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论罗伯特·吉尔平的新“霸权稳定论”

合集下载

评罗伯特 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评罗伯特 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评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写作背景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结合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早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早期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时期,就有不少西欧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当时西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国家主权意识日渐牢固,为强化西欧各国内部刚建起的早期资本主义政治结构,各国竞相发展海外贸易,企图通过经济增长来强化自身实力,从而不可避免地政治会与经济发生冲突。

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志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德国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相关对外贸易中实行关税保护的理论学说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密切关系。

只是后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由主义思潮相继抛弃了政治与经济统一的观点,认为“政治与经济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结果世界政治和经济关系研究分为彼此孤立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

①新的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结合研究兴起于上世界 70 年代以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在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强调权力、国家利益、冲突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深刻质疑,国际政治经济学者要求对古典政治经济学重新评价,在经济等“低级问题”日益向“高级政治”转化的过程中,提倡在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方法论的革命,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政治问题。

20 世纪 70 年代,可以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创建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论著主要有: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权力与金钱—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1970);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977);克劳斯•诺尔的《国际权力: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1975);琼•斯佩罗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1977)等等。

霸权稳定论的思考

霸权稳定论的思考

对霸权稳定论的几点思考霸权稳定论探讨国际关系中霸权国家的兴衰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并认为霸权的存在对国际关系的稳定具有建设性意义。

作为一种理论霸权稳定论赖以立论的重要史实基础是英美两国霸权的兴衰及其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在分析方法上,霸权稳定论探讨单位层次对系统层次的影响,并把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熔铸一炉,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色,其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吉尔平、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等。

霸权稳定论虽然得出一些发人深思的结论,并对国际关系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贡献,但它本身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一、美国真的衰落了么霸权稳定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美国霸权在战后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经历了从极盛到衰落的过程。

其主要根据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从40年代中期的一半以上下降到60年代末期的30%左右。

对于美国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应有正确的看法。

在40年代中期,美国处于一个刚刚遭受二战兵火破坏、除美国外各国几乎均元气大伤的世界中,此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是二战带来的非正常状态的产物。

60年代,几乎所有国家都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国家经济生活处于正常状态,美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二战阴影的消除自然削减,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随即下降为30%,并且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基本长期处在30%左右。

曾有学者打过一个著名比喻,如果在一个街区里除了一个孩子外别的孩子都得了感冒,不能说这个未患感冒的孩子的体质好于别的孩子,对他们体质的正确衡量要等所有孩子的感冒都好了才能进行。

同样的,对美国在战后世界体系中所占经济地位的可靠评估,应当是在所有国家均摆脱了战争影响、国家经济生活处于正常状态时才能作出。

这样看来,在正常状态下,美国二战后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应当是30%。

美国在60年代末并未出现衰落,只不过是别的国家从二战中恢复了过来。

二、对战后美国霸权的运行机理的思考罗伯特·吉尔平论证道:“英国、美国创立、实施了自由国际经济秩序”,“霸权力量的使用主要通过强制、引诱、制裁。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核心即霸权国的实力与国际霸权体系的稳定呈现正相关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解释国际霸权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此理论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首先,混淆了国际体系和霸权体系之间的区别,将霸权体系代替国际体系,霸权体系只能适应于“西方俱乐部”的成员国,霸权国提供的公共物品只供应霸权体系内的国家,霸权国对霸权体系之外的国家采取的是剥削措施,“公益”和“搭便车”掩盖了大国剥削霸权体系之外国家的实质;其次,霸权稳定论过分强调国际社会的“霍布斯”状态即国际社会的冲突,而忽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国际合作中将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因此国际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霸权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缺陷,邓肯斯奈德曾提出,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特殊的案例,运用时要特别小心。

”他也承认,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美国的领导更多地是为了建立“一个私人俱乐部”,而不是为小国穷国弱国提供“公益”。

“80 年代中期开始,霸权稳定论呈现颓势”,其局限性可以从反面使人们“更好地懂得国际合作基础”的重要性。

①(三)霸权能带来稳定吗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的存在是确保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以稳定、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必要条件。

霸权可以带来稳定。

这是因为首先霸权国具有由其强大实力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也就是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要求其他国家臣服于霸权国所确立的统治秩序,从而实现稳定。

其次,霸权国及其创设的国际机制确立起了一套管理世界事务的规则、规范,使各国在选择行为方式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不致出轨。

更重要的是,在霸权国所设计的机制安排中也会体现非霸权国的利益诉求,从而达成使各个非霸权国对机制形成的“现状”的满意而不会致力于去谋求改变这些安排。

这也就是本文开头在给出“稳定”定义时所说的“各个国际行为体对现行国际关系体系内的结构性安排和自身在这种安排中所取得的利益的暂时满意”,而不寻求改变。

第三讲 理论流派-霸权稳定论

第三讲 理论流派-霸权稳定论

1640- 1660
法国
(1660- 1688)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
全球性战 争
路易十四 战争 (1688- 1713)
法国大革 命和拿破 仑战争 (1792- 1815)
世界领导 大国
英国第一 次霸权 (1714- 1739)
英国第二 次霸权 (1825- 1849)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丧失 挑战国
1740- 1763
第三世界参与合作 合作形式:和谐、合作、争斗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霸权体制
后霸权体制
基本要素分析 维持秩序主 体基本手段
霸权国家
霸权国家实力 (维持国家差 距)
有关国家协调
(政策调整和 利害的连续微 调)
国际公共 商品负担
集约负担
分散负担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过程分析 交涉形态
利害调整需 要时间
交涉结果的 可预测性
外交作用
霸权体制 双边 短 高
形式性的
后霸权体制 多边 长 低
实质性的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霸权体制
后霸权体制
稳定性分析
摩擦表面化
利害调整的 可能性
体制剧变的 可能性
体制的稳定 性






表面性稳定 结构性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霸权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代表:伊曼纽尔·沃伦斯坦 命题: 有霸则稳 无霸则乱 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
霸权带来稳定说涵义 霸主自我牺牲说涵义(公共商品)
公共商品
涵义 三性: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白搭车问题
国际公共商品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到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理论变迁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到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理论变迁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到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理论变迁论文导读::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非常流行,罗伯特·吉尔平当属佼佼者。

本文试图从全球政治经济学(GPE)产生的时代背景,全球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主题,以及这种超越引起什么改变为论述的构架,以这三方面来诠释吉尔平从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到全球政治经济学的国际关系理论变迁的实质。

论文关键词:吉尔平,IPE,GPE,国际关系理论变迁为了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实际影响,许多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提出,应当用全球政治经济学取代国际政治经济学。

正如斯蒂芬·吉尔所述,我们宁可使用全球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而不是普遍流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因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次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已经无法涵盖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全面评述,为解读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际政治经济学应该让位于全球政治经济学。

[2]不过,从全球政治经济学角度专门论述全球经济新秩序的著作并不多见。

罗伯特·吉尔平继1987年出版《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后,新千年伊始,相继出版《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全球政治经济学》两本专著,从全球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全球经济新秩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评述,反映了吉尔平的国际关系理论变迁。

一、吉尔平国际关系理论变迁的动因——GPE产生的时代、理论背景吉尔平起初只想把《全球政治经济学》这个里程碑式的研究作为《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的第二版出版。

但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世界政治、经济和相关理论的巨大变化,增进了人们对IPE的理解政治论文,也为吉尔平进一步的理论探索,阐述GPE搭建好了舞台。

以及吉尔平本人对IPE认知的加深,使读者得以看到吉尔平的这本全新的研究论著。

具体是哪些变化使吉尔平决心另起炉灶的呢?从而产生了由IPE到GPE的理论变迁的。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txt
对霸权稳定论的理解和看法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最初是关于霸权与稳定的多边自由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 ,后来也被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该理论提出之初即在学术界是由于各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就会由平衡转向失衡状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机制一直是战争,特别是霸权战争。只有在霸权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才有可能进行重新安排国际体系的政治、领土及其他问题的和平协议。霸权稳定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系统性变化”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国际体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和帝国的兴衰变迁、这时的霸权稳定论恰恰解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霸权力量倾向过度扩张其势力,而新的竞争对手会日渐强大,最后取代或制衡减弱的霸权力量。其他强国则可能因美国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的衰落而受惠,最后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是一种单极向多极化方面的演变。现实也极力的佐证了这一点。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联盟崛起,并拥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显示多极世界可能出现。而我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是一种霸权威胁性的可能.虽然我在前文中也有提到其他强国可能因大量的军费开支而衰落的美国受惠,最后取代其领导地位。而这个”其他强国”也的确极有可能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不过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开展防御性战略方针以及积极推行世界多极化的我国,在历史的趋势里势必将成为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大国,不过她是和谐的,不是霸权的.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句:"中国,将永不称霸"。
以上便是我对霸权稳定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和看法.如果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得,霸权并不产生稳定,霸权主义实际上是当前局部战争、局部动荡和局部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霸权稳定论的阐述和演变也告诉了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平衡各方力量,用均势来维护世界稳定。

第六讲霸权稳定论

第六讲霸权稳定论
()国际体系中的威望: 威望,一个具有一定的特殊 内容的命令将为一定的人群所服从的可能性。威望并不 等同于实力,但最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因此是实 力的声望,是国际关系中的通用货币。
()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规则.涉及外交和国家之间 的政治交往.涉及某些战争的法规.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经 济交往和其他领域的交往.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
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宏 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 的标准化。
()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 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 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
.国际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通过对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兴衰治乱的历
史考察创立了世界体系论。在《现代世界体系》中,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的存在 而持续发展。每当一个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支 配力量的国家出现,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一旦这样 的霸权消失,国际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理论,从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影响角度对葡萄 牙、荷兰、英国和美国的霸权兴衰进行深入研究,认 为霸权循环大约是年,为两个康德拉基耶夫周期。
.霸主国家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所取代 .霸权的交替只能以战争的形式进行 .霸主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它所创建的国际秩序中 发展最快、实力最接近的大国 .霸主国家与挑战者可能两败俱伤 ()麦金德爵士: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增长导致每年 爆发一次世界霸权战
济和资源禀赋,是一种对抗性权力;()“软权力”, 即一国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立国际规范及制度的能 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价值标准、市场经济和西 方文明,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权力,强调社会联系、经 济相互依存和国际机制对国家的影响,具有低成本和高 效率的特点。

第一章三次大论战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第一章三次大论战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第一章三次大论战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掌握国际关系理论历次论战和发展阶段的主题;初步了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演变的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掌握国际关系理论的历次论战的主题;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的理想主义、科学行为主义等理论流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主张。

第一节第一次大论战——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一、理想主义1.理想主义理论的起源:历史起源和思想起源。

2.主要观点——自然状态学说。

认为和谐是人类自然状态的固有的性质,大家生活在和平、善意和安全之中。

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与公正、理性和人类福利相关的,平等、自由是人类的自然权利。

3.理想主义代表人物及以威尔逊学派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理论。

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诺曼·安吉尔、伍德罗·威尔逊、齐默恩、约翰·默里等。

威尔逊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对美国安全的三个潜在威胁”。

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深远。

威尔逊在思想上的胜利比任何其他的政治成就更根深蒂固,因为每当美国面临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使命之际,它总是殊途同归的回到威尔逊的观念上。

一战期间和之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和美国的所作所为表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其实是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价值观来处理国际关系,以建立有利于美国的世界秩序。

4、对理想主义评价。

二、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1.论战的背景。

2.论战的焦点。

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马克斯·韦伯、尼布尔、卡尔等人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3.几点评论。

第二节第二次大论战——科学主义挑战传统主义一、背景1.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崛起,两极体系出现多极化趋势,相互依赖关系加强,旧的权力政治单一模式已远不足以反映纷繁复杂的新的国际关系现实。

2.科技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关系方法论的变革,推动了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方法向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渗透。

3.20年代兴起的行为主义思潮着重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强调行为的规律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被称为“政治学的新科学”,成为50年代行为主义运动的先兆,在社会科学领域引发了一场行为主义方法论的革命,这场以“实证方法、技术手段、数量和价值的确定、科学推论和信息处理”为特征的行为主义革命自然也波及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