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
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作者:梁海松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8年第01期在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是在“分数说明一切”的大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思想似乎正随着时光的流逝淡出我们的记忆,与我们渐行渐远。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迎接课程改革新高潮到来之际,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和谐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最集中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他指出:“在这个和谐中,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规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我们只能说,全面发展的某些方面对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些。
”同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也不是意味着一个人需要不停地从一种职业转到另一种职业,而是指每一个人在精通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同时,还有兴趣和能力进入任何其他的知识领域,即我们说的一专多能。
他说:“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
”苏氏认为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这一思想贯穿在他的教育实践的始终。
苏氏认为,学校的核心任务是“要培养全面和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五个方面得以和谐发展”。
他认为这五个方面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那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
他认为学校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的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要把人的天资、才能、创造性、积极性与多方面的表现和谐地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及其德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及其德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S. L. Rubinstein)是一位俄罗斯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称为“全面和谐教育”(holistic harmonious education)的教育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应该是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身体、心理、情感、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教育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和活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些体验和活动应该是充满乐趣、富有意义和有目的性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对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通过全面和谐教育,个体可以发展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负责任和正确的决策。
全面和谐教育还能帮助个体学会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种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
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热爱教师职业,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他考取了马卡连柯的母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在函授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立下了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经过四年的学习,1939年苏霍姆林斯基从函授班毕业,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教育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学计(1969)、《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65-1967)、《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等。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忽视哪一方面域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 "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谐发展就和个性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
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而情感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论述都是围绕情感教育展开的。
它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其基本内涵和特征,而且详细阐述了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1、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是一个包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三者在内,并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教育。
而这种整体教育是与情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本身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如智力方面的“清醒理智”,道德方面的“高尚情操”,身体方面的“感知美和领会美”及“珍惜和爱护美”。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象学校这样作为教养和高度文明的基地,没有情感教育,集体和个人缺乏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要使受教育者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从形式上来说,情感教育渗透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各部分之中,是联系各部分的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所理解的和谐发展,是把己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就是说,那些得到完全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依赖、而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话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而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各种教育之中,成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将各种教育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而是有机的融合。
正是这种融合,才使全面发展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富有活力。
2、情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从两方面论述的:一是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外在诱因。
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在积极活动过程中使德、智、体诸方面的需要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使每个受教育者的爱好、特长都被激发起来,以便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一能的场所。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途径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途径暑假拜读了孙孔懿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一书。
书中介绍的关于个性和谐发展的观点,引起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为了实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教育。
同时实行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
我觉得有以下教育途径可以实现:1.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获得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在他的学校里,他殚精竭虑地使一切物质环境、器物、设置都活起来,给学生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他们的观念、信念和良好的习惯。
他组织学生安排、布置、创设和保护学校里的所有财物与周围环境,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这说明利用环境的力量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今天,我们也应该借鉴这一思想,利用现代美学知识,对我们校园内的喷泉、水池、假山、绿地、走廊、景观灯、雕塑以及建筑物的造型等进行整体设计,使学生在此生活、学习,不仅仅感到舒适、宁静,“宁静以致远”,在此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智慧;而且长期以往将会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
校园里不当要有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
同时,我们可以对教室室内进行一些美观的设计,讲台前方可以张贴一些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等的名言警句,或者张贴班训,这样可以时时提醒学生,在此不知不觉将会获得启迪、受到教育;讲台后面可以张贴一些班规班级,时时提醒他们应该遵守纪律,有一些文段摘抄或者智力思考题均可,留给学生自己来办刊物,大胆让他们锻炼自己的才能,尽早发现一些有天赋的学生,及时培养,促进他们尽快成才!2.多元评价学生,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马克斯·苏霍姆林斯基(Maxim Sukhomlinsky)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
和浙江大学教授、副教授。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提
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概念。
他认为,在发展中,个体与社会应当处于协调
一致的状态,在一定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全面和谐发展,即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以民主的价值观作为协调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他认为,通过民主方式,在社会规范和行为纪律的指导下,强化人们对责任、权利和自由等价值观的认识,以达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应以以社会发展为必要
条件的原则为根本,要同时考虑实践和心理经验,在物质和意识方面发展和谐。
另外,应该避免过度发展,坚持和谐主义思想,在发展中要重视伦理道
德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普及文化教育,将正确的文化观念、思想
涵养和美德品质植根于社会,使之成为发展中的行为方式,以赖发展个体全
面和谐的思想,努力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为世界社会平稳和
谐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持,其中包括坚持民主价值观,重视个体与
社会的协调关系,强调以社会发展为必要条件,鼓励和谐主义思想,提高社
会的价值观,通过普及文化教育,以及让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一种可能的
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制定教师的读书交流方案 ,一直在梳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越是深入了解,越被这位教育实战家的魅力所吸引。
苏霍姆林斯基把其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学校教育工作,他的教育思想鲜明而有特色。
让他穷极一生追求和探索的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而肯定地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的完善 , 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宗旨”。
那么,究竟什么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主体 , 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与“个性发展” 三者融合在一起 ,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既不可或缺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首先,在“全面发展”的观点里,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与其他教育家基本一致,但具体的解释又有所不同。
首先,它包含多方面发展的含义,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
这是与大多数教育家普遍一致的观点。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做了要求,这是他的独到之处。
即明确要求各方面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 才可以说实现了全面发展。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各方面在全面发展中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 而智育又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智育不仅要发展充实的智能,而且也负有形成高尚道德和优秀品质之责,而学生在劳动上的成熟和他在智力上的成熟又是分不开的。
第二,苏霍姆林斯基理解的“和谐发展”, 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对全面发展的补充、完善和提高。
它要求把已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 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话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互相渗透和互相交织 , 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而情感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论述都是围绕情感教育展开的。
它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其基本内涵和特征,而且详细阐述了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1、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是一个包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三者在内,并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教育。
而这种整体教育是与情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本身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如智力方面的“清醒理智”,道德方面的“高尚情操”,身体方面的“感知美和领会美”及“珍惜和爱护美”。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象学校这样作为教养和高度文明的基地,没有情感教育,集体和个人缺乏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要使受教育者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从形式上来说,情感教育渗透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各部分之中,是联系各部分的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所理解的和谐发展,是把己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就是说,那些得到完全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依赖、而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话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而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各种教育之中,成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将各种教育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而是有机的融合。
正是这种融合,才使全面发展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富有活力。
2、情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从两方面论述的:一是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外在诱因。
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在积极活动过程中使德、智、体诸方面的需要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使每个受教育者的爱好、特长都被激发起来,以便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一能的场所。
二是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因在某一领域中取得成绩而产生自信和自豪感,这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动力”,能推动一个人再在别的领域里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情感动力来自情感教育,来自学校集体和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3、情感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灵验法宝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才能,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天赋才能;不过这种天赋才能能否被发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取决于学校的情感教育,取决于学校丰富多样精神生活环境的创设。
只有教师相信孩子,给孩子爱的教育,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天赋才能才会得到充分表现。
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对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他指出,只有在学生充满求知思考和探索精神的情况下,他才能学好知识,发展智力,展示才能。
二是学校要创设课外阅读和活动的氛围。
通过课外活动和阅读,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即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获得知识底子、智力以及情感的基础,也只有这样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才会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学习的负担感就会减轻,能胜任自如。
二、情感教育的概念1、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充分论述了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刺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二是“我要”。
前者是社会责任和学习目的对学生的鞭策,后者是学生内在的欲望和需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和个人需要融为一体,为学习和智力发展提供社会心理条件,这就必须进行情感教育,造成、确立和保持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这样一种内在心理状态。
他认为情感是知识种子成长为智慧的肥沃土壤。
根据这个论述,他又强调两点:(1)教师必须把情感这个心理因素教育纳入教学、智育、乃至整个施教过程,从而调动学生这个受教主体的内在积极性;(2),隋感教育必须与其它心理教育结合实施,如让情感与思维结伴而行,交叉作用;让情感与意志交互作用,彼此促进;利用迁移规律,从情感上排除学习障碍,促进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包括情感教育在内的心理教育,其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己得到了原苏联教育理论界的公认,一致公认他“在建立教学和教育最优道德—心理条件方面制订完整的施教体系。
”2、情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对世界观下了这样的定义,世界观不仅是看待世界的观点体系,而且也是体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科学的世界观是思维、感情和意志的融合物,他还认为,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信念,是使知识发挥教育作用的一个前提。
世界观的形成,个人对周围现象的看法的形成,都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思维、情感、意志、行为。
他强调这种教育是和情感伴随在一起的,明确指出,在教育活动中,当学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即伴随有惊异感和发现真理后的快乐感时,唯物主义思想才会成为儿童个人的观点。
学生只有对周围社会有情感地理解时,科学世界观才能出现萌芽。
3、情感教育是师生精神生活一致性的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一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只有把每个儿童看成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人,才能同儿童建立起精神上的微妙关系,才能与儿童沟通心灵,了解儿童,点燃照亮儿童生活的全部意义和儿童欢乐世界的明亮火花。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所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我深信,最准确的定义是:教育的过程表现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精神生活的一致性;他们的理想、志向、兴趣、思想和感受的一致。
”4、情感教育是对学生高级情感的陶冶。
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情感教育中的情感主要是指高级情感,其核心是增强精神情感力量(状态)。
他认为这种情感力量由许多因素组成,它们是“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的。
”(1)道德感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道德情感就是学生对各种事物所持的态度,即对各种事物、现象的看法、评价和感受。
这种评价或感受必然会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与个人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主观思想、意识、观点是分不开的,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判断。
正如他在《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写道,“感情的培养—不是局部的狭隘的任务,而是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
”他指的道德感是:①同情感。
他十分强调培养学生深邃细腻地体察和感受事物的本质及深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忧患、不幸和郁闷的情感。
道德感的特点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尊重人和体贴人。
它首先表现在真挚地体贴、关心和照顾父母兄妹,特别是尊敬年老体弱的老年亲人和长辈;其次表现在关心同学各方面的进步,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千方百计予以帮助;再次,对所有遭受不幸、痛苦、折磨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同样的同情和关心。
他指出,善良的感情、情绪素养—这是人道主义的核心。
②正义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判断正误、是非、善恶、好坏,能做到爱憎分明,态度明朗。
他强调要教育学生与种种不良行为和现象坚持势不两立,并与之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对好逸恶劳、言过其实、靠说假话混日子、挥霍浪费乃至盗窃公共财物的现象要深恶痛绝;对于任意毁坏花卉草坪和果树林木,故意伤害珍禽异兽,随意捕杀益虫益鸟的行为,绝对不应置若阁闻,漠然视之。
他从实际经验中指出,如果一个学生曾经对生活中遇到的恶劣行为表示愤您并采取蔑视和毫不妥协的态度,那么,他就会多次做好事,从而在生活中把做好事确立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才能确立道德信念。
③义务感。
义务感体现在对国家、对社会兴衰存亡重大问题的态度上,还体现在对工作、对劳动以及对人民的态度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义务感是道德内容的核心,他要求学生立志创造更丰富、更美好的社会财富,使社会一天天地向前发展,以报答社会和前辈的养育之恩。
④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教育学生树立起对祖国、人民和未来的高度责任感。
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要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就是祖国、亲爱的人民、可爱的国家。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根据这一点,他要求学生对学习、工作劳动一定要极端负责,精益求精,不能马马虎虎,敷衍搪塞,他认为这是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反映,这是照亮学生全面发展道路的光源。
⑤自尊感。
他指出,没有自尊心,就没有个人的道德上的纯洁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自尊心、荣誉感、自豪感和尊严感—这是磨练各种细腻感情的宝石。
他强调,为了成为真正的人,学生首先当自重,没有对自身美好东西的爱,就谈不上人类的文明,也谈不上对一切侮辱人格的东西的恨。
(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所说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对培养理智感十分重视。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理智感包括:①求知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难以改变的本性。
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
对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贫乏,就会使对知识、新事物、丰富的思想和认识的敏感性变得迟钝。
他向全体教师建议,请你们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望知识的火花。
②惊异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惊异感—这是求知欲雄厚的源泉。
他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原理—思维始于疑问、惊异—付诸实践,要求教师依照这个原理,在阐述新教材时始于向学生这样来揭示现象的本质,以致在学生那里引起疑问、惊异,引起孩子的学习愿望。
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的一切设想都会落空。
③成功感。
这是指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和克服困难时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是劳动,是孩子的认真劳动,所以它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劳动,在劳动中取得成绩,在劳动中克服障碍以及劳动成果—所有的一切都是使一个人快乐的最可靠的源泉。
他反复强调,没有成绩,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快感,就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发展,就没有教学,就没有知识。
他要求教师经常用成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最好的教学和发展孩子的智力的方法。
④自信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必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获得自信心。
而学生自信心的动力主要来自学生在劳动和学习中的欢乐,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激发自信心的主要方法。
3、美感美感是审美感受的简称,它是审美主体在观察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
美感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学生美感的审美教育称为“情感教育”。
他反复强调,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美是人道主义的源泉。
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高尚情感,使学生把思想、情感倾注在所见所闻的美的事物中,对世界美给予智力、情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