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的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台与亭楼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台与亭楼中国传统建筑丰富而多样,其中的亭台与亭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背景中,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亭台和亭楼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和精美的雕刻工艺,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通过介绍亭台与亭楼的特点、构造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探讨它们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
一、亭台的特点与构造亭台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精美的构造。
首先,亭台通常是独立建筑,常见于公园、庭院、寺庙等场所。
亭台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半开放式和全封闭式,通常由柱子、梁和屋顶构成。
其次,亭台通常以木材、砖石和瓦片等传统材料建造,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
亭台的屋顶常常采用“檐部四水平脊升顶”的形式,表现出古代建筑特有的曲线美。
此外,亭台的檐口、柱子和梁架上常常有各种雕刻,例如剪黏、石雕和木雕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装饰艺术。
二、亭楼的特点与构造亭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与亭台相比,亭楼通常更宏伟壮丽,标志着地方繁荣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亭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高于亭台,常见于宫殿、寺庙、园林等场所。
亭楼的特点是高大挺拔,多层楼,常常有独特的笔直石柱和楼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亭楼的墙面、檐口和屋顶上通常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如嵌花、砖雕和彩画等,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上的装饰艺术。
三、亭台与亭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亭台与亭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功能性建筑,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亭台与亭楼作为独特的空间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庭园、寺庙等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休憩、欣赏风景的场所。
其次,亭台与亭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此外,亭台与亭楼还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独特认识,对于促进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亭子建筑大全

中国传统亭子建筑大全展开全文作者:范绍永(延光)亭为停息凭眺之所。
它在水光山色之中,是天然图画的重要点缀,也是供人休憩、纳凉、赏景的好去处。
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亭的造型是最为绚丽多姿的,它的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亭亭玉立,翚飞多姿。
其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扇形、海棠诸式,并有单檐重檐之分,列柱之多少,随平面布置而异。
亭千姿百态的造型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即亭顶的平面和结构、亭的组合形式、亭的立面层次。
亭的总体造型大致可分为单体式和组合式两大类。
一、亭子的基本形式中式传统亭中,按单体式亭的平面形式来分,有正多边形亭、长方亭、圆形亭、扇面亭、十字亭、异形亭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五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
三角亭最为简洁轻巧,但不常见。
在园林中最为普遍的是四角方亭和六角亭,它们简洁大方,平稳朴实,较为大众化。
六角亭中较为特殊的是圭角形(长六角形)亭,留园的至乐亭、天平山的四仙亭便是实例。
圆形亭柔和秀丽,一般以五柱为多,但由于额枋檀柱和亭顶都是圆的,建造工艺相对复杂。
十字亭在我国传统亭子中算是特殊罕见的类型,承德避暑山庄的十字亭是此类型的典型。
异形亭是对一些造型奇特或者因地域文化背景及历史演变出现的一些异于传统造型亭子的统称,比如:海棠形亭(环秀山庄新迁建的海棠亭)、梅花形亭(香雪海的梅花亭)、官帽形亭(苏州拙政园的官帽亭)、仿物亭等。
顶的造型变换丰富,最常见的是攒尖顶,其次是歇山顶,也有庑殿顶和盝顶式。
攒尖顶是由各柱戗脊向中心上方逐渐集中成一类顶,用“顶饰”来结束,犹如一把撑开的大伞。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
如:有三条脊的,有四条脊的,有六条脊的,有八条脊的,分别称为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
此外,还有一种圆形,也就是没有垂脊的。
歇山顶的结构是用梁架的,其构造做法类似一般建筑建造风格。
1、三角亭三角亭在中国亭的造型中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只有三根支柱、三个挑檐,因此显得格外轻巧玲珑、明快简洁。
重檐 八角亭 简介

重檐八角亭简介重檐八角亭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它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通常用于庭院、花园或公园中,作为休息和欣赏风景的场所。
重檐八角亭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形状。
它由八个独立的面组成,每个面都有一个小门,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门进入。
这种多面的设计使得八角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风景,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檐的设计。
八角亭的顶部有两重檐,上下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高度,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上檐通常比下檐稍大一些,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
除了形状和檐口设计,八角亭的细节也非常精美。
在建筑的每个面上,都有精心雕刻的图案和花纹。
这些图案通常是花卉、动物或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
这些细节使得八角亭显得更加独特和华丽。
八角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它起源于宋代,当时是贵族和富裕人家的庭院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角亭逐渐普及,成为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八角亭已经在中国各地广泛应用于庭院、花园和公园中。
今天,重檐八角亭仍然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许多公园和旅游景点都建有八角亭,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景。
此外,一些人还选择在自己的庭院中建造八角亭,作为一个独特的装饰和休闲场所。
总的来说,重檐八角亭是一种独特而精美的中国传统建筑。
它的多面形状、重檐设计和精细的细节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无论是在公园中还是私人庭院中,八角亭都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风景、休息和欢聚。
它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亭的建筑艺术阅读答案

《亭的建筑艺术》阅读答案—说明文阅读及答案—①亭子,较多地出现在园林文化景观之中,具有休憩、凭眺的实用功能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ﻭ②亭子又名凉亭,是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
《释名释亭》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亭的功能是停,即供人休憩。
亭子是一种只有立柱支撑顶盖、四周无墙体(或一侧无墙体)的空间通透的建筑物,亭多设于园林、名胜与通衢之处,有时也建靠在山顶、水边等地,亭子的造型非常丰富,以轻盈俏丽者居多。
③亭子是园林的重要景观,造园家往往将亭子巧妙地组织到美的园林境界之中。
在园林中,亭有半亭与亭之分。
半亭常常与走廊相联系,依墙而建.如**拙园的倚虹亭(半亭)与别有洞天(西半亭),半亭给人以依偎之感,融于园林环境之中,或探出檐角,十分灵秀,有半掩半露的含蓄之美.亭则常建于园林的池水之畔、小山之巅、花木丛中或道路交叉之处等,其造型很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协调,如**拙园有雪香云蔚亭,于一个小坡之上,其长方形的平面,正与平缓的坡地相协调.拙园另有扇亭,建于水岸外凸之外,因而此亭也以凸面向外,这在建筑符号语汇上取得了统一。
亭的文化审美特征,是醒目、鲜明、美感强烈。
ﻭ④园林之亭的造型,以平面为圆形、方形、六角形与八角形为多见,也有形、缺角形、梅花形、海棠叶形与扇形等造型。
这大约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几何形与自然形。
比如**拙园的梧竹幽居亭、怡园的小沧浪亭等,平面为六角形.拙园的竖亭,平面为圆形。
**西园的湖心亭,平面为八角形。
**环秀山庄的海棠亭,平面为海棠叶形,是很别致的一种造型。
ﻭ⑤亭子的艺术性,表现为三方面:ﻭ⑥第一,作为艺术审美对象,亭子是园林景观中的一种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构景的重要手段,所谓亭台楼阁,亭在园林中是颇为活跃、令人注目、比较空灵的一个审美因素。
那种小巧玲珑、反宇飞檐的俏模样,往往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ﻭ⑦第二,亭子的原始艺术功能是供人歇脚休息,这一功能既是实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且以实用性功能为基础。
在园林中,亭子往往是供游园者休息的地方。
简述亭的特点及功能

简述亭的特点及功能
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既有实用功能,又富有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亭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外形多采用重梁、重柱、飞檐等传统建筑元素,形式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重、端庄的感觉。
另外,亭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些亭是四方形状,有些是圆形,也有些是八角形或其他多边形状,每一种形状都有其独特之处。
除了外形优美,亭还有着多种实用功能。
在古代,亭常常建在园林、湖泊、山峰等风景秀丽的地方,供人们休息、观赏景色、避雨避风之用。
同时,亭也常常用作祭祀、议事、讲学等活动场所,起到社交、文化交流的作用。
而在现代,亭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有些亭作为休闲娱乐设施,有些则被改造成咖啡馆、展览馆等文化艺术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亭被赋予了诗情画意的意蕴,被誉为“诗意之地”,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灵感源泉。
许多著名的古代诗词中都描绘了亭的美丽,比如苏轼的“钓台”、辛弃疾的“石亭”,这些作品都使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此外,亭还与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密切相关,有些亭是专门用于举行婚礼或宴会的,成为了团圆、喜庆的象征。
总的来说,亭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亭虽然已经不再是主流建筑形式,但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处亮丽风景线。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人关注、保护和传承这一瑰丽的建筑文化遗产,让亭这种优美的建筑形式得以延续。
古建亭子详解

古建亭子详解古建亭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
以下是关于古建亭子的详细解释:1. 定义与功能:亭子是一种开放式的建筑结构,通常用于提供休息、观景或装饰。
在园林、寺庙、皇家园林等场所,亭子常被用来作为景观的焦点或节点,引导游览者的视线和路径。
2. 类型:古建亭子的类型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根据屋顶的形状,可以分为单檐亭和重檐亭;根据材料,可以分为木亭、石亭、砖亭等。
此外,还有各种特殊类型的亭子,如半亭、双亭、亭廊等。
3. 结构与特点:亭子的结构主要包括台基、柱子和屋顶三部分。
其中,屋顶的样式和檐角的翘起程度是古建亭子的主要特征。
同时,亭子的布局灵活,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其他建筑或景观元素组合搭配。
4. 文化意义:古建亭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优雅、宁静和深远的美学观念,常被用来寓意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德修养。
在诗词、绘画等领域,亭子也经常成为创作的主题和灵感来源。
5. 历史演变:古建亭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唐、宋、元、明等朝代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特征。
不同朝代的亭子在形式、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观念。
6. 保护与传承:古建亭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和园林景观的保护修复,越来越多的古建亭子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同时,通过现代技术和材料的运用,古建亭子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古建亭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了解和欣赏古建亭子,对于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亭是什么结构

亭是什么结构亭是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景点之一。
就建筑结构而言,亭是一种有屋顶、空旷、有支撑、立柱、楞檐、石板材料等的建筑结构。
历史上,亭在中国历史文化演变中,一直都有其重要的主角地位,扮演着引起人们注意的作用和传递文化精神的功能。
一、结构特点1、空间结构亭一般采用对称式结构,空间结构分为正面,侧面,其中正面门口确定,内部分布把柱、梁和屋顶层次分明,以凸显“中心”感。
特别是在山水园林中,更能强化亭空间结构中“山水联接”的感觉,构成完美的视觉效果。
2、建筑材料亭一般以木材为主,可以是木头、柳条、梨木等,其中青竹最为常用。
另外,在亭的各部分结构中还使用石头、灰泥,以及釉质、瓷砖等彩绘材料来装饰,还可用于装饰的有铜铸冶和玉雕等,使亭的外观更加精美华丽。
3、屋顶层次亭的屋顶结构一般分为一层或两层,其中一层屋顶形状一般为半圆形,二层屋顶则可以有多种形状,包括半圆形、凹字形、弓形等。
多层屋顶的立面常结合滑梁分层,使空间更加立体,而构成象征艺术美感的楼阁木雕景观。
二、历史文化1、中国古代亭主要在中国古代出现,当时常有赐明清顿,听审案件、处理刑事犯罪等的静止礼仪,以及宴饮、祭奠和调解纠纷等活动,都要在亭中进行。
此外,亭还被作为一种象征,用以表达贵族和特殊身份地位的心理,既是宫殿院落,又是公共建筑。
2、清朝时期清朝时期,亭与宫殿院落更为紧密,它们不仅仅是景点,更是政治上的宣传载体,表达着封建社会的秩序意识。
同时,清代也是中国宫殿院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那里普遍出现各式各样的亭建筑,不仅保留了汉唐传统文化的风度,而且由于材料的使用而变得更加精细而雅致。
三、现代作用亭不仅可以供人们休憩观赏,也可以用作文化展示和活动场所,比如当地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以及多种活动,以及各类展览、会议等。
而在现代园林中,亭也可以作为景观建筑增色,使园林环境更加精致。
总之,中国亭结构不仅象征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更是现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特征影响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亭园简介

中国亭园简介1. 亭园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亭园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亭园起源于古代中国,诞生于唐代,发展至今。
亭园以其优美的构造和别致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亭园以巧妙的布局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创造出一种迷人的、富有诗意的空间,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2. 亭园的风格和特点中国亭园以山、水、亭为主要元素,采用微缩化的手法,将大自然的美妙景致还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
亭园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
前区以大门、道路和水池为主,中区以假山、花草和小桥为特色,后区则是亭阁、回廊等建筑。
整个亭园构成了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打造出一片人间仙境。
亭园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方亭、圆亭、六角亭等等。
不同的亭子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寓意。
亭子通常是由青砖、石料等建筑材料搭建而成,外墙上常常绘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刻,展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
亭园中的水池和假山是亭园的重要景观。
水池如同一面明镜,不仅能反射周围的景物,还能带来清凉的气息。
假山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以天然石料堆叠而成,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山势,给人以山水相连的感觉。
3. 著名的亭园举例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亭园,每座亭园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下面介绍几座著名的亭园。
3.1 苏州园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城,拥有许多精美的亭园。
其中最有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退思园等。
这些园林以精湛的园艺技术和细致的景观布局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造景精细,以小巧玲珑的设计著称。
亭子、假山、花草树木相互交融,形成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色。
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独特的空间感而享有盛誉。
3.2 北京颐和园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其壮丽的水景和宏伟的建筑而著称。
园内的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核心景区,山上有许多亭子和建筑,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颐和园的特点是山水相映,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亭的建筑艺术王振复①亭子,较多地出现在中国园林文化景观之中,具有休憩、凭眺的实用功能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②亭子又名凉亭,是中国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
《释名释亭》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亭的功能是“停”,即供人休憩。
亭子是一种只有立柱支撑顶盖、四周无墙体(或一侧无墙体)的空间通透的建筑物,亭多设于园林、名胜与通衢之处,有时也建靠在山顶、水边等地,亭子的造型非常丰富,以轻盈俏丽者居多。
③亭子是中国园林的重要景观,造园家往往将亭子巧妙地组织到美的园林境界之中。
在园林中,亭有半亭与独立亭之分。
半亭常常与走廊相联系,依墙而建。
如苏州拙政园的倚虹亭(东半亭)与“别有洞天”(西半亭),半亭给人以“依偎”之感,融于园林环境之中,或探出檐角,十分灵秀,有半掩半露的含蓄之美。
独立亭则常建于园林的池水之畔、小山之巅、花木丛中或道路交叉之处等,其造型很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协调,如苏州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独立于一个小坡之上,其长方形的平面,正与平缓的坡地相协调。
拙政园另有扇亭,建于水岸外凸之外,因而此亭也以凸面向外,这在建筑符号“语汇”上取得了统一。
独立亭的文化审美特征,是醒目、鲜明、美感强烈。
④园林之亭的造型,以平面为圆形、方形、六角形与八角形为多见,也有三角形、缺角形、梅花形、海棠叶形与扇形等造型。
这大约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几何形与自然形。
比如苏州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怡园的小沧浪亭等,平面为六角形。
拙政园的竖亭,平面为圆形。
苏州西园的湖心亭,平面为八角形。
苏州环秀山庄的海棠亭,平面为海棠叶形,是很别致的一种造型。
⑤亭子的“艺术性”,表现为三方面:⑥第一,作为艺术审美对象,亭子是园林景观中的一种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构景的重要手段,所谓“亭台楼阁”,亭在园林中是颇为活跃、令人注目、比较空灵的一个审美因素。
那种小巧玲珑、反宇飞檐的“俏”模样,往往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⑦第二,亭子的原始艺术功能是供人歇脚休息,这一功能既是实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且以实用性功能为基础。
在园林中,亭子往往是供游园者休息的地方。
亭,好比是游园路线上的一个美的“休止符”,它在构景上,使得园林这整部“乐章”显得抑扬顿挫,张驰有致,亭子是令人精神舒放的场所,当游园者游园感到疲劳之时,到凉亭小憩一下,感觉一定是很美好的。
⑧第三,亭子本身是美的景观、审美对象,同时又是一个欣赏园景的出发点,亭子具有凭眺的艺术功能。
人在亭内,凭眺园内诸景,或是远眺湖光山色,有“快哉”之感。
⑨总之,亭的“艺术性”很丰富。
从审美上看,亭的形体常常是小巧的,造型秀美;空间开敞,有“虚”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成为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的一种优美的“旋律”。
1.关于本文的说明对象,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B )A.苏州拙政园的特征。
B.亭的建筑艺术。
C.作为我国的传统建筑,亭所具备的三大功能。
D.园林设计师怎样将亭子巧妙地组织到园林之中,便之更具审美功能。
2.关于亭子的造型,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亭子是中国园林的重要景观,它的造型非常丰富,以轻盈俏丽者居多。
B.园林中,亭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独立亭常与走廊相联系,依墙而建;而半亭则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协调。
C.园林之亭,按平面的造型来划分,大约可以归纳为几何形与自然形两类。
D.园林之亭的造型,以平面为圆形、方形、六角形与八角形为多见,也有三角形、缺角形、梅花形、海棠叶形与扇形等造型。
3.有关亭的艺术性,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亭子是园林景观中的一种建筑小品,它小巧玲珑,造型丰富秀美,给人视觉上的美感。
B.亭子在整个园林的构景上,使园中景致张弛有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C.亭子具有凭眺的艺术功能。
人在亭内,凭眺园内诸景,或是远眺湖光山色,有“快哉”之感。
D.亭子的原始艺术功能是供人歇脚休息的,也就是它的实用性,并没有其它的审美功能。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A.“从审美上看,亭的形体常常是小巧的”,“常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②段主要运用引用资料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亭的功能和建筑特点。
C.第④段采用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晰,浅显易懂。
D.第⑦段“亭,好比是游园路线上的一个美的‘休止符'”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5.下列有关亭台楼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B.在古代,亭子常常是送别的场所。
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就流露出忧伤的离别之情。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的是诗人崔颢登上岳阳楼时的情怀。
D.“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幅对联是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题写的。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①狮子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传说它是在东汉时期由安息国(今伊朗)传入我国的。
狮子被视为狰狞之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根据它的凶猛性格,设计出狮子雕塑,并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护卫。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在古代陵墓和重要建筑物的大门两旁,甚至房梁、屋顶上,都有狮子雕塑,它们守护着主人并显示着主人的威势。
②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不同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
③唐代顺陵位于陕西咸阳城之北,其四方门口左右都有石雕的狮子作护卫。
这些石狮造型夸张、体形高大,腿和爪都特别粗大壮实,脚爪扣地,仿佛入土三分,显得非常有力。
这些石狮,立者作昂首行进状,蹲者呈张口挺胸势,整体形象使人望而生畏。
④北宋皇陵都统一建造在河南巩县,如今那里留下了大量墓前石像,其中石狮也不少。
这些宋代石狮的造型,比起唐代的狮子,更具有写实性,大小更接近狮子原型。
狮子的头及头上的卷毛都更接近真实,其四肢和狮身轮廓虽也用了夸张手法,但狮子的整体形象却不如唐代石狮那么威武有力了。
⑤明清时期,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狮子雕塑更多,在宫殿、园林、寺庙、王府里,不同造型的石狮子,铜狮子、铁狮子比比皆是。
它们的形象更写实了,造型比过去复杂,细部刻画多,四肢有肌肉的起伏,头上有卷毛,身上戴着铃铛,却不注意狮子整体造型的气势,失去了狮子威武的神态。
故宫宁寿殿门前的铜狮子,为了强调护门狮子的狞厉,将其腿部的肌肉表现得特别鼓凸,嘴张得很大,露出很尖的牙齿,但这样一来,狮子反而失掉了整体的雄威。
⑥狮子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的风格特征和那个时代的特征相符合。
唐代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
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
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步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上气势大不如前。
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
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建筑装修上镶嵌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
所以我们发现清朝的狮子有的竟成哈巴狗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D )。
A.介绍狮子雕塑的源起。
B.介绍狮子雕塑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
C.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特点及其变化。
D.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唐代石狮高大威猛,腿爪粗壮有力,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
B.宋代石狮比唐代更具有写实性,头部及四肢等细部刻画得很真实。
C.唐代石狮呈现的风格与唐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D.宋代石狮的雕刻技术比唐代更加成熟,但气势却远不如唐代。
3. 同学们要排练一出以清朝为背景的课本剧,大家为剧中的道具——“狮子雕塑”的设计出主意。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B )。
A.小华说:“让狮子的嘴张大一些,让它的牙齿尖一点,露出来。
”B.小鹏说:“设计得酷一点,让它头上的卷毛夸张一些,不那么写实。
”C.小莉说:“这个狮子呀,给它打扮一下,最好镶嵌一些宝石。
”D.小燕说:“别忘了,还要在它的脖子上配个铃铛。
”未来网络用灯光①未来,网络或许是这样:只要有灯光的地方,你就可以上网,甚至能看高清视频。
这就是Lifi——一种利用可见光来传输我们需要的信息和数据的技术,又被称为可见光通信(VLC)。
② Lifi拥有很多特有的优点:兼具照明、通信和控制功能——具有能耗低、购置设备少等优势;无电磁污染——适用于飞机、医院、工业控制等射频敏感领域;绿色环保、方便快捷——无须无线电频率许可,无须开挖管道的市政许可,便携性强,便于维护,适合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应用;适合水下通信——基于蓝绿光LED灯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可用于水下高带宽通信;具有更大的带宽潜力——未来能够达到每秒几百兆甚至更高的接入速度。
Lifi作为一种照明和通信结合的新型模式可以有效推动下一代照明和接入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国内外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
③回顾Lifi的发展历程,早在2000年,日本研究者就提出并仿真了利用LED照明灯作为通信基站进行信息无线传输的室内通信系统。
近年来,美国关于VLC技术也开展了许多项目,例如2008年10月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VLC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3年10月11日,英国交付了第一台Lifi技术的产品。
在这一个领域,中国并没有落后。
几乎就在英国做出产品的同一时期,我们团队也研发出了样机,演示了高清视频流传输。
就传输速率而言,我们团队在2013年就研发出了3.75Gb/s的离线数据传输速率,这个速率发布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3.4Gb/s。
④目前,限制Lifi系统传输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白光LED有限的调制带宽。
另外,从产业发展而言,已有的Wifi、3G等技术都有着相应的成熟的集成芯片,但可见光通信没有任何专业芯片。
虽然Lifi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要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新兴领域已经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⑤发展LED可见光通信技术,不仅为LED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剂强心剂,还可望拉动上下游整个产业链。
(选自2014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对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打比方B.列数字作比较C.举例子下定义D.列数字摹状貌2. 下列句子属于生动说明的一项是( )A. 这就是Lifi——一种利用可见光来传输我们需要的信息和数据的技术,又被称为可见光通信(VLC)。
B. 早在2000年,日本研究者就提出并仿真了利用LED照明灯作为通信基站进行信息无线传输的室内通信系统。
C. 从产业发展而言,已有的Wifi、3G等技术都有着相应的成熟的集成芯片,但可见光通信没有任何专业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