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中国妈妈》观后感
中国妈妈舞蹈作品观后感

中国妈妈舞蹈作品观后感舞蹈《中国妈妈》描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时的真实故事。
一群刚从日本侵略者刀下逃生的中国妇女走在哀鸿遍野的道路上寻找着自己的生路!而就在这条逃生的路上,中国妈妈们看到了一个穿着日本和服的女孩,她正双手抱着头蹲在那里。
那一刻,她们都惊呆了,此时她们心中对日本人的憎恨,都爆发出来,眼神充满了憎恨。
可母爱天生是无私的,不管对这日本女孩有多的恨意,但还是有一双手试探着向她摸去,心里充满了怜悯,万般无奈下还是收留了这个II本小女孩。
当中国妈妈告诉女儿真相,将日本和服还给小女孩时,女孩看到面前的日本人,脸上没一丝表情,小女孩选择了中国妈妈,同时也选择了死亡,她要和妈妈永远在一起?舞蹈《中国妈妈》用独特的视角和舞蹈的语言为观众展现了那段沉重的历史,讲述了中国妈妈用母亲博大的胸怀,摒弃民族之恨,接纳和抚养了无辜日本小孤女的故事。
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私、大爱无国界的赞歌。
热情赞颂了中国妈妈这一拥有着世间最博大无私的爱心的光辉形象。
舞蹈内容实在,通俗易懂,音乐与舞蹈动作完美结合,情感表现贯穿剧情,使得这部舞蹈广受欢迎,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
看完舞蹈《中国妈妈》后,我一直沉浸在舞蹈中所营造的浓郁艺术气氛之中。
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同步产生的,舞蹈起源于生活,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这个舞蹈既显现了舞蹈的群众魅力,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舞蹈一开始便给大家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时代背景,这些从老妈妈身上朴素的服饰、头上典型农村劳动妇女发髻、因辛苦劳作而略弯的腰背以及齐耳短发、身着和服的小姑娘就可以看出来。
一群老妈妈出场就用苍老有力的手坚定的直指前方,那是对日本暴行的指控。
她们用手捂住了嘴,无声的嘶喊。
身着和服的小女孩用膝盖跪行不时跌倒的身影简单而真切的表现出在战争中日本小孩子的无助、。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是一部由中国舞蹈界的多位编导和演员组成的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
这部舞蹈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中国母亲和她的孩子为主要角色,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首先,从舞蹈结构上看,《中国妈妈》采用了简洁而有力的方式来呈现主题。
整个舞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幕,以舞台灯光渐亮,一位中国妈妈抱着她的孩子走上舞台为开端,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第二部分是舞蹈的高潮部分,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展现了妈妈为保护孩子而与敌人斗争的场景,这一部分的舞蹈动作激烈而有力,音乐节奏紧张刺激,让观众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勇气。
第三部分是尾声,以舞台灯光渐暗,妈妈抱着孩子离开为结束,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营造出一种平静和温馨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其次,从舞蹈技巧和表演上看,《中国妈妈》的演员们展现了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她们以极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将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妈妈的勇敢和孩子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演员们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也十分到位,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情感。
最后,从舞蹈主题上看,《中国妈妈》通过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这部舞蹈不仅让观众了解了历史,更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中国妈妈》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舞蹈作品,它以简洁有力的方式呈现了战争中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中国妈妈》是中国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舞蹈歌曲,由马丁·布兰克编曲,歌曲勾起人们无限的美好回忆,里面充满了温馨的情感。
舞蹈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内涵:
首先,舞蹈节奏动感十足,便于人们跟随着节奏灵动转换,动作丰富多彩,可以营造完美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充分体验这份热情的温暖。
节奏的波动及其自然自由,更能激发人们沉浸在自然氛围中,表达出对生活的期待、对自由生活的憧憬。
其次是舞蹈内容,真情实感,能够充分展示出孝心的深深敬意以及亲情的深沉感觉;舞蹈运用深沉的表情表达出中国妈妈的无私的背景,从而体现出了中国妈妈的关爱——把孩子当自己的命运把关,忘我而细心地呵护着孩子们。
最后,它有着很多教育意义,它鼓励我们尽力回报社会,培养敬畏孝顺之心;它提醒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家庭,孝顺父母,承认父母的权利;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体会出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
总之,《中国妈妈》是一首充满家庭爱与自然美的舞蹈歌曲,它能够让观众看到父母们的辛苦照顾,激励我们不要忘记对父母的感恩。
只有真正坚持感恩,我们才能懂得走出人生的心事,做一个人做一个家庭,追随美丽的梦想,实现心中的美好。
分析剧目《中国妈妈》的情感体现

分析剧目《中国妈妈》的情感体现一、对剧目《中国妈妈》的介绍舞蹈《中国妈妈》是由著名编导王舸、韩真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十几位20左右女同学共同演绎完成的。
《中国妈妈》第一次获奖是2007年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金奖、第二次获奖是2009年在第五届CCYV全国舞蹈大赛中获得银奖。
剧目《中国妈妈》讲述着在抗日时期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婴的感人故事。
剧目开始以冷色的灯光、深沉的音乐营造抗战时期那种意境、氛围,使观众感受到愤怒、憎恨的情绪。
剧目讲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家人的生死离别是人们从心底不想面对的。
当日本人离去时却遗留下来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人们把对日本人的憎恨,全部都发泄给这个还不明白事理的孩子。
可当孩子流漏出那无助的表情,中国女人与生俱来的爱也不由自主的从心底流漏出来。
她们从憎恨的阴影中走出来,从心底接受了这个孩子,母爱的伟大胜过一切因素。
母亲博大的胸襟包容了那个给侵略“我们”的民族,她们的伟大、开朗、豁达使这个孩子在没有任何的阴影下健康的成长。
当孩子长大时,“母亲”却选择让她离开回到自己的国家。
那种母子分离是那么的不舍,尽管它是敌人遗留下来的孩子,但是在“母亲”的心底已经是自己的孩子,孩子离去,骨肉分离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目《中国妈妈》没有华丽的服装,而是用日常生活的衣服站在舞台上表演。
没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去吸引观众们的眼球,而是把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用舞蹈动作美化呈现在舞台之上。
然而仅仅是这样,当我们看到这个舞蹈时,给我们心灵上带来的撞击不仅仅是如此。
整个舞蹈朴实无华,却让我们潸然泪下。
我们所体会到的是那真实情感,母爱的伟大。
她是那么的慈祥、和蔼,用她那毕生的心血来抚养着孩子,她们用行动将善良诠释至极。
二、从三方面分析剧目《中国妈妈》的情感体现(一)从《中国妈妈》的剧情变化方面分析剧目《中国妈妈》剧情可以简单分为四段:抗拒、接纳、抚养、离别。
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情绪的变化来感受它其中的情感。
群舞《中国妈妈》的情感表达

群舞《中国妈妈》的情感表达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人体的动态美,深刻地反映人的感情,人性和生命的真谛,最大限度地展现其艺术魅力,让人感受到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
情感是舞蹈作品的精神核心。
群舞《中国妈妈》歌颂了母性的伟大与无私。
(一)面部表情对情感呈现的作用情绪塑造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面部表情是情绪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舞蹈的情,简单地说,动作的外观已经出来了,但是用感情来制定动作,再重新产生感情,而这里指的是感情体现在舞者的面部表情中,它是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
在舞蹈作品中,表情是情感表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编导通常通过舞蹈的动作情绪上的表现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并创造出逼真的角色。
一般来说,整个脸部表情会传达你想表达的感受。
《中国妈妈》表演者的面部表情非常到位,在第一部分表达仇恨情绪时,母亲拱眉直立,鼓鼓的眼睛,紧咬牙齿,面部表情严肃,将憎恨,厌恶的情绪表现的一目了然;而当母爱超越仇恨时,在养育这一部分中,日本女孩和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当中国妈妈把日本姑娘送走时,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表明了中国妈妈对女孩的不舍与思念。
跳舞时,舞者的眼睛有时略带光泽,眼睛闪烁,嘴角微微颤抖。
有时眼睛微笑,嘴角向上;有时在悲伤中,充满了不放弃,仅仅只是这些在观众面前就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肢体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是舞蹈的主要特征,肢体语言不仅会滋生情绪,而且会丰富和扩大情绪的深度和广度。
群舞《中国妈妈》中的情感与动作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创造出现实而正式的舞蹈形象,还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情趣,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艺术交流的任务。
舞蹈的动作根据要表达的内容与富有美感的造型动作相关联,即组合动作。
组合动作在舞蹈语言中形成句子或自然段落。
连接动作和音乐节奏,音乐节奏帮助或突出轻,重,慢,急的舞蹈动作,比如在舞蹈中交错而快速的步伐,右手直指着远处,左手紧紧握着拳头,盘腿坐着,撑地踢腿,抬腿,捂胸,下腰,跺脚等动作,都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怒与憎恨,以及被日本侵略者所杀害的同胞的呐喊与哭泣。
群舞《中国妈妈》中不同的力量特性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群舞《中国妈妈》中不同的力量特性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延伸,在时空中显现,表现为时间上的绵延性和空间的扩展性。
在舞姿体态中,它是指人体线条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极限性的的延长或者缓慢拉长;在舞者的心理感觉上,它是一种想象的、虚幻的力,支配着舞蹈者的状态。
笔者通过对舞蹈《中国妈妈》这部作品的创作情感背景的了解,深入探索本作品中的情感与力的延伸,从舞蹈审美的角度对作品展开分析,为我国舞蹈创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力”的流畅性诠释出舒展、和缓的情感鉴赏舞蹈的最高境界就是鉴赏舞蹈作品中的审美升华,观众在鉴赏舞蹈作品的时候,在审美体验与直觉上能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这就是审美升华。
舞蹈鉴赏也是一个审美再创作过程,通过艺术作品和形象直达本质力量的根源,从而让人们产生美感,精神愉悦。
舞蹈作品的精神核心为主题意境,这也是舞蹈的灵魂所在。
《中国妈妈》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妈妈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颂扬的是中国妈妈跨越国界的伟大母爱。
所以,整部舞蹈作品的主题和灵魂就是“母爱”,从开始的憎恨到怜悯、接纳、养育再到最后的生离死别,都围绕着“母爱”这个主题去进行。
在舞蹈表演中,编创者用一些日常的生活手势来展现主题意境,比如右手握拳,食指向前,身体重心逐渐前移,脚步也随着食指方向顿步向前,这些日常的动作表现出了对侵略者的憎恨、愤怒和敌视;再如,五指颤抖着展开,再做出抚摸的动作,母爱在这里真正开始传达,这是对日本小女孩的轻抚,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为了化解小女孩心中的恐惧和冰凉,中国妈妈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搓着小女孩的小手;中国妈妈在黑土地上辛勤劳作来养育这个小女孩;小女孩已经长大,但是中国妈妈的劳作并没有停止。
小女孩捧着妈妈的手放到自己脸上,然后接替妈妈继续劳作,这是一种命的延续,也是一种爱的延续,是主题升华的表现。
最后一个动作送别,无论内心多么不舍,但是中国妈妈还是伸出右手食指指向远方,这个重复的动作让中国妈妈的形象变得无比高大。
2023年高中生舞蹈中国妈妈观后感

2023年高中生舞蹈中国妈妈观后感标题:回顾2023年高中生舞蹈《中国妈妈》的观后感引言:近日,我有幸欣赏到一场震撼人心的高中生舞蹈表演——《中国妈妈》。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演出,以中国妈妈为主题,通过精彩的编排和表演,让观众如痴如醉。
在观看这场演出后,我不禁对其中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深感触动,特此撰写此文,来表达自己的观后感。
正文:《中国妈妈》这部舞蹈作品是由一群热爱舞蹈的高中生带来的,他们将中国妈妈细致入微的爱心和坚强毅力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了我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
整个舞蹈表演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不同的舞姿展示了中国妈妈的伟大和无私。
第一部分是对妈妈悉心照料的描绘,舞者们通过柔和的动作表现出妈妈们细腻的心思,他们用优美的姿态展示了妈妈们唐突的表演出了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在这部分的表演中,我的内心被打动了。
第二部分是对妈妈辛勤工作的还原,通过舞蹈的形式,他们以热情洋溢的舞姿,表达了妈妈在工作中的无私付出和勤劳。
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拼搏的态度。
他们的热情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妈妈们的敬佩之情。
第三部分是对妈妈无私奉献的诠释,舞者以慷慨激昂的舞姿,表达出妈妈们无私奉献的美德和母爱的伟大。
他们表演了妈妈伟大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不已,热泪盈眶。
妈妈们虽然平凡普通,但却默默无闻、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爱和付出,让孩子们得以茁壮成长。
第四部分是对妈妈无私关爱的感恩回报,舞者们以感激之情表达出妈妈们养育之恩。
他们用激情四溢的动作表现出对妈妈的感恩,同时也激励着观众们要回报妈妈的爱。
在这个部分的表演中,我被演员们的热情所感染,我们也应该握住这些感动,去回报妈妈的辛劳和爱。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舞者们展现出了扎实的舞蹈技巧和极高的艺术修养,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又精确,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准确的表达,他们将中国妈妈身上的伟大品质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中 国妈妈》观后感

《中国妈妈》观后感《〈中国妈妈〉观后感》前几天,我有幸观看了舞蹈作品《中国妈妈》,这一观,内心真是掀起了层层波澜,到现在都难以平静。
这个舞蹈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妈妈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
舞蹈一开场,一群身着朴素衣裳的中国妈妈,弯着腰在田地里辛勤劳作。
她们的脸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不屈。
只见她们的动作整齐有力,每一次弯腰、每一次起身,都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不易。
那粗糙的双手,那被汗水浸湿的额头,还有那微微颤抖的肩膀,无不让人感受到她们的辛苦与劳累。
就在这时,音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一群日本兵冲了进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中国妈妈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切,眼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战火平息后,一位中国妈妈发现了一个年幼的日本遗孤。
她的脸上先是露出了一丝惊讶,随后便是犹豫和挣扎。
她看看身边的姐妹们,大家的眼神中也都充满了矛盾。
毕竟,这是敌人的孩子,是那些给她们带来无尽伤痛的侵略者的后代。
然而,最终母性的本能还是战胜了一切,中国妈妈们决定收留这个孩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中国妈妈们对这个日本孩子的关爱真的让我感动不已。
她们自己省吃俭用,却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孩子。
孩子生病了,妈妈们日夜守在床边,不停地用湿毛巾为孩子降温,那焦急的神情,就好像生病的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为了让孩子能穿上新衣服,妈妈们熬夜织布、缝衣,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可她们却毫不在意。
记得有一个场景,孩子因为不懂事,偷偷跑出去和其他小伙伴玩,结果被小伙伴们骂是“小日本”,还被扔石头。
孩子哭着跑回了家,中国妈妈心疼地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轻声安慰着:“别怕,孩子,有妈妈在,没人能欺负你。
”那一刻,妈妈的眼神中充满了怜爱和坚定,仿佛在告诉全世界,这个孩子就是她的心头肉,谁也别想伤害。
孩子渐渐长大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中国妈妈们虽然生活拮据,但还是想尽办法凑齐了学费,送孩子去读书。
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早早起床,为孩子准备好热腾腾的早饭,然后送孩子出门,一直看着孩子的背影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中国妈妈》是一部史诗,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这是一个阐述爱的舞蹈,这种至高无上的爱称之为大爱,它摒弃了仇恨,抹平了悲伤,跨越了国界。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
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中国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最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中国妈妈》
,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
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
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
憎恨、接纳、养育、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
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
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鬼子的遗孤,显彰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一,憎恨
一群衣着简朴的中国妈妈弓着腰,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迈着沉重而整齐的步伐,向所指的同一个方向迸发尖锐的控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控诉日军滔天罪行令人发指,这样的血海深仇无法宽恕,不能原谅,不共戴天!那弯曲的背,绝望的眼神,舞蹈深刻表现出中国妈妈遭受的苦难,失去亲人的痛苦。
二,接纳
音乐嘎然而止,人群中出现一个穿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缩着身体蹲在地上,怯懦而可怜!然而,她是侵华日军的孩子,她的和服上还沾着中国人的血,一方面是对敌国的国恨家仇,另一方面,看着幼小可怜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国妈妈感到不忍与同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于饱受家园洗劫、亲人被杀戮的中国(河蟹)母亲来说,能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这些孩子超越仇恨的亲情和关爱,已经超出了常人范畴,实在很难做到!但最终,无私的母爱使中国妈妈接纳了这个日本孤儿,演员围成圆后再散开,瞬间她的和服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
中国母亲是善良与母爱的代表,这样的母爱称之为大爱,是跨越国界、化解仇恨的旷世情怀!
三,养育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养育遗孤孩子时,中国妈妈表现出的那种真情流露及无私奉献,让所有人都能感到中国女性的伟大精神。
在寒冷的冬天,母亲们插秧、割草,在田间辛勤劳作,同时也忘不了对自己“女儿”嘘寒问暖。
妈妈将孩子的手捂在怀中取暖,而自己却被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疼爱不言而喻,无关国界,这是真正的“大爱。
此时,当年的异国小儿郎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姑娘了,她的活泼与懂事,让中国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简单的播种收割动作,让人联想到妈妈辛勤劳作,抚养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憎恨与母爱的矛盾碰撞,母性的伟大瞬间体现。
尤其是那几句歌词“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
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女儿”一把抱住正在地里劳作的母亲,由于常年劳作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的手磨出了层层老茧,“女儿”把妈妈的手紧紧贴在自己脸上,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溢于言表,接着,“女儿”弯下腰,模仿母亲的动作开始为母亲分担劳苦,以求回报深沉的母爱。
这一刻观者饱蘸泪水,妈妈也欣慰地潸然泪下: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接着,家喻户晓的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旋律响起,旋律如泣如诉,悠扬感伤,轻柔的音乐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
四,送行
然而,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就这样让孩子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弯着背,一步一步蹒跚着步子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告诉她当年的身世。
女儿终将离去,离开这片养育她的厚实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个生下她却未能抚养她的陌生的国度。
当她狠着心将女儿推出自己的怀抱时,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啊,是她的儿啊。
谁能体会她的心疼与无奈,在送行时,突然,女孩一个转身,回奔到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妈妈双腿不忍离去,此刻别离让所有妈妈怆然泪下。
母亲、孩子的恋恋不舍,让人为之动容。
漫天大雪中,亲手抚养日本鬼子遗孤的善良的中国妈妈依然在痴痴地守望,守望那个曾喊过“地里站着的是我娘”的女儿。
母亲长久凝望的身影,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妈妈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