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20高考总复习全真模拟】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全真模拟】【(新课标Ⅲ)】2018年高考全真模拟试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3)(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B 1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P 31 Cl 35.5 Ga 70 As 75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能达到较理想实验效果的是A.探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实验中,可选择H2O2作为底物B.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C.水浴加热条件下,可选择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D.鉴定组织样液是否含有蛋白质,应先后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答案】B2.囊泡运输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囊泡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B.生物膜的更新可通过囊泡运输实现C.只有大分子物质才通过囊泡运输D.囊泡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囊泡膜属于生物膜的一部分,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磷脂与蛋白质,A正确;内质网膜可以通过囊泡与高尔基体膜间接相连,高尔基体膜同样也可以通过囊泡和细胞膜发生融合,从而实现膜成分的更新,B正确;神经递质也是通过囊泡进行运输,但是神经递质不是大分子,C错误;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要消耗能量,D正确。
3.如图所示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巳知Ⅰ1不含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Ⅲ2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为0C.在自然人群中,该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D.该遗传系谱图中所有的患者均为杂合子【答案】B【解析】Ⅰ1不含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其女儿一定含有其包括X染色体在内的23条染色体,其女儿为患者,据此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II2为患者,其女儿Ⅲ2正常,可排除伴X显性遗传病,该病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项错误;Ⅲ2正常,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为0,B项正确;常染色体遗传病发病率与性别无关,C项错误;图中患者Ⅰ2可能为纯合子,D项错误。
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一)理综含答案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一)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C.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蛋白质和多糖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不能合成三磷酸腺苷【答案】A【解析】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A正确;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无核孔,B错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蛋白质,C错误;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然后合成三磷酸腺苷(ATP),D错误。
2.病毒的核酸有的为双链,有的为单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颗粒内不含任何酶,因而不能独立生活B.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C.利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DNA病毒的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答案】D【解析】专性活细胞寄生的病毒颗粒内只携带少数几种酶,没有产酶系统,无细胞结构,因而不能独立生活,A 错误;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B错误;利用含32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可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C错误;DNA病毒的核酸(DNA),若为双链,则嘌呤碱基(A+G)数一定等于嘧啶碱基(T+C)数,若为单链,则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D正确。
【高考全真模拟】【(新课标Ⅲ)】2018年高考全真模拟试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5)(解析版)

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真模拟试卷(新课标Ⅲ卷)(5)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因提取、分离出抗疟疾“中国神药”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青蒿素主要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到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通过胞吞方式获取大分子营养物质需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B.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疟原虫丢失胞浆会威胁细胞生存C.疟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厌氧型真核生物D.青蒿素干扰疟原虫的生物膜系统,影响细胞代谢导致细胞凋亡【答案】D【解析】胞吞过程不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A项错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 项错误;疟原虫含有线粒体,是需氧型生物,C项错误;疟原虫的表膜和线粒体均属于生物膜系统,青蒿素通过干扰疟原虫的生物膜系统,使其形成自噬泡,导致细胞凋亡,D项正确。
2.下列关于唾液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产生蛋白质的分析,错误的是A.唾液腺细胞的线粒体能将NADH和氧结合生成水B.唾液腺细胞产生的蛋自质可协助氨基酸进人细胞内C.唾液腺细胞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规律性变化D.唾够腺细胞产生的淀粉酶从细胞内排出时,囊泡膜可与细胞膜融合【答案】C【解析】唾液腺细胞的线粒体能将NADH和氧结合生成水,A正确;唾液腺细胞产生的载体蛋白可协助氨基酸进人细胞内,B正确;唾液腺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不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规律性变化,C错误;淀粉酶是分泌蛋白,故唾够腺细胞产生的淀粉酶从细胞运出时,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膜可与细胞膜融合,D正确。
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二)理综(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理科综合(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酵母菌、颤藻的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B.变形虫膜蛋白的形成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C.性激素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可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D.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H]可进入线粒体参与反应生成水【答案】A【解析】硝化细菌、颤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三者均具有细胞结构,均含有核糖体、DNA和RNA,A正确;膜蛋白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B错误;性激素属于脂质类,由内质网合成,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C错误;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H]只能在叶绿体基质中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D错误。
2.下列关于科学探宄思维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科学家证实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B.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差速离心法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数学模型建构法D.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答案】C【解析】科学家对N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真核细胞分离各种细胞器时采用差速离心法,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采用的是物理模型建构法,C错误;萨顿是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该方法称为类比推理法,D正确。
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三)理综含答案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三)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A.此细胞只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B.此细胞中基因a可来自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C.此细胞分裂结束时最多生成两个成熟的生殖细胞D.此细胞随后的分裂过程中最多可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是位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该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而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基因a,该基因只能是来自基因突变,B错误;此细胞分裂后最多能产生两个成熟的生殖细胞,即两个精细胞,C正确;此细胞随后的分裂过程中最多可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
2.“Na+―K+”泵由4个亚基(多肽)组成,其中一个亚基向着细胞质的一面有一个A TP结合位点和三个Na+结合位点,向着细胞外的一面有两个K+结合位点。
“Na+―K+”泵利用A TP供能,将Na+从细胞内逆浓度梯度排出,将K+从细胞外逆浓度梯度运入。
下列对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Na+和K+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B.该过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C.该过程需要的ATP主要来源于葡萄糖的分解D.这一过程可能和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产生有关【答案】B【解析】“Na+―K+”泵运输离子需要消耗ATP,所以Na+和K+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A正确;“Na+―K+”泵只能运输Na+和K+,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B错误;主动运输需要的A TP主要来源于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的分解,C正确;该过程通过“Na+―K+”泵的主动运输维持细胞内外Na+和K+浓度差,从而维持细胞膜内外电位差,D正确。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理综临考冲刺试卷四附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理综临考冲刺试卷(四)附解析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 理综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的生物膜上的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B.细胞膜可以通过高尔基体分泌的小泡实现自我更新C.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D.人体肝脏细胞与神经细胞上的膜蛋白种类和含量大体相同【解析】细胞膜上的多糖链,有的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有的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A错误;高尔基体分泌的小泡能与细胞膜融合,实现细胞膜的自我更新,B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紧密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决定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肝脏细胞与神经细胞的结构功能不同,说明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D错误。
【答案】B2.下图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内,所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A.两者都只有①B.前者只有①,后者有①②③C.两者都只有②③D.前者有①②③,后者只有②③【解析】①②③依次表示DNA分子复制、转录、翻译,而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记忆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存在DNA分子复制和基因的表达过程,即①②③生理过程都能进行;效应T细胞没有增殖能力,不能发生DNA分子复制,但能进行基因的表达,即只能进行②③过程。
2018年高考理综模拟押题冲刺终极提分卷(物理、化学、生物)附答案

2018年高考理综模拟押题冲刺终极试卷 试卷在后物理参考答案14.C 15.B 16.C 17.C 18.B 19.CD 20.AB 21.AD22.(每空2分)(1)ABC, (2)11点, 图线B, (3)小于。
23.(每小题3分)(1)50.15, 4.700, 220, (2)如图所示(A 1,A 2可互换位置) (3)7.6×10−224.(12分)解析:(1)对前述稳定阶段水表面的一滴水进行受力分析sθtan mg F ∆=合 由几何关系可得:8145.0tan ==θ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a F ∆=合得2/25.1s m a =…………4分 此过程列车位移:m a v v s 240022122=-=…………2分(2)对列车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ma f F =-又因)2(212as v kv f +==…………2分得 383005+=s F )(m s 24000≤≤…………4分(其中定义域1分)25.(18分)解答:(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a L QE L QE =⋅-84 解得m QE a 8=…………3分,方向向右。
…………1分 (2)设当棒进入电场x 时,其动能达到最大,则此时棒受力平衡,有 LQE x QE ⋅=4解得L x 41=…………2分由动能定理得:x QE x x QE E K 240)(40+-+= )8(40L x QE +=…………4分(3) 棒减速到零时,棒可能全部进入电场,也可能不能全部进入电场,①恰能全部进入电场, 则有:02)(40=-+L QE L x QE 得L x =0,2)(4QEL L L QE =+=ε…………3分 ②当L x <0,棒不能全部进入电场,设进入电场x 根据动能定理得0020)(40-=+-+x QE L x L x QE 解之得:4802Lx L L x ++= 则 )48(4020Lx L L x QE W F +++==ε…………3分③当L x >0,棒能全部进入电场,设进入电场x 0)(2)(40=---+L x QE L QE x x QE 得:320L x x +=则6)2()(400L x QE x x QE +=+=ε…………2分33.(1)1.1×10−2……2分 7.3×10−10………3分(2)①设左侧A 部分气体压强为p 1,软管内气体压强为p 2,由图中液面的高度关系可知, 022p p h =+, 211p p h =+,解得()101254p p h h cmHg =-+=…………4分 ②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1111'11p V p V T T = ,解得1'60p cmHg =…………3分 由于空气柱长度增加1cm ,则水银柱向右侧移动1cm ,因此液面高度差1'8h cm =, ()1012'''P P h h =-+,解得2'8h cm =…………3分34.(1) ABE ……5分化学参考答案26 (15分)(未标明,每空2分)(1).三颈烧瓶(2) AlP+3H2O===Al(OH)3+PH3↑(3)吹出PH3,使其全部被酸性KMnO4溶液吸收吸收空气的O2,防止氧化装置C中生成的PH3(4). 5PH3+8MnO4-+24H+==5H3PO4+8Mn2++12H2O(5)①溶液由浅紫红色变为无色,且30S内不变色②. 0.0085合格(1分)27 (14分)(未标明,每空2分)(1). 3 mol·L-1(2). 11(3)①. 9H2O + 4Fe3++ 3BH4- = 4Fe + 6H2↑+ 3H3BO3+ 9H+②. 洗涤(1分)、烘干(干燥)(1分)③取产品分散在水中,用一束光照射,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已制成。
【2020冲刺高考复习全真模拟】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附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一、选择题:本题共 13个小题,每小题 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 A—甲西HA •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B. 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C. 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D. 丙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答案】C【解析】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丙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表面没有形成特异性抗原受体,B错误;乙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不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 B淋巴细胞的转化关系图,考查人体免疫细胞的来源、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 •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B.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C.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答案】B【解析】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是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是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两次观察间隔的时间过长,细胞可能由于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在第三次观察时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错误;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DNA分子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若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会出现放射性,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B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实验对照设置正确的是()A.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分别给不同组小鼠注射蒸馏水和甲状腺激素溶液B.研究低温对不同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影响,分别将植物甲的根尖和植物乙的芽尖用低温处理C.研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0℃、60℃、80℃、100℃条件下进行D.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细胞核和无细胞核两部分【答案】D【解析】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应分别给不同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和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A项错误;研究低温对不同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植物种类,所选植物的部位是无关变量,应该相同,B项错误;研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为自变量,应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但要具有一定的温度梯度,C项错误;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细胞核和无细胞核两部分,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对照实验设置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对照实验的设置方法、通过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2.小肠黏膜受到食物和胃酸的刺激会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能作用于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通过促胰液素的催化作用促进了胰液的分泌C.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细胞后就被灭活D.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答案】C【解析】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通过促胰液素的调节作用促进了胰液的分泌,B错误;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细胞后就被灭活了,C正确;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是只能作用于胰腺细胞,D错误。
3.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
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年份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数量(只)200 3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 170 600 500 600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岛上驼鹿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B.驼鹿种群在1917-1921年间增长率最大C.1930-1934年驼鹿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天敌数量增加D.岛上驼鹿种群的K值是可以变化的【答案】C【解析】降低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等,A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种群在1915到1930年之间数量一直在增长,其中在1917-1921年间增长率最大,B正确;1930-1934年之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使得数量急剧下降,C错误;岛上驼鹿种群的K值是可以变化的,D正确。
4.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因为关于“生物钟”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发现,在夜晚Per蛋白会在果蝇体内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在该过程中,Tim 蛋白会结合到Per蛋白上并一起进入细胞核,并在那里抑制Per基因的活性,DBT 蛋白又可延迟Per蛋白的积累,因此,让Per蛋白增加和减少的周期固定在24小时左右。
下列关于“生物钟”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激素调节类似,生物钟的形成过程也存在反馈调节B.人体生物钟调节的神经中枢可能在下丘脑C.Tim蛋白与Per蛋白的结合是通过肽键相连接D.若破坏DBT蛋白基因,则可能导致果蝇的生物钟周期改变5.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离子通道,另一种是借助离子泵的搬运。
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且只有在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时才瞬时开放;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A TP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总是成正相关B.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通道的运输速率但不会降低离子泵的运输速率C.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的结果是使该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趋于相等D.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离子是被动运输,其运输方向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答案】D【解析】当载体饱和时,主动运输的速率将不能再随呼吸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故A错误。
离子通道的运输和离子泵的运输都需要蛋白质,故蛋白质变性后功能发生改变,二者的运输速率都会有影响,故B错误;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其结果是使该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存在浓度差,故C错误;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离子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其运输方向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故D正确。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点睛: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耗能,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运输方向可逆浓度。
6.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化学物质。
豌豆细胞中基因A决定豌豆素产生,基因B抑制豌豆素产生。
科研人员用两个不产生豌豆素的突变纯系豌豆(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和野生型豌豆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突变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C.在真菌感染严重地区,A和b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D.杂交组合丙F2的不产生豌豆素植株中杂合子占3/13【答案】D【解析】杂交组合丙中,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3:13,是9:3:3:1的变形,说明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基因型都表现为不产生豌豆素,A正确;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实验中分别与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杂交,F2表现型表现型都是3:1,说明F1都是有一对基因是杂合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则突变品系1、2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B正确;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化学物质,则在真菌感染严重地区,A和b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C正确;杂交组合丙中,F1基因型为AaBb,F2中不产生豌豆素植株占13份,其中纯合子有3份,则不产生豌豆素植株中杂合子占10/13,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根据杂交组合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烯和苯都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把钠投入无水乙醇中,钠浮在液面上并四处游动C.乙醛和乙酸都可以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D.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和裂化汽油都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答案】C【解析】A.乙烯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苯不能,故A错误;B.把钠投入无水乙醇中,钠沉到液面以下,产生气泡,故B错误;C.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乙酸也可以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和反应,故C正确;D.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以烷烃和环烷不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裂化汽油含不饱和烃,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故D错误;故选C。
8.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46g乙醇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12N AB.0.2N A个CH4分子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C.1L 1 mol·L-1NH4NO3溶液中NO3-的数目为N AD.1mol Na与足量O2反应,产物中阴离子的数目为0.5N A均只有1个阴离子,所以产物中阴离子的数目为0.5mol,数目为N A,故D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和判断,试题难度中等,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理清物质的结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是D项,解题时要注意无论是Na2O2还是Na2O均只有1个阴离子,钠离子和阴离子的个数之比都是2:1。
9.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X 与Z同主族,Y 与W同主族,且X的原子半径小于Y。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简单离子半径:Y<ZB.W 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是弱电解质C.X2Y2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还原产物为X2YD.X、Z都能分别与Y 形成含非极性键的分子【答案】B【解析】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Z同主族,Y与W同主族,则Y与W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周期,X的原子半径小于Y,X不可能处于第二周期,故X为H元素,Z为Na元素,X、Y、Z、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故Y、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故Y为O 元素,W为S元素。
O2-与Na+的电子层结构相同,O2-的半径大于Na+,A错误;S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为亚硫酸,为弱电解质,B正确;当H2O2与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作用时,H2O2作还原剂,C错误;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H2O2或H2O ,钠元素与氧元素形成Na2O2或Na2O,H2O2中含有非极性键,而Na2O2中含有非极性键,但是Na2O2属于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无分子,D错误;正确选项B。
点睛:过氧化钠和过氧化氢中均含有非极性共价键,但是过氧化钠为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而过氧化氢为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SiO2能与HF反应,因此可用HF刻蚀玻璃B.向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制备硅酸凝胶C.氮化硅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材料,化学式为Si3N4D.石英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制成光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答案】D【解析】A.SiO2能与HF反应,因此可用HF刻蚀玻璃,A正确;B.向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制备硅酸凝胶,B正确;C.氮化硅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材料,化学式为Si3N4,C正确;D.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制成光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成电能,不是石英,D错误,答案选D。
点睛:由于胶体能和电解质发生聚沉,因此制备硅酸胶体时要注意试剂的加入顺序和用量,应该是:在试管中加入3~5mLNa2SiO3溶液(饱和Na2SiO3溶液按l:2或1:3的体积比用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即可。
11.关于下列图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A.用图①所示实验可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B.用图②所示实验装置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C.图③表示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的△H>0D.图④两个装置中通过导线的电子数相同时,消耗负极材料的物质的量也相同【答案】A【解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强酸能制取弱酸,硫酸是强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水和硅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硅酸和碳酸钠,硫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酸性,碳酸的酸性大于硅酸的酸性,所以用图①所示实验可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故A正确;B、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成分不反应,所以收集二氧化碳应采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即长管进气短管出气,故B错误;C、该反应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所以是放热反应, △H< 0故C错误;D、Al-Ag/H2SO4原电池中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 Zn-C/H2SO4形成的原电池的,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两个原电池负极上失去相同电子时, Al-Ag/H2SO4原电池中消耗2Al, Zn-C/H2SO4形成的原电池的中消耗3Zn所以两个原电池消耗负极的物质的量不同,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