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
汉译英常用技巧

几种常见的技巧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
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添 加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 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2.省译法: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
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 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
3.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
2.我邀请了我的好友,请他们来帮忙把宴会 弄得热闹些,增加点欢快气氛,没去理会 他们多数人在情感上都有些疲惫这一事实。 I called on my faithful friends to help make it a merry and festive occasion,ignoring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m were emotionally drained and exhausted. 此句中用to do 不定式和伴随状语将短句连 成了长句。
合并法
•
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 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 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 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 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 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英语长 句。
课文中的例句
1.他们一道吃早饭,平时每天早上一道开车 去海军航运中心,他们都在那里工作,吉 米在那里搬卸标有彩色代号的箱子。 • They ate breakfast together and on weekdays drove off to the navy shipping center every morningwhere they both worked--Jimmy unloaded color-coded boxes. • 此句中用连词and和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 等将短句连成了长句。
英语翻译十大技巧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
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
这些技巧不但可以运用于笔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口译过程中,而且应该用得更加熟练,因为口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译员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翻译一、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
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
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
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
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
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
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
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
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
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如:①、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②、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③、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汉译英翻译方法

3.核对检查
认真阅读自己的译文,要用挑错的眼光来检查译文是否正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有
漏译、错译,译文语法如时态、语态、单复数形式和拼写上是否有错误。
汉译英翻译技巧:
1.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
有些英语词汇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内含意思。
e.g.“国家”:country, nation, state, land
The new manager is capable but stubborn.
2.
理清汉语的句子结构
(
1
)
看清句子的主语与谓语
e.g.
①晚上躺在这张陌生的床上实在使我难以入睡。
At night, being on a strange bed prevented me from sleeping.
At night, I couldn’t fall asleep on a different bed.
②这所大学有许多国内外著名的教授。
The university has many well-known professo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university has many professors well-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2)要注意词的广义、狭义、具体的意思和抽象意思的不同
e.g.①他讲的笑话逗得我们都笑了。
②他讲的话使我们大家都笑了。
①His joke made us laugh.
②What he said make us laugh.
We all smile at what he said.
(3)选词时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死译,要考虑与汉语对应的英语词汇真正的意思。
实用英汉互译技巧

实用英汉互译技巧互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英汉互译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英汉互译的技巧,下面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1. 理解语境: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首先要理解所给内容的语境。
只有明确了内容所处的情境,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比如,在翻译一篇科技文章时,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背景知识。
2. 词义辨析:英语和汉语有许多词汇存在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在进行互译时,要注意词义的辨析。
例如,英语中的"present"可以表示"礼物",也可以表示"目前";而汉语中的"现在"和"礼物"分别对应这两种意思。
3. 语法结构: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差异。
在进行互译时,要注意调整语法结构,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特点。
例如,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汉语中通常需要转换成主动语态。
4. 习惯用语:英语和汉语都有许多习惯用语,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翻译方式。
在进行互译时,要注意习惯用语的翻译,避免直译的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break a leg"在汉语中可以翻译为"祝你好运"。
5. 上下文衔接:在进行互译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保持逻辑连贯。
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的信息来确定某个词或短语的具体含义。
因此,在进行互译时要综合考虑上下文的意义。
6. 使用工具: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可以利用一些翻译工具来辅助翻译。
比如,有些在线词典和翻译软件可以提供词汇的释义、例句和翻译建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具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它们的翻译结果。
英汉互译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任务。
通过理解语境、词义辨析、调整语法结构、注意习惯用语、衔接上下文以及使用翻译工具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英汉互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希望以上介绍的实用技巧对大家在英汉互译中有所帮助。
套译、仿译与创译(下)——英汉互译的三种方法

及正确的翻译方法。想做好汉英互译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英语、汉语输入,
平时要勤于阅读、勤于动手、勤于思考,这样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而不至于出现“书到用处方恨少”的尴尬局面。
换而言之,无论套译、仿译,还是创译,我们都得注重平时,注重课堂、
课后广泛积累,注重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这样才能做到套译得精准、仿
就拿品牌名、广告语的翻译来讲,美国饮料 Coca-Cola 的译名“可口可 乐”一直都被认为是翻译中的佳作,从商业性角度而言,这一翻译不仅保 留了英语的发音,还给商标赋予更多的含义——好喝、清爽、快乐。化妆 品 Revlon 的翻译“露华浓”亦然,“露华浓”出自大诗人李白的《清平调》,“云 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只可惜成了美国化妆品的品牌名字。类 似的翻译还有 World Wide Web 的译名“万维网”。汽车品牌 Mercedes-Benz 译为“奔驰”,删繁就简,又体现了该汽车的风驰电掣,广告效应很好。再 比如,英译汉中,英文的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被音义结合 译为“慕课”“摩课”“模课”,几种翻译视角不一,但各具意趣。fans 本为 fan 的复数,然而网络将其音译作“粉丝”后广为流传。armed to the teeth 采用异化方法,创译作“武装到牙齿”,趣味顿生,丰富了汉语语言。
另外,我们再讨论一下“苏州园林甲天下”的翻译。若完整套用“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这个谚语,译作“East or west, Suzhou gardens are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英语世界 2023·09
104 谭译录
涯”“比邻”这些词,但是仍然涵盖了这些词的意义,堪称化境。
翻译硕士考研:英汉互译的三个方法

翻译硕士考研:英汉互译的三个方法以往的翻译方法多是从“直译和意译”和“归化和异化”等角度而谈的,我这里则想从译语与源语的关系来探讨英汉互译方法。
我认为英汉互译基本方法有三种,即直接套用、结构模仿和融会创新。
一、直接套用所谓“直接套用”指翻译时如能采用“拿来主义”的即采用“拿来主义”,不必另起炉灶,尤其是单词、词组和句子层面。
比如,翻译“石头剪子布”就可以直接将英语中对应的词找出,直接套用英语中的rock- paper-scissors;“口水战”可套用英语中的a war of words;游戏“打水漂”可套用英语中的词组play ducks and drakes;“傻人有傻福”可套译为Fortune favors fool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套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从交际角度而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视具体情况套用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 的To err is human或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翻译“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时孙宁巧妙地套用了英语中的“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
当然,套译不限于native speakers的表达,母语非英语的人翻译的经典最好也能够信手拈来:如将“救死扶伤”译作heal the wounded and save the dying、“吃一堑,长一智”套译作“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等。
我参加第十四届韩素音翻译竞赛,很多表述,如解放区the Liberated Area等的翻译都参考了毛泽东选集英文版中的译法。
汉译英亦如此。
如,“精明但不聪明”或“捡起芝麻,丢掉西瓜”可套用英语中的penny wise but pound foolish;“上行,下效。
常用英汉翻译方法

常用英汉翻译方法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存在许多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英汉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按照原文词序和语法结构一一对应翻译。
例如,将英文句子“Today is a sunny day”直译为“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2. 词义推测法:当遇到具有多义词、暗示意义或不常用词汇时,需要根据语境来推测其具体含义。
例如,当翻译英文句子“His words cut like a knife”时,可以根据语境推测出“cut like a knife”的意思是“言辞尖刻”。
3.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将原文的意思翻译成与之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中文表达方式。
例如,将英文句子“Break a leg”意译为“祝你好运”。
4. 倒装法:在英语中,有时候会使用倒装结构来强调一些信息。
在翻译时,可以根据需要保留或调整倒装结构。
例如,将英文句子“Only when the rain stops can we go out”翻译为“只有等雨停了,我们才能出去”。
5. 并列句分解法:当遇到复杂的并列句时,可以将其分解为简单的句子进行翻译,再根据语境进行合并。
例如,将英文句子“It was raining, so I stayed at home”分解为“It was raining. I stayedat home.”然后根据语境合并翻译。
6. 省略法:在翻译时,有时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省略一些无关紧要或重复的信息。
例如,当翻译英文句子“I have a pen and I have a book”时,可以省略第二个“I have”翻译成“我有一支笔和一本书”。
7. 对等法:对等法是指根据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中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方式。
例如,将英文句子“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翻译为“雨下得很大”。
8. 分词法:在英语中,分词结构非常常用。
在翻译时,可以将分词结构翻译为相应的中文句子。
英语翻译的方法

英语翻译的方法英语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转译单词和句子,还需要考虑词语的含义、语法结构、上下文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英语翻译方法。
1.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法是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考虑语法和语言特点。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可能导致翻译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
2. 逐句翻译法(Sentence-by-Sentence Translation):逐句翻译法是按照原文的句子顺序逐句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原文的结构和顺序,但可能会忽略上下文的语境和顺序。
3. 意译法(Transliteration):意译法是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翻译成与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最接近的词汇和句子。
这种方法更注重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但可能会损失原文的细节和形式。
4. 适应法(Adaptation):适应法是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来调整原文的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使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规范,但也可能改变原文的结构和意义。
5. 文化转化法(Cultural Transformation):文化转化法是将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特点转化成目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这种方法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但也需要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6. 修饰法(Modifiers):修饰法是通过添加修饰词或从句来翻译原文,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言特点,并且在翻译中添加适当的修饰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细节和含义。
7. 重组法(Recombination):重组法是将原文的句子重组成不同的语序和结构,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翻译的流畅性和可理解性,但需要保持原文的意义不变。
总之,英语翻译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注重语法和语言的准确性,并结合上下文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第十四、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汉译英三等奖、
英译汉二等奖获得者
张顺生
1999年笔者到高校工作以后,参加了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
参加第十四届竞赛纯属偶然,竞赛截止的几天前我刚好浏览了《中国翻译》杂志,不经意间读到了上面刊登的竞赛活动,其中汉译英“想起清华种种”不长,自己特感兴趣,因此连忙回家认真翻译了初稿,后来又校对了几遍,便投了出去。
没想到竞幸运地获得了三等奖。
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汉译英我虽未获奖,英译汉却幸运地获得了二等奖。
我对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的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汉译英的题目“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的翻译,我当时的翻译为“Always Bear in Mind the Few Happy Things,Never Take to Heart the Many Unhappy Ones”,而对英译汉的题目“A Person Who Apologises Has the Moral Ball in His Court”(参考译文译作“谁给别人道歉,谁就在道义上掌握了主动”)的翻译,当时也颇费周折,我觉得汉译宜简洁些,故经再三考虑,将其译作“主动道歉理不亏”。
两次参赛荣幸获奖提振了我对英汉互译的信心,也点燃了我对翻译的兴趣。
近年来我不仅一直鼓励学生参加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还举办了两次校级翻译竞赛,出了2014年姑苏区翻译竞赛试题。
从事翻译和翻译教学工作过程中,自己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籍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往的翻译方法多是从“直译和意译”和“归化和异化”等角度而谈的,我这里则想从译语与源语的关系来探讨英汉互译方法。
我认为英汉互译基本方法有三种,即直接套用、结构模仿和融会创新。
一、直接套用
所谓“直接套用”指翻译时如能采用“拿来主义”的即采用“拿来主义”,不必另起炉灶,尤其是单词、词组和句子层面。
比如,翻译“石头剪子布”就可以直接将英语中对应的词找出,直接套用英语中的rock- paper-scissors;“口水战”可套用英语中的a war of words;游戏“打水漂”可套用英语中的词组play ducks and drakes;“傻人有傻福”可套译为Fortune favors fool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套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从交际角度而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视具体情况套用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 的To err is human或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翻译“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时孙宁巧妙地套用了英语中的“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
当然,套译不限于native speakers的表达,母语非英语的人翻译的经典最好也能够信手拈来:如将“救死扶伤”译作heal the wounded and save the dying、“吃一堑,长一智”套译作“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等。
我参加第十四届韩素音翻译竞赛,很多表述,如解放区the Liberated Area等的翻译都参考了毛泽东选集英文版中的译法。
汉译英亦如此。
如,“精明但不聪明”或“捡起芝麻,丢掉西瓜”可套用英语中的penny wise but pound foolish;“上行,下效。
存乎中,行于外”套译作As above, so below; as within, so without;“积思成言、积言成行、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可套用2012年上映的《铁娘子》(The Iron Lady)中的一段话“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your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注意“直接套用”不迷信专家、不迷信词典(张顺生,2006a:2),不能想当然或者人云亦云。
如从文化角度而言,不宜把电影片名Lolita穿凿附会地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而应实现语言回归,译作《洛丽塔》;不该套用某些词典中的翻译,把“韬光养晦”译作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掩盖能力,伺机出击),而宜译作remain low-keyed或keep a low profile或exercise self-restraint;不能把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想当然或者人云亦云译作“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张顺生,2006b:68-70)这种想当然的套用无法传递原俗语中蕴含的意义,更不用说原俗语中蕴含的文化。
二、结构模仿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是说将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语就万事大吉了,而应翻译得让外国人知之、甚至乐之、好之方可,要取得这种效果,翻译时要尽量模仿或者说采用目的语的行文方式。
如翻译“枫桥夜泊”时可参照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诗歌“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题目结构,译作“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翻译“有德无才误事,有才无德坏事”时可模仿塞缪尔•约翰逊 (Samuel Johnson,1709-1784)的名言“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译作“Virtue without tale nt is weak; talent without virtue is dangerous”;这些翻译不仅用词洗炼,意思到位,而且语言地道。
英译汉也如此。
如,单译T.S.艾略特的诗句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似乎可模仿汉语诗歌行为方式,译作“最是无情四月天”更具诗意;德国图林根州的校训为“I dare! ”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可译作“敢为天下先”;罗斯福夫人的“Great men discuss ideas; average men discuss events; small men discuss people”译作“伟人交流思想;常人谈论生活;小人搬弄是非”让人回味无穷;美国励志演说家(motivational speaker)金克拉(Zig Ziglar,1926-2012)的妙语“Your attitude, not your aptitude, will determine your altitude.”按照中文的行文方式似乎调整顺序译作“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你的天赋,而是你的态度”更好。
三、融会创新
融会创新指找不到能够直接供模仿的译语结构或者虽然有直接可模仿的译语结构,但译者希望实现一定的突破,而不是直接照搬具体框架。
如天津名小吃“狗不理”包子的商标英译一直都让人犯难,但2008年公司正式注册的英文商标名Gobelieve就很有创意,此译不但发音和“狗不理”很接近,同时含义也很好,与“狗不理”的质量以及一贯倡导的诚信服务吻合;翻译“走马观花”时笔者曾用“admiring flowers on the back of a galloping horse”,外国人听了觉得非常形象、非常受用;2013年春节晚会上,蔡明、潘长江表演的小品《想跳就跳》中,蔡明抢下潘长江的电话,冲着赵女士说:“赵大姐,都是
千年的狐狸,你给我玩什么聊斋呀?”笔者的译文“We are both
weather-beaten foxes of a thousand years old, why must you beat around the bush?”中用两个beat构成谐音双关以取代原句中的隐喻修辞手法。
当然,无论直接套用、结构模仿还是融会创新,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需要大量的英语、汉语输入,同时要跟踪应用理论研究,因为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并掌握灵活的翻译方法才能正确地输出,因此平时要勤于阅读,勤于积累,勤于思考,这样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尽量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的出现。
(本文节选自《中国翻译》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