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

25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了两层深刻的含义:其一层含义是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

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

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

一条。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回顾中国所走过的道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

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动力来自何

方?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方向和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

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 找准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途径。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改革开放要回答的

首要问题,这就必须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历

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社会主义社会而

言,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

别?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是我们

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矛盾是普

遍存在的,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

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存在着基

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事物皆具有其特殊性,认识

事物就要从多方面研究矛盾特殊性。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

社会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基

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着的在社会发展进

程中某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的转化。矛盾的不同性质决定了

解决这些矛盾的不同手段和途径,也决定了这一社会的发

展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

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

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

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列

宁曾有过科学的判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会消失,

矛盾仍将存在。”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

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

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

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做根

本性问题提出来。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学说,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对马克思

主义矛盾理论做出了重要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指出“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

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

盾具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

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很不完善,这些

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情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它们是既相适应又

相矛盾的,但相适应是基本方面,不适应的只是次要方面。

这使得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着根本

不同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也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

烈的阶级斗争, 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

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

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

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邓小平肯定和继承了毛泽东的基本观点,指出:“关

于基本矛盾,我看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张?文*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其二,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改革开放有其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目前,我国进入更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变革时期,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改革观,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革开放建立在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基础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关键抉择;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张文,女,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讲师;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然而,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指明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而今天在理论界对什么是现在社会的基本矛盾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关于中国改革基本矛盾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杨帆(2001)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矛盾是权利资本扩张与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皖河(2002)作出强势集团成为压力集团主导改革路径的可能性已经出现了成为现实性的苗头的判断和吴敬琏(2001)对“权贵资本主义”的忧虑,实质上从不同侧面也反映了相同或相似的认识;曹子坚(2005)则认为中国改革的基本矛盾就是既得利益阶层同社会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等等。根据唯物史观,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因而上述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矛盾,仅仅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特定时期种种具体表现,并非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混淆。否则,就难以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无法找到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依据。主要矛盾是由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影响的许多矛盾中的一种矛盾,是在某一发展阶段上被激化了的矛盾。基本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才能逐步解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就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等原因,后来毛泽东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做主要矛盾,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导致实践中的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过去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走弯路,其中一个方面的教训在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偏差,即一段时期将阶级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另一个方面的教

训在于对矛盾主要方面的把握出现偏差,即将“人们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

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自然就是通过“抑制”人们的需要,

实行计划配给,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短缺经济”。邓小平

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把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在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了解决社会

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指出“什么是目前时

期的主要矛盾,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

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

是抓住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生产”,大力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明确社会的根本或中心任务。邓小

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

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从历史经

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

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我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有着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从国内情况看,社会主义

建设最初20多年的曲折,尤其是“文革”的十年内乱,使

得整个政治混乱,经济停滞和几近崩溃,党、国家和人民

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 不制定新

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从国际环境看,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

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为后起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

发展的巨大机遇,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

格局的改变。日本、德国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迅速

腾飞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这期间我国在以经济和科技

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差距明显被拉大。面临国内

的严重困难和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们只有痛定思痛,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

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态势,

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前提下,作出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

性抉择。

3.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思想基础是由毛泽东确立、

邓小平重新恢复、江泽民和胡锦涛丰富和发展的“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即《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的思

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

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

大再次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253

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这两个“没有变”,实质上就是要坚持把它作为进一步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在新时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在新时期新的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我国自觉地走上科学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基础。

二、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明确了改革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何保证我国改革开放不至于“走到邪路上去”,不致于出现“拉美化”,那么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和方向是什么?如何判断其是非得失?

1.改革开放就性质而言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就其广度而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就其深度而言,改革必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们的生产、经济和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因此,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邓小平首次对社会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体制)进行了科学区分,明确指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付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 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决不能动摇,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具体体制(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体制)必须改革和创新。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2.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方向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目的决定方向,改革开放的方向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搞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因此,为了保证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保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如十七大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3.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改革有好的改革,也有坏的改革;有双赢的改革,也有零和博弈的改革;有大多数人受益的改革,也有大多数人受损的改革,因为改革有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案,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胡鞍钢,2005)。那么如何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

毛泽东早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这里,判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或相矛盾(不相适应)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实际上已被提出来了。在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基础上,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使理论又发展了一大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判断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深化,它将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而科学发展观则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出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统筹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现阶段看,我国进入更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变革时期,改革开放涉及面之广、部署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基础上。

1.要“以人为本”,改革方案要更加注重群众利益

改革的首要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人是

254

生产力的主体,改革最终是要解放人。因此,改革的理念应“以人为本”,改革的目标是使人民能从中分享改革的成果,使绝大多数人受益。新时期的改革,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着手,关注民生,坚持做到任何改革政策的制定、措施的出台、方案的实施,都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使改革成为群众关心、支持和积极推进的改革,防止改革为少数人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当然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无法持续,无法成功。坚持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发展为了人民的具体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2.改革要找准关键点和突破口,?提高改革行动的有效性,?增强改革内容的针对性

当前,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着重解决群众关心的收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是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否具体落实的标志,应当成为深化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长远大计;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则是落实以人为本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推进两个方面发展虽然大方向一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短期也存在不能同时兼顾的问题。改革必须根据两个方面的需要,提出改革长远目标和近期实施内容,科学选择既能兼顾全面发展,又能突出当前重点的改革方案,实现全面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

3.改革开放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

从现阶段看,我国进入更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变革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时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使得现阶段我国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已不再是仅仅通过转变经济体制来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变革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改革开放涉及面之

广、部署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因此,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将

成为我国现在和将来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体谋划,统筹兼顾,使改革建立在

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基础上。

4.必须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难度有充分的思想和理

论准备,坚定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

有现存的模式和答案,因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

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前一阶段的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

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最终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

放来解决。今天我国处于全面变革的新时期,面临着更

多突破和攻坚任务,改革开放的成效可能不如初期那么显

著,同时整体突破的困难可能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

定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坚持与时俱进,推

进理论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我

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6.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杨帆.中国经济危机和反危机[J].税收与社会,2001,(8).

[6]皖河.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 2002,(2).

[7]吴敬琏.寻求动力,克服阻力[J].财经界,2001,(3).

[8]曹子坚.改革的基本矛盾与既得利益的合法性问题[J].经济

体制改革,2005,(4).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1]胡鞍钢.我们需要对改革进行反思——关于“郎咸平风

波”事件之争[J].读书,2005,(1).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盛毅.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改革观[J].经济体制改革, 2007,(6).

255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盐城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作业册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展示设计 班级:11 (7) 姓名:马楠 学号:11173412 2012~2013年度春学期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也是改革的重要性,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改革开放进 行了分析,阐述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顺应当今国际形势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关键抉择 1978 年底,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在这次会议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改革。而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为后起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在竞争中差距明显被拉大。面临国内的严重困难和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们只有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态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最”和“三个面貌”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新时期。“三个最”就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三个最”带来了“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具休来说,就是报告中生动描述的三句话:一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幸福,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仅由于这是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中得出的必然结论,而且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实行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层含义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一条。[2]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一)改革开放的依据 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有过科学的判断,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根本性问题提出来。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做出了重要的丰富和发展。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 25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了两层深刻的含义:其一层含义是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 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 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 一条。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回顾中国所走过的道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 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动力来自何 方?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方向和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 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 找准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途径。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改革开放要回答的 首要问题,这就必须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历 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社会主义社会而 言,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 别?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是我们 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矛盾是普 遍存在的,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 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存在着基 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事物皆具有其特殊性,认识 事物就要从多方面研究矛盾特殊性。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 社会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基 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着的在社会发展进 程中某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的转化。矛盾的不同性质决定了 解决这些矛盾的不同手段和途径,也决定了这一社会的发 展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 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 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 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列 宁曾有过科学的判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会消失, 矛盾仍将存在。”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 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 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 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做根 本性问题提出来。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学说,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对马克思 主义矛盾理论做出了重要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指出“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 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 盾具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 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很不完善,这些 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情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它们是既相适应又 相矛盾的,但相适应是基本方面,不适应的只是次要方面。 这使得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着根本 不同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也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 烈的阶级斗争, 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 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 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 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邓小平肯定和继承了毛泽东的基本观点,指出:“关 于基本矛盾,我看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张?文*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其二,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改革开放有其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目前,我国进入更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变革时期,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改革观,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革开放建立在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基础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关键抉择;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张文,女,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讲师;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班级:软件+土木082班学号:姓名:崔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位,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大国! 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尝试,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划时代的尝试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步。从历史的长远观点来看,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改革进程的路还很艰难,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如何借鉴30年成功的经验,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改革的“变”与“不变”最值得研究。 邓小平曾多次用“变”与“不变”指明改革的本质和前途,比如,他在198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再比如,他在1984年分析改革形势时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此外,他还预言:这个“变”与“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

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 【关键字】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正文】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当时中国刚刚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摧残。 政治上,首先,“文革”时期,作为政治主体的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政治素质整体下降。作为政治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功能缺失。“文革”时期,包括中共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等在内的各种原来常设政治组织或残缺或虚置,其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也随之缺失。作为政治主体的国家政权与公共机关职能变形。第二,政治运行制度规则极度失范,政治文化日趋非法理化。“文革”期间,各项政治制度与规则或残缺虚置或极度变形,整个政治系统的政治实践处于随意化、无规范化的状态。第三,政治实践紊乱无序,加速了政治文化的畸变进程。 经济上,这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快的提高。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人均工资下降,只在1971年底对少部分人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欠账。“文革”前经过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城市居民供应的商品本来已经有不少取消了配给票证,“文革”时期又不得不恢复甚至增加。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住房相当困难。至于农民的生活,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文化上,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不仅耽误了一代人,而且使教育质量急剧下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估计为国家少培养了10 万名研究生、 100多万名合格的大学生、专科毕业生和 200 多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因而,造成了人才青黄不接、知识匮乏的严重问题。全国大量文物受砸毁,古迹被破坏,对中国,以至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很多历史文物、私人古玩,甚至祖辈遗物在(破四旧)的口号下被红卫兵砸烂;一部分科学工作者被迫下乡,研究工作因而停顿。 从国际环境看,当时,世界各种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苏美两霸的争夺和他们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尤为尖锐,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仍然是天下大乱,而且越来越乱。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是世界人民的革命倾向蓬勃发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一方面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越来越激烈。它们的争夺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世界上到处讲缓和、讲和平,恰恰证明,这个世界没有缓和,更谈不上什么持久和平。而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运动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摘要:文化大革命十年后,中国领导制度混乱,消极的农村经济体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劳动力消耗在农村导致工业发展受阻,工业水平落后反作用于农业形成恶性循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科学教育得不到重视,科技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此时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若不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或倒退回新中国成立前混战的局势,或成为与朝鲜一样的“神秘国度”。邓小平实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方面的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渐稳定,把发展生产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独特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激活了全国人民的生产热情,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恢复高考,重视科学教育,打通了社会垂直分层流动的唯一通道,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生活日益美好。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变命运、关键抉择、人民生活、思想 江泽民说:“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②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的弊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严重导致社会固化,社会垂直流动受阻,整个国家干部老龄化、家族化严重,使社会失去生产活力。官僚主义现象使得各层领导人不再是人民的公仆,而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却无人关心。党在人民心中不再是稳定亲

如何用辩证法看待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讲课教案

如何用辩证法看待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结构的第一个层次,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建国初期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邓小平指出:“我们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 等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浮球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邓小 平文选》第三卷)这就要求我们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一切复杂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要大胆引进与稳步,从而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伟大成就。进入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

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事物是普遍发展的,进入新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改革与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发展形势,保持自身的独立自主,就要求我们不断生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自贸区9月29日正式挂牌。根据官方的总体方案,在这个占地约28.78平方公里的实验区内,将进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尝试。 唯物辩证法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这样的新事物一经出现,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成长壮大。有分析认为,前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已不足以继续支撑当前经济、贸易增长的需求。新一轮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核心生产方式,以知识、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产、扩散与应用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的贸易模式正在冲击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李健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探索是重要的顶层设计,实际上也为这一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即为新一轮贸易模式和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之间架起桥梁,促进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例如,如何借助在国内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继续拓展中国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是一场新的革命

陕西科技大学2010-2011-2期末课程考核?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抉择,是一场新的革命》 院系: *******************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电话: *********** 电邮: ************** 教师: *********** 得分: 2011年 6 月 24 日完成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 是一场新的革命 摘要: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关键抉择。在初步发展和开创新局面,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在连续发展,都具有突破性的历史变化,改革开放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经济、发展 经过近4年的拨乱反正和局部改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各条战线的工作都有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一系列新变化促使我国历史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即由“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伤,到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局面的伟大转变。 从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聚精会神,紧张工作,使我国各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在思想上,我们坚决冲破了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纠正了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在新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各个领域都获得了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量。 1982年9月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 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摘要】: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这个极其重要的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价值认识的升华,同时也对指导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 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内涵 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坚持、改善和巩固党的领导。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通过改革开放打破原来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体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从我国发展的历程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发展情况也是较好的。但在1956 年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由于没有找到改革开放这条发展之路,还在继续沿袭革命时期的许多做法,大搞群众运动和政治斗争,结果发展道路极为曲折,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了,30年来保持了年均9.5%的发展速度,现在已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 1.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从理论上讲,推进改革开放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改革开放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下,我们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特别是我们的某些具体的体制机制,还有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地方,有的个别地方甚至还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要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老百姓的积极性、创造性起来,使我们的国家充满活力,就必须要破除这些旧的体制的束缚,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以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2. 改革开放是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重要保证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历史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今天,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伟大进程,展示巨大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必将有助于我们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飞跃。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对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这套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同时,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党内又出现了“左”的错误,直到被林彪、“四人帮”所利用,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百业待举。但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并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内乱”的困境;要解决我国旧体制的问题和弊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下决心进行改革;要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也必须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果敢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重新奋起,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成为我们党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29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当然,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基本制度下对某些具体体制如经济体制的改变。我国的经济体制最初是模仿苏联模式建立的,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虽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29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对原有的旧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目的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推进改革开放,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支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改革开放及当代青年历史责任

一、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社会主义中国深刻变革、凯歌高奏的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广大青年受益最多的30年。青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奋斗者,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以一组数据来说明:从青少年的健康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18岁以下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64公分,体重平均增长4.90公斤,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从青年的受教育情况看,9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实施,全国大学生毛入学率将近23%,青壮年文盲率大大下降。从青年的社会保障情况来看,有66.4%的青年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53.1%的青年参加了失业保险,有78.1%的青年参加了医疗保险,有54.1%的青年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有56.4%的青年职工建立了住房公积金。从青年收入情况来看,平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近年来,许多青年成为成为了IT精英和创业英雄。从青年参与政治情况来看,67.9%的青年人参加过单位的座谈会或咨询会,8.8%的青年人参加过政府听证会,11.2%的青年人参加过政府举办的座谈会或咨询会;党的十七大代表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代表有416名,占18.8%,青年参与政治比例越来越高。从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来看,全国青年自组织总数约有80万个,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广大青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广大青年拼搏奉献的30年。30年来,广大青年唱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主旋律,率先解放思想,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工程的实施中,在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中,在应对各方面重大挑战的斗争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