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第4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晁衡)
(4)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期
(2)过程: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地位:鉴真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4)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②新罗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科举制,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③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
1.时间:唐太宗贞观初年。

2.目的:到天竺(唐时称古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求取佛经,研习佛法
3. 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遍访名寺,研习佛法,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4.贡献:主持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四课主要讲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全球格局的改变。

本文将对该课内容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战争背景、盟国胜利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等方面。

一、战争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原因是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

自此以后,欧洲各国纷纷加入了这场战争,并很快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内。

作为战争的两个主要阵营,盟国和轴心国在全球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二、盟国胜利在大战期间,盟国一方依靠着强大的联盟实力,最终成功战胜了轴心国。

这一结果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道德等方面。

其中,美国的加入和苏联的贡献是盟国胜利的关键。

美国的加入为盟国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物资支持,苏联在东线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策应其余盟国,在多个战场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三、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盟国胜利之后,全球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下是主要的变化:1.美苏对抗在胜利之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全球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然而,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差异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了全球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贯穿了整个冷战时期。

2.联合国建立为了避免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重演,全球各国通过建立联合国来协调各种国际问题,如经济、安全、人权等领域。

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世界在国际关系方面的一大进步。

3.欧洲一体化战后,欧洲大陆各国为了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开始尝试一体化的进程。

欧洲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是欧洲经济、文化及其他领域团结一致的结果,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对七年级历史下册4课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主要包括战争背景、盟国胜利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读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于世界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旧金山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
悉尼唐人街
毛里求斯唐人街
鸿 东罗马帝国使节 胪 寺 官 员
东北少数 民族使节
高丽帝国使节
唐高宗驾崩,有61个国家和 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 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 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 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 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
唐太宗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地黄
黄芩
鉴真东渡,在携带的物品中有多种药材。鉴真曾为日本鉴定药物并为光 明皇太后治过疑难病症。日本平安时代由丹波康赖编纂的《医心方》中, 收录有鉴真的医方。日本江户时代的药袋上曾印有鉴真像。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建筑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唐文化的学习力 跟随哥哥早年出家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手迹《请经书帖》 被日本视为国宝
鉴真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王 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 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 医药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麻黄
五味子
丹参
当归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弘法大师行状绘图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前后达十几批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百多人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遣唐使葬身大海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素质高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 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问题三:你喜欢哪种文化?
Chinese New Year or
Lunar New Year
韩国服饰or汉服? 泡菜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
隐性的文化输出
问题三:你喜欢哪种文化?
Chinese New Year or
Lunar New Year
韩国服饰or汉服? 泡菜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
中秋节的创始国?
③ 货币
④ 建筑
鉴真东渡
1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2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3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4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5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754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鉴真,唐朝时期高僧,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在日本留学僧 恳请下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文化的向心力——遣唐使
日本、新罗学习中国唐朝文化
唐文化的传播力——鉴真东渡
中国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文化的学习力——玄奘西行
中国到天竺学习佛教文化
“救患若一,所忧同也” 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同舟共 济的立场与决心。
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在皇帝面前下跪,以前额触地,唐
朝回报进贡国家奢华的礼物。据记载,唐朝曾在大明宫麟德殿
宴请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他们均有使节来到大唐。 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商旅、僧侣和留学生。
(1)该壁画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关于对外交往方 面的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提示:可从朝代、交往国家、 机构名称、交往礼节、交往方式等方面回答)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中医
鉴真东渡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李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2、查找一些历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是否中过进士?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考试制度献计献策。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4课 [预习导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04课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04课

科举制的影响 4、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 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 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 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课时小结
项目 朝代 时期 事件 科举制的诞生 隋朝 隋文帝时期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期 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 唐太宗时期 扩充国学,出现状元 武则天时期 开设殿试,创设武举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进士科主要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学习目标
•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 善的主要情况; • 2、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 响; •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古代选官制 度的进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重点难点
历代选官制度 禅让制 世袭制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 选贤举能 子孙相继 招贤养士 郡县举荐
客卿制
察举制
春秋战国
汉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朝至清末
中正负责选人定品
统一考试公开竞争
科举制度的诞生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打破了门第限制,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 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收归到中央,将 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二、科举制的完善
讨论活动
• 1、科举制在哪个朝代得到完善? • 2、与此有关的帝王是哪几位?在科举制度的完 善方面有何建树?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完美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完美版)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供了机会。(政策)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交通)
英国唐人街
日本唐人街
美国唐人街
依据图片材料,说明当今为什么把华人在 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
第四篇
随处可见的唐人街 —— 影响深远通有无
影响篇 对外交往发展产生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试从世界角度和中国角度谈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A 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2、右图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向 交 流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
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的流行与
民间
第二篇
两个人的佛法修行 ——佛法无边“日印”行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学习目标】
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静)
(一)科举制的诞生(重点)(P171.2段)
1.背景(了解):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都可以.许多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考试合格才能做官.
隋炀帝:正式设,标志着我国正式诞生.
3.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集中到.
(二)科举制的完善(重点)(P18)
(朝代)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以和两科最为重要.其中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有:...
1.唐太宗:扩充了的规模,增加.进士科第一名称.
2.武则天:首创;设立.
3.唐玄宗: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重点)(P19)
利:(1)改善了;(2)促进了的发展;(3)有利于的繁荣.
弊: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创新,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废除:科举制一共延续了年,直到才被废除.
(四)识记基础知识,小组内抽背.
二.活动探究与展示提升(轻)(听)
思考:看P18图片并阅读小字,理解“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也”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两句话的意思.
三.检测反馈(准)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
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
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外阅读·连中三元】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7人连中三元.
评价等级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