一向知道他是豪富家子弟,于是放了他。
杨允恭暗中结识贼寇首领的儿子,天天跟他喝酒赌博,假装不赢,用钱财来满足他,让他窥探贼人。
贼寇将要害允恭,贼寇首领的儿子把这件事告诉杨允恭,杨允恭于是逃走。
内客省使丁德裕讨伐贼寇到了汉州,杨允恭带简策去求见,被任命为绵、汉招收巡检,贼寇平定后,补授殿前承旨的职务。
太平兴国年间,以殿直(皇帝侍从官)的身份管理广州对外贸易事务。
从南汉之后,海盗父子相承,规模大的有几百人,各州县深以为苦。
杨允恭趁往朝廷运送物品的机会入朝上奏这件事,太宗就命令他做广、连都巡检使。
又因为贩卖海盐的贼寇进入岭北,老百姓违反禁令(私自买卖)的人很多,于是请求把大庾县设为军,用官车装盐去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