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组-人体微生物分布数量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理解它们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意识,理解保持环境清洁和防止病菌传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理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示意图、实验视频等)。
•实验材料:培养基、无菌棉签、标签纸、培养皿、显微镜(可选)等。
•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面包、牛奶、土壤、空气等),提问:“这些物品中可能含有哪些微生物?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话题。
•揭示课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及探究方法。
2. 新课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示意图,包括水体、土壤、空气、动植物体内外等环境。
•讲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条件和适应性特征。
•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本单元安排了“1.发霉和发酵”“2.观察微生物”“3.微生物和我们”“4.传染病的防控”四课,共8个主要活动。
旨在引导学生在区分了生物与非生物之后,在领略了生物界动物、植物的多样性后,继续拓宽对生物统一性与多样性学习的边界,了解一类体型微小(大多数)、结构简单,但也要不断繁殖、不断新陈代谢、不断运动、具有生命活动特征的物种——微生物。
了解微生物家族中病毒及致病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学习个人防疫防护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以下四维目标,(如下表)。
科学知识1.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2.了解病毒及致病菌的基本知识,了解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3.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
科学探究1.发展借助显微镜观察、比较与描述微生物形态的能力。
2.能设计并开展对比实验,探究导致食品发霉条件。
了解一些防霉或发酵技术,感受这些技术是对微生物存活条件的控制和利用。
3.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微生物对人类亦敌亦友的特点。
4.通过模型建构、类比推理,形象了解传染病的扩散特点,并分析预防的措施。
科学态度1.表现出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
2.探究中能有根据地假设并尝试自主开展研究,乐于搜集相关信息,乐于分享交流。
3.正反两面看待微生物的作用。
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STSE人类的好奇与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感受人类对微生物认识的加深趋利避害措施的发展完善,是技术与科学不断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1.发霉和发酵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
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
2.科学探究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比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第五单元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本章综合解说本章内容概览细菌、真菌是两类特殊的生物,对维持生物圈的繁荣和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分布于我们的周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章内容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呈现内容。
首先从宏观方面介绍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然后从微观方面介绍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生殖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又从宏观方面引导我们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另外,本章内容重视对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为我们今后学习生物技术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3)真菌的主要特征。
(4)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难点:(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4)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5)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本章学法点津1.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细菌和真菌的比校,认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细胞结构、营养、生殖等的异同。
根据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归纳细菌、真菌具有的主要特征。
2.回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以及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等内容,结合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探究等,认识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等现象的分析,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认识人类在疾病防治、清洁能源生产、环境保护中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4.积极参与观察和探究,如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制作孢子印、观察发酵现象、制作甜酒、保存食品等,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学会合作,发展实践能力。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真菌菌落
细菌菌落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 动动脑:说说下面的环境容易生长霉菌吗?为什么?归纳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必 须条件有哪些?
干燥的皮鞋 不容易。因为缺少水分。
煮沸的肉汤 不容易。因为缺少适 宜的温度。
潮湿的沙土地 不容易。因为缺少有 机物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
动动脑:说说下面的环境容易生长霉菌吗?为什么?归纳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必
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探究实验:洗手前和洗手后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提出问题:洗手后的细菌和真菌会比洗手前的细菌和真菌少吗?
作出假设:洗手会去掉部分细菌和真菌,洗手后的细菌和真菌比洗手前的细 菌和真菌少。
制定计划:结合下列问题,思考如何制定计划。 1.如何设置对照组? 用一套不需要接种的培养皿作为空白对照 2.考虑放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培养?都需要放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吗?为什么?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 观看与归纳:观看下面培养细菌真菌的视频,归纳培养细菌真菌的步骤。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 归纳: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步骤
制作培养基
高温灭菌
冷却接种
恒温培养
1.如何制作培养基? 牛肉汁(土壤浸出液、牛奶等)+琼脂 2.为什么需要高温灭菌?杀死培养基和培养器材的杂菌,避免干扰实验
3.高温灭菌后为什么需要冷却?为需要接种的细菌和真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4.什么叫做接种?
A.需要水分
B.需要适宜的温度
C.需要有机物
D.所有细菌和真菌都需要氧气
五、课堂练习
5.护士给患者进行注射时,通常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的皮肤进行擦拭,目的
是( C )
A.减轻注射时的疼痛
B.使药水顺利进入体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通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分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同时,结合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包括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记录它们的形态特点和分布环境,以及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实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从而推断它们的分布规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推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5章 常见病原菌

•
猩红热
免疫性
• 正常人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 免疫力。只有当皮肤黏膜受创伤后,或患有慢 性消耗性疾病以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宿主免 疫力降低时,才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难以防止再次 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 1.标本 • 化脓性病灶采取浓汁、渗出液;败血症采 取血液;食物中毒分别采取剩余食物、病人呕 吐物和粪便等。 • 2.直接涂片镜检 • 脓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
所致疾病
• • • • 人类约90%的链球菌感染是由A群链球菌引起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皮肤伤口感染。感染类型有: ⑴化脓性感染: 1)皮肤皮下组织感染:如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 织炎,痈,脓疱疮等。 2)其他系统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 炎及产褥热等。 炎症特点是: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线不清,有扩散 的趋势,且浓汁稀薄,带血色。 ⑵中毒性疾病 :如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 ⑶超敏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
• •
•
丹毒
免疫性
•
感染A群链球菌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链球 菌的特异型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伤口的脓液,咽喉、鼻腔等病灶采用棉 试;败血症取血液;检测抗体时取血清。 2.直接涂片镜检:脓液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 后镜检。 3.培养:怀疑链球菌感染的标本应在血琼脂平板 上培养。
血清学检查
致病物质
4.侵袭性酶:A群链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 促进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①透明质酸酶:又名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 质的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②链激酶(SK):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 变成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 增强细菌的扩散能力。 ③链道酶(SD):降解浓汁中具有黏稠性的 DNA,使脓液稀薄,利于细菌的扩散。
检验科五大专业组

检验科五大专业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检验科五大专业组是指在检验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五大专业领域。
这些专业组涵盖了不同方面的检验科技和技术,为医学检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当前医学领域中,检验科五大专业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和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大专业组是临床化学专业组。
临床化学是临床检验科学领域中的核心专业,主要是应用化学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各种生化检验和分析。
临床化学专业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的生化代谢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临床化学专业组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医学检验质量和临床诊断准确性。
第二大专业组是微生物学专业组。
微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和病原体。
在当前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下,微生物学的研究和检验尤为重要,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第三大专业组是免疫学专业组。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免疫疾病的科学,通过免疫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状态,为诊断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免疫学专业组的发展对于倡导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大专业组是遗传学专业组。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性疾病的科学,遗传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病史和风险,为遗传性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宝贵的信息。
遗传学专业组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医学检验的精准性和预测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检验科五大专业组在医学检验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检验科五大专业组将会在未来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和价值,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广大医学检验工作者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深耕细作,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健康而努力奋斗。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第五单元 第五章病毒

第五章病毒本章综合解说本章内容概览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分布十分广泛。
它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从病毒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通过伊万诺夫斯基对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介绍病毒的发现;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帮助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病毒,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病毒的结构、繁殖等方面的特征。
关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材不但介绍了病毒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还介绍了人类利用病毒造福社会的事例,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研究并掌握了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后,可以利用生物为人类造福,“变害为利”,也有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
(2)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
(2)如何利用病毒造福人类。
本章学法点津由于病毒是一种用普通显微镜无法看清的微小生物,而且不具有细胞结构,因此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特点等知识都显得比较抽象。
学习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回忆动植物细胞、细菌的结构,结合图片,通过比较认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识记病毒的类型、结构特点、繁殖方式等重要概念。
(2)仔细阅读教材,认真观察教材中的一系列插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对病毒比较清晰的认识。
(3)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饲养动物、栽培植物的影响,认识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联系接种疫苗的经历,了解可以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
同时阅读教材,收集、整理书籍、报纸及网络查询到的有关信息,从正、反两方面正确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材预习全解趣味情景导入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由它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多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
2014年该病毒再度暴发,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疫情通报显示,埃博拉病毒已由非洲扩散至美洲、欧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说明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B:大肠杆菌
T:肠粘膜
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鼠 疫
艾滋病
★
正常人体及动、 正常人体及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
科学家们称,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约有200多 种,其中有80种寄居在人们的口中。人的身体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各类车间俱全的微生 物加工厂。我们的身体每年能产出1000亿至100 万亿个微生物。在我们的肠子上,每一平方厘 米的地方就聚居着达100亿个微生物;在皮肤上 ,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着达1000万个微生物 。同时,我们的牙齿、喉咙和食道则更是微生 物泛滥的乐园,这些部位积聚的微生物要比皮 肤表面高数千倍。
人体微生态中微生物的 数量 眼睛: 1g 鼻腔: 10g 口腔: 20g 皮肤: 200g 肺: 20g
肠道: 1000g 生殖道: 20 g 总量:1271g
三、肠道微生态环境是怎样的? 肠道微生态环境是怎样的?
人体肠道内有很多细菌,细菌总数达到100万亿个,是人体细胞 总数的10倍。肠道菌群种类多达四五百种,重要的细菌有双歧杆 菌、乳酸菌等,这些细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并对人体健康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婴儿出生2-3日后肠道的双歧杆菌开始 增殖,5日后达到最高峰并占绝对优势且比重最大(约占98%), 随着人年龄的增高,双歧杆菌在肠道内逐渐减少,体弱多病的老 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几乎为零,这说明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 数量是检验人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
你身体上的大部分细胞不是你自己的 你身体上的大部分细胞不是你自己的 也许你会倍感吃惊,但这是事实。你体内微生 物细胞数量超过拥有你自身DNA的细胞。正如罗伯 特·科鲁尔维奇在2006年报道的那样,人体内的微 生物数量是细胞数量的20倍!
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结合体! 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结合体!这 个结合体中,微生物与人体自身细胞的比例是9 个结合体中,微生物与人体自身细胞的比例是9 :1 。 人的一只手掌上就有100多万种细菌! 人的一只手掌上就有100多万种细菌!这是经 100多万种细菌 常听到的说法,仔细想想会让人觉得恐怖, 常听到的说法,仔细想想会让人觉得恐怖, 这足够我们生多少次病啊! 这足够我们生多少次病啊!但实际上我们却 并不常因为手掌上的细菌而生病, 并不常因为手掌上的细菌而生病,这一部分 要感谢良好的卫生条件, 要感谢良好的卫生条件,而另一部分原因是 100多万种细菌中其实有许多是有益 多万种细菌中其实有许多是有益, 100多万种细菌中其实有许多是有益,或者至 少无害的细菌。 少无害的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
头发
头皮:
●每平方厘米约有一百万个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里每平方厘米就有超
过一亿个的微生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坏微 生物——细菌是导致口气的罪魁祸首。它们寄 生在牙齿之间和舌头上,在分解食物残渣和唾 液的同时,产生难闻的硫化合物。
腋窝微生物 ●1.汗臭味 2.狐臭 3.体味:在人群拥挤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中,你也许不只一次 领略了那种难以忍受的气味!它从腋下散发出来,肆无忌惮 地污浊着周围的空气!生活在腋窝的微生物每平方厘米高达 10亿~100亿个。 要知道汗水本身并没有气味,都是腋窝房 客——棒状菌群被皮肤分泌的脂肪酸滋养,从而繁殖滋生了大 量细菌,由此产生了难闻的气味。
★
一.人体四大菌库是什么?
肠道、口腔、皮肤、阴道是人体四大菌库, 所包含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以人体 消化道内的细菌为例:其菌数可达100万亿, 菌体总重量约1.0—1.5公斤,占人体总重量的 1/50—1/60,与人体的肝脏重量相当,而产 生酶的量却远远超过了肝脏所产生的量。
二、人体内微生物重量分布是怎样的? 人体内微生物重量分布是怎样的?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结肠内出现的主要细菌与数量
细 菌 个数/克粪便 个数 克粪便 可致病性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 双岐杆菌属 真杆菌属 肠道杆菌科(埃希菌属) 肠道杆菌科(埃希菌属) 肠球菌属(粪链球菌) 肠球菌属(粪链球菌) 乳酸杆菌属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1010-1011 1010 1010 107-108 107-108 107 106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人 体 各 部 位 的 微 生 态 系
阴道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 — — + + — +
皮肤
• 手 • 鼻子: • 五官
使用多次的扑克每平方厘米可以检测到大约6700 使用多次的扑克每平方厘米可以检测到大约6700 个细菌,种类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个细菌,种类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结核杆菌,还有肝炎病毒。 萄球菌、结核杆菌,还有肝炎病毒。电话机尤其 是公用电话机,打电话的人有健康人、 是公用电话机,打电话的人有健康人、病人和带 菌者, 菌者,人口腔中细菌通过唾沫星子喷洒到电话筒 手上细菌也通过拔号盘等传播。 上,手上细菌也通过拔号盘等传播。电话机是多 种传染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 种传染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肝炎等的 传染源。 传染源。
人体表面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常栖居着种类繁多、 数量庞大的微生物。一个健康人由1013个动物细胞 组成,而定植的原核细胞达1014个,人体自身细胞 只占栖居在体表和体内微生物细胞的10%。按重量 10% 计算: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1g,其中 肠道占1000g,肺:20g,口腔占20g,鼻占10g,眼 1g,阴道29g,皮肤200g。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 主要在肠道,胃肠的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 78.67%。
微生物与我们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t 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 万个; 万个 t 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10 /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
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每立方厘米高达100兆以上。400多种的细菌寄 居在大肠之中。 ●肠道内的大肠埃希氏菌是人体客栈中的好房客,它帮助我 们消化,而且也是我们防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肠道 之外的大肠埃希氏菌却能致人害病,如果它"溜进"食物之中 ,就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大肠是细菌最喜欢的寄生地,"安居乐业"的微生物总数达 100万亿个,比地球上的总人口超出16000倍,因此其"人口" 密度也最大。最先的一批来客非大肠杆菌莫属。它一出世, 就作为"乳儿"造访亲友久居不去。每隔20分钟它分裂一次, 以致不到10个钟头之内,就由2个细菌产生出10亿个细菌。
人体表面微生物与生活
贰 叁 肆 伍
寄居人体的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思考题
人体各部位微生物系分布图
人体各部位微生物存在及数量
一、微生物与日常生活 微生物与日常生活 t 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 吨; t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t 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重感冒患者为8500万; t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