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宁远大捷的背景 宁远大捷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趣谈晚明重臣袁崇焕错杀毛文龙竟招致杀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明重臣袁崇焕错杀毛文龙竟招致杀祸?
导语:袁崇焕晚明重臣,他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是被凌迟处死,但其实他本可避开这一杀生之祸的,只因他错杀一人,导致杀祸最终降临。
那么,袁崇焕错杀
袁崇焕晚明重臣,他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是被凌迟处死,但其实他本可避开这一杀生之祸的,只因他错杀一人,导致杀祸最终降临。
那么,袁崇焕错杀的这个人是谁呢?
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城,而宁远城仅有守兵一万,结果努尔哈赤大败这是其纵横沙场数十年第一次惨败,史称宁远大捷。
这次战役的领导者正是袁崇焕。
宁远胜利后,袁崇焕在明廷的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
崇祯帝任命袁为兵部尚书并掌握辽东的军政大权,赐袁尚方宝剑。
由此可见对袁崇焕的信任,但没过多久袁崇焕就辜负了崇祯帝的信任,在此先留一个悬念。
在引出主角之前先介绍三个人分别是:怀顺王耿忠明、智顺王尚可喜、恭顺王孔有德,这就是清初的三顺王。
后来这三位都改了称号分别为靖南王、平南王、定南王,没错再加一个平西王吴三桂,这就构成了赫赫有名的“三藩”。
而正所谓无功不受禄,天下未定却先册封异族人为王可见这三人对于清廷的重要性。
而此三人本是明朝将领,之所以降金于一个人的被杀有直接关系,他就是毛文龙。
耿忠明、尚可喜、孔有德本是毛文龙帐下大将,毛死后半年因不满明廷的统治而归降后金。
而杀毛文龙的正是袁崇焕。
毛文龙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在对后金的作战中取得胜利,比如:镇江大捷、两次牛毛寨大捷、丁卯大捷、萨尔浒大捷、收复金州、旅顺等等,如果以上的只是一时的胜利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开辟军
生活常识分享。
明亡清兴六十年18宁远大捷

明亡清兴六十年18宁远大捷演讲人:阎崇年讲师简介: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
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
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宁远大捷是袁崇焕一生当中最辉煌的一点,因为宁远大捷的获得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分三个题目讲。
一,独卧孤城。
二,宁远激战。
三,兵略分析。
全文:宁远大捷,是袁崇焕一生当中最辉煌的一点,因为宁远大捷的获得,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了。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
一,独卧孤城。
宁远大战之前,是个什么样的军事态势呢?我们讲过,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努尔哈赤夺取了广宁之后,到宁远大战之前,四年的时间,这四年的时间,努尔哈赤做什么呢?第一,迁都,由辽阳迁都沈阳,迁都沈阳的一个标志,就是要继续南进,攻打山海关。
为什么没打?拖了四年没打?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内因,他要整顿内部,另外一个就是外因,努尔哈赤很聪明,他知道孙承宗、袁崇焕在那儿坚守宁远,组成了一条军事防线,迟迟没敢发兵,孙承宗离职,代替他的是谁呢?就是高第,高第这个人,是直隶滦州人,今河北滦县,他是进士出身,早年他就是个书生,后来天启四年的时候,恰好孙承宗离职,阉党就选中了高第做兵部尚书兼蓟辽经略,完全取代孙承宗的职务。
说是他到任之后,我看高第就是一个字,撤。
孙承宗原来那条防线,撤。
从右屯,大凌河城,锦州城,小凌河城,松山,杏山,塔山,连山,宁远,宁前,一直撤到山海关,第一军撤,军队撤了,第二,民撤,老百姓撤了,第三,枪械撤,所有武器弹药全撤,第四,粮料撤,兵粮马料撤。
袁崇焕宁远大捷_历史故事

袁崇焕宁远大捷导读: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1] )。
于万历四十七年(1620xx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
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
熊廷弼是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熊廷弼出关,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廷贞的指挥。
公元1620xx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
熊廷弼无法抵御,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红皂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
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万两银子,才免他死罪。
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来这些钱,当然拒绝。
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
明王朝杀了熊廷弼,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掌管军事的兵部衙门正在着急。
恰恰在这个时候,主事(官名)袁崇焕忽然失踪。
衙门里的人找到他家里,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
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关外经过几年战争,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尸骨,加上冰天雪地,野兽横行,环境十分艰苦。
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兵士,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前屯。
他在那里收容难民,修筑工事。
那里的将士对袁崇焕的勇气和毅力,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
袁崇焕宁远大捷的故事

袁崇焕宁远大捷的故事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拿下宁远的?宁远大捷明朝内部君臣之间、宦官与东林党人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努尔哈赤在辽东却取得节节胜利。
先是攻陷开原,接着又夺取铁岭。
公元1621年农历三月,攻下了沈阳。
沈阳是辽阳的屏障,明朝辽东的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都驻在辽阳。
辽阳自然成了努尔哈赤下一个目标。
辽阳一失,明朝在辽东的势力便全面崩溃。
为了保卫辽阳,明军在城墙周围挖了三四道宽宽的壕沟,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还是没有阻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
就在明军出城与敌军作拼死战斗时,混入城里的奸细突然放起火来,城内城外的明军一片混乱,城池很快被敌人占领。
辽阳的高级官员、将领们,战死的战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
辽河以东大小城池七十余座都不再归属明朝。
辽阳南面有个广宁卫(今辽宁北镇),辽阳失陷后,广宁卫是明朝在关外剩下的最后一块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基地。
为了挽回败局,明熹宗再次起用富有经验的老将熊廷弼,负责军事;可是又用不懂军事的王化贞为广辽巡抚。
两个最高长官意见不统一,熊廷弼要采用积极防守的战略,坚守广宁,王化贞却不积极组织防务,企图不战而胜。
由于王化贞的阻挠,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贞的意见,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挥。
当努尔哈赤渡过辽河,向广宁发起进攻时,明军难以抵抗,王化贞首先丢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应,才逃进关里。
由于广宁失守,熊廷弼、王化贞被捕入狱,并先后被处死。
辽东的明朝势力,也就一扫而光。
而且,日愈迫近山海关的敌军,开始极大地威胁京城的安全。
明熹宗着急了,召集大臣们讨论形势。
不少人主张完全放弃关外土地,专心一意防守山海关,但谁也拿不出一个切实的主张。
这时,兵部的同事们发现,职方司(掌管图籍的部门)的主事袁崇焕却不见了。
过了几天,他出现了,胸有成竹地说:“给我一些军队和钱粮,我就可以守住辽东,保卫京师。
”原来,他一个人骑上马,奔往山海关外,实地考察去了。
明金战争解读(一):袁崇焕的封神之战——宁远之战(上篇)

明金战争解读(一):袁崇焕的封神之战——宁远之战(上篇)袁崇焕袁崇焕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有人褒他是民族英雄与岳飞比肩,有人贬他是卖国贼,大汉奸。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争议?今天小编带你来分析下袁崇焕的封神之战——宁远之战,或许您能从中找到一点点眉目。
宁远之战战役前夕天启五年(1625年)蒙古林丹汗出征科尔沁,科尔沁向后金求救。
科尔沁作为后金的忠实盟友,后金不能见死不救,遂出兵与林丹汗大战。
战役打的很激烈,最终林丹汗战败撤退,后金方面也付出不小代价。
时至隆冬季节,刚经历过大战的后金急缺粮草,又听闻明朝将孙承宗撤换,后金努尔哈赤决定对明朝发动战争以掠夺后金过冬的粮食(话说当时辽东也只有明朝军屯有粮食了)。
明朝方面天启五年十月原蓟辽督师孙承宗被魏忠贤陷害辞官,明朝启用高第出任蓟辽督师。
高第上任之后认为关外无需要守,决定撤离宁锦之地的所有兵粮,但是遭到宁前道袁崇焕与督屯通判金启倧的强烈反对。
接下来上史料,《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
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
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
三城已复,安可轻撤。
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
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
”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
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宁远之战第一阶段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兵临宁远城下,努尔哈赤派人劝降被袁崇焕拒绝,宁远战役爆发。
二十四日,后金大军开始攻城,明军奋起抵抗,殊死搏斗,战事进行得很激烈,期间督屯通判金启倧亲自燃放大炮,然而被大炮震死。
战役持续到二十六日,努尔哈赤见无法攻破宁远,又听闻宁远城附近有座觉华岛,岛上存储了明朝关外部队所需要的粮草,遂撤军转战觉华岛。
《清太祖实录》记载:闻宁远城南十六里外。
宁远大捷考辨,究竟是欺世盗名还是实至名归?

一、引言袁崇焕中进士后,在兵部任低级职务。
1622年,重镇广宁被后金攻陷,关外的压力令朝野喧然,不得不增派力量前往辽东。
袁崇焕为人好发惊人妄语,喜剑走偏锋,冒险求捷径,此时见有机可乘,为求快速上位,便上言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山海关)。
”当时的文官大多嫌辽东危险,不愿前往,袁崇焕这种肯冒险的不多,朝廷遂破格提拔其为兵备佥事,派往辽东。
此时主政辽东者为帝师孙承宗,袁崇焕在治辽的思路上处处与其一致(应该一部分是有意迎合,一部分确实思路相近),因而得其赏识,授按察使,镇守宁远。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再次统军南征。
这次战事共持续半个月,分为三个阶段(即攻占八座前沿堡垒、攻宁远不克、攻占觉华岛)。
满清史官为吹捧袁崇焕,裁剪事实,在谈及此役时,只提及攻宁远不克一事,却对另外两幕惨败选择性失明,有意误导世人,将这场战事片面地称为“宁远大捷”,甚至还出现“袁崇焕九千兵马击溃后金十三万大军”之类离奇荒诞的说法,让人看了啼笑皆非。
下面,笔者便按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细述。
二、破八座前沿堡垒由于《明史》的记述偏颇,加之康有为、金庸等满遗别有用心地大肆歪曲历史,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蛊惑人心,如今关于宁前诸堡一事的主流说法已大大偏离了历史真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袁崇焕的直属上级高第胆小如鼠,要将辛苦打造,关系宁远、山海关安危的各座堡垒,甚至是宁远城都主动丢弃,全军缩回山海关,坐以待毙。
而袁崇焕毅然抗拒乱命,阻止撤军,自己则不顾安危,坚守宁远,最终力挽狂澜,击退了后金军,保住了宁锦防线,拯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其实事实远非如此。
宁前诸堡的惨痛后果,归根结底,在于当时两派在战略上的观念不合。
自从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人以轻微伤亡全歼明朝举国最精锐的八万七千大军之后,所有人便都清楚——在后金铁骑面前,不能出城野战。
而既然只能守城,之后便衍生出两种战略。
孙承宗、袁崇焕等人认为,可以仿效北宋筑堡向前,最终将西夏逼到山穷水尽之故智,以宁远、山海关为根基,隔一段距离向前筑一座堡垒,筑好后便派兵死守,这样便可以逐步向前推进,持续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
宁远之战简介

宁远之战简介宁远之战是后金与明朝在宁远进行的作战。
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
袁崇焕组织军民坚壁清野,协力共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心。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宁远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宁远之战分析中文名称:宁远之战参战部队:明朝,后金战争结果:明军击退后金军时间:1626年2月10日—2月22日地点:宁远人物: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努尔哈赤武讷格宁远之战详情明军准备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阳,十七日西渡辽河,直逼宁远。
此时孤城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
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
他在众将士面前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兵民为之感奋。
袁崇焕旋以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城东、西、南、北四面,自与满桂提督全城。
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门。
东、北两面及西、南两面,分由彭簪古、罗立指挥。
动员城厢商民入城,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让后金军露处严寒野外。
袁崇焕还针对努尔哈赤善用间谍,亲督同知程维楧稽查奸细,派人巡守街巷路口,又动员街民配合士兵逐户搜捕。
令通判金启倧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
又派官吏带领城内商民筹办物料,运矢石、火药等。
军民还在城墙外侧泼水为冰,以阻后金军登城。
一切守御准备于正月二十二日就绪,稳定了军心民心。
后金攻城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进抵宁远,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道,安营布阵,切断宁远与关内的联系,在城北扎设大营。
努尔哈赤遣被掳汉人入城劝降,被严辞拒绝。
袁崇焕命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燃放西洋大炮,后金军伤亡甚重,被迫将大营西移。
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发动攻城,命后金军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城西南角,万矢齐射城上,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
袁崇焕命发西洋大炮,又杀伤后金军甚众。
明军宁远大捷,战绩为何只是毙敌数百?

明军宁远大捷,战绩为何只是毙敌数百?宁远仅获敌首级数百,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满族人珍爱本民族的英雄。
在努尔哈赤所建立的这个八旗制度中,战士的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条件最好,最受尊重。
即使战士们在沙场上牺牲,在满族的军规中,决不允许自己的英烈曝尸于荒野,而是必须千方百计抢回来,抢回烈士遗体的人将会受到记功和重赏。
烈士的遗孀和孩子也将得到厚重的抚恤,儿子长大成人后,将继承父亲的战士的位份,享受国家供养。
现在,知道后金军队为什么一个人能打三十个明军,战斗力这么强了吧?因为人家后金军战士根本不需要为身后之事而有半点担忧。
这样的战士能不奋勇作战?反观明朝的汉族军队,谁都知道,在明朝,军人的社会地位最是低下,连戚继光和李成梁这样的一方边将,见了朝廷七品文官都低声下气,迎奉礼让。
卢象升壮烈战死沙场,家人连抚恤金都不给发放。
孙传庭为国捐躯,朝廷竟然怀疑他诈死潜逃,羞辱他的遗孀,迫使孙太太跳井自杀。
战死的明军战士曝尸荒野,无人收敛,成为孤魂野鬼。
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清军敬仰烈士,尊重军人,他们从来不会质疑额依都、呼尔汉的忠诚,从来不会怀疑多尔衮、阿济格的战绩,他们对英勇战斗的将士们全部都是异口同声的赞扬。
他们认为,满族的每一次战斗都是胜利!而明朝开始,直到现在,汉族对本民族的英雄都是质疑,贬低,抹黑和诬蔑,从来就不敢相信汉族人也能赢,从来不敢相信明朝也有悍不畏死的战士,也能打败强大的敌人。
这样的明朝,岂能不亡?宁可吊死在树上,也不懂得去战斗,拿着刀剑挥向自己的老婆和女儿,而不是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拿着“君王死社稷”当遮羞布,把懦弱当刚强,把无耻当光荣。
这样的明朝,岂能不亡?认真看看努尔哈赤的战绩,横行天下,无攻不克,无战不胜,打明军如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
努尔哈赤的性格刚硬横勇,骄傲自矜,霸气嚣张,睥睨天下,视明军如无物。
这样的战绩,这样的性格,死了二百人,就会退兵?你见过这种死了二百人就会无奈退兵的一世枭雄,开基太祖?宁远之战,如果后金的伤亡达不到一种让努尔哈赤无法承受的程度,他会退兵?做梦!真以为明军在战场上获得了二百首级,这就是明军的全部战绩吗?你不但小瞧了自己,还小瞧了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宁远大捷的背景宁远大捷的真相是什么
导语:明朝的历史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明朝后期,朝廷党争激烈,边关的战役似乎也和朝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袁崇焕指挥的,明军第一次战胜后金
明朝的历史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明朝后期,朝廷党争激烈,边关的战役似乎也和朝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袁崇焕指挥的,明军第一次战胜后金军队的宁远大捷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如此。
明朝末年,朝廷中党争激烈,主要分成东林党和阉党两派。
在天启皇帝的时候,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占据了上风,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士。
在另一方面,东北边境的女真族势力的崛起,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统一了东北地区,对明朝开始用兵。
原本女真族是明朝的藩镇,怎么会对他们的宗主国用兵呢?史载,明朝在一次战斗中,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因此努尔哈赤怀恨在心,等到他势力逐渐强大,便以“七大恨”告天,开始进攻明朝,并攻占了明朝的许多城池,赢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
明朝派遣孙承宗为蓟辽督师,抵御后金的入侵。
在孙承宗督辽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的战役。
但是由于孙承宗属于东林党,因此很快遭到了阉党的排挤,以魏忠贤的党羽高第取代了他。
努尔哈赤趁着明朝边关易帅的时候,发动六万大军入侵明朝辽东地区,企图攻占山海关。
但是孙承宗虽然走了,但是他在任期间,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比较著名的由袁崇焕、赵率教、祖大寿、满桂等人,这些人依然在由孙承宗建立起来的,足以和满清八旗相抗衡的“关宁铁骑”中担任着重要的军事职务。
而指挥宁远大捷的,正是袁崇焕。
然而新上任的高第面对后金的进攻,下令将关外的所有军队全部撤入山海关之内坚守。
唯有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宁死不撤,因此在后金大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