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目前热电联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汽轮机及热电联产的发展和现状

国内外汽轮机及热电联产的发展和现状及供热机组简介2014.03主要内容:前言汽轮机发展及现状简介 热电联产发展及现状简介 供热机组简介小结全世界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4900GW(49亿千瓦),相当于16000台300MW机组。
全国总装机容量100GW(10亿千瓦),其中火电占80%。
发电厂和发电设备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
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是发电厂的三大主机设备。
三大主机设备的总价值约占整个电厂总投资的15-20%。
发电设备设计和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基本体现。
全世界目前有十几个国家具有制造能力,有40多个制造厂,我国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世界汽轮机发展历程1883年,瑞典工程师拉瓦尔建造了第一台有使用价值的功率为3.67kW的汽轮机。
1884年英国的帕森斯制成7.64kW的多级反动式汽轮机大约15年后美国的柯蒂斯制成多个速度级的冲动式汽轮机进入20世纪,法国.拉托、瑞士.佐莱制成了多级冲动式汽轮机。
上述多级反动式和冲动式汽轮机便是现代大容量汽轮机的先驱。
世界汽轮机发展历程20世纪迎来汽轮机发电的飞速发展时期。
发展的标志是单机容量的增大和蒸汽参数的提高。
单机最大容量1904年时为10MW1912年增大到25MW,1925年为100MW1930年为200MW1955年为300 MW1960年为600 MW1965年为1000MW1973年为1300MW(世界目前最大的1300MW机组)前苏联设计过1800MW 汽轮机,没有投产。
世界汽轮机发展历程:在单机容量增大的同时,蒸汽参数也相应提高。
机组平均使用的 主蒸汽压力和温度也不断上升20世纪初为0.8~1.0MPa、250~370℃;30年代为1.5~3.0MPa、400~430℃;40年代为3.0~8.0MPa、430-500℃;50年代跃升为8~14MPa、500~538℃以及亚临界压力(~17MPa)和超临界压力(~24MPa)、538~566℃,并采用一次甚至二次中间再热。
供热系统运行上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改良发展的建议.

供热系统运行上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改良发展的建议供热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但要搞好系统设计和施工,而且要按科学办法运行,否则既造成能源浪费,又达不到好的供热效果。
因此抓好供热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供热企业在运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无运行调节曲线(表)在供热期之前,必须根据历年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今年采暖期随室外温度变化的热网供热参数调控曲线(调控表)。
如果是间供系统,还应同时制定出一级网和二级网的两种曲线(或表)。
如果一级网是“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系统”,还得同时制定出各阶段循环水量和锅炉运行台数,各热力站循环水量分配表等。
运行时根据室外气候的变化认真调控,以期达到既保证供热质量,又节能的目的。
但目前有许多供热企业从来未制定过这些调节曲线(表),只是凭一些不全面的经验和主观预测运行。
(2)热网运行温差太小供热系统输送相同热量时,供回水温差越小,则系统的循环水量越大,管网的阻力损失也越大,消耗电能就越多。
如果供热半径大,输送距离远,可能中间还得设中继泵站。
有许多供热系统中设有中继泵站,就是由于设计时选用的供热参数不合理,供回水温差小造成的。
事实证明,只要适当提高供回水温差,就可以取消中继泵站。
既节约了大量建设投资,又节约了运行费用和运行管理人员(如某一热网曾由此节约4000万元投资)。
但热源离热负荷中心较远,为节能和优化管网系统而设置的中继泵站不在此列。
例如牡丹江热电有限公司的供热系统在供热初期就实行大温差小流量运行,提高供回水温差后,一千多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循环水量只有6000m3/h。
大大节约了热网运行电耗。
供热尖峰期一网运行温差可达60℃。
而许多供热系统一级网温差最高只有30℃左右,而二级网温差只有5℃左右。
浪费了大量电能。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二级网的标准设计温差为25℃,即室内采暖系统的设计温差。
但实践证明,如果真按此温差供热,则室内采暖系统会同时出现水平失调和垂直失调(原因在此不叙述)。
谈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谈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发布时间:2023-04-14T02:10:27.526Z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2023年第1期作者:张强[导读] 热电联产是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张强内蒙古乌海市热力有限责任公司 016000摘要:热电联产是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公认的节能环保技术关键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政策1 发展热电联产必要性热电联产是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公认的节能环保技术。
其根据能源梯级利用的原理,将一次能源燃烧后,既生产电能,又利用在汽轮发电机中作过功的蒸汽对用户供热,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从中长期看,我国未来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2 选择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政策考虑(1)节约能源。
热电联产利用发电后工作介质的热能,以蒸汽或热水形式向用户供热,热电联产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CO2排放量。
(2)保护环境。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相对分散小锅炉供热在降低污染、尤其是减少颗粒物污染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
最近几年推广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还可实现炉内脱硫,故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
(3)缓和供电紧张。
由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高耗能产业的更大发展,使电力需求快速增长。
考虑到热电厂都建在热负荷中心,区域热电厂的上网电量也在就近消化,因此通过热电厂供电补足区域供电,可减少电力传输损失,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3 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状况3.1 我国热电联产发展历史(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在一些工业内,建设了区域热电厂,由于当时缺乏热电建设经验。
基建计划不落实,热负荷误差很大,致使一些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初期。
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正是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也是各地电网发展的初期。
供热系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供热系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摘要:供热系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在面对节能减排,加快新能源供热模式的背景下,提高供热系统的经济效益,保证其低成本、低耗能运行是当前供热管理的重要内容。
文中我国供热系统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解决供热系统经济运行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以此完善我国城市供热系统的低成本、低耗能运行。
关键词: 供热系统;经济运行; 效率前言供热系统是我国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其任务就是生产热能,服务公众。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供热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然而在供热事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能源消耗过大、经济效益不高以及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突出,因此基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正确解决供热系统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供热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中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解决供热系统经济运行问题,提高供热综合效益而提出建议对策。
1.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的概述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突出经济性和生态效益性,结合我国供热系统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特征:1.规模化。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供热网络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规模化的发展降低了供热的平均成本,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力度;2.效益化。
供热系统经济运行实现效益化。
一方面是城市集中供热的经济效益。
城市供热系统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设备建设费用、运行费用以及维护管理费等等,通过经济运行管理能够实现城市集中供热的经济效益。
例如通过一次性建设投入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享受供热服务,从而缩短供热企业的负担。
另一方面供热系统运行的环境效益。
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环保问题成为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例如我国北方冬季出现的雾霾天气很大原因是由于冬季供热所导致的,因此通过集中供热可以减少过去分散供热所导致的污染、噪音等问题,实现低碳能源供热;3.节能环保技术性。
与传统的分散供热模式模式,经济运行管理模式突出节能环保技术,例如通过集中供热可以更加便利的应用各种环保节能技术,实现对供热温度的自动控制。
热电联产下游行业发展现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热电联产下游行业发展现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热电联产是指利用燃气、燃煤等能源进行发电的同时,充分利用废热进行供热或供冷的一种能源利用方式。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热电联产在能源行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热电联产在下游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热电联产在下游行业中的作用,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热电联产及其在下游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然后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介绍热电联产的定义与背景,然后分析热电联产在下游行业的应用情况,最后探讨下游行业对热电联产的需求。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热电联产对下游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并提出结论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热电联产在下游行业发展中的现状和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热电联产在下游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下游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热电联产技术和下游行业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热电联产在下游行业的广泛应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能源的高效供应,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正文2.1 热电联产的定义与背景热电联产是指利用燃气、煤炭等能源进行发电的同时,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余压,通过热力管网向周边用户供热和供蒸汽的过程。
热电联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居民领域,是一种高效利用能源的方式。
热电联产技术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能源需求急剧增加,而传统的发电方式存在能源浪费和环境排放等问题。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热电联产技术被逐渐引入并得到推广。
随着社会对能源效率和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热电联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推动了该技术在工业、居民和商业领域的发展。
浅谈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邵 昭 ( 延安职业 技术学院)
摘要 : 本 文 总结 介绍 国外 与我 国 的城 市 集 中供 热 状 况 , 进 行 分析
1 _ 2 计 量 收费 对于计 量 收费 方面 欧 美国 家按 户计 量
比较 , 从 而 指 出我 国城 市 集 中供 热 的 问题 所 在 。
关键词 : 集 中供 热
节能
管理
热 计 量
热量使用 的方法基本是以下三种 : ① 用热量表直接测定用
户 从供 暖 系统 中用热 量 , 在 法 国、 瑞 典等 国应 用较 多。 ( 用
热 量 分 配表 测 定 用 户散 热 设 备 的散 热 量从 而确 定 用 户 的 要求也 不断 的在提 升 , 供 热行 业作 为 国民经济 的基础 产 业 , 用 热量 , 在丹 麦 、 德 国广泛 采用 。 ⑧ 通 过 测定用 户 的热 负荷 倍 受重 视。从 2 0世纪 5 0年代 起步至 今我们 经历 了从无 到 来确 定 用户 的用 热量 , 目前 美 国、 法 国有使 用。 有, 从 小 到大 , 从 落后 到不 断完善 的艰 苦历 程。时而至 今 , 我 北 欧 国 家城 镇 供热 多采 用 供 热 量计 量 与 按 热 耗计 量 国北 方 大多数城 市 已经具 有集 中供 热 的设施。 并且 每年 改 收费 。 常 见 的供 热 计量 方式 是 以某 楼栋 计 量、 按户 分摊 。 实 建 与扩建 的多数 民用 建筑都 会采 用 集 中供 热。 这势 必需要 践证明, 按热 消 耗 量 计 费 能节 约 1 5 %一 3 0 % 的 能源 , 且 可 我们 对集 中供热 的技 术、 设备、 管 理和服 务质 量 等设 立更高 以使 用户 的节 能 意识增 强。 的 目标 , 提 出新 的要求 , 加 快城市 集 中供 热 的健康 发展 。 在我国, 城市 集 中供 暖 主要还 是 按建 筑面 积计 算 收费 1 国 内外 的集 中供 热状 况 的, 而 不是 按 实 际耗 热 量 计 算 收取 , 严 重 制 约 了供 热 节 能 1 . 1 发展 现 状 东 欧较 多 国 家夏 季 凉爽 , 冬季寒冷 , 他 水 平 的提高 , 造 成 能源浪 费严 重。 们 主 要采 用 集 中供 暖 的 方式 。集 中供 暖 始于 前苏 联 , 目前 2 我 国城市 集 中供热 发展 的主 要 问题 俄 罗斯 也 是世 界 上集 中供 热较 发达 的 国家 之一 。 其城 市 集 与 国外 的集 中供 热相 比我 国 的城 市 集 中供 热 还 是 存 中供 热 占总热 量 需求 的 8 6 %, 其 中热 电厂 供热 占 3 6 %, 大 着居 多 的不足 : 型 及 超 大 型 锅炉 房 占 4 6 % 。 据 俄 罗 斯 有 关 专 家 报 告 在 第一 , 供 热热 源较 为单 一 , 热 电联 产和 区域 锅炉 房 大 2 0 0 3年俄 罗斯 已经 有供 热 汽 轮 机工 作 压 力 2 4与 1 3 MP a 都是 以煤 为能 源 的 , 资 源消 耗 严 重 , 同 时也 不 断 的增 加 环 的热 电厂 1 6 2座 , 供 热 汽轮 机 工作 压 力 小 于 1 3 MP a的热 境 的压 力 。 第二, 热 网管 路 系统设计 布 置不合 理。 有 的供 热 电厂大 约 4 5 0座 ,各种 单 机 容量 的锅炉 房 1 8 8 7 0 0座 , 其 项 目没 有 经过 严 格 的 , 科 学 的 建 设程 序 , 整 体 规划 不够 合 中含 8 3 0 0 0座 工 业 锅 炉 房 ,热 网 干 线 和 分 配 管 线 大 约 理, 在 新增 支 线 时不 经过计 算 , 造 成部 分管 网超 负荷 运 行。 2 5 7 0 0 O K m。 尽 管俄 罗 斯 的燃 料 资 源 很丰 富 , 平均 人 口指 第三, 热 网调 节 比较 单 一 , 缺 少有效 调 控 设备 , 造 成 热力 工 标高于中国, 但 是他 们 仍 然将 发展 集 中供 热作 为节 能 的战 况失调 , 用 户 冷 热 不均 匀 , 部 分 用 户供 暖 温 度达 不到 规 定 略, 改善 设备 机 动性 能 , 对 热 电厂 进行 改造 、 改装 和技 术 革 标准 。 用户 的热调 节 设备 落后 , 没 有温 度 、 流量、 热量 等 仪 新, 广 泛 应 用 国产 高效 热力 管 道结 构 对热 网进 行 保 温处理 表 不 能根 据 需 求调 节 用热 。 第四, 运行 维护 管理 不够 。 很 多 ( ] ) 矿 物 聚合 泡沫 制 成 保温 层 ,可使 热 媒温 度达 到 1 5 0 。 C; 较早 的管路 系 统腐蚀 老 化 ,维修 更 换 不够及 时 出现破 裂 、 ② 钢 筋 泡 沫 混 凝 土 制 成 保 温 层 ,可 以 使 热 媒 温 度 达 到 渗漏 , 导 致 系 统失 水 , 热量损失大 , 往 往 还 会 造 成 管 道 事 1 8 0 ℃: ‘ ③ 用 聚 氨酯泡 沫塑 料 保温层 和 聚 乙烯材 料做 外壳 , 故, 不 能保 证供 热 质 量 。第 五 , 供 热 计量 改革 仍 然 困 难 重 适 用热 媒 温度 为 1 1 0 。 ~1 3 O 。 。 不 断地 提高 现代 大 型热 重。 从2 0 0 5年住 房和城 乡建设部 、 国家发展 和 改革委 员会 电系统 效益 , 降低 发 电燃 料 消耗量 的 比例 。 等部 委联 合 下发 《 关 于进 一步 推进 城 镇供 热体 制 改革 的 意 J t L  ̄ i ' , 美国、 日本 、 丹麦、 瑞 典、 德 国 等都 是 集 中供 热 发 见》 以来 , 指 出要 建 立热 能谁 交钱 的热 费制 度 , 但几 年 过去 展 较 先 进 的国 家。 他 们 充分 利用 天然 气 、 油、 垃圾、 生物 能 、 了, 供 热计 量 改革仍在 多个地 方存在 阻力 。目前 , 在 北 方地 热 泵 等作 为集 中供 热 的 主要 热 源 ,例 如 垃 圾 处理 型 热 电 区的供 暖 家庭 存在 装 假表 、 假 计量 收费现 象。 热用 户 不 能 厂, 充 分利 用焚 烧 垃圾 产 生 的 热 能 , 同时提 取 燃 烧 过 程 中 按 照 实际用 热 收取取 暖 费。 的金 属 、 有 色 金属 和 黑 色 金属 加 工 成 建 筑材 料 , 这 样 节 约 3 结语 能源 的 同时 有效 的促 进 了经济 效 益。 我 国北 方还 需要 大力 的发展 城 市 的集 中供 热 , 通 过 与 在 我国, 集 中供 热 近 年 来 也 得 到 了 飞 速 发展 , 目前 我 国外 的交流 与 对 比 , 得 知 我们 的不 足 之 处还 有很 多 , 那 么 国有 1 5个 省 、 直辖 市 、 自治 区 等采 暖 地 区 1 3 2个地 级 以 就 需 要我 们 继 续积 极 地 学 习借 鉴 国外 的技 术 、 经验 , 结 合 上 的城 市都 有 城市 集 中供热 设 施。 且 城 市集 中供 热面 积 以 我 国 自身 的情 况 , 将 我 们 的城市 供热 这 一重 要 的基 础 产业 2亿 一 3亿平 方米 / 年 的速度 快速 增长 , 由1 0多年 前 的 1 0 推 向更 先进 更人性 化 的方 向。 亿 平 方米迅 速 增长 至 当前 4 5亿 平 方米 。 我 国集 中供 热 主 要 形式 之 一也 是 热 电联 产 , 虽然在 节 约 能 源、 改善环 境 、 提
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把能源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摆在重要地位,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长期的、共同的努力下,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能源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很低,1949年仅为0.237亿吨标准煤。
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开放初的3.29倍,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到2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68倍、改革开放初的3.5倍。
石油和天然气,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8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08倍、改革开放初的1.74倍,居世界第6位。
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的5000倍、改革开放初的3.64倍。
电力,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275倍和576倍,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
目前,小水电的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
第二,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2.2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近年来,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煤炭消费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5年的68.7%;另一方面,优质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2005年,油气消费比重由18.7%提高到24%,水电及核电由5.1%提高到7.3%。
浅析热电联产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析热电联产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摘要:热电联产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民众对热电企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当前热电企业发展出现层层障碍。
从长远来看,热电联产由于自身的优势,发展前景仍较为可观。
关键字:热电联产电力供热一、热电联产的发展现状2018年中国的火力发电总量,约为全国发电总量的73.23%,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热电联产机组在火力发电中占比已经超过了1/3。
2018-2021年我国热电联产装机规模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可见,近年来热电联产事业发展迅速。
1、热电联产发展的有利因素(1)市场需求前景广阔一方面:从当前我国的能源构成来看,热电联产具有其它能源所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可以说是最好的集中热源来源。
天然气供热总体上成本价格较高、而水能、太能能、核能等新能源则受地域限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从能量转换上来说热电联产在发电的同时,有效利用汽化潜热进行供热,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
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城市集中供热,还是工业企业,特别是造纸、钢铁和化学工业都对热能、蒸汽能需求旺盛。
集中供热需求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热能需求主要为工业蒸汽,但随着南方地区对集中供热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未来几年对部分南方地区集中供热也未尝不可。
综上来看,当前我国热电联产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可观。
(2)社会宏观环境良好过去电力市场一直处于垄断状态,闲散社会资本无法流入,但近年来国家开始推行电力企业改革,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政策的支持下,电力市场准入放宽,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引入了更多元的投资主体,有较多的优质社会资产注入。
例如: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已通过进场挂牌引入社会投资者;国家电网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多个领域均取得重要突破。
社会资本的注入,有利于国家资本和社会资本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各类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助力热电企业效益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析目前热电联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热电建设资金不足
日前,热电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投资;;节能基建贷款或节能技术改造贷款;二是靠各地方财政,包罗:能源交通基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更新改造资金、开发区的开办费和环境庇护补助等;三是用热受益单位集资。
近些年国家分给节能基建投资,不足全国基建总投资的1%,节能技改投资,也在逐年减少。
据估算,中国每年需要形成直接节能能力800万吨标准煤,应投资40亿元人民币,而日前每年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资金仅有20亿元人民币,缺口很大。
最近几年由于中心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也建了一些热电厂,但尚为数不多,个别热电工程也开始实行股份制,增加了资金渠道,但总的来讲,大量的工程普遍感到资金来源困难,有些很好的热电项目无法建设。
2、行业治理工作急待加强
到1997年底全国单机6000千瓦以上供热机组1229台,共2197万千瓦,其中单机50000千瓦以下的机组共1105台,1259.6万千瓦,平均单台容量仅为11400千瓦,基本为地方热电厂,行业治理工作很差,各工业部所属热电厂,技术力量较强,但其领导机关也无专职机构,一般只设1-2人代管,也有的无人管,只有原电力部所属热电厂才有健全的治理体制,各地电力局是行业主管部门,但同时又是省电力企业,因而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不易搞好行业治理,现将逐步调整改革。
3、进展热电联产的产业政策不够落实
国家计委和原能源部公布了一些鼓舞支持进展热电联产的文件,但实践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方针政策不能落实,例如:
(1)政策不配套热电厂是节能公司,是国家确定优先进展的产业,但税收与金融政策不配套,原贷款利息优惠30%取消了,贷款偿还年限越来越短,供热原来不上税现在也要上税,致使一些盈利的热电厂也变成了亏损户。
(2)热电厂不参加调峰问题国家计委计资源(1989)973号文,明确提出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热状况下,不参加电网调峰,公司自备或联产供热小热电站新增自发电自用。
供电部门不得扣减其原由电网供给电力、电量指标。
近期由于一些地方生产下滑,用电量减少,尤其是后夜用电负荷更少,有些电力调度部门叫背压机组的热电厂也减少发电量。
(3)上网电价与联网日前各地方对上网电价反映很强烈。
有的地区由于上网电价过低,挫伤地方办热电的积极性,江苏省地方热电厂上网电量,电力局付一部分上网电费三电办补助部分电价的做法,对进展热电是促进。
(4)热价问题热价问题是多少年来一直影响热电进展的老问题,电力部属热电厂绝大多数厂是供热亏损,供的越多,亏本越严峻,并且从五十年代亏到现在,地方热电厂在保本微利的思想指导下,热价也走的较低,有的供工业盈利,供民用赔钱。
有的工业与民用全赔钱。
由于日前正处于调整时期,各地热电厂收取热费也发生困难,很多单位拖欠热费。
(5)环保效益问题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环保部门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但至今热电联产的建设并未从环境改善收到任何效益。
(6)同一城市的电、热价格确走问题最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热电事业的进展,一个城市已经出现了若干个热电厂。
由于这些电厂建设年份不同,有的建的早,已全部偿还完贷款。
有的刚建成投产,开始偿还贷款。
甚至供热量尚未达设计热负荷:这样不同的厂供电供热成本不大一样,但市里则统一规定电、热价格,造成苦乐不均的不合理状况。
4、科研设计力量弱
科研力量严峻不足,至今尚无全国性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研究机构,远不能适应形势进
展的需要,设计力量日前总的来讲是供大于求、个别地区甚至有过剩现象。
5、自动化水平较低
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建设中,前几年强调降低工程造价多,强调提高自动化水平少,一般新工程中,自动化水平都偏低,上微机自动操纵的不多,而是投产后,运行单位本身再改造,现在用微机的热电厂已很普遍。
6、法制不健全
日前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为进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制订了法律、法规,中国尚未健全。
本年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制定了《关于进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
7、国家尚无考核
热电的指标国家要求电力工业每年新增发电机组多少万千瓦。
但未要求装热电机组多少?由于热电机组比凝汽机组造价高、单机容量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同样基建投资的情况,为多装机,只有多装大型凝汽机组。
8、凝聚水回收太少
日前各热电厂普遍的凝聚水回收率太低。
多数厂在10%以下,北京热电厂回水率为2%。
很多热电厂甚至根本就无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