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区交通的发展 论文

合集下载

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列车开行方案

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列车开行方案

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列车开行方案•引言•城际铁路概述•公交化运营列车开行方案总体设计•列车开行方案详细设计目•列车开行方案实施措施和效果分析•结论与展望录CATALOGUE 引言长株潭城际铁路是连接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方便市民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长株潭城际铁路的运营存在一些问题,如列车班次少、乘车时间不稳定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乘客的出行体验和城际铁路的运营效率。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列车的开行方案,以提高城际铁路的运营效率和乘客的出行体验。

研究背景和意义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对长株潭城际铁路的运营现状、乘客需求和列车开行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方法研究目的CATALOGUE城际铁路概述定义特点城际铁路的定义和特点趋势一趋势二趋势三030201城际铁路的发展趋势线路概况车站设置开行方案长株潭城际铁路概述CATALOGUE公交化运营列车开行方案总体设计高效便捷充分考虑铁路运营成本、旅客出行需求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制定经济可行的列车开行方案。

经济可行优化运力资源配置2. 运力资源配置1. 需求分析3. 方案设计5. 方案调整优化4. 方案评估经济性便捷性舒适性适应性CATALOGUE列车开行方案详细设计总结词高密度、高频次、多样化为满足长株潭三市居民日常通勤和短途出行需求,列车开行方案应注重高密度、高频次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火车票”购票方式,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自助售票机等多种渠道购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客流量大的时间段,适当增加列车班次,缩短发车间隔,提高运输效率。

根据三市之间的通勤需求,设计早高峰、晚高峰等不同时段的列车班次,以满足不同时间段乘客的出行需求。

详细描述高密度高频次多样化日常列车开行方案0102总结词详细描述适应性强运力充足舒适度高030405节假日列车开行方案详细描述总结词快速响应安全可靠灵活调度应急列车开行方案CATALOGUE列车开行方案实施措施和效果分析优化列车车次和时刻表增加列车编组提升设备设施加强员工培训实施措施实施效果分析01020304提高运输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安全性增加客流量加强列车晚点问题的解决增加便民服务设施部分车站设施有待完善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运营效果评估根据实际运营数据,对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案在提高运输效率、方便旅客出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论文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论文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19-02摘要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和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从长株潭区域城市群结构优化重组、区域交通一体化和产业集聚结构等方面分析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与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为长株潭区域空间整合提供了机遇,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际轨道交通协调发展交通一体化长株潭区域一、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现状城际轨道交通是国际上用于城市沟通的新型交通运输手段,根据“区域规划”,新建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由长沙—株洲、长沙—湘潭、湘潭—株洲线路组成“人”字形骨架,全长约98.99 km。

以长沙站为起点,向南过暮云,沿京广铁路走廊接入株洲站,再继续向南至七斗冲站止(54.01 km);自暮云分叉,向西南沿107国道经昭山、荷塘进入湘潭市区,向西跨湘江接入湘潭站(23.14 km);长沙站向北沿京广铁路通道接入长沙西站(21.82 km)。

将形成以长株潭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包括岳阳、常德等在内的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

远期建设长沙—浏阳、株洲—醴陵等区域快线,最终形成“一核一主线,半圆一支线”的交通网络(图1)。

规划的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建成后,将承担长株潭3市区和市际区段内中长途公共交通功能。

2020年3条城际轨道线(既有线、长株潭城际线、武广客运专线),日客运总量预计为64.71万人次。

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长株潭区域的协调发展(一)长株潭区域城镇群空间布局一体化长株潭核心区主要由北核组团、东南核组团、西南核组团和绿心组团等四大组团组成,形成“一主两副环绿心”的整体空间结构,包括三主四次十五片区组团和29个小城镇,面积8 448.18 km2(图2)。

株洲一桥

株洲一桥

株洲大桥是株洲地区建桥时间最早的一座湘江大桥,在株洲市区中心广场西侧横跨湘江,连接河西新区,西通潭衡,连接湘东,沟通320国道与107 国道,从320转107 国道可缩短公路里程35公里。

大桥1986年3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

全桥长1192.28m,宽24m,预应力凝土双箱连续梁结构,共31孔。

2008年8月18日,株洲大桥进行维修改造。

现对株洲大桥近30年来所受到的环境作用与产生的病害作一分析:1.混凝土的碳化混凝土的碳化是指混凝土中NaOH与渗透进混凝土中的CO2或其他酸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呈碱性,在钢筋表面形成碱性薄膜,保护钢筋免遭酸性介质的侵蚀,起到了“钝化”保护作用。

碳化的实质是混凝土的中性化,使混凝土的碱性降低,钝化膜破坏,在水分和其它有害介质侵入的情况下,钢筋就会发生锈蚀。

1.1.氯离子的侵蚀氯离子对混凝土墩的侵蚀是氯离子从外界环境侵入进已硬化的混凝土造成的。

湘江水是氯离子的主要来源,另外就是寒冷的冬季桥面撒盐化雪除冰使氯离子渗入混凝土中。

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属于化学侵蚀,对结构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终表现还是钢筋的锈蚀。

1.2碱-骨料反应碱-骨料反应一般指水泥中的碱和骨料中的活性硅发生反应,生成碱-硅酸盐凝胶,并吸水产生膨胀压力,造成混凝土开裂。

碱-骨料反应引起的混凝土结构破坏程度,比其他耐久性破坏发展更快,后果更为严重。

碱-骨料反应一旦发生,很难加以控制,所以有时也称碱骨料反应是混凝土结构的“癌症”。

碱-骨料反应破坏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混凝土表面开裂,裂缝的形态与结构中钢筋形成的限制和约束状态有关:钢筋限制、约束力强的混凝土形成顺筋裂缝;钢筋限制约束作用弱的混凝土形成网状裂缝,在裂缝处有白色凝胶物渗出。

1.3冻融循环破坏渗入混凝土中的水在低温下结冰膨胀,从内部破坏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经多次冻融循环后,损伤积累将使混凝土剥落,强度降低。

冻融循环破坏的混凝土剥落,开始时在混凝土表面出现粒径为2~3mm 的小片剥落,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剥落量及剥落块直径增大,剥落由表及里,发展速度很快。

一市一山河之株洲篇火车拉来的城市观后感

一市一山河之株洲篇火车拉来的城市观后感

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篇观后感
本文介绍了对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篇的观后感。

作者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株洲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并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篇观后感
株洲,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作为湖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株洲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近日,我观看了关于株洲的纪录片,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历史上来看,株洲的发展离不开铁路交通的推动。

早在清朝末年,株洲就是铁路交通的重要节点。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株洲成为了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大量的工业企业也随之落户株洲,使得这座城市逐渐发展壮大。

如今,株洲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工业城市。

除了铁路交通,株洲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穿城而过,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这些优势为株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改革开放以来,株洲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转型。

株洲还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株洲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

例如,炎帝陵、芦淞江滨公园、炎帝陵大桥等景点都是株洲的文化地标。

此外,株洲还有着丰富多彩
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如湘剧、花鼓戏、剪纸等。

这些文化遗产为株洲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株洲交通发展历程

株洲交通发展历程

株洲交通发展历程
株洲市的交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株洲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湘江上游与衡南、湘阴之间的咽喉地带,因此交通要道的作用非常突出。

在古代,株洲的交通主要依赖水路运输。

湘江是最主要的交通干线,贯穿整个株洲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株洲的商品交流非常便捷。

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的水系,如鹿港河、蔡子河等,为株洲提供了进一步的交通便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株洲的交通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19世纪末,洋人在株洲建立了第一条铁路——湘衡铁路,为株洲的交通发展带来了重大改变。

铁路的建设加速了株洲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了株洲市经济的繁荣。

20世纪初,株洲的公路交通开始发展起来。

当时,株洲的公
路主要以石头铺就,虽然路况艰难,但也有力地改善了株洲市的交通条件。

随着公路网的拓宽和改善,株洲的外出交通更加便利,城市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株洲的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公交和私家车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此外,株洲还在城市周边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进一步加强了株洲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目前,株洲的交通发展还在不断进行中。

城市规划中,交通运输被视为重要的发展要素,因此,株洲市政府正在加大对交通
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

总而言之,株洲市的交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路交通,经过铁路、公路等方式的不断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交通体系。

在未来,株洲市将继续致力于交通建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创新发展研究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创新发展研究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摘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株洲市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突出公交优先,普及城市公共自行车等,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株洲市要通过编制完善公共交通规划、调控公共交通出行结构、规范公共交通管理等措施来实现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创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与现有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城市交通拥堵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私人交通的推广。

因此,加快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构筑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是缓解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对株洲市交通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成功经验,本文就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创新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株洲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株洲市着力优化了公共交通线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以公共电动汽车为主,公共自行车、出租车为辅,航运、步行、在建轨道交通为补充的多方式立体性公共交通体系。

1.突出公交优先发展近年来,株洲市突出了“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大力扶持公交发展,以“廉价、方便、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来惠及民生。

株洲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诞生于1958年,公司发展至今,已实现营运收入2亿多元,安全运送乘客近2亿人次,现有运营线路66条,运营车辆近1000辆,日客运量50余万人,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3%。

株洲市政府十分重视公交的发展,近年来投资了近千万资金用于站台、调度室、电子站牌等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提升硬件水平。

另一方面,要求公交公司修炼内功,坚持科技公交、公益公交、智慧公交、绿色公交的发展特色,公交公司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公交优先最终落实在惠及民生上,体现在人气聚集上。

制造名城,幸福株洲书信作文

制造名城,幸福株洲书信作文

制造名城,幸福株洲书信作文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在这片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一个叫做株洲的城市,那是我的家乡。

这里不仅是制造名城,更是充满幸福味道的温馨家园。

株洲的制造实力,那可不是吹出来的。

就说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吧,那可是全球知名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每次我路过那里,看着一辆辆崭新的机车排列整齐,准备驶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有幸参加了他们的一个开放日活动。

走进车间,那场面简直太震撼了!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火花四溅,就像一场绚丽的钢铁烟花秀。

每一个零部件在他们手中仿佛都有了生命,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组合成了一台台威武的机车。

我站在那里,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那些工人师傅们,脸上洋溢着专注和自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了世界级的产品,让株洲的制造之名传遍全球。

株洲可不止有强大的制造业,这里的生活更是充满了幸福的滋味。

就拿我们的神农城来说吧,那可是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到周末,神农湖畔就热闹非凡。

年轻人在湖边慢跑,孩子们在广场上放风筝,老人们则悠闲地打着太极。

我特别喜欢在傍晚的时候去湖边散步,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得就像一幅画。

湖边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香气扑鼻。

我经常会买上一份臭豆腐,边走边吃。

那臭豆腐外酥里嫩,配上特制的酱料,一口下去,满嘴留香,哎呀,那滋味,真是让人欲罢不能!还有株洲的夜市,那也是一绝。

每当夜幕降临,夜市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摊主们的吆喝声,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我和朋友们经常会一起去夜市逛逛,淘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儿。

有一次,我在一个摊位上发现了一个手工制作的小挂件,是用彩色的丝线编织的,形状像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摊主是一位和蔼的阿姨,她告诉我这是她自己花了好几天时间做出来的。

我拿着那个小挂件,越看越喜欢,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直到现在,我还把它挂在我的钥匙扣上,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那个热闹的夜市和那位心灵手巧的阿姨。

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列车开行方案

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列车开行方案
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 列车开行方案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引言 • 城际铁路概述 • 公交化运营模式分析 • 列车开行方案设计 • 列车开行方案评估与优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长株潭城际铁路概述
研究意义
长株潭城际铁路是连接长沙、株洲和 湘潭三市的一条重要城际铁路,对于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建议
增加直达车次
根据客流量和运营成本情况,增加长株潭城 际铁路的直达车次,提高运输效率。
优化列车编组
根据客流量和运营成本情况,优化列车编组 方案,提高运输能力。
调整列车开行时刻
根据旅客出行需求和运营成本情况,调整列 车开行时刻,方便旅客出行。
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加强长株潭城际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提高旅客出行便捷性。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范围局限性
本研究仅针对长株潭城际铁路的公交化运营进行了探讨,未来可以 拓展到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研究。
运营模式可优化空间
虽然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措施,但仍存在进一步 优化的空间,未来可以深入研究更加合理的运营模式。
技术与管理创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将不断面 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通过优化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 运营的列车开行方案,提高了铁 路运输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02
旅客出行便捷性提 升
公交化运营模式使得旅客出行更 加便捷,减少了换乘和等待时间 ,提高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尽量沿河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

在陆上交通方面驯马牛以为陆运工具出现得最早,此后出现马牛拉车而促进了道路的人工修筑,直至出现丝绸之路。

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促进了机动船和机车的出现,从此开始了近代运输业。

交通也就成为了城市的生命线,交通线也就成为了城市范围的主要框架。

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不断增长,株洲市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交通需求量急剧增长,主要交叉口趋于饱和,道路负荷增加,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居民出行时间延长。

交通供给的增长出现了滞后。

而传统的人多车多,车多路多的发展交通的方法显然已不适应株洲这种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的发展模式,所以,作为株洲市以后的主人,我们有必要谈论一下株洲市的交通发展规划,株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

从行政级别来看,湖南省株洲从当初的湘潭县辖,到1951年成为专辖县级市,在1956年成为省辖城级市,1983年实现市管县体制。

清光绪24年,为促进萍乡江西的煤矿运出,一条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早于京张铁路)萍醴铁路落户株洲,从此株洲开始了加速发展的进程。

宣统元年,粤汉铁路住株洲
至长沙段兴工三年后建成通车。

经过建国后十一五计划的实施,株洲依赖铁路的发展,得到了“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与北方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并称"北郑南株"。

地方铁路线有醴陵茶陵线,醴陵浏阳线。

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日接发车达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同时也为特等站(双向三级七场)日均办理车17000辆,解编12000辆,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

同时,武广高速铁路在株洲设一等站(株洲西)站,沪昆高速铁路在株洲醴陵境内设站。

建设中的“衡茶吉”铁路开通后,株洲将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交通强市地位进一步巩固。

迄今为止,株洲境内有铁路线共812.3km,国家铁路线共602.3km,有铁路桥84座。

公路方面,清乾隆时,形成以湘赣、湘桂驿道为主干的乡间交通,民国年间,攸醴公路动工。

现在,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珠高速公路、醴潭高速公路、衡炎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及规划中的京珠高速复线、上瑞高速公路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

株洲地区省道有株洲至衡东一线,株洲至浏阳一线,攸
县至耒阳一线,攸县至衡山一线,茶陵至永州一线,炎陵至郴州一线,炎陵至宁冈一线。

城区有响石路、响田路、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5条路,东湖、田心、王家坪、新马5座大型城市立交桥。

株洲的水路运输,以湘江为主干,兼及渌水、洣水,清光绪年间,株洲地区同行河道约600公里,沿河集镇码头共有907座,19世纪末20世纪初,鄂湘轮港务局株洲至长沙段同航,民国26年,湖南省船舶总队成立。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株洲港务局的建立,株洲的航运成足发展,绕城而过的长江第二大支流“湘江”,四季通航,沿江上溯衡阳、广西,下通洞庭湖、长江,株洲港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

千吨级船舶顺湘江、经长江、通上海达世界各地。

株洲也拥有建宁港,永利港,铜塘湾等货运港口码头。

5座大桥横跨湘江,湘江五桥红港大桥、湘江四桥天元大桥、芦淞区建设路和天元区长江路形成株洲的“城市内环线”,另外,株洲周边下辖的县级市也分布有西山大桥,醴陵大桥,泗汾大桥,渌口大桥和石亭大桥
空运方面,株洲距黄花国际机场37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二十五分钟可以到达。

一个城市,是有人所组成的,我们来看看株洲市城区人口规模的变迁吧,1960年城区人口6万人, 1975城区人口10万人,1964年城区人口 24.28万人,1982年城区人口33.97万人,1982年城区人口40万人,1995年城区人口 55万。

到2009
年为止,全市年末总户数114万户,总人口382.8万人,常住人口373.4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人口100.2万人,常住人口97.69万人,县域年末总人口282.6万人,常住人口275.71万人。

全市有城镇人口192.55万人,乡村人口190.25万人,城市化率为50.3%,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城区城市化率为91.9%,县域城镇化率为35.5%。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人口自然增长率7.34‰。

这么多的人口,每天都在城市中南来北往,自然
1、居民出行现状分析:通过对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各种出行目的中,上班、上学出行所占比例接近70%,由此可知,解决居民上、下班(包括上学、放学)的供需矛盾是解决株洲市交通供需矛盾一个主要方面。

从出行方式来看,主要有步行、自行车(或电动车)、公交(TAXI、公共汽车)、私家车(含摩托车)四种方式,而其他方式与公交车出行量之比为6:4,由此可见,居民乘坐公交车辆出行的比例偏低。

从出行时间分布来看:7:00—8:00的出行约占全部出行35%。

说明高峰时间出行集中程度高,造成高峰时道路紧张,供应不足。

2、机动车出行现状分析:根据O—D调查统计分析.各车型的出车率基本接近,平均为59%,其中小客车出车率最大为67%。

机动车平均出车次数 2.5次/曰(不含公交),如果扣除未出行车辆,测得出行车平均出行次数分别为小客车4.6次/曰、非公交
客车3.8次/曰、卡车3.5次/曰、摩托车2.9次/曰、其他车2.5次/曰。

从机动车出行目的结构上看,客车出行以上班、公务、出租载客为主,货车出行以装货与交货为主。

城市道路系统:1,交叉口
数量规模(密度)
2,城市广场数量
数量规模(密度)
3,步行街
数量规模(密度)
4,人行天桥与地道数量
数量规模(密度)
城市公共交通:
公共汽车
数量人均拥有
停车场,数量人均拥有轨道交通,数量人均拥有出租车规模数量人均拥有
城市规模:
城区人口
2010 65~72万
城区面积
1982 48平方千米
1995 65平方千米
2010 78平方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