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摘要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
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旅游资源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
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
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
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
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
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旅游业发展对沧源佤族文化的影响研究

旅游业发展对沧源佤族文化的影响研究作者:陈军军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2期旅游开发给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使旅游地民族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较为滞后,目前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干来促进其经济发展。
如何在保护佤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保持平衡,促进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动态地向前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沧源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佤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应正视发展的平衡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潜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等策略。
一、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历来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来吸引旅游者,成为近年来许多地区的主选开发方向。
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由于民族文化地区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社会影响更为显著。
(一)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关注那些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俗、独特艺术形式和显著社会习惯的传统社区,这些文化特色是该社区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基本区别。
文化旅游包括在城市地区的旅游,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博物馆和剧院的旅游;也包括在反映着当地社区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传统的农村地区的旅游。
田定湘、付家旺、戴美琪认为“所谓区域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有原始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及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以市场化运作开发为主要手段而逐渐开展起来的区域系列旅游活动。
”台湾学者谢世忠认为,“民族旅游就是指到一个与自己文化、种族、语言或风俗习惯相异的社区或展示点参观,民族旅游除了看风景,更把看人当作最重要的目的。
”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某一地区,更多的是指少数民族地区为旅游目的地,将该地民族文化转换为可供消费的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等活动,满足旅游者愉悦需求的短暂经历。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摘要: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佤文化为中心,其民间舞蹈、民間音乐、民间文学等多元艺术形式,贯穿于佤族历史中,寄托着佤族人民深切的民族情感,使得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沧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传承工作极为重视,但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涉及领域广,沧源文化馆开展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沧源文化馆的微薄力量,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种力量的大力支持,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着传承佤族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时时刻刻都在威胁原始少数民族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重大考验摘要:沧源佤族自治县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7项,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了佤族独有的神秘、粗犷、豪放、热情的少数民族艺术韵味,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运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从非遗发展群体、非遗发展模式、非遗发展平台、非遗发展过程的赏罚措施四个方面,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传承;发展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特殊省份,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异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民族特征的延续,也是各民族先辈智慧的凝聚。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有大小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朴的人文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源申报的国家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达127项,堪称独占鳌头,其中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风俗等17个领域,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无穷魅力和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
苍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苍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蔡大茂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1期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早,起步快,工作主动,成效明显,这些年来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2015年,全省非遗保护发展指数指标数据显示,在各县(市、区)评估中,苍南县名列全省第五,成绩喜人。
今年,我县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基地又添新成员,传承队伍的不断壮大,也预示着我们的工作将更加繁重。
为了今后更好地带动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事业更上一层楼,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从政府层面,加强引导,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一)《非遗法》出台,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2011年国家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政策上升到了国家意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上升到了法律制度,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到了法律责任,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长期、高效运行的坚实保障。
从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二)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中长期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是保护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各项工作切实推进的有效保障和客观依据。
苍南县非遗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强力推进非遗生态保护体系、传承发展体系、宣传展示体系和保护制度体系的建设,继续搭建各种传承和展示平台,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努力扩大社会参与,扩大传承人群,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促进苍南非遗保护事业的转型升级和深化提升。
(三)多种保护措施并举,非遗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决定了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的多样性。
在保护工作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方式:非遗以项目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保护工作前期,以建立项目名录、保护项目为主要抓手;非遗主要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进行传承,因此把传承人的保护放在关键地位;非遗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尽可能运用生产性保护等积极保护的方式。
民族文化视域下佤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传承的策略探究——以沧源县为例

民族文化视域下佤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传承的策略探究——以沧源县为例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佤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以沧源县为例,对佤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传承的策略进行探究。
1. 佤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佤族是居住在云南等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其传统文化独特且丰富多样。
佤族人民崇尚自然、崇拜神灵,热爱和平,注重家庭和谐。
佤族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服饰、美食等方面都富有文化内涵,彰显着佤族人民的独特风情。
2. 幼儿园传承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人的人格、价值观、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的。
通过幼儿园传承佤族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幼儿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塑造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幼儿园传承佤族传统文化的策略3.1 营造浸润式语言环境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通过打造浸润式的语言环境,幼儿可以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学习佤族的语言。
幼儿园可以采取增加佤族文化元素的故事、歌曲、儿歌等教材,引导幼儿用佤族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2 引入佤族传统节日活动佤族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泼水节、尧干节等富有独特魅力,可以在幼儿园定期举办相关活动,让幼儿了解和体验佤族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通过亲身参与,幼儿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佤族文化的认同感。
3.3 创设情境体验环境在幼儿园内设置佤族传统文化体验区,设置展示佤族民俗习惯、服饰、器物等的场所,配备专门的导览员。
幼儿可以进入情境体验环境,亲身感受佤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观摩、模仿传统技艺,增强对佤族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3.4 教材设计和活动开展幼儿园可以结合佤族传统文化特色,开发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佤族传统手工制作教程、绘本故事等,通过教材的设计和相关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和认识佤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佤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因素及对策探析

年月总第期2013158佤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因素及对策探析陶翠香,何卫东(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摘 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跟踪调查法等方法,归纳了佤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项目,从多学科分析了影响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各因素,多方位立体地提出了从民族性和现代性有机结合起来、融合出多方有利条件、促进佤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佤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因素;现代;对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3)01-143-02投稿日期:2012-12-26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编号:gxun-chx2011100)。
作者简介:陶翠香(1988~),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通讯作者:何卫东(1968~),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的云南省和缅甸佤邦,国内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市,另外在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也有少数的佤族与其他民族杂居。
佤族自称“阿佤”,周秦时期是“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佤族,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佤族先民过去没有文字,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
佤族为了避免动物的伤害,选择依山而居,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中佤族群众使用棍、棒、竹箭、石块等工具和武器,运用劈、砍、刺、扎、掷等动作来防身自卫和猎取食物。
这些初始的自卫手段虽属粗糙的举动,却是佤族体育的萌芽。
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发展演变的体育活动有拉木鼓、甩发舞、拔腰、打鸡棕陀螺和射弩等民俗活动。
当前研究佤族民族文化的学者不断增多,其研究领域主要是佤族文化的起源、文化传承、文化与宗教、特色与社会生活等内容。
云南沧源佤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云南沧源佤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作者:肖红云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7期摘要:饮食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中重要的一部分。
云南临沧沧源佤族饮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沧源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调查沧源饮食情况,分析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开发沧源佤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佤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的需求,文化旅游应运而生。
而饮食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通过品尝、享受独具特色的美食,不仅能一饱口福也能增长见识,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不仅满足了旅游者体验异域文化的心理和好奇的心理,同时也使得旅游的趣味性和体验性不断增强。
沧源佤族的饮食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沧源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实施沧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
充分挖掘和开发佤族的饮食文化,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沧源佤族饮食的特点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临沧市西南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面积2446.4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8.85万人,其中佤族人口14.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2%,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0%,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及人文因素的影响,沧源佤族在饮食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地域特色鲜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于气候环境、地质地貌、地理物产等因素的影响,佤族饮食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沧源佤族的饮食中,主食以大米为主,缺米时用玉米、荞麦、小黄米、小红米、红薯、土豆等杂粮掺之或者代之。
肉食主要以猪肉、牛肉为主,辅之以鸡肉、羊肉等。
瓜果类主要有苦瓜、南瓜、佛手瓜、冬瓜、黄瓜、茄子、西红柿等。
(二)民族特色浓郁佤族饮食独具佤族特色,特别是酒文化和茶文化。
繁荣发展佤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杨晓宏
� � � � 中 共临 沧市 委党 校 教研 室�临 沧 临翔 000�
摘 要 �近 年来 � 临沧 市 委� 政府 高 度重 视 民族 文 化� 特 别是 佤 文化 的 发展 �不 断 促进 佤 文化 产
收稿 日期 �2 009 -07- 2 6 作者 简介 �杨 晓宏 � 族 文化 �
而且它们之间能相互交融 , 共依共存, 共同构成临沧 文化的精髓 �今天, 我们强调繁荣发展佤文化, 那么, 临沧其他民族文化要不要发展, 如果发展, 会不会与 佤文化有所冲突, 应如何处理佤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 的关系等 � � 应 如何 理解 佤文化 � 包括真正体现佤文化的内 涵和外延是什么, 对佤文化应如何定位, 主要是指哪 些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能盲目地做, 更 不能乱做和滥做,否则会导致民族文化的灾难和衰 败, 到那个时候自然和历史赋予我们的恩惠将被扼杀 或磨灭掉 �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联系实际, 以推 动当地民族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为目标,认真调查研 究, 真正让此项 "民心 " 工程造福于临沧佤族人民�
云南省临沧市 (以下简称临沧 ) 是一个多民族的 边疆市, 除汉族之外还有 2 3 个少数民族 � 世居民族有 彝族 , 佤族 , 傣族 , 拉祜族 , 布朗族 , 傈僳族 , 回族 , 苗 族, 德昂族, 白族 , 景颇族 , 汉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 总人口的 42 .39 % � 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 曾创造过许 多的古老文明和多姿多彩的文化,曾在这里繁衍生 息,为临沧社会的繁荣稳定积累了许多宝贵财富, 这 些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 文化中, 佤族文化 (简称佤文化 ) 最具特色, 因此, 本文 对其繁荣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一些 建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
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特殊省份,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异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民族特征的延续,也是各民族先辈智慧的凝聚。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有大小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朴的人文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源申报的国家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达127项,堪称独占鳌头,其中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风俗等17个领域,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无穷魅力和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
一、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价值
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佤族文化的缩影,作为佤族历史记忆和族群叙事的代表,不仅是对佤族和祖先历史的叙述,也是佤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体系,使人们能从中看到佤族历史变迁的脉络;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佤文化为中心,其民间舞蹈、民間音乐、民间文学等多元艺术形式,贯穿于佤族历史中,寄托着佤族人民深切的民族情感,使得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沧源目前在旅游业这一支柱产业的推动下发展良好,人均GDP 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趋势。
近年来,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开展如火如荼,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运用方面,仍然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
(一)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目前,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主要是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馆负责。
主要负责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定期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
活动,如:举办佤语文免费培训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源佤族木鼓舞》打击乐演奏法免费培训班,文化馆每年开放2期少儿音乐舞蹈免费培训班,举办《沧源佤族祭祀木雕技艺》免费培训班等等;由此可见,沧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传承工作极为重视,但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涉及领域广,沧源文化馆开展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沧源文化馆的微薄力量,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种力量的大力支持。
(二)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发展总体呈良好态势,其中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等非遗项目多运用于旅游商演活动中。
如在“摸你黑”狂欢节和“佤王宴”中的舞蹈和歌唱表演节目,都可以看到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
以“摸你黑”狂欢节《木鼓舞》为例,佤族舞蹈演员都会在摸你黑广场着盛装跳“千人木鼓甩发舞”,鼓乐喧天,气势如虹。
旅游业是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平台,通过旅游业这一良好平台,可以直观的传播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少数民族艺术魅力,使观众对佤文化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但也不难发现,在每一年“摸你黑”晚会的节目编排上基本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这种单一的舞蹈形式只有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冲击,而缺乏走心的情感交流,往往不能真正走进游客的内心,也就无谈留住游客。
三、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建议
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着传承佤族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时时刻刻都在威胁原始少数民族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重大考验。
针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几点想法和措施,希望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交流,现分述如下:
(一)以高素质群体促进非遗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能只注重旅游业产生的经济利益,更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以“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以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思想,可增设针对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量身定制出合理有趣味性的暑期课堂,对其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培训,如:报考同一学校的几个男女同学,可以组建一只舞蹈队或者合唱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可以在大学中的迎新晚会或者各种活动中表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大学相关活动中进行才艺展示;一方面让学生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们能够认知自己的原始民族文化,为今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中能够薪火相传,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方面发挥出独有的优势;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使非物质文化悄悄走近大学生群体中,大学中这一非营利的活动更能深刻走进人心,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二)建立“改变自我,不迷失自我”的发展模式。
所谓“改变自我,不迷失自我”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独具匠心创作优秀作品,第二,别出心裁诠释文化真谛;在传承原有佤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推出满足现代人所追求文化的方式。
以国家级非遗《木鼓舞》为例,舞蹈创作是舞蹈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推陈出新和符合现代人口味的优秀舞蹈作品问世,再好的发展平台摆在面前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木鼓舞》是一种能动性很强的文化遗产,其艺术魅力必须通过直观的视觉进行传递,它的风采神韵是无法从电子图像中充分把握的。
针对舞蹈创作方面,目前迫切需要培养若干优秀的《木鼓舞》本土编导者,表演者。
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注意木鼓舞本身特有的艺术特性与魅力。
巧用道具,设计别出心裁的动作,在编排方面甚至可以将其与现代舞台科技技术进行融合,深入浅出把握民族文化脉络,把优秀的作品,展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观众面前。
(三)寻找更多平台,充分展示自己。
不能单纯固守依赖于“摸你黑”狂欢节,“佤王宴”等当地传统佤族大型节日,要更多的借助电视媒体及互联网平台展示自己;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第二季》,可以将沧源歌舞传统艺术与流行元素相融合,在节目中,明星与民间文化传承人组队共同进行艺术作
品创编,并现场竞演角逐,创作过程中,嘉宾们使用一个个酷炫嗨爆的艺术形式,让节目变得非常有趣,在48小时内与民间传承人共同完成颠覆创新的融合作品,将新鲜血液注入进古老的艺术当中。
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如:云南文化网、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等相关网站对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介绍,也可以创建专门宣传佤族文化的网站。
利用新闻、网站等进行非遗的宣传推广。
以《佤乡沧源》、《佤山文化》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刊物作为宣传的凭借,在每年6月份的“文化遗产日”中,建议发行特刊,对非遗知识予以普及,使人们更了解沧源佤族自治县当前拥有的非遗资源。
这些都会在传承和发展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四)实施具体传承发展工作的过程中,做到赏罚严明。
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如某些公民或者社会组织的贡献是巨大的,就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两种方式予以表彰和奖励。
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政府或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项奖励沧源佤族自治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既是一种激励手段,也增加了他们的使命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中出现的相关违法违规问题,可借助警告或者除名的权力予以处理,采取“警告制”与“除名制”双管齐下、有效监管、有效保护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项目。
结语: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佤族独有的文化遗产,它贯穿于整个佤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以多元藝术形式为载体,传递佤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同时也间接传递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理念。
维护民族与国家之共同利益,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
传承与发展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淆两者内涵,本文从和谐统一的视角出发,分述了传承的迫切性和发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