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件高二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件高二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二、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①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 ②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
地理位置越靠东,地方时数值越大
_还__未_日出
_正__经_历__日出 已__经__日出
C BA


③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例1:已知北京(116°E)地方时8:00, 请计算上海(121°E)的地方时? 此刻成都(104°E)的地方时呢? 7:12
例2:读下列地球俯视图,A、B、C、D四条经线平分地球, 阴影部分为黑夜,求四条经线各自的地方时?
C 0:00
B 18:00
A 12:00 D 6:00
•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 (或0时)。
•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 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 经线地方时为18时。
活学活用:找出下列光照示意图中的晨线。
在高考前,新疆高考 生需提前一个月左右的时 间用来调整作息,保证作 息和高考时间统一,不影 响高考发挥。
上课时间:
上午 9:30 下午 15:00
思考: 为什么新疆高考生需要调整作息?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二、时差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二、时差
1.地方时
(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2)偏东地点的地方时比偏西地点的地方时早 (3)某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 )(东加西减) (4)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24时) (5)晨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18时 (6)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或24时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自转的地理意义本节内容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本部分从昼夜交替现象导入,然后将地方时、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内容引入;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教材阐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原因和规律。

1. 综合思维: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 地理实践力:认识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 人地协调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1.晨昏线及相关概念。

(重点)2.地方时和区时。

(难点)3.国际日期变更线。

(难点)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2007年2月,美国空军F-22战斗机群飞离夏威夷群岛,前往日本,进行首次海外之旅。

刚开始切正常。

然而,当战斗机机群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一些战斗机的导航等多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完全失灵。

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

美国空军后来找到了这次行动中战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电脑系统设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

这批战斗机为什么在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会变成瞎子”?其电子系统设计时忽略了哪一重要的地理问题?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板书: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原因2. 规律【问题】1.什么是地转偏向力?2.为什么会存在地转偏向力?3.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是怎样的?(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由于地球自转,沿着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

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区时划分的原则确定各地点所在的时区。

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为15°的倍数,通常其东西各7.5°范围为同一时区。

第二,可用数轴的方法计算两地间的时差:两地间相隔几个时区,相差就足几小时;越在东边的地方,时问越早。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差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差

地方时、区时、日期的判读与计算【归纳总结】1.地方时的确定①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②同一纬度,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方时早于西边。

(东早西晚)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

④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图甲中A点、图丙中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图乙中B点、图丙中b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⑤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图甲中D点、图乙中C点、图丙中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图甲中E点、图乙中F 点,图丙中d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注意:经度:日照图上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时。

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与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相等;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互余;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2.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士4分钟/10×两地经度差数轴法(画数轴)①两地同为东(西)经度,用减法。

(1)求两地经度差②两地分别为东、西经度,用加法。

同减异加(2)将经度差变为时间差:15°一小时;1°四分。

1°两地同为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

(3)确定东西位置关系 2°两地同为西经度,度数小的在东。

(东早西晚) 3°两地分别为东西经度,东经度在东。

(4)东加西减3.区时的计算(1)确定时区——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商)即为时区号数所得余数>7.5,时区号数为所得整数(商)+1(2)求时区差——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数值相加。

(3)求区时——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即东加西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形式。

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形状的影响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为扁球体。

展示地球形状变化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的形成。

气候的影响讲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等。

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气候的关系。

季节的影响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季节的变化规律。

分析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季节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讲解地球运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生物分布、生态环境等。

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4.案例分析展示地球运动对某地区气候、季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球运动的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地理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①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00-日出时间)×2=(日落 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00-日落时间)×2。 (3)特殊地点的昼夜计算。 ①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 ②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③极夜区:昼长=0小时,夜长=24小时。
(2)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故除春、秋分日外,某地点昼长或夜长越接 近12小时,越靠近赤道,纬度也就越低。
(3)同一地点,距春分日或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想一想1: 春秋分昼夜都等分,如何判断是春分还是秋分? 【答案】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春分日后北半球昼变长、夜 变短;秋分日后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小技巧: 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 (1)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 (2)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3)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①概念:□15太__阳__光__线__与地平面的夹角,又称太阳高度。
②数值: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 度是0°。
③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其计算公式为H=90° -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纬度分布。
每年有□21 ___两_____次直射
[小提醒]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并非都达到了一年中 的最大值。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而不 是在夏至日,但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时达到 一年中的最大值。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四季更替
(1)形成:由于 □22 昼__夜__长__短__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

(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

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9张)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9张)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在地球由B位置向C位置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夜变长,并长于昼
在地球由B位置向C位置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南回归线,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12:00的
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A地正午太阳高度= 90°— 两地纬度差
地转偏向力左手定则(南半球)
地转偏向力右手定则(北半球)
注:两地指A地与太阳直射点
计算:冬至日时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如果②地位于北半球,那么,纬度最高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②地昼弧为270°,说明该地昼长夜短,如果②地位于北半球,昼弧为195°的③地 也是昼长夜短,也位于北半球,但③地昼弧短于②地,说明③地纬度低于②地; 昼弧为165°的①地与③地纬度数相同,且①地位于南半球;④地昼弧为180°,说 明该地昼夜等长,位于赤道。综上所述,四地纬度由低到高:④<①=③<②。 纬度最高的地点是②地,故选B。
黄赤交角变化
热带
五带范围变化
温带
寒带
增大 扩大 减小 扩大
减小 减小 扩大 减小
太阳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结论(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

人教版高地选择性必修一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地选择性必修一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经验,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球仪、动画演示等,增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也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本案例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等。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像和动画,如地球自转、公转的动态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二)问题导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 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节 春 夏 秋 冬 气 分 至 时 间 太阳高度的纬 太阳直射点 度分布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分 9月23日前后 至 12月22日前后
由 赤道 向 南北两方降低 由 向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 23°26 ′N 南北两方降低 赤道 由 赤道向 南北两方降低 0° 由 南回归线 向 南回归线 23°26′S 南北两方降低
小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太阳高度
纬度变化
四季
五带
练习
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 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
季节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节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 北半球昼短夜长 A、植树节: 昼逐渐增长 昼逐渐增长 昼逐渐缩短

春分
春分
23º 26´S
南回归线
冬至
1、阳光直射在哪一条纬线上? 2、这一天是几月几日前后,什么节气? 3、南北半球的哪一半球得到的光热多? 4、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何不同? 5、南北半球各进入什么季节? 6、赤道上和南北极圈昼夜长短有何不同? 7、图中AB是什么线? 8、图上C、D、E三地各是几点钟?这一天昼长 各是几个小时 9、C点几点日出?如果E地是星期日10点,那么 D点是星期几的几点钟? 10、当时在赤道、北纬400 、700 的正午太阳高度 各是什么度? 11、如果把太阳光线移到左边来,那么上述10个 小题的答案将是怎样
(1)此图表示 月 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 点钟,ABC三点中白昼最短的是 昼长是____小时。 (3)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 (4)A的地理坐标是 ,B点的日出时间是 (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坐标) ,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 (6)此时悉尼是______季.再过三个月,B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秋分日)
(1) 春、秋分日
(3)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春分日)
思考 地球上哪个地区永远昼夜平分?
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 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
季节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 点钟。
二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季节。 春秋——冬季和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2)气候四季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2、五带的划分
地球五带地球五带
B、劳动节: 北半球昼长夜短
C、教师节: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逐渐缩短 D、国庆节:北半球昼短夜长 2、当太阳直射在2阳高度:60 °; 59°S的正午太阳高 度:10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 26´N
夏至
北回归线 赤道 秋分
赤道 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纬度带 北回归线以 北的纬度带 南回归线以 南的纬度带 南北回归线 间的纬度带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达最大值 达最小值
达最小值
达最大值
每年太阳直射两次
1、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日,溧阳的正午太阳 高度角是多少,南纬30度呢 2、北纬38度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 正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 被遮挡,两楼 距离不小于多少? 3、冬至日时在溧阳(北纬31度)太阳能热水器 为了得到最大热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 面夹角应调整为多少? 4、某地某时,竖直的竹竿影子朝正北,北京时 间是9月23日12点40分,且影子与竹竿等长, 该地的地理坐标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