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考查范围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考查范围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

单元小卷(五)考查范围: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时间 / 45分钟分值 / 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其中的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

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

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2.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便,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

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 )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B.经济重心南移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D.边患危机解除3.“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 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约占总数的57%。

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来( )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4.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

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

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

丁忧时如因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体现政府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5.[2018·山东枣庄二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

有官员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另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

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渡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迁,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提升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讲义阶段提升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六年级下册习作提纲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提纲】一、开头部分(100字左右)1.描写有一次在老师批改作文时,老师说你这篇作文写得很好,让人看后感动落泪。

但是你心里想:"我写得好吗?我只是随便写写而已啊。

"2.总结:其实能写出感人作品,需要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融入文字,让读者被你的真情所打动。

二、写作时如何让真情自然流露(800字左右)1.切身体会,想入非非身临其境,代入作文情节设定。

比如写一篇关于家人离世的作文,就设身处地想象亲人离开的场景,体会失去亲人的伤痛。

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相似感受,把当时的心情重现文里。

比如写雨中行走的作文,就回想起自己曾在雨中徘徊的情景。

2.情真意切,发自内心诚恳倾诉内心世界,不做作、不矫揉造作。

写家乡美景就诚恳描绘心中家园的画面;写亲情友情就真挚流露对亲朋好友的眷恋之情。

表达自己独特见解和想法,不盲目模仿别人。

比如写环保作文,就提出自己保护环境的新点子,不是复制网上现成的观点。

3.入木三分,饱含温度把自己当下的情绪融入文字,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蕴含的温度。

比如写青春期烦恼,就把当下对未来有怀疑、对现状有困惑的心情自然表露出来。

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表达,不矫揉造作、不生硬做作。

比如写师恩难忘,就用儿时天真纯朴的语言,娓娓讲述对恩师衷心的感激之情。

三、结尾部分(100字左右)1.把自己内心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感,通过生动有力的文字表现出来后,作文就会给人带来震撼和共鸣。

2.虽然初学写作很难把真情自然表露,但只要用心体会、发自内心表达,终有一天就能通过文字把内心的真挚情感传递给读者。

总字数:2016字篇2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让真情自然流露》这一作文题目的想法和构思。

相信大家在实际动笔写作时,一定会比我的提纲更加精彩生动。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真情"到底是什么?我想"真情"就是一个人内心最真挚纯粹的情感和想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前)课时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前)课时2

┃解读史料┃ 1.史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
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2.史料二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
盛行。 3.史料三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
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
②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__苏__州___、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 心。
3.商业
(1)城镇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_长___途__贩__运_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__商__帮___,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_佛__山__镇___、 _景__德__镇___ 、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 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漫画解史] 清“闭关锁国”政策
★实质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 护国家统一。
禁”
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
统治
进行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_抗__清___
清朝“闭
私自出海;将沿海居
_斗__争___;认为天朝大国无
关锁国”
民内迁,不许人民擅
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自下海
影响 (1)妨碍了海外市场 的开拓,抑制了资 本的_原__始__积__累__,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隔绝,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 流

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时期

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时期

单元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干脆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加全国性的大政大狱探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需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A.有助于提中学枢机构行政效率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冲突2.[2024·湘赣皖十五校联考]明代,督抚是出于督察地方军事的须要设置的。

到了清代,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等权力于一身,同时需把地方状况反馈给中心。

这一变更说明( )A.皇权与相权冲突得到缓和B.地方行政效率大大降低C.清政府中心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统治严峻依靠督抚3.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特别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

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 )A.经济作物起先大量种植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4.[2024·山东省滨州市期末考试]《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

”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限制B.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冲突D.减轻了地主对农夫的剥削5.[2024·辽宁省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输河,停止海运。

由于运输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堵塞时,西方人急迫地开拓新航路。

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A.经济形式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C.对外政策不同 D.思想文化不同6.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察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五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五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含解析)

阶段评估检测(五)(阶段五)(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西南四省八校联考)对于权势熏天的张居正,史书这样记载,“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太监冯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

材料说明明代( )A.内阁权力有制度保障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致权臣弄权D.才能决定阁臣权力【解析】选B。

根据“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可以看出张居正虽然权势很大,但是仍要听命于皇帝,说明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反映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中皇权不断强化的特点,B正确;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没有制度保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吏治败坏,排除C;D表述太绝对,排除。

【加固训练】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

这一规定( )A.弱化了君主权力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使辅政制度完善【解析】选D。

由材料“‘票拟’……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过程,即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最终集权于君主,三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体现了明朝辅政制度的完善,故D正确;此措施加强了君主权力,故A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而无决策权,故B错误;题干与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

2.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

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

这使得清代(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平定边疆叛乱后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在太学中立告成碑,全国各地文庙也都纷纷效仿,说明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大一统”意识加强,故选D;不能因为“造碑运动”就说民间不再有叛乱了,A不符合题意,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文人,故B 排除;“遵循汉族军礼”说明不是革故鼎新,故排除C。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版通史讲义: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教版通史讲义: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1.发展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

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

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

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

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

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宗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

②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了广泛贯彻,通过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

③秦朝崇尚法治。

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

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

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

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

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

2.特点(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

通史版历史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模块1第5单元单元过关测试(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

通史版历史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模块1第5单元单元过关测试(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

模块一第五单元单元过关测试单元过关测试(五)一、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明天启年间,入内直宦官刘若愚对批红情形描述如下:“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学的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

”据此分析可知,明朝()A.内阁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B.内阁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C.皇帝决策时重视宦官智慧D.批红权与票拟权相互制衡解析:选A由“众太监……遵照阁中票来字样……楷书批之”可得,宦官在批红时必须按照内阁制定的标准来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故选A项;君主专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只说宦官批红时的操作规范事项,没有体现皇帝决策过程,排除C项;材料表明宦官依照“阁中票来字样”进行批红,并未体现批红权与票拟权的相互制衡,排除D项。

2.(2019届福建泉州二模)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

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

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说明了明朝()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解析:选D由题干中“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

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等可知,皇权也受到牵制,故选D项;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废除宰相,排除A项;题干主旨与B项正好相反,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而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3.(2019届广东广州二模)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提升(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提升(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主题一 阻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因素——“农本意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 的观念
【主题综述】 (1)“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产物,分为“重农” 与“抑商”两方面。“农本商末”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以 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 滞后。 (2)“重农抑商”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而且超过了经济 领域,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势力,影响面广, 甚至直接影响了今天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针对训练1】 (2018·广东深圳调研一)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 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 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 解析 根据“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 种腐朽落后的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B项。 答案 B
[参考答案] 示例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 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 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 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 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 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五)(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解析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选C项。

据材料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A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内阁只具有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B项错误;宰相具有一定的决策权,材料内阁只有建议权,D项错误。

答案C2.(2019·安徽安庆模拟)《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

”这本质上反映了( )A.内阁制彻底瓦解B.宦官操纵威柄C.皇权专制的痼疾D.内阁首辅无权解析据题干材料“凡内官司礼监掌印”与“权如外廷元辅”说明原本无权内官因为掌握象征皇权的玉玺而获得内阁首辅一样的权力,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皇帝专制的结果,故选C项。

答案C3.(2018·四川南充适考三)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

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

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

此制度( )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解析据题干所述的“冲繁疲难”制度,是对吏部选官的一种补充,即打破了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故D项正确。

题干主要论述清朝的官吏选拔,与区域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清朝的官吏选拔,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划分无关,故B项错误;雍正年间的“冲繁疲难”制度,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故C项错误。

答案D4.(2019·山西太原模拟)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 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解析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未占据社会主导,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即拓荒,玉米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温度、水利要求低些,而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故选C项。

答案C5.(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三)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制度的松弛B.社会风尚的变化C.市民阶层的产生D.理学思想的影响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明中叶以后,官员可以辞官经商,读书人也可以经商,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体现传统四民的社会风尚发生变化,故选B项。

答案B6.(2018·山东日照校际联考)清前期,银两和制钱(官方铸行的钱币)都是法定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但白银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

这种状况( )A.便利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B.加剧了中国白银外流的局面C.阻碍了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D.反映了中国市场秩序的混乱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故选D项。

答案D7.(2019·山东聊城模拟)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

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解析“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表明,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

答案A8.(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省实联模二)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

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但政治上专制统治强化,故人们提出了要求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

答案C9.(2019·山东青岛高二调研)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解析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思想家的出生地,图二属于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家,故A项错误;因为图二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家,他们抨击儒学的道统,故B项错误;由图一到图二,体现了从宋明理学到明清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故C项正确;图一、图二均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10.(2018·山东滨州模拟)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

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涵意。

“新的涵意”之核心是( )A.提倡经世致用B.反对君主专制C.挑战宋明理学D.弘扬唯物思想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个主要思想就是反对君主专制,故B 项正确;经世致用并没有涉及郡县与分封之争,A项错误;封建制度并不涉及对宋明理学的挑战,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唯物思想的相关提及,D项错误。

答案B11.(2018·山东名校联考)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

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

这充分说明(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解析本题依据材料中对包公形象的叙述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故D正确。

答案D12.(2017·山东济宁模拟)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

此现象(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关羽的态度,特别是有关关公戏经久不衰,说明当时关羽身上体现的“忠”“信”思想有利于教化人们,故选C项。

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17分,共37分)13.(2019·山东莱芜一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廷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

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

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诏不干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在《敕问文学之士》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作用。

(12分)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2)积极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

消极作用: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2017·江苏单科,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