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和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导学与答案(最新整理)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以及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

• 课题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 1. 纤维素的单பைடு நூலகம் 是________,元素组成 ________,其可以为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提 供________ • 2.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产生纤维素酶,纤维 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________两种酶 可以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 ________ 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 3。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培养基是富含 _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筛选方法是
________,结果是挑选菌落周围出现______ 的菌落。 4:注意: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是以纤维 素作为唯一碳源吗? ______,生长的菌落是 否一定能够降解纤维素?______。 5.培养基上若A菌落周围的透明圈比B菌落周 围透明圈大,且AB两菌落本身大小类似,那 么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20mg/L, 50mg/L, 80mg/L,纤维素作为碳 源的培养基中_______________培养基的菌落 最早停止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 如果含有分解尿素的细菌则 P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示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反应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微生物计数:直接计数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血细 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镜下1ml原液被稀释X倍 后计数,若每个小方格平均菌数为N,则计算 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 数结果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课件:课题2.3土壤中尿素细菌的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可能出现了错误,因此,不能简单地将3个平板的计数值用来求平均值。这个
实例启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 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一定要考虑所设臵的重复
组的结果是否一致,结果不一致,意味着操作有误,需要重新实验。
(二)设置对照
一是由亍土样不同,二是由亍培养基污染或操作失 误。究竟是哪个原因,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实验 方案有两种。一种方案是可以由其他同学用与A同 学一样的土样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致, 则证明A无误;如果结果不同,则证明A同学存在操 作失误或培养基的配制有问题。另一种方案是将A 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 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通过 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实验结果要有说服力,对照的 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课题重点、难点
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一、基础知识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 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 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 物、木材、秸秆也富含纤维素,许多商品纤维 素都是由天然纤维素制得:如水溶性的羧甲基 纤维素钠(CMC-Na)、不溶于水的微晶纤 维素等
CMC—Na、KH2PO4 、琼脂、土豆汁 备用;
(2)溶化:蒸馏水中加入酵母膏、 CMC—Na、 KH2PO4 、土豆汁后搅拌使溶解充分加入15g琼脂 加热熔化,并不断搅拌防,琼脂完全融化后补加蒸 馏水至1000ml;调pH
制备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3)灭菌:将适量培养基用玻棒转移至三角瓶 中,塞上棉塞,高压蒸气灭菌,在压力100kPa、 温度为121℃,灭菌15~30min。将培养皿干热 灭菌,在160~170 ℃下灭菌2h。 (4)加入刚果红(CR):配制10mg/ml的CR溶液, 灭菌后,按照每200 ml培养基加1 ml的比例加 入CR溶液,混匀。 (4)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时在酒 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倒平板操作同上节)
生物: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ppt课件

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 的可信度。
18
二、制定计划 • 提高工作效率,在操作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19
三.实验的具体操作 ㈠.土壤取样
从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取样。先铲去表层土3cm左右,再取样,将样品装入事先准备好的 信封中。 ◆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灭菌。 ㈡.制备培养基: 制备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 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24
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25
三.结果分析与评价 1.通过对照实验,若培养物有杂菌污染,菌落数偏高;若培养物混入其他氮源,则菌落形态 多样,菌落数偏高,难以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提示:选择每个平板上长有30—300个菌落的稀释倍计算每克样品的菌数最合适。同一稀释 倍数的三个重复的菌落数不能相差悬殊,如相差较大,表示实验不精确。
26
五.课外延伸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
剂将变红,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测定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方法是将一定体积的水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后,将滤膜放到 伊红 美蓝 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通过记述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如果得到了2个或2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 菌落的计数,如果同一稀释倍数的三个重复的菌落数相差较大,表明试验不精确,需要重新实验。
23
㈤.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培养温度。 细菌:30~37℃培养1~2d 放线菌:25~28℃培养5~7d 霉菌: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
高中精选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及答案教案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要点展示1.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能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的计数。
要点突破一、理论基础1.筛选菌株(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或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和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
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统计菌落数目(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和。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当样品的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
此外,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还有直接计数。
3.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
例如为了排除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了,需以培养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二、实验设计关于土壤中某样品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取样:从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取样。
应先 3 cm左右,再取样,将样品装入事先准备好的中。
2.制备:准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以作为,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
3.微生物的与观察将10g土样加入盛有90 mL无菌生理盐水的锥形瓶中(体积为250 mL),充分摇匀,吸取上清液,转移至盛有的生理盐水的无菌大试管中,将土样以1、101、102……依次等比稀释至107稀释度,并按照由107~103稀释度的顺序分别吸取进行平板涂布操作。
46 尿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分离-【一轮全考点】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课件

实例
(Taq DNA聚合酶) 缺乏碳源:分离出自养型微生物
分离耐寒微生物:低温环境:如冰川 分离分解石油的细菌:油田
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分离出石油分解菌
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分离出尿素分解菌 以纤维素作为主要碳源: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
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分离出耐高温的微生物
将培养基pH调至较低水平中培养:分离出耐酸的微生物
也会形成以尿素分解菌为中心的红色的圈(但不是透明圈)
原因: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PH升高, 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碳源
思考1:配方中各物质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的 主要营养物质分别是?
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无机盐 凝固剂
碳源、生长因子
水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选择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碳源(主要) 氮源、无机盐
思考21:这配个方培中养各基物对质微为生微物生是物否生具长有提选供择的 作主用要?营如养果物具质有分,别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有 培养基中纤维素为主要碳源,更适合
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量繁殖
无机盐
思考3:如何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 培养基的作用?
在草食性动物等的消化道内,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土 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可产生纤维素酶而分解纤维素
基础知识 纤维素酶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组成: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作用: 纤维素 C1酶、Cx酶
葡萄糖苷酶 纤维二糖
葡萄糖
证明: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实验基本原则
类型
平行重复原则
对照原则
2-2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研究思路(一)筛选菌株1、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
2、PCR技术中使用的耐高温的酶是,它是从中分离出来的。
科学家能从中把筛选出来是因为,这样也适用于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是_ 。
点评: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作用。
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选择目的微生物。
〖本课题使用的培养基——见旁栏资料〗〖思考1〗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提供氮源的的是,琼脂的作用是。
〖思考2〗该培养基对微生物(具有,不具有)选择作用。
如果具有,其选择机制是。
3、选择培养基是指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二)统计菌落数目1、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
除此之外,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补充】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微生物的方法。
公式:观察到的红细胞平均数∶观察到的细菌平均数=红细胞含量∶细菌含量2、统计菌落数目的理论依据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时,_ 。
通过统计,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因此,恰当的是成功地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
3、.为保证统计结果准确,通常将都涂布在平板上,培养后再选择的平板进行计数。
4、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一定要考虑所设置的重复组的结果,结果,意味着操作有误,需要重新实验。
〖思考3〗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_ 〖思考4〗第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
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的操作是第一位同学需;第二位同学_ 。
5、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
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菌落。
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来表示。
专题2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第1课时)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高二生物)第1课时研究思路分离原理【学习目标】1 学生预习教材P21 “(一)筛选菌株”,能够整理归纳出实验室筛选微生物的原理,能简单描述如何能得到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如何分离Taq细菌。
2 学生预习教材P22结合右侧培养基配方基的内容,结合培养基配置及分类能整理归纳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及配制要求3学生预习教材P21“课题背景”内容结合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能阐述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及培养基配置中各物质提供的成分3学生预习教材P22,整理归纳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4课堂上通过教师提示,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对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进行区别,填表整理归纳两种方法的比较5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掌握统计菌落数目的正确操作与计算6课堂上通过教师提示,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正确的设置实验对照重点选择性培养基的配制,菌落数目的统计难点菌落数目的统计【课前预习】一筛选菌株阅读教材P21 “(一)筛选菌株”,整理归纳出筛选菌株的基础知识1筛选菌株(1) 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①原理:根据目的菌对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找。
②实例:DNA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项的技术,要求使用。
能产生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的就是从热泉中筛选出来的(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________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________或________其他微生物生长。
(2)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原理尿素是一种农业,只有被分解成之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体内能合成________,将尿素分解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__________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________或________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公开课)分解尿素的细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人类可应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将秸
秆等废弃物转变成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
服装面料等。
精选完整ppt课件
32
3、纤维素的分解 请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此问题
→
纤维素酶水解滤纸实验
精选完整ppt课件
33
纤维素酶的作用对照实验
试管 滤纸条 缓冲液 纤维素酶 振动 现象
A 1cm x 6cm
10ml 1ml 1h 分解
2:判断所使用的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时,应设立_不__接__该__菌_种__的__培养基进行空 白对照?
精选完整ppt课件
10
㈡.统计菌落数目:
1、显微镜直接计数: 利用血球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 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缺点:
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不适于对运动细菌的计数;
⑴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⑵促进目的菌株的生长 结果:培养一定时间后,该菌数量上升,再通过 平板稀释等方法对它进行纯化培养分离。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所需培 养基:
KH2PO4 NaH2PO4 MgSO4`7H2O
葡萄糖
1.4g 2.1g 0.2g 10.0g
尿素
40
对比课题3与课题2实验流程, 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课题2——土壤取样,直接稀释。
课题3——土壤取样,选择培养,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浓度后,再稀释。
精选完整ppt课件
41
【资料二】选择培养 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回答以下几问题:
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
属于_液___体__(固体、液体)培 养基,原因是_没__有_添__加_琼__脂_
原因:因为热泉温度70~800C,淘汰了绝大多 数微生物只有Taq细菌被筛选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基础知识】一、理论基础1.筛选菌株(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 等),同时或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和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
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统计菌落数目(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和。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当样品的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
此外,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还有直接计数。
3.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
例如为了排除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了,需以培养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二、实验设计关于土壤中某样品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取样:从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取样。
应先 3 cm 左右,再取样,将样品装入事先准备好的中。
2.制备:准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以作为,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
3.微生物的与观察将10g 土样加入盛有90 mL 无菌生理盐水的锥形瓶中(体积为250 mL),充分摇匀,吸取上清液,转移至盛有的生理盐水的无菌大试管中,将土样以1、101、102……依次等比稀释至107稀释度,并按照由107~103稀释度的顺序分别吸取进行平板涂布操作。
每个稀释度下需要3 个选择培养基、1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将涂布好的培养皿放在30℃温度下培养,及时观察和记录。
挑选选择培养基中不同形态的菌落接入含培养基的斜面中,观察能否产生如教材中图2-lO 的颜色反应。
4.细菌的计数当菌落数目稳定时,选取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
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 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并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
三:思考与讨论(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2)为什么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相同吗?(3)P183 在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什么物质?(4)P183 这种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有,又是如何进行选择的?(5)P183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吗?如果需要,如何改进?(6)P183 你能通过设置对照,帮助 A 同学排除上述两个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吗?专题 2 课题 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基础知识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三种元素,是一种糖。
2.纤维素的分布: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3.纤维素酶的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酶、酶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筛选方法:染色法。
2.筛选原理: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试验设计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的实验方案: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试验流程、、、、1.土壤取样:采集土样时,应选择富含的环境。
2.选择培养: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思考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培养基,原因是什么?。
〖思考 2〗培养基选择作用机制是什么?〖思考 3〗若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的作用,应控制的变量是什么?(1)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制备选择培养基: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
(3)选择培养:称取土样20 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30mL 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上,在一定温度下振荡培养1~2 d,直至培养液变。
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4)梯度稀释:依次将培养液稀释 101~107倍。
思考是如何操作的?(5)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1>制备培养基: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
<2>倒平板操作。
<3>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 的菌悬液各取 0.1 mL 涂布在平板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
(6)刚果红染色法:挑选产生的菌落,一般即为分解纤维素的菌落。
〖思考 4〗本实验流程与尿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3.刚果红染色法: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即两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思考 5〗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四:结果分析与评价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发酵和发酵。
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典型例题分析【例 1】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KH2PO4、Na2HPO4、MgSO4·7H20、葡萄糖、尿素、琼脂。
请回答: (1)在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和。
(2)想一想这种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又是如何进行选择的?【例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 230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 215 和 260,取平均值 238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 21、212 和2 墨6,取平均值 163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 2l0、240 和250,取平均值 233【例3】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全营养)培养基C.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全营养)培养基D.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例4】纤维素酶可以将下列哪种物质分解…………()A.牛肉片B.鱼片C.滤纸条D.塑料条【例5】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A.分解尿素的细菌B.硝化细菌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D.乳酸菌【例6】本实验关于选择培养目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B.可以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C.所用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D.所用培养基是平板培养基基础自测1.PCR 技术要求使用耐高温的DNA 聚合酶,这种酶要能忍受93℃左右的高温。
如果请你来寻找这种耐高温的酶,你会去哪里寻找………()A.土壤中B.海水中C.热泉中D.冷库中2.下列能选择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A.KH2PO4、Na2HP04、MgS04·7H20、葡萄糖、尿素、琼脂、水B.KH2PO4、Na2HP04、MgS04·7H20、葡萄糖、琼脂、水C.KH2PO4、Na2HP04、MgS04·7H20、尿素、琼脂、水D.KH2PO4、Na2HP04、MgS04·7H20、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水;3.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A.2.34×108B.2.34×109C.234 D.23.44.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 同学从对应106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 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 个菌落。
A 同学的结果产生原因( )①由于土样不同②由于培养基污染③由于操作失误④没有设置对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取样,应选取肥沃、湿润的土壤B.先铲去表层土 3cm 左右,再取样C.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不用灭菌D.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6.下列材料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是( )A.杨树B.小麦C.玉米D.棉花7.纤维素酶能够分解()A.纤维素的微生物B.淀粉的微生物 C.纤维素D.淀粉8.刚果红能与哪项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 )A.纤维二糖B.纤维素C.葡萄糖D.麦芽糖专题二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1(1)目的菌珠抑制阻止(2)特定抑制阻止(3)自养能固氮的微生物;2(1)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度细菌30-300 显微镜3.非测试因素可信度无杂菌污染二、1. 土壤,铲去表层土。
2. 培养基多于对照 3.培养 1ml 9ml 0.1mL 4.30-300 平均数三:思考与讨论(1)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 3 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然后按课本旁栏的公式进行计算(2)这是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单位:株/kg)是不同的,例如在干旱土壤中的上层样本中: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数约为 2185 万,放线菌数约为 477 万,霉菌数约为 23.1 万。
因此,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选择培养的条件。
*(3)提供碳源的是葡萄糖,提供氮源的的是尿素(4)具有只有能够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5)第二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改进的操作是第一位同学需设置重复实验组;第二位同学统计的三个菌落数相差太大,说明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6)方案 1:其他同学用 A 同学的土样进行实验。
方案 2:A 同学以不接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专题 2 课题 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参考答案]:一、1.C H O多糖2.棉花3.复合酶C1C x葡萄糖苷纤维二糖葡萄糖二1.刚果红2.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是否产生透明圈三、(流程参考课本P138)1.纤维素2〖思考 1〗液体,没有添加琼脂成分.〖思考 2〗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只有纤维素分解菌才能生存。
〖思考 3〗将纤维素粉改为葡萄糖。
(1)纯度(3).摇床混浊(4)参照专题1的稀释操作,(6).透明圈〖思考 4〗尿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流程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细菌增殖后,再涂布在鉴别培养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