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发酵知识完全总结

合集下载

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发酵是利用微生物的糖代谢和氨基酸 代谢来生产谷氨酸。 一. 谷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代谢途径分两阶段: (一)由葡萄糖转变成-酮戊二酸 主要经历EMP、TCA。 (二)由-酮戊二酸转变成谷氨酸 由谷氨酸脱氢酶进行还原氨基化。
二. 谷氨酸生产菌的主要生化特点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各代谢中间物形成一种 平衡,故-酮戊二酸不会大量积途 径加以控制,使其代谢途径不同于常,筛选优良 菌株是非常关键的,一般应具有特殊的生化特点: (一) -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极低或缺失 阻止-酮戊二酸转变成琥珀酸而大量积累。
2
(二)谷氨酸脱氢酶活力高且不被低浓度产物谷氨 酸抑制,加快谷氨酸的合成。
(三)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好,使生成的谷氨 酸及时分泌到细胞外,减少细胞内谷氨酸浓度, 避免抑制作用产生。一般采取生物素亚适量,控 制细胞膜的合成,其饥饿状态造成膜通透性好。 (四)减弱乙醛酸循环也是提高以葡萄糖为碳源生 产谷氨酸转化率的方法之一。
2分子乙酰CoA 进入TCA生成 ATP = 20个
异柠檬酸裂解酶
乙醛酸
苹果酸合酶
乙酰辅酶A
琥珀酸
1
三. 环境条件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有了优良菌株,还要控制一定条件,造成适于谷氨酸 高产的特定环境: 1. 供氧量要适中:供氧不足,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酮 戊二酸生成减弱;供氧过多,NADH过度被氧化,使 -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减弱。 2. 氨量(氨水或尿素)适中:不足时,还原氨基化减 弱;过量时,形成谷氨酰胺,使谷氨酸产量下降。 3. pH:中性或弱碱性有利。 4. 磷酸盐:适量,过高促进EMP和Val生成。 5. 生物素:亚适量,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

(完整版)谷氨酸发酵

(完整版)谷氨酸发酵

1)生物素营养缺陷型⏹作用机制:生物素是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脂肪酸的合成.当磷脂合成量少到正常的1/2左右时,细胞变形,Glu向膜外泄漏.⏹控制关键:使用该类突变株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亚适量(5-10 g/L).在发酵初期(0-8小时),细胞正常生长,当生物素耗尽后,在菌的再次倍增时,开始出现异常形态细胞,即完成了细胞从生长型到积累型转换.2)油酸营养缺陷型⏹作用机制:油酸营养缺陷型丧失了合成油酸的能力,通过控制油酸使磷脂合成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2左右.⏹控制关键:保证在培养基中油酸亚适量,完成细胞从生长型到生产型的转换.(3)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表面活性剂(如吐温60)或不饱和脂肪酸(C16-18),也能造成细胞渗漏,积累谷氨酸.⏹机理:两者在脂肪酸合成时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形成不完整的细胞膜.⏹关键:控制好脂肪酸或表面活性剂的时间和浓度,必须在药剂加入后,在这些药剂存在下进行分裂,形成产酸型细胞.(4)添加青霉素⏹机理:青霉素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后期的合成,细胞膜在失去保护,在渗透压的作用下受损,向外泄露谷氨酸.⏹控制关键:一般在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早期(3-6小时)添加.添加青霉素后倍增的菌体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完成细胞功能的转换.谷氨酸发酵强制控制工艺⏹为了稳产,克服培养基原料中某些成分不易控制带来的影响,在谷氨酸发酵时可采取“强制控制”的方法,如:“高生物素高吐温”或“高生物素高青霉素”的方法.⏹控制方法:在发酵培养基中预先配加一定量(过量)的纯生物素,大大地削弱每批原料中生物素含量变化的影响,高生物素、大接种量能促进菌体迅速增殖.再在菌体倍增的早期加入相对高的吐温或青霉素,形成产酸型细胞.固定其它条件,确保高产稳产。

谷氨酸发酵⏹ 1.适应期:尿素分解出氨使pH上升.糖不利用.2-4h.措施:接种量和发酵条件控制使适应期缩短.⏹ 2.对数生长期:糖耗快,尿素大量分解使pH上升,氨被利用pH又迅速下降.溶氧急剧下降后维持在一定水平.菌体浓度迅速增大,菌体形态为排列整齐的八字形.不产酸.12h.措施:及时供给菌体生长必须的氮源及调节pH,在pH7.5-8.0时流加尿素;维持温度30- 32℃⏹ 3.菌体生长停止期:谷氨酸合成.措施:提供必须的氨及pH维持在7.2-7.4.大量通**,控制温度34-37 ℃.⏹ 4.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糖耗慢,残糖低.措施:营养物耗尽酸浓度不增加时,及时放罐.发酵周期一般为30h.二、谷氨酸发酵的生化过程⏹(1)是代谢控制发酵的典型代表⏹(2)是目前代谢控制发酵中,在理论与实践上最成熟的……⏹整个过程可简单的分为2 个阶段:➢第1阶段是菌体生长阶段;➢第2阶段是产酸阶段,谷氨酸得以大量积累。

专题,谷氨酸发酵

专题,谷氨酸发酵

专题,谷氨酸发酵专题:谷氨酸发酵1、生物体内合成谷氨酸的前体物质是a-酮戊二酸2、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至少有16步酶促反应,其中关键的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裂解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3、谷氨酸的生物合成调节机制●糖代谢(EMP途径和HMP途径)的调节糖代谢可分为分解与合成两方面,前者包括酵解与三羧酸循环,后者包括糖的异生、糖原与结构多糖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的调节三羧酸循环的调节主要是通过5种酶的调节进行的。

这五种酶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和a-酮戊二酸脱氢酶。

●乙醛酸循环(DCA循环)的调节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酶●CO2固定反应的调节通过C02的固定反应能起到补充草酰乙酸的作用,在谷氨酸合成过程中,糖的分解代谢途径与CO2固定的适当比例是提高谷氨酸对糖收率的关键问题。

●NH4+的调节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生物素缺陷型菌在NH4+存在时,葡萄糖消耗速率快而且谷氨酸收率高;NH4+不存在时,葡萄糖消耗速率很慢,生成物是a-酮戊二酸、丙酮酸等物质,不产生谷氨酸。

4、控制细胞膜的形成①利用生物素缺陷型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时,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的浓度。

②利用生物素过量的糖蜜原料进行谷氨酸发酵时,添加表面活性剂或饱和脂肪酸。

③利用油酸缺陷型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限制发酵培养基油酸的浓度。

④利用甘油缺陷型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限制发酵培养基甘油的浓度。

5、谷氨酸生产菌种:主要是棒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和节杆菌属中的细菌。

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谷氨酸产生菌主要是北京棒杆菌AS 1.299、钝齿棒杆菌AS 1.542和天津短杆菌T6-13以及它们的各种突变株。

6、谷氨酸生产菌在发酵过程中的形态变化(1)长菌型细胞:谷氨酸发酵O~7h,菌体先进行繁殖,菌体细胞为长菌型细胞,细胞形态与二级种子基本相似,均为短棒状,有的微呈弯曲状,细胞排列呈单个、成对及“V”字形。

论述谷氨酸发酵的原理

论述谷氨酸发酵的原理

论述谷氨酸发酵的原理
谷氨酸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进行合成谷氨酸的生物工艺过程。

原理如下:
1. 微生物选择:在谷氨酸发酵中,经常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发酵菌。

大肠杆菌具有高产谷氨酸的能力,并且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2. 培养基准备: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需提供适合微生物生长和发酵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矿物盐和辅助因子等。

常用的碳源包括葡萄糖、淀粉等,氮源则可以是氨基酸、蛋白质等。

此外,还可添加特定的辅助因子如磷酸、镁离子等。

3. 发酵过程:将所选的微生物接种到预先准备好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利用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和代谢,并分泌出所需的酶以转化底物产生目标产物谷氨酸。

4. 发酵控制:为了提高谷氨酸的产量和质量,发酵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这包括控制发酵温度、pH值、氧气供给和搅拌速度等。

适当调节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5. 谷氨酸提取和纯化:发酵结束后,需将谷氨酸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

一般通过离心、过滤和浓缩等步骤,将目标产物分离提取。

接下来,通过
晶体化、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进行纯化和分离,得到高纯度的谷氨酸。

总之,谷氨酸发酵的原理是利用适宜的菌种和培养基,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合成谷氨酸。

发酵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提高产量和质量,最终通过提取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谷氨酸。

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发酵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散枝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噬氨短杆菌等。

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等。

谷氨酸除用于制造味精外,还可以用来治疗神经衰弱以及配制营养注射液等。

我国的谷氨酸发酵虽然在产量、质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设备陈旧,规模小,自控水平、转化率和提取率低,易受噬菌体污染,废水污染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等。

一、菌种的选育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得到优良的菌种。

可以从自然界中先分离出相应的菌种,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菌种产生突变,从突变个体中筛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优良菌种。

在谷氨酸发酵中,如果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谷氨酸不断地排到细胞外面,就会大量生成谷氨酸。

研究表明,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的主要因素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含量。

因此,对谷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往往从控制磷脂的合成或使细胞膜受损伤入手,以提高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如生物素缺陷型菌种的选育。

1.谷氨酸生产菌的生化特征1. 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α-酮戊二酸脱氢酶丧失或活性低.2. 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3. 还原性辅酶Ⅱ(NADPH+H+)进入呼吸链能力缺陷或微弱.4. 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微弱.5. 不利用谷氨酸.6. 耐高糖耐高谷氨酸 .7. CO2固定能力强.8 .解除谷氨酸反馈抑制.9. 具有向胞外分泌谷氨酸的能力.2.谷氨酸产生菌棒杆菌属:北京棒杆菌钝齿棒杆菌谷氨酸棒杆菌短杆菌属:黄色短杆菌产氨短杆菌小杆菌属:嗜氨小杆菌节杆菌属:球形节杆菌3.共同点:1. 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α-酮戊二酸脱氢酶丧失或活性低.2. 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3. 还原性辅酶Ⅱ(NADPH+H+)进入呼吸链能力缺陷或微弱.4. 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微弱.5. 不利用谷氨酸.6. 耐高糖耐高谷氨酸 .7. CO2固定能力强.8 .解除谷氨酸反馈抑制.9. 具有向胞外分泌谷氨酸的能力.谷氨酸棒状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是好氧细菌,可用于微生物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来制取谷氨酸钠(味精),谷氨酸棒状杆菌在发酵过程中要不断地通入无菌空气,并通过搅拌使空气形成细小的气泡,迅速溶解在培养液中(溶氧);在温度为摄氏30到37度,pH为7到8的情况下,经28到32小时,培养液中会生成大量的谷氨酸。

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发酵

第一章文献综述1.1谷氨酸简介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

目前,我国许多工厂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谷氨酸产率,如选育高产菌种、改进发酵工艺、搞好发酵控制、引进微机控制、增加控制参数等。

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谷氨酸产率非常有效。

谷氨酸是生产味精的主要原料,随着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技术的发展,我国味精生产始于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味精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变革,由创建之初的以面筋、豆粕为原料水解法生产工艺,改变为现在以淀粉为原料发酵法生产工艺,发酵法生产工艺从1964年在上海味精厂首次投入生产以来,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生产技术进步较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菌种的突破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进展更快,进入九十年代,尤其九五年后,技术进步较快,目前行业最好水平时(仅少数厂家)制糖收率99%以上,发酵产酸11-12%,转化率59-62%,提取收率96-98%精制收率96%,与80年代比较全行业平均制糖收率提高了10%,发酵产酸率提高了117%,转化率提高了43%,提取收率提高了20%,精制收率提高了8.8%,综合技术指标淀粉消耗下降了166%1.2谷氨酸的生产工艺流程1.2.1液化和糖化因为大米涨价, 目前大多数味精厂都使用淀粉作为原材料。

淀粉先要经过液化阶段。

然后再与β- 淀粉酶作用进入糖化阶段。

首先利用α- 淀粉酶将淀粉浆液化, 降低淀粉粘度并将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 应为淀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原来的大米, 所以经过液化的混合液可直接加入糖化酶进入糖化阶段, 而不用像以大米为原材料那样液化后需经过板筐压滤机滤去大量蛋白质沉淀。

液化过程中除了加淀粉酶还要加氯化钙,整个液化时间约30min。

一定温度下液化后的糊精及低聚糖在糖化罐内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

淀粉浆液化后, 通过冷却器降温至60℃进入糖化罐, 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

糖化温度控制在60℃左右, pH 值4.5, 糖化时间18~32h。

【精品】谷氨酸的发酵控制PPT资料

【精品】谷氨酸的发酵控制PPT资料

180 200 1200 53
2500 1200 8300 1300
米糠 酵母 豆饼水 解液
270 600~ 120 18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主要发酵参数分段控制原则及其特点
一、中初糖流加高浓度糖液的 生物素“超亚适量”工艺
1. 流 程 图
2.谷氨酸发酵记录表
3.培养基的配方
(1)二级种子培养基 葡萄糖 300kg;KH2PO4 12kg;MgSO4·7H2O 6kg;糖蜜100kg;玉米浆
④发酵工业上采用机械消泡与化学消泡结合 的方法。
(4)常用的消泡剂和使用方法
天然油脂类 高碳醇、脂肪酸和脂类 聚醚类 硅酮类
味精厂普遍采用BA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或PP E(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作为消泡剂。
一次加入法
使用方法 中间流加法
上述两种方法结合
二、发酵过程的控制
5.流加糖的控制
第一节 发酵培养基配比组成及其特点 第二节 主要发酵参数分段控制原则及其特点 第三节 提高发酵产率的主要措施 第四节 糖蜜原料生产谷氨酸的发酵技术
第一节 发酵培养基配比组成及其特点
一、国内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的分类
1.按碳源原料划分
淀粉糖:玉米、马铃薯、木薯、大米等
碳源原料
甘蔗糖蜜
糖蜜
甜菜糖蜜
因为多采用生物素缺陷型菌株,故两种发酵工艺主 要区别在于发酵过程是否需要添加青霉素、表面活 性剂等,为什么?
200kg;纯生物素150mg;消泡剂1.5kg;定容7000L,实消,121℃保温 10min。
(2)发酵基础培养基 葡萄糖18800kg;85%的H3PO4 120kg;KCl 200kg, MgSO4·7H2O 140kg;

2谷氨酸发酵机制

2谷氨酸发酵机制

2.2.1 优先合成与反馈调节
黄色短杆菌的谷氨酸代谢调节机制如图 2-3所示,以它为例说明以葡萄糖为原料生物 合成谷氨酸主要存在的代谢调节方式。
图2-3 黄色短杆菌谷氨酸的代谢调节机制
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2-柠檬酸合成酶;3-异柠檬酸脱氢酶; 4-α-酮戊二酸脱氢酶;5-谷氨酸脱氢酶
(1)优先合成
(2)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
谷氨酸产生菌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都很 强。该酶以NADP+为专一性辅酶,谷氨酸发酵 的氨同化过程,是通过连接NADP+的L-谷氨酸 脱氢酶催化完成的。沿着由柠檬酸至α-酮戊二 酸的氧化途径,谷氨酸产生菌有两种NADP+专 性脱氢酶,即异柠檬酸脱氢酶和L-谷氨酸脱氢 酶。
在谷氨酸生物合成中必须有谷氨酸脱氢
由于1mol葡萄糖可以生成1mol的谷氨酸,因此理 论糖酸转化率为81.7%(147/180×100%=81.7%)。
上式中四碳二羧酸(草酰乙酸)100%通过CO2 固定反应供给。
2.1.3 谷氨酸发酵的代谢途径
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一部分氧化脱 羧生成乙酰CoA,一部分固定CO2生成草 酰乙酸或苹果酸,草酰乙酸与乙酰CoA在 柠檬酸合成酶催化下缩合成柠檬酸,再经 氧化还原共轭的氨基化反应生成谷氨酸。
当以葡萄糖为碳源时,CO2固定反应与 乙醛酸循环的比率对谷氨酸产率有显著影 响,乙醛酸循环活性越高,谷氨酸生成收 率越低。因此,在糖质原料发酵生产谷氨 酸时,应尽量通过CO2固定反应供给四碳二 羧酸,减弱乙醛酸循环。
2.2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谷氨酸产生菌大多为生物素缺陷型,谷 氨酸发酵时通常控制生物素亚适量,引起代 谢失调,使谷氨酸得以积累。
谷氨酸的分泌可降低细胞内产物的浓度, 消除了谷氨酸转化成其它代谢物的可能,减低 了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并使谷氨酸的生成 途径畅通。由生物素亚适量可造成细胞膜对产 物的高通透性。生物素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的机 制与影响细胞膜磷脂的含量及成分有关。还可 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高级饱和脂肪酸或青霉 素等控制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通过选育 温度敏感突变株、油酸缺陷型或甘油缺陷型等 突变株也可控制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氨酸的性质及基本介绍147.129261.538主要用途简介:(一)食品工业:谷氨酸钠俗称味精,是重要的鲜味剂,对香味具有增强作用。

(二)日用化妆品:谷氨酸作为营养药物可用于皮肤和毛发。

N—酰基谷氨酸钠系列产品是由谷氨酸缩合而成的性能优良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化妆品、香皂、牙膏、香波、泡沫浴液、洗洁净等产品中。

焦谷氨酸钠(味精脱水生成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吸湿性,能保持皮肤湿润,防止干燥,并增强皮肤和毛发的柔软和弹力。

日本己有以谷氨酸钠(或谷氨酸)为原料生产的高级人造革、化妆品和洗涤剂等产品。

(三)医药行业:谷氨酸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医学上主要用于治疗肝性昏迷,还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发育。

(四)农业:谷氨酸与某些激素配合,可制成柑桔增甜剂;还可作为微肥的载体,在氮磷钾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作为叶面喷洒的微肥具有投入少、效益高等特点。

谷氨酸钠既是西红柿保护性杀菌剂,又是防治果树腐烂病的特效杀菌剂。

氨基酸铜是目前生产上良好的杀菌剂,有机铜比无机铜的应用效果好。

特殊说明:(一)谷氨酸晶体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微酸。

(二)吸湿性温度50℃,其临界湿度在90%以上。

谷氨酸生产水平与市场分析生产水平:谷氨酸棒状杆菌-生物素敏感型高产菌株:采用生物素亚适量工艺,发酵32h,产酸达140g/L以上,糖酸转化率达62%以上,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谷氨酸棒状杆菌-谷氨酸温度敏感型突变株: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24h,产酸达到160g/L,糖酸转化率达72%,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市场分析:我国味精工业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全国味精产量达190万吨。

味精工厂的味精平均销售价格为7,800元/吨,成本为7,000元/吨。

按照上述产量计算,我国味精工业中纯味精的总产值约150亿元,加上相当于上述总值30%的副产品(主要是饲料蛋白、化肥、液态肥料)的产出,我国味精工业年生产总值约为200亿元人民币。

从市场需求来看,2007年国内谷氨酸年产量约190万吨,国内人均消费味精仅1kg,与日本、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的味精消费水平(1.5kg)相比,还是较低的。

味精综合开发利用的效益显著,通过提高产酸率,吨味精成本可降低500元左右,其生产成本将低于日本的味精生产成本,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以抓住机遇扩大味精出口量。

同时在国内可降低味精销售价格,刺激国内市场消费。

谷氨酸的代谢通路、关键酶、调控机制代谢途径:谷氨酸产生菌中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所示:其中的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EMP)、磷酸己糖途径(HMP)、三羧酸循环(TCA循环)、乙醛酸循环、伍德-沃克曼反应(CO2固定反应)等。

葡萄糖经过EMP(主要)和HMP途径生成丙酮酸,其中一部分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进入TCA循环,另一部分固定CO2生成草酰乙酸或苹果酸,草酰乙酸与乙酰CoA在柠檬酸合成酶催化下,所合成柠檬酸,再经过氧化还原共扼的氨基化反应生成谷氨酸。

关键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调控机制:一.谷氨酸比天冬氨酸优先合成,谷氨酸合成过量后,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受其自身的反馈抑制和反阻遏,代谢转向合成天冬氨酸。

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是催化CO2固定的关键酶,受谷氨酸的反馈抑制。

三.柠檬酸合成酶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除受能荷调节外,还受谷氨酸的反馈阻遏。

四.谷氨酸脱氢酶受谷氨酸的反馈抑制和阻遏。

五.生物素的影响:在谷氨酸生产过程中,生物素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乙酰辅酶A的辅酶影响磷脂的合成,进而影响谷氨酸产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也影响菌体的代谢途径。

使用生物素缺陷型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时,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的浓度,若生物素缺乏,菌株生长不好,初级代谢减慢或受阻,间接引起乙醛酸循环中四碳二羧酸氧化能力下降,使α-酮戊二酸和NADPH减少,从而使谷氨酸合成下降;若生物素过量,菌体生长快,解糖速度加快,比丙酮酸进一步氧化要快,造成乳酸积累。

生物素只有控制在亚适量时,才能既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又有利于谷氨酸向细胞外渗透。

目前,企业多采用添加玉米浆、糖蜜或纯生物素等形式控制生物素的亚适量。

谷氨酸发酵生产中生物素浓度的控制要根据菌种的特性、发酵工艺条件、发酵培养基的种类、发酵原料的来源、发酵过程中的糖浓度、pH 值和生物素浓度及供氧条件、设备状况等综合考虑。

谷氨酸的生产菌种及遗传育种思路主要的生产菌种:(1) 棒状杆菌属 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生物素缺陷型、温度敏感型;北京棒杆菌;钝齿棒杆菌(2) 短杆菌属 黄色短杆菌;天津短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对数期图片 谷氨酸棒状杆菌平板图片:育种思路:一是可通过诱变选育L-谷氨酸的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以解除自身的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增大L-谷氨酸积累量。

可以选育酮基丙二酸抗性突变株、谷氨酸氧肟酸盐抗突变株、谷氨酰胺抗性突变株等。

二是增加L-谷氨酸的前体物的合成量,可通过如选育抗氟乙酸、氟化钠、氮丝氨酸、氟柠檬酸等突变株,以及强化CO 2固定反应突变株(选育以琥珀酸或苹果酸为唯一碳源,生长良好的菌株、选育氟丙酮酸敏感性突变株及选育丙酮酸缺陷、天冬氨酸缺陷突变株)使谷氨酸大量积累。

三是选育强化能量代谢的突变株。

谷氨酸高产菌的2个显著特点是:α-酮戊二酸继续向下氧化的能力缺陷和乙醛酸循环弱,使能量代谢受阻;TCA 循环前一阶段的代谢减慢。

强化能量代谢,可补救上述两点不足,使TCA 循环前一段代谢加强,谷氨酸合成的速度加快。

四是通过选育不能以L-谷氨酸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突变株,由于该突变株切断或减弱L-谷氨酸向下一步的代谢途径,从而L-谷氨酸能得到持续的积累。

另外需要注意:1菌种能高产谷氨酸,首先要使菌种具备在高糖、高酸的培养基中仍能正常生长、代谢的能力,即在高渗透压的培养基中菌体的生长和谷氨酸的合成不受影响或影响很小。

2.选育细胞膜渗透性好的突变株。

3.选育减弱HMP 途径后段酶活性的突变株。

温度敏感突变株的初步介绍:温度敏感型谷氨酸生产菌是目前谷氨酸发酵工业上较为优良的菌株,菌株能够利用粗质原料粗玉米糖、糖蜜等发酵生产谷氨酸,对于添加部分甜菜糖蜜的发酵培养基菌株表现出高产酸水平,而且可以适当减少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的用量,但菌株仍表现出高生物素的营养特性。

其他育种方技术:一.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新技术选育谷氨酸生产菌二.应用转化法/转导法选育谷氨酸生产菌三.应用重组DNA 技术构建谷氨酸工程菌株谷氨酸发酵的优化问题谷氨酸发酵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环境条件对谷氨酸发酵具有重要的影响,控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是提高发酵产率的重要条件。

(1)碳源:目前使用的谷氨酸生产菌均不能利用淀粉,只能利用葡萄糖、果糖等,有些菌种还能利用醋酸、正烷烃等做碳源。

在一定的范围内,谷氨酸产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若葡萄糖浓度过高,由于渗透压过大,则对菌体的生长很不利,谷氨酸对糖的转化率降低。

国内谷氨酸发酵糖浓度为125-150g/L,但一般采用流加糖工艺。

(2)氮源:常见无机氮源:尿素,液氨,碳酸氢铵。

常见有机碳源:玉米浆,豆浓,糖蜜。

当氮源的浓度过低时会使菌体细胞营养过度贫乏形成“生理饥饿”,影响菌体增殖和代谢,导致产酸率低。

随着玉米浆的浓度增高,菌体大量增殖使谷氨酸非积累型细胞增多,同时又因生物素过量使代谢合成磷脂增多,导致细胞膜增厚不利于谷氨酸的分泌造成谷氨酸产量下降。

碳氮比一般控制在100:15-30。

(3)磷:当磷浓度过高时,很容易发生发酵转换,转向合成缬氨酸;但磷浓度过低,则菌体生长不好,不利于高产酸。

(4)生物素:随着生物素添加量的不断增加,发酵产酸先增大后减小。

(5)溶氧:谷氨酸发酵是典型好氧发酵,溶解氧对谷氨酸产生菌种子培养影响很大。

溶解氧过低,菌体呼吸受到抑制,从而抑制生长,引起乳酸等副产物的积累;但是并非溶氧越高越好,当溶氧满足菌的需氧量后继续升高,不但会造成浪费还会由于高氧水平抑制菌体生长和谷氨酸的生成。

(6)pH: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随着谷氨酸的不断生成,发酵液的pH值不断的减小,对谷氨酸菌产生抑制,为了维持发酵的最佳条件,采用流加尿素和液氨(现在大多采用的是液氨)的方法。

发酵法在微生物发酵阶段,主要是获得谷氨酸,在氨过量存在的情况下以谷氨酸铵的形式存在,所以从发酵罐出来的是谷氨酸铵,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谷氨酸。

(7)温度:在整个流加发酵中,并非一定要控制恒温培养,因为菌体最适生长温度不一定是菌体积累代谢终产物的最佳温度。

谷氨酸菌体最适生长温度为30-32℃;谷氨酸最适合成温度为34-37℃;发酵初期温度提高可以缩短细胞生长时间,减少发酵总时间;发酵中、后期的菌体活力较强,适当提高发酵温度有利于细胞膜渗透性和产酸,故温度应控制稍高一些。

(8)接种时间:利用对数生长期中后期的种子接种,可缩短其延滞期,而且菌体生长迅速,菌体浓度相对较高,有利于缩短发酵周期,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9)接种量:接种量大小直接影响发酵产酸,接种量太小,发酵前期生长缓慢,发酵整个时间长菌种的活力下降,发酵效果差;接种量过大,会引起菌体增长过快,单位体积内的养料和溶氧供应不足,代谢废物较多,不利于产酸。

接种量适宜,能减少染菌机会,缩短发酵周期。

因此,接种量一般要求以适量为原则。

流加操作的简单介绍:当前谷氨酸发酵中,采用的流加糖工艺比较常见,无论是低糖流加、中糖流加,还是高糖流加,如果要提高发酵产酸率,首要的问题是流加的糖浓度必须是高浓度,如果是低浓度甚至加入和初糖浓度相差不多的糖液,效果肯定是不明显的。

一般地说,流加糖浓度愈高,产酸率愈高,这可以从生产实践或简单的计算公式中找到答案。

理论上说,流加糖液浓度越高越好,但是浓缩糖浓度过高会增大成本,并不经济。

如果流加糖的浓度相对较低,则发酵中引入水的体积较大,对发酵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菌体因环境的频繁变化而受到损伤。

如果流加糖的浓度过高,则残糖含量会增加,导致糖未利用率升高,此外糖浓度过高还会引起诸多不便。

补料时要注意:不要加得过快,流加次数不宜太多,以免经常改变发酵液内的糖浓度。

发酵液糖含量尽量保持稳定,以免谷氨酸产生菌因生长环境经常变化或渗透压变化过大损伤细胞,造成菌体活力下降,影响产酸和转化率。

此外,流加糖的时间选择在发酵中前期较好,此时菌体活力旺盛。

简而言之,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尽量往培养基中少引入水,少稀释,多加糖,总糖高,产酸就能提高,还要控制发酵周期,不降低转化率,全面平衡。

谷氨酸的提取及下游过程谷氨酸提取的基本方法有:等电点结晶法,特殊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液膜萃取法。

味之素公司的提取技术是先用高速离心法从发酵液中分离出菌体,再浓缩3倍后加硫酸调pH使谷氨酸结晶,提取收率约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