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
最新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3(1)

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答案 (1)C (2)C (3)A
解析 第(1)题,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受各地水热条件影响较大,另外各地的地形不同农业发展类型也不同,因此造成各地农业生产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和地形。第(2)题,与①区相比,③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③区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均不如①区,两地土壤均较肥沃。第(3)题,②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多旱涝、盐碱,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③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较充足,不必发展大棚农业。④区位于华南地区,应保护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旅游业。⑥区位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
答案 (1)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
(2)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北方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北方河流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南方河流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知识点拨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与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C.纬度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作用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我国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以北包括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其中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玉米等,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条界线以南包括亚热带和热带。第2题,这种差异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差异,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明显。
3.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我国在20世纪末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区域主要的人文特征。
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特点的学习,了解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南北差异。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4.学会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活动建议:1.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
2.小组讨论: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及原因。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3.练习巩固。
4.小结。
启示: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选择整合教材;展现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对将来参加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分析: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完成活动1。
教材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
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材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第三,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教材在活动课文中体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先是通过分析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将自然与人文特色重新组合;又用了两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5-湘教版

南方地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教学重点1.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教学难点: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1)概况: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面积人口:面积25%、人口55% 少数民族:壮、苗、彝、土家等(2)鱼米之乡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油菜、冬小麦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棉花种植面积仅次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土壤肥沃,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区。
土壤:长江以南广大丘陵,红壤广布,四川盆地紫色土,南方平原地区水稻土。
(3)经济作物和林果蚕丝产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甘蔗产区——两广、闽、台天然橡胶产地——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柑橘(分布最广)、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海南岛)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木、樟树等(4)资源丰富有色金属:江西钨矿、铜矿;湖南铅锌矿、锑矿;广西铝矿;贵州汞矿;云南锡矿。
铁矿:四川攀枝花、湖北大冶、安徽马鞍山、海南石碌煤矿:安徽淮南、贵州六盘水水能: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干支流。
(5)水运发达长江: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三分之二,7万千米;珠江航道常年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
京杭运河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6)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的工业(7)治水与治土原因: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围湖造田等治理措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开发:①优势: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生物资源——生物品种多样;土地和土壤资源——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红壤分布面积大,需要改造(石灰、绿肥、沙子);水资源——河湖众多,有利于建水电站和发展灌溉农业。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2、掌握并能懂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征3、懂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原因能力目标: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学会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对于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正在逐渐加强。
特别是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
而且高中地理内容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式、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 第1课时[课型] 综合课【教学新课】[导入新课]春节过后,各大城市候车室里旅客总是非常多,他们大多是前往东南沿海务工,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到东南沿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远千里过来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等遇)说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发展差异。
2019教育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3节 《区域发展差异》 优质课、、共65张PPT数学

6.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 富裕;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西部大开发,可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
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7.进行西部大开发关键要做好以下三点: ①、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②、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 ③、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产业结构差异的表现
东部: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 对发达。
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就工业结构来说:
基本特征: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东部地区: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 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重型工业为主。 中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3”指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 州。
2.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
的社会经济发展
3.西部地区地理概况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面积约686.7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71.5%。 2012年,总人口约3.64亿,占全国总人 口的27.0%,多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 西部地区与13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 长达1.8万千米,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 91%,有大陆海岸线1595千米,约占全 国总海岸线的10%。
南方
热带、亚热 带季风气候
>0°C
>800mm
3. 河流水文特征差异
河流径流量 季节变化
含沙量
结冰期
北方
小
大 大 有,自南向 北逐渐增长
南方 大 小 小
无
高中地理湘教版三第一章第三节差异区域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三第一章第三节差异区域发展教案1.3 区域进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进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进展差异。
4.明白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进展方向。
5.明白得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的区域进展差异并分析其缘故,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收集我国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
3.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进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进展,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进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难点]1.东、中、西部进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区域进展的不同时期,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进展的差异。
【板书】第三节区域进展差异【探究活动】读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回答p14 活动1、2、3【板书】一、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点拨】东部有12个省,中部有9个省,西部有10个省。
只有北京不临海。
2.东中西部差异【读图摸索】看图1-13,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都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
相比其他两个地带,那个地点的经济进展水平最发达、经济进展速度最快。
提问:看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点拨】(1)产业结构差异:全国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而东部相对产业结构较好,二三产业比重都在40%以上,其他两个带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都将近20%。
【探究活动】看中国要紧工业区分布图,在图上指出这几个工业区的位置与名称。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置学习情景】播放MTV《西部放歌》(视频内容为我国自然景观)。
“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一条条沟……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流竞风流,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头竞风流……”(优美的歌声吸引学生走进西部,激起学生对西部的好奇与向往。
)【设置学习任务】一首豪迈的《西部放歌》唱出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你知道西部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展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读图分析出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范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结、转承】教师继续播放《西部放歌》片段“……一场场及时雨就像一杯杯醉人的酒,八方来支援兄弟手挽手,甩开臂膀创大业咱奋发争上游。
……”教师同时指出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西部大开发。
设疑: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设计学习资源】多媒体展示: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各种图片(地形地貌、气候、矿产等资源分布、我国城市分布图、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图、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图、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等)。
引导学生理解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东、中、西部三个地带存在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通过提供的地图资料及教材阅读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自然组主要针对自然因素展开,社会经济组主要针对社会经济因素展开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穿插于各组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注重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鼓励和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陈述他们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学生风采,培养自信,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理解,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3节 《区域发展差异》 优质课件)(共81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三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湘教版 ·地理 ·必修3
_农__业__经__济____在国民经济中
占较大比重,西部工业以 _重__型__产__业__为主,中部具有 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工业 化
进程快,工业产值占全 国比重大,_高__新__技__术___
产业蓬勃发展
进程慢,工业产值占全国比 重小,以_传__统__型_工业为主体
第一单元 第三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湘教版 ·地理 ·必修3
②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赣、_皖__9 省区。
③ 西 部 : 陕 ( 秦 ) 、 _甘___( 陇 ) 、 宁 、 青 、 新 、 川 ( 蜀 ) 、 _滇__(云)、黔(贵)、藏、渝10省市区。
第一单元 第三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湘教版 ·地理 ·必修3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 总 体 特 点 : 区 域 发 展 差 异 突 出 , _中__、__西__部__ 地 带 总 体
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__东__部____地带。
(2)具体表现。
地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产业 结构
_加__工__制__造__业_和_第__三__产__业__ 相对发达,工业以轻__型___ 或_轻__重__混__合__型__产业为主
优势
尤其是海运;城市 化、科技文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具体划分⎩⎪⎨⎪⎧东部:11个省(直辖市)东北:3个省中部:6个省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区)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二、南方与北方1.图中地理区域区C为北方,D为南方。
二者的界线是A秦岭—B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1.范围:新、甘、A内蒙古、陕、宁、青、藏、云、贵、B桂、渝、川。
2.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4.限制因素: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意义(1)缩小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将西部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教材P14活动]1.(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
(3)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
(4)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
2、3.略[教材P15~16活动]1.(1)产业结构差异:(3)对策: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1)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逐步下降。
作用: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评价: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合理。
[教材P21活动]1.[教材P23活动]1.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较落后;而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以汉族为主,社会经济较发达。
所以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了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异。
2.略知识点(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 ———————近年来,每年农历新年过后,内陆省份都会有大批农民离乡去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形成壮观的民工大潮。
(1)内陆省份的农民工去东部沿海城市打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四大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东部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2)东部与中、西部的产业结构有何差异?提示: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的农业经济占有较大的比重。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比较三大地区 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经济因素34.其他因素——————— 应用体验不可少 ———————G *i 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
它可用于地理现象的热点和冷点地区的分析,若G *i 值为正,表明i 地区周围的值较高,属于热点地区;反之则为冷点地区。
读图回答1~3题。
1.1998年和2009年,都是热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A .鄂 B .辽 C .皖D .赣2.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部地区冷热点没有变化B.沿海地区热点都呈增长态势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小D.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3.影响图中甲、乙两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09年经济发展态势差异显著的共同因素是()A.国家政策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地理位置D.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解析:1.C 2.D 3.A第1题,读图可知,1998年和2009年,都是热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是安徽省,其简称为皖。
第2题,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冷热点在变化,如江西和黑龙江;沿海地区热点不全呈增长态势,如海南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i值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东部沿海地区的G*i值整体上仍大于中西部地区,说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比较显著。
第3题,读图可知,乙省区经济发展的热度减退,与改革开放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有关;而甲省区在2009年成为热点地区,与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关,故共同因素是国家政策。
今后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
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4~5题。
4.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大地区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关于三大地区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B.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大地区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D.三大地区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解析:4.A 5.B第4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GDP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增长最快,所占的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
由此可推断出①代表东部,②代表中部,③代表西部。
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发展速度最快,西部的最慢,这样必将导致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继续扩大,而不是有所缩小。
知识点(二)| 南方与北方———————情景导入先思考———————下图是位于我国江苏淮安(位于淮河沿线)的地理分界标志。
(1)此分界标志是我国哪两个地区的界线?提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2)该标志的南、北各是哪类气候类型?提示:南方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小部分的热带季风气候,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二、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工农业生产的差异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800 mm 年等降水量线。
2.最冷月均温0 ℃等温线。
3.地形比较完整与比较破碎的分界线。
4.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5.农田以旱地为主和以水田为主的分界线。
6.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7.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8.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方法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1)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
①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
(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解析:1.C 2.B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的人口比重较大,即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
南方的耕地只占35.9%,说明北方的耕地比重远大于南方。
北方的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小,这说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
用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耕地比重除以人口比重,得到两个比值,再将这两个比值进行比较,可知南方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第2题,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南方地区距东南季风的源地近,受其影响较大,降水量丰富。
即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差异是年降水总量差异导致的。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4.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差异B.海陆位置不同C.纬度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作用解析:3.B 4.C第3题,我国秦淮以北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典型植被是落叶阔叶林。
秦淮以南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
第4题,形成南北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
知识点(三)| 西部大开发———————情景导入先思考———————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拥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洱海、滇池、抚仙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旅游景点。
(1)云南属于我国的哪个地区?从材料中可知云南具有哪些资源?提示:西部地区。
丰富的旅游资源。
(2)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的资源有何影响?提示:西部大开发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核心要点掌握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及措施———————应用体验不可少———————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20世纪末,国家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据此完成1~2题。
1.适于中部地区发展方向的是()A.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B.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D.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2.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A.水资源B.石油资源C.天然气资源D.太阳辐射能解析:1.C 2.A第1题,A、D项是东部地区发展方向,B项长江上游位于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