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试讲教案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第一篇: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如何看待离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题名),体会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诗也是有眼睛的,就是诗题。

让我们看到这首诗的诗题——《再别康桥》,老师发现了几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1、诗题中的“再”是什么意思?再,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告别2、“康桥”指的是什么?是一座桥么?康桥不是桥,是指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3、诗人徐志摩跟“康桥”有什么不解之缘呢?徐志摩曾在康桥留学,康桥是徐志摩的母校1921年,徐志摩如伦敦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于乘船归国途中写下这首诗通过对诗题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诗人徐志摩重游母校后作的一首离别诗。

其实徐志摩先生为康桥留下过许多文字,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徐志摩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上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从诗人的文字中来看,康桥美吗?你们想到康桥这样的地方求学吗?是的,康桥很美,美得让老师都恨不得回到高中,重新高考,呵呵!不过很遗憾,过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当徐志摩先生重又康桥是,才会感慨万千。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再别康桥诗人的情感与哀愁。

首先请各位同学带着自己对本诗的理解朗读全诗。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考试的试讲者XXX,将为大家带来的题目是《____年再别康桥》。

康桥,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

它既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名字。

而今天,我将以这首著名的诗歌为切入点,与大家一起探讨____年再别康桥的主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徐志摩借助诗歌的笔触,将他在康桥的美好回忆与现实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过去的眷恋和遗憾。

他描绘了康桥上的青草、小桥和流水,以及他与恋人相拥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恋情的留恋。

然而,在诗的结尾,他却告别了康桥,并表示自己将不再回来,象征着他与恋人的感情告一段落,也象征着他告别过去,踏上崭新的人生道路。

那么,将这首诗与____年联系起来,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诠释这个主题呢?首先,我们可以将“再别康桥”理解为一个象征,代表了我们面临的时代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康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变革。

而____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也将会见证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发展。

我们将在这个时期迎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这个时代的变革同行。

其次,我们可以将徐志摩在诗中表达的感情,理解为我们面对未来的态度和情感。

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和留恋,代表了他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旧。

而我们既要珍惜过去的经验和成果,也要迎接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踏上崭新的人生道路。

最后,我们可以将诗中的告别,理解为我们对过去方式和思维的告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过去的方式和思维已经不再适应我们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开拓新的领域和产业,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通过与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我认为《____年再别康桥》这个题目可以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去迎接____年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把握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了解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融合。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三、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是作者的母校。

(一)品感情有感情的自读诗歌1、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寻找诗歌中直接提到离别的诗句和诗节明确:第一节、第六节和第七节3、诵读这三节,说说这些诗节用了那些词语来表达了对母校怎样的情感。

明确:“轻轻”、“悄悄”、“云彩”“沉默”—依依不舍眷恋飘逸洒脱(二)品画面苏轼说“品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那我们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能感受到“诗中有画”吗。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分析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徐志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阅读诗歌,理解其内容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韵律。

2.2 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主题与情感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爱情和离别之情。

3.2 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包括爱情和离别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析《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第四章: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徐志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一、教学过程1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课堂初始,播放舒缓的音乐,并用语言渲染)同学们,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

师:徐志摩是谁?有同学能介绍下他吗?生1:他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生2:他写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师:大家预习的都很好!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2.正音断句。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作,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生读)师: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能不反复诵读去感受它的美呢?接下来,咱们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这首诗,女生读前四个小节,请读出诗作的温柔,男生读后三个小节,读出诗作的多情。

(生读)师:大家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

3.了解内容。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生:写了诗人在与康桥分别时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师:嗯!总结得真不错!基本概括了本诗的内容。

4.感知画面。

师:这首诗写得非常美,请大家概述一下诗歌描述了哪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为每幅画起一个名字。

(生各抒己见)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大部分同学面露难色,所以,我先展示一下我的答案,大家看看,觉得怎么样?——“挥手告别图”“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撑篙寻梦图”。

接下来,我们就一幅画一幅画地去欣赏一下吧!3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第一,绘画美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诗人在诗歌中,都与哪些意象一一告别?生:金柳、青荇、潭水。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____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与教育局“最后的会谈”。

赏析:《再别康桥》第____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____节至第____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____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____,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介绍1.1 诗歌作者:徐志摩1.2 诗歌创作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康桥(Cambridge)是其留学地。

1.3 诗歌主题:离别、怀念、爱情、自然景观。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形式:新月派诗歌,四行一节,共七节。

2.2 诗歌韵律:采用押韵方式,每节第二、四行押韵。

2.3 诗歌意象: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读3.1 诗歌主题:离别康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不舍。

3.2 诗歌情感:抒发作者对康桥美景和留学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3.3 诗歌意境: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梦幻、浪漫的氛围。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4.2 词语选用:运用丰富的词汇,表现诗歌的美感和深度。

4.3 意象运用:以自然意象为载体,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徐志摩;分析诗歌结构,掌握新月派诗歌的特点;解读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结构和艺术特色;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意象和情感;欣赏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第六章:诗歌拓展阅读6.1 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以便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6.2 比较徐志摩与其他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分析新月派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第七章:教学设计7.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45分钟。

7.2 教学步骤:导入: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讲解:分析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讨论:分组讨论诗歌意象和情感;欣赏: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第八章:作业布置8.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第九章:评价与反馈9.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讨论、朗读等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9.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赏析文章进行细致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2023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3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3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对于《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理解和解读。

2023年是重要的一年,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今天,我想通过《再别康桥》这首诗,与大家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面对离别和变化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并追求自我成长。

首先,我想从诗的背景和情感出发,谈谈我对《再别康桥》的理解。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描绘了一个别离的场景:离开美丽的康桥,远离昔日的欢乐和友情,彷徨地站在未来的十字路口。

整篇诗歌通过独白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在面对诸多分别和未知的迷茫时,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于自我追求的执着。

在这个课堂中,我将以四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解读,把握诗意并引导学生思考:情感的表达、意象的描绘、主题的思考以及对于学生的启发。

首先是对诗中情感的解读。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描写离别和迷茫带来的内心情感,引发了我们对于面对变化时的不安和不确定的共鸣。

这个时代,变化迅速,我们的学生也面临着万千选择和未来的迷茫。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离别和变化时,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倾诉和面对。

接下来是意象的描绘。

徐志摩通过康桥的意象,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背景。

康桥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和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而这些美好与情感却将随着远离而逐渐消失。

意象的描绘使诗歌更加生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再次是对主题的思考。

诗中,徐志摩通过描写自然的变化和人的离别,表达了他对于追求和执着的态度。

诗中所抒发的主题,就是要我们在面对离别和变化时,要始终保持追求、执着的信念。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最后一点,是对于学生的启发。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借助这首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于变化的态度,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未来的方向和追求,并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通过分析诗人独特意象选择把握本诗意境的营造。

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意象”“意境”分析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把握《再别康桥》的整体意境。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音乐美美建筑美寻梦---彩梦--梦醒绘画美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赏析现代诗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明确:读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

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明确:轻柔、舒缓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明确:别离诗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师生齐读,正音正字三、讲诗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知人论世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附:板书设计七节诗可以各用两字概括:作别金柳内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潭水寻梦沉默告别形式: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作者:徐志摩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试讲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天除了学习都干点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开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找出影片的主人公这部影片上演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生命中总有一些岁月是浪漫的,总有一些时光是难忘的,徐志摩是多情的,多情人的眼里烟柳画桥、水墨树影也自成一段风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人的《再别康桥》,走近康桥走进志摩的内心世界二、志摩情结:打开志摩“志摩情结”链接,找出志摩和康桥的关系以及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徐志摩,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1、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2、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3、是不是都是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打开“内容赏析”链接,结合自己的分析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线索。

提问:除了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有没有变化?明确: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5、但是诗人放歌了吗?你怎么看出来的?6、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明确:——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明确:——“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

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

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7、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

”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

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明确:——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

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

感情是轻快的。

8、配乐师生诵读:四、赏析诗歌的“三美”: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②请同学找出韵脚。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2、每一节有几行?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

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明确:——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请同学集体朗读。

3、打开内容赏析到诗歌艺术形式,结合范例描绘三副画面。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明确: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明确:——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