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教学(精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学习生字词,加强词汇积累。
4.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2. 生字词学习3. 课文分析与讨论4. 写作技巧指导5. 课后作业布置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3. 分析课文,深入探讨4. 学习生字词,加强词汇积累5. 写作技巧指导与练习6. 总结与拓展2.2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练习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写作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3.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 生字词的准确运用。
3. 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
4. 写作练习纸。
4.2 教学材料1. 课文《山中访友》原文。
2. 生字词学习资料。
3. 写作练习题目。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朗读与表达能力的展示。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5.2 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与讨论。
2.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
3. 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2.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完成课文朗读与理解,生字词学习;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分析与讨论,写作技巧指导。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精选16篇)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精选16篇)六班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篇1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会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沟通感受。
2.揭示课题:今日,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访问他的伴侣。
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课题,想一想,猜一猜:访问的是一位怎样的伴侣?4.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跟随走进山林,去访问的山中“伴侣”。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中思索:去山中访问的伴侣究竟是谁?2.读后沟通,了解学情。
(1)在山中访问了哪些伴侣?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2)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同学争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与山中伴侣之间的亲热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找出语句,沟通体会。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伴侣”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沟通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召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概”;悬崖──“挺立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才智”;白云──“让天空布满安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发现的好风景”。
老师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在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沟通,它们成了我们的伴侣。
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再读课文,专心赏读。
师:是那么喜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山中的好伴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学会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和结构。
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大意。
3.精读课文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和结构。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4.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组词、造句。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美景。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8.作业布置课下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课题:《山中访友》1.课文内容概括2.生字词3.修辞手法4.感悟与收获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较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作业布置应适量,避免过多加重学生的负担。
4.教师在课后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的向往。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访友”是什么意思吗?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访友经历?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去山中访友?访友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四、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并注音。
2.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学生跟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谁能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深入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请举例说明。
三、仿写练习1.教师出示一幅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想象。
2.学生根据图片内容,仿写一段描写大自然的文字。
五、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2.仿写一段描写大自然的文字,练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达方式。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作者对山中景色的描绘方法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风光,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会通过观察、描述自然景物,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通过课文学习,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景物,培养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图片。
2. 生字词卡片。
3. 录音机、课件等教学设备。
4. 户外活动所需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自然风光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展示课文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景物。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景物,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中访友3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中访友3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下面是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中访友3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中访友1○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山中访友》教案。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 学生可能会说: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③感悟内容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明确: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从文中提炼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描绘的山中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中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辅导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4. 分析课文: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5.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中描绘的山中世界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山中景色的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短文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中短文写作的思路、语言表达和文采。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词汇与语法: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 表达与运用: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象。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词汇与语法: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 表达与运用: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象。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山中访友场景。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去山中游玩的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与语法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学生进行练习。
4. 表达与运用: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山中访友场景,并进行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流利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词汇与语法:通过测试或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表达与运用: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情况和写作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2. 对于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细致的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教学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方法与设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描写景物的诗句,课上积极探究;以陶渊明《饮酒》和本人拙作作为拓展延伸;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
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生开始默读,师顺手板书课题。
二、生带着几个小问题去读。
(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预习,抽生朗读,其余人静听准备点评指正。
一生主动读过后,别人主动点评。
师提醒注意“玄奥”的“玄”字读音xuān,与弦(xián)和舷(xián)不同。
“露”有两个音“lù”和“lu”,本文中“露水”和“露出”都读“lù”,“lu”用于口语,如“露怯”和“露马脚”。
四、师范读,生静听,准备点评并准备回答“二”中的两个问题。
师读过后,也请生指正。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其实是对老师的帮助)
五、把握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理出线索。
(解决问题1)
生说师板书
写了哪些朋友(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生读、说一遍。
六、讨论问题2(题略,见前面)
生各说看法感受后,小结: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
八、概括写作技巧。
九、朗读感受画面美、语言美。
(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就读哪一句哪一段,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
十、有没有诗句与本文相通,可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
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
十一、作业:
(一)拓展延伸。
欣赏情感有相同之处的诗词。
(见附页)
1、陶渊明的《饮酒》(五)
2、本人的拙作《西江月·育盆景》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自由写作。
结束语: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
朋友是一个不尽的话题,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朋友犹如火红的辣椒,越辣越真;朋友犹如陈年佳酿,越陈越香;朋友犹如一
教案《新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杯白开水,越淡越纯。
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附《山中访友》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教案设计附页:
饮酒(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西江月·育盆景
山高峰险敢上,挖根择栳造型。
绿蕉墨竹听雨声,迎来多少欢腾。
继木青松含翠,杜鹃牡丹爱人。
悟梅十载誓有神,相伴人生奋进。
(注:唐湾校边有一退休老人,老伴早逝,无以相伴,不爱烟酒牌,独好育盆景,迄今十余载,盆景满阳台,情怀、志趣皆寄于斯,无异于梅妻鹤子之高雅。
我有感而作。
)
《山中访友》教后反思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镇级公开课《山中访友》,听课领导与教师约有三四十人,得到领导与同仁的一致抬爱与好评。
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记下,以利于以后教学。
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
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
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温游语文世界”时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广告词(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课比赛看谁说得多,看谁能说出其中的妙处。
另外,我们都是书生,都喜欢书,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当一回书店老板,请为自己的书店起一个名字,看谁的最有韵味,最吸引人。
其次还搞了一个相声表演:马季的《成语新编》。
课前让两个口才较好的男生抄、读马季的《成语新编》。
由于准备充分(这三点都是乡下孩子能够做到的),课上得很精彩,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表演《成语新编》时,笑声不绝,可以说是寓教于乐。
表演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个要求:静听抢记成语,看谁记得多。
表演后抽生说,最多的说出了其中的三十多个。
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风趣,又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还领悟了一些词语的妙用。
我在上公开课《山中访友》时,布置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抓住“众朋友”的特点,结果有的学生几乎达到了背诵的程序,而我除了动脑筋想好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导语、结束语以及附页的诗词,还花了两个早读时间去熟读课文,感受众朋友的心境,结果也差不多能背下来。
所以课堂容量虽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结束语刚落,就是一片啧啧称赞声。
二、上课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①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
”“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
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
新《课程标准》中说得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
好的将领除了不打无准备之战,还作战前动员,战时激励,身先士卒。
同理,要想学生真正学好一篇课文,深受感染,必须携情进入,要想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教师首先必须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员,化为主公翁。
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打动学生,使其进入课文,深受感染。
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