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黑龙江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是黑龙江省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浪潮不断推进,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黑龙江省地广物博,自然资源丰富,这种自然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道之文化、黑龙江舞蹈、冰雪文化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与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市场和社会认同,民间艺人们面临着收入和生活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传承环境日益严峻。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传心授特点,一些传统技艺和知识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讨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政府、文化机构、民间组织、专家学者等都应积极参与其中。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立法,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保护和传承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法治保障。
2.加强保护与传承意识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激发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和传承责任感。
3.加强资源整合与项目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投入,整合文化创意资源,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制作、展览展示等项目,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非遗文化“哈尔滨冰灯冰雕”的传播与保护

(一) 扩展线上传播途径 时代在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手段要契 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推陈出新。当前,提到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播,大家想到的就是口口相传、书籍 介绍、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传播手段,这些传 播手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能与时俱进,传播效 果不理想。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虽然传统媒体的
18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 年第 3 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3,2021
手艺人想守护和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却也难逃 “人亡艺绝”的尴尬局面。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 艺的传授方法一直是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的模 式,由于教授方式单一,杰出的传承人较少。传承
优势被削弱,但传统媒体的专业化仍在社会公众心 目中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因此,只有借助传统媒介 与新媒体相融合为信息载体共同作用,才能让非物 质文化遗产紧跟时代潮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首 先,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冰 雪节开幕时进行直播,让数以万计的观众通过直播 感受冰雪盛宴。其次,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心理需 求出发,结合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 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新颖有趣 的特点,将哈尔滨冰灯冰雕的制作技艺、文化价值 用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方式的系统编辑进行线上展 览、发布主题短视频,利用短视频碎片化的视听内 容使冰灯冰雕的亮点更突出、更精彩,拉近冰灯冰 雕与大众的距离。同时,邀请网红加入宣传阵营, 创建网络专题,开设网络直播,吸引大众眼球,通 过网红介绍冰灯冰雕,扩大冰灯冰雕的知名度。最 后,通过拍摄纪录片的形式将冰灯冰雕背后所蕴含 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价值真实地呈现出来,重要的是 真实性,让大众对冰灯冰雕的认识不再仅限于表 面,而是能够在欣赏冰灯冰雕艺术的同时,了解其 背后的知识文化。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工艺、节庆等多种形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传承和弘扬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探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态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各个领域,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舞蹈、歌曲、戏曲、曲艺、民间工艺、传统节日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黑龙江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代表了中国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黑龙江省的宝贵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难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传承环境丧失,传统技艺失传。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歌曲、舞蹈等,因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不感兴趣,逐渐被遗忘了。
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受到贩卖、盗抢等行为的威胁。
比如,一些中医术的传承人因为经济原因,不惜向外传授医术,导致中医知识的流失和失传。
这些无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和政策支持。
例如,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其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投入资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一些机构和企业为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开展科研和培训工作。
此外,还有一些爱好者和志愿者自发组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出了贡献。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文)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文)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台将对推动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正规化、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里程碑意义,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6年8月19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联的传统民居建筑、服饰、器皿、用具等;(七)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给予保障,有条件的可逐年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过程中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对赫哲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省、市级人民政府在资金、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监督管理工作。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形态,它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险,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间艺术的保护民间艺术的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民间艺术的存在,二是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
首先,要保护民间艺术的存在。
这需要加强对于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记录和保存工作。
对于一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形式,应该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对其进行记录、录音、录像、摄影等手段,将其保存下来,以备后续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现有民间艺术的保护,避免其受到破坏和流失。
其次,要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
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为了确保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加强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传授民间艺术。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普及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培养更多的民间艺术爱好者,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民间艺术的传承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应该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
其次,要加强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
传承人是民间艺术的活态载体,他们的技艺和经验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财富。
应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传授技艺和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再次,要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民间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传承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让民间艺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与传承现状——以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为例

2019 年4 期(总第137 期)No4,2019()Gereral137No.满族研究MANCHU MINORITY RESEARCH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与传承现状*汤 洋(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28)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本文以黑龙江省的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加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人口较少民族;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19)04-0113-0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分为八类,即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被列入的四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占一半以上,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非遗组成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人口较少民族是人口总数在30万人以下的民族,我国有28个民族是人口较少民族,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28个民族的总人口为189万。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立足于庶民生活,流传于民间,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珍宝。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民间艺术面临着被遗忘和淘汰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间艺术的定义民间艺术,是由民间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歌舞、音乐、戏曲、杂技、木刻、民画等艺术形式的统称,是一种咳嗽艺术。
它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是在人类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摸索,慢慢形成的。
它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不断变化和发展,甚至逐渐成为了当代艺术的灵感源泉。
二、民间艺术的特征1.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间性。
它源于民间生活,受庶民欢乐的情感所感染,表现的主题多与民生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平民化的特征。
2.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
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从而孕育出了不同特色的民间艺术。
3.民间艺术具有继承性。
它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在继承中不断地发展与更新。
三、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1.法律保护在法律层面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民间艺术。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
2.学术研究通过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可以把握其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收集、整理、注释和研究,从而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
3.宣传推广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艺术,从而提高人们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支持。
比如,可以在各种展览会、文化节上推广,也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班、讲座等。
4.制作者传承对于民间艺术制作者,应该尽可能的传承技艺和经验。
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制作者提高技能,从而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
四、结语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举措。
只有将民间艺术的特征和价值弘扬出去,才能真正让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与保护措施研究

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与保护措施研究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传承机制和保护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承机制1.家庭传承民间艺术最初是由家庭传承而来的,这种传承方式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家庭中,父母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子女,子女又会将其传给下一代,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有效,可以保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2.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承方式,它是在家庭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这种传承方式中,师傅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徒,学徒则要在师傅的指导下不断练习和学习,直到掌握技艺。
这种传承方式可以保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师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社区传承社区传承是一种比较新的传承方式,它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
在这种传承方式中,社区会组织一些活动,让民间艺术家们进行展示和交流,这样可以促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社区还可以为民间艺术家们提供一些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技艺。
二、保护措施1.政策保护政策保护是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民间艺术保护基金,为民间艺术家们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管理。
2.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保护民间艺术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民间艺术的技艺。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保护民间艺术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社会可以为民间艺术家们提供一些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技艺。
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展览和演出活动,让民间艺术家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06期
随着一大批民间艺人一个个离世,中国民间艺术濒临灭亡的危险和困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组织各国申报“非遗”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引起了我国政府对民间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
于是在2006年6月把每年的6月10日定为“文化遗产日”。
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以在全民中形成,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作为一个有着民族责任心的学者,郁正民老师深感保护和传承黑龙江民间艺术的历史责任重大,自觉地参与到黑龙江黑土地精神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文化工作之中,他通过大量考察和记录,编著了《保护与传承——黑龙江民间艺术》(2012年6月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对研究、保护和传承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该书内容编写得比较详细,系统阐述了黑龙江各个民族地区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特色和发展、历史渊源等。
第一,作者详细介绍了杨小班鼓吹乐棚创建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生存空间、保护与传承方式等。
通过杨小班鼓吹乐棚民间音乐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到我国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
第二,重点论述了黑龙江地区的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以及达斡尔族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人口最少的3个少数民族之一,由于这个民族分散在很多地方,甚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亦有分布,因此在不同地域的达斡尔民间艺术都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传承和保护达斡尔民族民间艺术更是迫在眉睫,因为很多达斡尔民间艺术都已经失传或绝迹,加之这个民族人口太少,又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这些民间文化艺术,所以他们独特的民间艺术显得更加珍贵。
第三,作者重点阐述了蒙古族民间音乐四胡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黑龙江境内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与内蒙古蒙古族民间艺术有着很多异同之处,作者重点介绍和阐述了蒙古族的四胡艺术,有着一定的缘由,内蒙古蒙古族民间艺术也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因此,把蒙古族四胡这一独特的乐器挑出来加以重点介绍,有利于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完整性。
第四,重点论述了黑龙江下江派东北大鼓传承与保护策略。
东北大鼓这种民间艺术,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濒临绝迹,如果不加以及时的保护和传承就很容易消失,现在很难再找到自愿传承的年轻人。
第五,主要介绍了黑龙江黑陶工艺特色、技术手段、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等。
黑陶是黑龙江特有的一种陶塑,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最后论述了海伦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艺术特色和风格特色,以及海伦民间剪纸艺术与其他地区剪纸艺术的共性因素、海伦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与特点、发展及保护方式,同时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剪纸艺术产业化产品的类型、各地剪纸艺术的产业化现状和剪纸艺术产业化未来的发展之路等问题。
笔者在开展所承担的2016年度黑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KYYWF-0917)和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A027),以及2017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D018)科研的过程中,对这部教材进行了系统的阅读和分析。
研究认为虽然对黑龙江民间艺术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挖掘、
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
很多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屈指可数,研究水准较高的研究员更是寥寥无几,这严重制约了黑龙江民间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尤其是政府在民间艺术研究经费的划拨上、研究人员在研究方向的确定上、设备配备和成果发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
加之很多研究者都是以兼职为主、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以致严重制约了黑龙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为此,需要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采取更多积极措施和对策。
笔者认为,政府一定要加大保护和传承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地方政府、各个文艺团体和机构也要担负起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办好各种民间艺术传承培训班,尤其要培养有着民族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年轻一代,让他们成为黑龙江民间艺术重要的传承人。
在物质生活上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保障,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褒奖;通过各种社会展演方式,让他们深感传承民间艺术无上光荣。
还可以把一些民间艺术融入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从而担负起自觉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的作用;还可以把民间艺术与旅游经济充分结合起来,把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活态保护相结合,这样的保护与传承才更加有活力和生命力。
(张智昊/硕士,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