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肺热病中医护理方案
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最新版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最新版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最新版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发病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咳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主要标准:(1)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次要标准:(1)呼吸频率≥30次/min;(2)氧合指数≤250mmHg(1mmHg=0.133kPa);(3)多肺叶浸润;(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5)血尿素氮≥7.14mmol/L;(6)收缩压<90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二)证候诊断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痰热壅肺证主症:咳嗽,痰多,痰黄,痰白干黏,胸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次症:发热,口渴,面红,尿黄,大便干结,腹胀。
诊断:①咳嗽甚则胸痛;②痰黄或白干黏;③发热,口渴;④大便干结或腹胀;⑤舌质红,或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
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
2.肺热腑实证肺热腑实证是基于上述痰热壅肺证而突出腹胀、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的腑实特征。
3. 热陷心包证主症:咳嗽,甚则喘息、气促,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志异常,舌红、绛,脉数、滑。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案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案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诊断依据1、以⾝热、咳嗽、烦渴,或伴⽓急、胸痛为主症。
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者,属细菌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湿啰⾳。
6、痰直接涂⽚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7、胸部X透视或摄⽚,可见⼀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分证论治1、风热犯肺证候:咳嗽,咳声嘎哑,咯痰不爽,痰粘稠⾊黄,咳时汗出,⼝渴,恶风,⾝热,流黄涕,头⾝疼痛,⾆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咳。
代表⽅剂:桑菊饮加减。
常⽤药物: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梗、⽢草、前胡、浙贝母、⽜蒡⼦、⾦银花等。
2、表寒肺热证候:咳嗽,⽓喘,痰粘⽽稠,咯痰不爽,恶寒,⾝热,烦闷,⾝痛,有汗或⽆汗,⼝渴,⾆质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治法:发表散寒,清肺平喘。
代表⽅剂:⿇杏⽯⽢汤等。
常⽤药物:⿇黄、杏仁、⽯膏、⽢草、知母、黄芩、鱼腥草、⽠蒌、桑⽩⽪、浙贝母等。
3、肺热炽盛证候:咳嗽⽓急,喘促不宁,⾝热不退,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便秘,⾆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
代表⽅剂:清⾦化痰汤或苇茎汤。
常⽤药物:桑⽩⽪、黄芩、⽠蒌、桔梗、浙贝母、知母、栀⼦、苇茎、⽢草、鱼腥草、冬⽠仁、薏苡仁、败酱草、⼤黄、天⽵黄、⽩茅根等。
4、肺热肠闭证候:咳嗽⽓急,发热⼝渴,⽬晡潮热,时有谵语,腹部胀满,⼤便秘结,腹部按之作痛,苔黄⽽燥,脉沉⽽有⼒。
治法:清热泻肠。
代表⽅剂:⼤承⽓汤加味。
常⽤药物:⼤黄、枳实、厚朴、⽞明粉、杏仁、胆南星、知母、全⽠蒌、天⽵黄等。
5、痰热结胸证候:咳嗽,⽓喘,咯吐黄稠痰,寒热往来,胸膈痞满,按之疼痛,⼝苦,⾆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得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就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一、诊断依据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3、冬春两季较多, 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得特点。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感染; 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啰音。
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7、胸部X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二、分证论治1、风热犯肺证候:咳嗽, 咳声嘎哑,咯痰不爽,痰粘稠色黄, 咳时汗出,口渴, 恶风, 身热,流黄涕, 头身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 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梗、甘草、前胡、浙贝母、牛蒡子、金银花等.2、表寒肺热证候:咳嗽, 气喘, 痰粘而稠,咯痰不爽,恶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质红, 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发表散寒, 清肺平喘。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等。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知母、黄芩、鱼腥草、瓜蒌、桑白皮、浙贝母等.3、肺热炽盛证候:咳嗽气急,喘促不宁,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便秘,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
代表方剂: 清金化痰汤或苇茎汤。
常用药物:桑白皮、黄芩、瓜蒌、桔梗、浙贝母、知母、栀子、苇茎、甘草、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大黄、天竹黄、白茅根等。
4、肺热肠闭证候:咳嗽气急,发热口渴,目晡潮热,时有谵语,腹部胀满,大便秘结,腹部按之作痛,苔黄而燥, 脉沉而有力。
治法:清热泻肠。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加味.常用药物: 大黄、枳实、厚朴、玄明粉、杏仁、胆南星、知母、全瓜蒌、天竹黄等。
5、痰热结胸证候:咳嗽,气喘,咯吐黄稠痰,寒热往来,胸膈痞满,按之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宽胸. 代表方剂:柴胡陷胸汤。
风温肺热病中医护理

04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多饮水。
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高热护理
监测体温变化,采取适当的降 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
。
咳嗽护理
协助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 畅,可采用拍背、雾化吸入等
方法。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 的食物,如稀粥、蛋羹、果汁
等。
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心理 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
护理经验分享
经验一
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针对不同 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经验二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 节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 面,全面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经验三
中医护理注重综合治疗,结合中 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提高治疗效果。
护理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患者对中医护理不信任。对策:加强中医护理宣传教育,提高患 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及时治疗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 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保健方法
食疗调养
可选用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功效 的食物,如梨、百合、蜂蜜等,有助 于缓解症状。
穴位按摩
可按摩肺俞、合谷等穴位,以调理肺 气、缓解咳嗽等症状。
呼吸锻炼
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锻炼, 有助于改善肺部功能,增强抵抗力。
情志调护
问题二
患者不配合护理方案。对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 的需求和顾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问题三
护理人员缺乏中医护理经验。对策:加强中医护理培训和交流,提 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THANKS FOR WATCHING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一、诊断依据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啰音。
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7、胸部X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二、分证论治1、风热犯肺证候:咳嗽,咳声嘎哑,咯痰不爽,痰粘稠色黄,咳时汗出,口渴,恶风,身热,流黄涕,头身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梗、甘草、前胡、浙贝母、牛蒡子、金银花等。
2、表寒肺热证候:咳嗽,气喘,痰粘而稠,咯痰不爽,恶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发表散寒,清肺平喘。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等。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知母、黄芩、鱼腥草、瓜蒌、桑白皮、浙贝母等。
3、肺热炽盛证候:咳嗽气急,喘促不宁,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便秘,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
代表方剂:清金化痰汤或苇茎汤。
常用药物:桑白皮、黄芩、瓜蒌、桔梗、浙贝母、知母、栀子、苇茎、甘草、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大黄、天竹黄、白茅根等。
风温肺热病中医护理

(三)情志调理
患者因发热,常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责任护士 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足底按摩:取肾、输尿管、膀胱、肺、喉、气管、肾上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摩3 分钟,每日3次。
添加标题
叩齿保健:指导患者叩齿,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左右。叩齿时可用双手指有节 律的搓双侧耳孔,提拉双耳廓直到发热为止。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量 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 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 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 过咸及煎炸之品。
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 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 继而缩唇,缓慢的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 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 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注 意事项:①不宜在空腹、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 行为宜;②有效咳嗽时,可让患者怀抱枕头。
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 行。 三.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 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四.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 每日饮水≥2000ml。
五.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 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 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一)药 物治疗
内服中药
A
中药静脉给药
B
#2022
(二)特色技术
(三)物理治疗
抹胸拍肺:两手交替由一侧肩部由上至下呈斜线抹至 另侧肋下角部,各重复10次。两手自两侧肺尖部开始 沿胸廓自上而下拍打各10次。注意事项:拍肺力度适 中。
风温护理常规

风温护理常规【概念]多因人体正气虚弱,或过分劳倦,起居不当,感受风热毒邪所致。
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咯痰、烦渴、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肾。
流行性感冒、肺炎、急性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评估要点】1. 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2 .咳嗽、咯痰的程度和性质。
3 .心理社会状况4. 辩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肺胃热盛证、热闭心包证、气阴两虚证、邪陷正脱证。
【护理措施】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风温初期,注意保暖防寒;邪入营血者,有条件安置在单人病室,避免强光刺激。
(3)发热期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
(4)气息喘促不能平卧者给予半卧位,并遵医嘱吸氧。
(5)汗出过多者,用毛巾擦干,及时更换湿衣和床单。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咳嗽、胸痛、汗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及量。
(2)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等症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邪陷正脱、体温骤降、汗出肢冷、面色苍白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邪热内陷、津气枯竭、皮肤等部位出现斑疹或瘀斑连成大片、色紫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实热症可偏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4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
(2)高热多汗烦渴者,可给予生津清热之品;饮食宜流质或半流质,少食多餐,忌食肥腻、辛辣、硬固、海鲜等物。
(3)鼓励患者适当饮水。
5.情志护理为患者创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6 .临证(症)施护(1)高热不退、无汗者,可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2)痰热雍肺,咯痰不爽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
(3)呼吸困难、紫绀者,遵医嘱给予吸氧。
(4)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淡盐水灌肠或番泻叶泡茶饮。
(5)高热多汗,可遵医嘱给予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健康指导】1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
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2 .注意四时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一、诊断依据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啰音。
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7、胸部X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二、分证论治1、风热犯肺证候:咳嗽,咳声嘎哑,咯痰不爽,痰粘稠色黄,咳时汗出,口渴,恶风,身热,流黄涕,头身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梗、甘草、前胡、浙贝母、牛蒡子、金银花等。
2、表寒肺热证候:咳嗽,气喘,痰粘而稠,咯痰不爽,恶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发表散寒,清肺平喘。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等。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知母、黄芩、鱼腥草、瓜蒌、桑白皮、浙贝母等。
3、肺热炽盛证候:咳嗽气急,喘促不宁,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便秘,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
代表方剂:清金化痰汤或苇茎汤。
常用药物:桑白皮、黄芩、瓜蒌、桔梗、浙贝母、知母、栀子、苇茎、甘草、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大黄、天竹黄、白茅根等。
4、肺热肠闭证候:咳嗽气急,发热口渴,目晡潮热,时有谵语,腹部胀满,大便秘结,腹部按之作痛,苔黄而燥,脉沉而有力。
治法:清热泻肠。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加味。
常用药物:大黄、枳实、厚朴、玄明粉、杏仁、胆南星、知母、全瓜蒌、天竹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温肺热(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惊,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气阴两虚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黏,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
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7.刮痧疗法:感受外邪引起的发热,遵医嘱刮痧疗法,可选择大椎、风池、肺腧、脾腧等穴位。
(三)腹胀纳呆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味,及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
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7.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穴等穴位。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不足时,可安排少量多餐,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避免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摄入。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2.中药静脉给药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3.穴位按摩
4.艾灸
5.拔火罐
6.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三)物理治疗
1.抹胸拍肺:两手交替由一侧肩部由上至下呈斜线抹至另侧肋下角部,各重复10次。
两手自两侧肺尖部开始沿胸廓自上而下拍打各10次。
注意事项:拍肺力度适中。
2.胸部叩击:患者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
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叩击120~180次,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
注意事项:①叩击前听诊评估;②用单层薄布覆盖叩击部位;③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及衣服拉链、纽扣等处;④叩击力量应适中,宜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
3.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的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
注意事项:①不宜在空腹、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②有效咳嗽时,可让患者怀抱枕头。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指导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5.自我保健锻炼
(1)按摩保健穴位:经常按摩睛明、迎香、颊车、合谷、内关、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
(2)足底按摩:取肾、输尿管、膀胱、肺、喉、气管、肾上腺等反射区,每
个反射区按摩3分钟,每日3次。
(3)叩齿保健:指导患者叩齿,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左右。
叩齿时可用双手指有节律的搓双侧耳孔,提拉双耳廓直到发热为止。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
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
2. 风热犯肺证:宜进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物,如金银花茶。
3. 痰浊雍肺证:宜进食清肺化痰、理气止咳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汤等。
4. 肺胃热盛证:宜进食泻肺泻热、清胃通腑的食物,如杏仁粥、白果煲鸡等。
5.气阴两虚证:宜进食清肺泄热,益气养阴的食物,如金银花茶、麦冬茶、人参等。
(三)情志调理
1.患者因发热,常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风温肺热(社区获得性肺炎)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证候诊断:风热犯肺□痰热雍肺□肺胃热盛证□气阴两虚证□其他: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