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
结构设计原理1-21章课后习题参考答

1-1混凝土截面受拉区钢筋的作用:是代替混凝土受拉或协助混凝土受压。
1-2名词解释("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每边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20¢+_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的空气中养护28天,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值"按照与立方体试件相同条件下制作和试验方法所得的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混凝土抗拉强度"用试验机的夹具夹紧试件两端外伸的钢筋施加拉力,破坏时试件在没有钢筋的中部截面被拉断,其平均拉应力即为。
)1-3混凝土轴心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有何特点?影响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有哪几个因素?一,该曲线特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上升段,下降段,收敛段。
二,影响的主要因素:a.混凝土强度愈高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愈剧烈,延性就愈差b.应变速率应变速率小,峰值应力fc降低,€增大下降段曲线坡度显着的减缓c.测试技术和实验条件,其中应变测量的标距也有影响,应变测量的标距越大,曲线坡度越陡,标距越小,坡度越缓。
1-4什么叫混凝土的徐变?影响混凝土徐变有哪些主要原因?一,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二,a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大小b加荷时混凝土的龄期,龄期越短徐变越大c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和配合比d养护条件下的温度和湿度.1-5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变形都是随时间而增长的变形,两者有何不同之处?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原因是荷载长期作用下,混凝土凝胶体中的水分逐渐压出,水泥逐渐发生粘性流动,微细空隙逐渐闭合,结晶体内部逐渐滑动,微细裂缝逐渐发生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而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主要是硬化初期水泥石凝固结硬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自由水蒸发而引起的干缩。
1-6什么是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粘接应力和粘接强度?为保证钢筋和混凝土之间有足够的粘接力要采取哪些措施?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之所以能共同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有足够的粘接强度,能承受由于变形差沿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产生的剪应力,通常这种剪应力称为粘接应力。
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2)

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2)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42.混凝土保护层:具有足够厚度的混凝土层,即:钢筋边缘至构件截面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43先张法:先张拉钢筋,后浇注构件混凝土的方法。
44.作用效应组合:结构上几种作用分别产生的效应的随机叠加。
45.第二类T形截面:受压区进入梁肋的T形截面,即:x>hf46.普通箍筋柱: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受压构件。
47全预应力混凝土: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容许出现拉应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即λ≥1。
48.预加应力阶段:系指从预加应力开始至预加应力结束(即传力锚固)为止的受力阶段。
49.抗弯刚度:构件截面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50.材料强度的设计值:材料强度标准值除以材料性能分项系数后的值。
51.钢筋松弛:钢筋在一定拉应力值下,将其长度固定不变,则钢筋中的应力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一般称这种现象为钢筋的松弛。
52.混凝土的原点弹性模量:在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图的原点作切线,该切线的斜率即为原点弹性模量。
5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限值的状态54.圬工结构:以砖、石作为建筑材料通过将其与砂浆或小石子混凝土砌筑而成的结构,或用砂浆砌筑混凝土预制块、整体浇筑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等结构统称圬工结构。
55.抗弯效率指标:KuKb,Ku为上核心距,Kb为下核心距,h 为梁得全截面高h度。
56.截面的有效高度:受拉钢筋的重心到受压边缘的距离即h0=h-as。
h为截面的高度,as为纵向受拉钢筋全部截面的重心到受拉边缘的距离。
57.持久状况:桥涵建成以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
58、第一类T型截面:受压高度在翼缘板厚度内,x<hf的T型截面。
/NJUT 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2017-04-09 21:52 | #2楼1、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2、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2019年10月自考06287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四.名词解释题:混凝土徐变——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混凝土徐变。
混凝土收缩——在混凝土凝结和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
极限状态——是指整个结构构件的一部分或全部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此特定状态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结构可靠度——是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作用效应——是指结构承受作用后所产生的反应。
整体现浇板——在工地现场搭支架、立模板、配置钢筋,然后就地浇筑混凝土的扳。
配筋率——是指所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截面面积的比值。
绑扎骨架——是将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通过绑扎而成的空间钢筋骨架。
剪跨比——是一个无量纲常数,用m=M/(Vh0)来表示,此处M和Q分别为剪弯区段中某个竖直截面的弯矩和剪力,h0为截面有效高度。
轴心受压构件——当构件受到位于截面形心的轴向压力作用时,称为轴心受压构件。
稳定系数——是指长柱失稳破坏时的临界承载力与短柱压坏时的轴心力的比值,表示长柱承载力降低的程度。
偏心受压构件——当轴向压力的作用线偏离受压构件的轴线时,称为偏心受压构件。
偏心距——压力的作用点离构件截面形心的距离称为偏心距。
压弯构件——截面上同时承受轴心压力和弯矩的构件称为压弯构件。
轴心受拉构件——当纵向拉力作用线与构件截面形心轴线相重合时,此构件为轴心受拉构件。
偏心受拉构件——当纵向拉力作用线偏离构件截面形心轴线时,或者构件上既作用有拉力,同时又作用有弯矩时,则为偏心受拉构件。
全截面换算截面——是混凝土全截面面积和钢筋的换算面积所组成的截面。
裂缝宽度——是指混凝土构件裂缝的横向尺寸。
抗弯刚度——是指构件截面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且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能力。
结构设计原理简介

结构设计原理简介结构设计原理是指在建筑、土木工程等领域中,根据工程要求和结构特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确定结构的形式、尺寸、材料等方面的设计原则。
它是建筑和土木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和经济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
一、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结构设计原理是指在建筑和土木工程中,根据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工程要求,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法和原则,确定结构的形式、尺寸、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它是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的基石,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结构设计原理的主要内容1. 结构的受力分析:结构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受力分析,确定结构所受到的外力以及结构内部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受力状态,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依据。
2. 结构的形式选择:根据工程要求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梁、柱、桁架等,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特点。
3. 结构的尺寸设计:确定结构的尺寸,包括截面尺寸、跨度、高度等。
结构的尺寸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形控制和施工要求等因素。
4. 结构的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材料用于结构的建造。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木材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5. 结构的连接设计:设计结构的连接方式和连接件,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连接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传递、变形控制和施工要求等因素。
三、结构设计原理的应用结构设计原理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原理被用于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尺寸和材料,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在土木工程中,结构设计原理被用于设计桥梁、隧道、水坝等工程结构,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性。
结构设计原理的应用还涉及到结构的优化设计、抗震设计、防火设计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原理,可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和土木工程的需求。
结构设计原理

一、选择1、钢筋构造类型常见,焊接和绑扎。
2、钢筋和混凝土这两面三两种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之所以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工作,是基于以下理由:1)混凝土干缩硬化后能郑重较大的黏结力,2)钢筋和混凝土具有大致桢相同的温度线膨胀系数,3)包围在钢筋外围的混凝土。
3、在设计和施工中常用的混凝土强度可分为立方体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轴心抗拉强度等。
4、我国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规定以每边长为150mm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d,依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值(以MPa)作为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
5、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试验以150m*150m*300m的试件为标准试件。
6、大量试验表明,测定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的常用方法有两种:直接思向拉伸试验和劈裂试验。
7、复合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强度是指处于双向或三向受力状态。
8、在复合状态下(双向应力状态):1)当双向受压时,一向的混凝土强度随着另一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加;2)当双向受拉时,一向的抗拉强度与另一向拉应力大小无关,即双向受拉的混凝土抗强度接近于单向抗拉强度,3)当一向受拉,一向受压时,混凝土的强度均低于单向受力的强度。
9、当混凝土圆柱体三向受压时,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随另外两向压应力增加而增加。
10、混凝土的变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受力而产生的变形(短期单调、极限;2)多次重复、疲劳极限;3)长期荷载、引起徐变。
);另一类收缩和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形,(体积变形,有膨胀和收缩)。
11、完整的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由上升断OC、下降断CD和收敛断DE三个阶断组成。
12、混凝土轴心受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断OC和下降断CD的三个特征值是:最大应力值FC及相应的应变值Sco以及D点的应变颠倒。
13、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有三种表示方法:原点弹性模量、切线模量和变形模量。
结构设计原理 名词解释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规定以每边边长150mm 的立方体为标准构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件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作为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用fcu 表示。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按照与立方体时间相同条件下制作和试验方法所得的棱柱体试件150mm ×150mm ×300mm 的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我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053-94)规定,采用150mm 立方体作为标准试件进行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测定,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操作,则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ts f 按下式计算:20.637ts F F f A ==πA 。
混凝土抗拉强度:采用100×100×500mm 混凝土棱柱体轴心受拉试验,破坏时试件在没有钢筋的中部截面被拉断,其平均拉应力即为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立方体或圆柱体的劈裂试验测得的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值换算成轴心抗拉强度,换算时应乘以换算系数0.9,即0.9t ts f f =。
徐变: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当压应力σ≤0.5f c 时,徐变大致与应力成正比,徐变曲线的间距差大多是相等的,被称为线性徐变。
收缩:在混凝土的凝结和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
粘结强度: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以拔出试验中粘结失效(钢筋被拔出,或者混凝土被劈裂)时的最大平均粘结应力作为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粘结应力:钢筋与混凝土由于受变形差(相对滑移)沿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产生的剪应力。
极限状态:整个结构或结构的某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定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结构设计原理解读

结构设计原理解读结构设计是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美观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结构设计的原理出发,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一、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平衡原理、材料力学原理和结构力学原理。
1. 力学平衡原理力学平衡原理是结构设计的基石。
根据这一原理,一个结构在静力平衡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形状、荷载和支座条件等因素,合理分析和计算受力情况,确保结构的平衡。
2. 材料力学原理材料力学原理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和破坏的规律。
结构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以及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合理设计结构。
3. 结构力学原理结构力学原理是指通过力学分析和计算,确定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原理。
结构设计师需要运用结构力学原理,进行受力分析、内力计算和变形控制,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结构设计的优化原则结构设计的优化原则包括最小重量原则、最小材料消耗原则和最小成本原则。
1. 最小重量原则最小重量原则是指在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结构的自重。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和优化结构形式,可以实现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最小材料消耗原则最小材料消耗原则是指在满足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量。
通过合理布置结构材料和优化截面形状,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减少资源消耗。
3. 最小成本原则最小成本原则是指在满足结构强度、稳定性和经济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结构的建造和维护成本。
结构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成本、施工工艺和维护费用等因素,选择最经济的结构方案。
三、结构设计的创新原则结构设计的创新原则包括形式创新原则、材料创新原则和施工工艺创新原则。
1. 形式创新原则形式创新原则是指通过创新的结构形式,实现建筑物的独特性和美观性。
设计师可以运用现代建筑技术,采用新颖的结构形式,如悬挑结构、拱形结构和网壳结构等,赋予建筑物独特的外观和空间感。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重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0d4e0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7.png)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重点]一、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它由骨料、水泥、水和钢筋组成。
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水泥起着粘结骨料的作用,水用于调节混凝土的流动性,而钢筋则用来增加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二、结构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是指在设计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理包括:1.强度原理强度原理是指结构设计要确保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各种荷载情况下的应力。
设计时需要考虑荷载的类型、大小和分布情况,以及结构材料的强度特性。
2.稳定性原理稳定性原理是指结构设计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即避免结构的倾覆、滑移或变形等情况。
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支撑条件和层间连接等因素。
3.耐久性原理耐久性原理是指结构设计要能够保持长期使用的性能和功能。
设计时需要考虑材料的耐久性、防止腐蚀及其他损坏的措施,以确保结构的使用寿命。
4.经济性原理经济性原理是指结构设计要在满足功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和施工成本。
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优化布局、合理选用材料和工艺等因素。
三、名词解释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清楚:1.承载力承载力是指结构能够承受的荷载大小。
它与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材料的特性有关。
2.抗弯承载力抗弯承载力是指结构抵抗弯曲荷载的能力。
它与梁的几何形状、混凝土和钢筋的性能有关。
3.抗剪承载力抗剪承载力是指结构抵抗剪切力的能力。
它与梁的几何形状、剪力传递机制和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有关。
4.轴力承载力轴力承载力是指结构抵抗轴向拉压力的能力。
它与柱的几何形状、破坏机制和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有关。
5.变形变形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它与结构的刚度、材料的性能和荷载的大小有关。
6.预应力预应力是指在混凝土中施加预先的拉应力,以增加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它可以通过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预制构件等方式实现。
7.荷载组合荷载组合是指将各种荷载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用于结构设计和验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配置预应力钢筋再通过张拉或其他办法建立预应力的结构。
2.混凝土的徐变:在荷载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而增加的现象。
3.消压弯矩:由外荷载产生,使构件下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恰好被抵消为零时的弯矩。
4.双筋截面:在拉压区都配置受力钢筋的截面。
5.短暂状况:指桥涵施工过程中承受临时性作用的状况。
6.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控制的正截面的受拉边缘可出现拉应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即1>λ>0。
7.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按照规定的标准试件和标准试验方式得到的混凝土强度基本代表值。
(或用试验方法标准描述)
8.可变作用:在结构使用期间,其量值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较不可忽略的作用
9.配箍率:衡量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箍筋数量的一种指标,v sv sv bS A =ρ
10.张拉控制应力:锚下控制应力,张拉结束锚固时张拉力除以力筋的面积。
有锚圈损失的要扣除。
11.换算截面:将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实际截面换算成一种拉压性能相同的假想材料组成的匀质截面。
12.剪跨比:0Vh M m =,实质是反映了梁内正应力与剪应力的相对比值。
13.承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合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
14.预应力混凝土:事先人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且其数值和分布恰好能将使用荷载产生的应力抵消到一个合适程度的配筋混凝土。
15.条件屈服强度:对没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定义的名义屈服强度,取残余应变为0.2%时的应力作为屈服点。
16.T 梁翼缘的有效宽度:为便于计算,根据等效受力原则,把与梁肋共同工作的翼缘宽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称为翼缘的有效宽度。
17.钢筋混凝土梁的界限破坏:指受拉钢筋屈服的同时受压混凝土压碎的状态。
18.预应力度: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M 0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M s 的比值,0s M M λ=
19.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凝结和硬化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现象。
(不受力情况下的自由变形)
20.单向板: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或等于2的板,荷载主要沿单向传递。
21.最小配筋率:少筋梁与适筋梁的界限配筋率。
22.有效预应力:扣除预应力损失后,钢筋中实际存余的预应力值。
23.作用效应:结构对多所受作用的反应。
24.钢筋混凝土结构: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25.抵抗弯矩图:沿梁长各个正截面按实际配置的总受拉钢筋面积能产生的抵抗弯矩的图形,即各表示各正截面所具有的抗弯承载力。
26.后张法:先浇注混凝土,等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值,再张拉钢筋,靠锚具来传递和保持预加应力。
27.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计算中,考虑构件长细比增大的附加效应使构件承载力降低的计算系数。
28.结构的可靠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29.双向板:当板为四边支承,但其长边2l 与短边1l 的比值2/12≤l l 时,称双向板。
板沿两个方向传递弯矩,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30.轴向力偏心距增大系数:考虑再弯矩作用平面内挠度影响的系数称为轴心力偏心距增大系数。
31.局部承压:指在构件的表面上仅有部分面积承受压力的受力状态。
32.材料强度的标准值:设计结构或构件时采用的材料强度的基本代表值。
33.混凝土的切线模量:过应力应变曲线上某一应力作切线,该切线的斜率即为相应于该
应力的切线模量。
34.结构抗力:指结构构件承受内力和变形的能力。
35.永存预应力:扣除所有的预应力损失后,预应力钢筋中的有效预应力。
36.束界:保证梁的上下边缘都不出现拉应力的预应力钢筋重心的布置范围。
37.螺旋箍筋柱: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38.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按照规定的标准试件和标准试验方法所得的棱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值,称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39.弯矩包络图:沿梁长度各截面上弯矩组合设计值的分布图,其纵坐标表示该截面上作用的最大弯矩组合设计值。
40.极限状态: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这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41.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能力。
42.混凝土保护层:具有足够厚度的混凝土层,即:钢筋边缘至构件截面表面之间的最短
距离
43先张法:先张拉钢筋,后浇注构件混凝土的方法。
44.作用效应组合:结构上几种作用分别产生的效应的随机叠加。
45.第二类T 形截面:受压区进入梁肋的T 形截面,即:x >f h '
46.普通箍筋柱: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受压构件。
47全预应力混凝土: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容许出现拉应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即λ≥1。
48.预加应力阶段:系指从预加应力开始至预加应力结束(即传力锚固)为止的受力阶段。
49.抗弯刚度:构件截面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50.材料强度的设计值:材料强度标准值除以材料性能分项系数后的值。
51.钢筋松弛:钢筋在一定拉应力值下,将其长度固定不变,则钢筋中的应力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一般称这种现象为钢筋的松弛。
52.混凝土的原点弹性模量:在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图的原点作切线,该切线的斜率即为原点弹性模量。
5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限值的状态
54.圬工结构:以砖、石作为建筑材料通过将其与砂浆或小石子混凝土砌筑而成的结构,或用砂浆砌筑混凝土预制块、整体浇筑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等结构统称圬工结构。
55.抗弯效率指标:u b K K h
ρ+=,u K 为上核心距,b K 为下核心距,h 为梁得全截面高度。
56.截面的有效高度:受拉钢筋的重心到受压边缘的距离即h 0=h -a s 。
h 为截面的高度,a s 为纵向受拉钢筋全部截面的重心到受拉边缘的距离。
57.持久状况:桥涵建成以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
58、第一类T 型截面:受压高度在翼缘板厚度内,x </f h 的T 型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