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溶液的浓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溶液的浓度教案范文

溶液的浓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2)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3)了解溶液的稀释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2)通过实例演算,培养学生计算溶液浓度的能力;(3)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2.浓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溶液稀释法的操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杯盐水和一杯纯水,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两杯水的差异,并划分出盐水、纯水、溶质、溶剂四个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理论探究(1)溶解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有些物质即使放入水中也不能完全溶解。
同学们可以进行实验观察,如将盐、糖放入热水中搅拌,观察其是否完全溶解。
(2)浓度的定义教师解释浓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内溶质的质量或溶质的物质量与溶液的体积比值。
(3)常用浓度表示方法教师介绍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并分别解释其计算公式和应用场景。
(4)计算实例教师通过实例演算,让学生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
例如:将10g的NaCl溶解在100g的水中,请计算溶液的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
3.拓展应用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制备淡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计算浓度,如何制备出所需浓度的溶液。
4.实验操作(1)准备工作教师将一定浓度的盐水提前制好,准备一套容量瓶和一套刻度瓶。
(2)实验操作将一定量的盐水加入容量瓶中,注满溶液,倒入刻度瓶中得到相应体积的溶液,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再通过称量得到质量和体积,并计算浓度。
5.撤课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浓度计算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并告诉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我们可以制备出所需浓度的溶液,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并珍惜使用的化学试剂和制备出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优秀教案

溶液的浓度优秀教案教案主题: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浓度概念;2.掌握计算溶液浓度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溶液浓度的概念;2.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铅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溶液?有没有体验过浓淡不一样的溶液?”2.让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
1.教师给出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2.教师通过举例说明溶质和溶剂,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三、浓度计算(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浓度的计算方法。
a.质量浓度:质量浓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b.体积浓度:体积浓度=溶质的体积/溶液的体积;c.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溶液的体积(L);d.百分比体积浓度:百分比体积浓度=溶质的体积/溶液的体积×100%;e.百分比质量浓度:百分比质量浓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2.教师通过示例计算,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
四、实际应用(25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a.如果有一瓶500mL的溶液中含有50g的NaCl,求溶液的质量浓度;b.如果有一瓶200mL的溶液中含有8g/L的葡萄糖,求溶液的体积浓度;c. 如果有一瓶500mL的溶液中含有25mol/L的硫酸,求溶液的摩尔浓度;2.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并向其他组展示答案。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浓度的计算方法,强调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2.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单位的转换,避免计算错误。
六、拓展延伸(5分钟)1.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调整溶液的浓度?”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提出自己的解答。
七、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提醒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溶液的浓度 优秀教案

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与讨论,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2.通过学习,知道溶液浓度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二、智慧技能通过思考、练习,在弄清溶液组成的基础上,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三、科学方法通过学习中的实验和讨论,提高表述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历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但关键是要分清溶液的各个组分的质量。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两杯硫酸铜溶液、烧杯、玻璃棒【教学过程】引入:展示两杯硫酸铜溶液,并提出问题。
教师:哪一杯溶液更浓呢?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溶液颜色深浅的不同可直观看出溶液的浓或稀,但浓或稀毕竟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在工农业、医疗和科学实验中,往往需要精确的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多少溶质。
例如医疗上使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过浓或过稀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投影:生理盐水浓度。
教师:如果把生理盐水的浓度配稀了,那么输液后血浆的浓度必然会变稀。
这样,血浆里的水分就会往浓度大的血细胞里渗透。
结果就会引起血细胞膨胀,甚至是破裂,发生溶血现象。
如果输进的生理盐水过浓,那么,输液后血浆的浓度就会增大,血细胞里的水分,又会向外渗透,造成细胞脱水。
提问:在两瓶溶液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决定溶液浓稀的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决定因素是溶液的组成。
幻灯:溶液的组成。
实验: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
提问:1.每一份溶液的浓度是否改变?2.将其中一份加入一定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或溶液的质量及浓度是否改变?3.将其中的另一份加入一些硫酸铜晶体,其溶质、溶剂或溶液的质量及浓度是否改变?幻灯:一、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全部溶液质量的比值。
教师: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质量百分比浓度。
投影: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提问:1%的氯化钠溶液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略练习:1.蒸干 25克氯化钠溶液得到5克氯化钠,计算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溶液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等。
2.教学过程
(1)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总结溶液浓度知识。
(2)教师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溶液浓度的定义,引入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并进行计算示例。
(3)分析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改变溶液浓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2)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溶液浓度的影响是什么?
(3)在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溶液浓度的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溶液浓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掌握浓度计算方法。
2.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进行溶液配制和浓度测定。
3.掌握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理解浓度与溶质、溶剂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难点。同时,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溶液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1.课标中要求“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本课题,需要知道溶液的浓度有多重表示方法,并重点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因为溶质质量分数是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在实际中经常用到。
本课题的知识体系是: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本课题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溶液,进一步学习定量研究物质的方法及较简单的化学计算,为今后更深入的化学研究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现有认知是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知道溶液有浓有稀,在实际生活中见过一些标有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比如白酒、白醋、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
但是,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不理解。
2.学生认知障碍点: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认识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浓、稀及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通过配制50g10%的氯化钠溶液,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和相关计算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认识到严格控制浓度在生产、科研中的作用,通过配制50g10%的氯化钠溶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运算。
五、教学难点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六、课前准备1、托盘天平、玻璃棒、烧杯、量筒、药匙、氯化钠、水等。
2、教学课件、《课本【实验9-7】》视频、《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视频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展示】生产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和化学实验室见到的化学试剂(溶液)标签,引导观看表示溶液浓度的这部分内容。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溶液的浓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3.理解溶液的稀释和浓缩过程;4.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力;2.溶液的稀释和浓缩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化学教材;2.实验材料:稀释试剂、容量瓶、试管、溶液;3.多媒体投影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提问:你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接触过溶液?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特点?3.导入幻灯片或视频展示溶液的微观结构和特点。
第二步:溶液的浓度(15分钟)1.讲解溶液的浓度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占溶液总质量或总物质的量的比例。
2.介绍浓度的计量单位: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
3.分别介绍计算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的方法及应用场景。
第三步:实验演示(20分钟)1.准备好一瓶稀释试剂和容量瓶;2.现场演示如何通过稀释试剂和容量瓶来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3.介绍稀释和浓缩的定义和过程。
第四步:小组合作学习(2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每组分配一份练习题;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练习题中的溶液浓度和进行相应的稀释计算;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步:总结归纳(15分钟)1.回顾溶液的定义、特点和浓度计算方法;2.总结稀释和浓缩的过程和实验操作;3.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应用溶液浓度知识的例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并重点讲解了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了实际操作和应用的锻炼。
通过总结归纳,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体教学过程紧凑、连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化学《溶液的浓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溶液的浓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主题: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浓度的概念;2.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溶液的定义和浓度的概念;2.浓度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1.浓度计算的应用。
教学准备:1.课件;2.示范实验所需材料;3.针对性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约10分钟)1.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酒精和水的溶液,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引导学生讨论,引出溶液的概念。
3.继续向学生提问:“除了酒精和水,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4.引出浓度的定义。
Step 2:讲解溶液的浓度(约15分钟)1.通过示范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制备具有不同浓度的溶液。
2.分析示范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引出浓度计算的方法。
3.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Step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约15分钟)1.分组让学生参与探究班级中不同学生购买的饮料的浓度。
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每种饮料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3.引导学生思考,饮料的浓度与其味道有何关系,味道浓郁的饮料浓度是否较高?Step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3.收集学生的答案,通过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和订正。
Step 5:拓展延伸(约15分钟)1.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如果你在实验室中需要制备一个浓度为3mol/L的盐酸溶液,你应该如何操作?”2.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解决方案。
3.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Step 6:总结和评价(约5分钟)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确认理解程度。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设计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新知识、讲解知识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和总结评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 溶液的浓度 教案

初中溶液的浓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酒精、盐水、糖水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浓度是什么意思。
2.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解释溶液的浓度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溶液的浓度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2. 讲解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如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溶液的浓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溶液的浓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指出错误并及时纠正。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溶液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浓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溶液的浓度及其表示方法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课堂练习环节,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错误进行纠正。
最后,通过总结与拓展环节,使学生对溶液浓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不足之处:1. 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解答问题时,部分学生对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不够熟悉,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的培训和指导。
改进措施:1.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溶液浓度计算方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 单元溶液)
课题3:《溶液的浓度》
第3 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2)学会将溶质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练结合微课小组讨论多媒体
新课引入: 最近全国上下都在讨论的热门
思考、讨论 ,
,
四人一组,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相互
纠正,师生共同完成。
生:有气泡产生生:有水雾
话题是十九大,十九大报告提出百年奋斗目
标-建设美丽中国。
因此像这样一些排放不达 明确学习目标 标的化工厂关停了,但总关停毕竟不是办法 化学和生活实 作为懂得化学知识的我们应该分析其成分并 际相结合 确定有害物质的浓度,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浓度的确定公式,并将溶质 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实验探究:
将 6.6g 和 100g 稀盐酸混合反应,反应前
的总质量是 56.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 提出探究问题 应后的总质量也是 56.6g 。
引导学生通过 提出探究问题
实验进行探究。
(1)反应后所有物质都是溶液?
( 2 ) 反应后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还是
56.6g ?还是少了?
归纳、总结、从
而形成自己的
反思与交流
通过探究,你收获了什么信息?
反应后所得是什么溶液?质量怎么变得?怎么求?
试管中只减少了氢气的质量吗?
那么对于化学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怎么用公式求出?
通过这个化学反应考虑了气体和不溶性杂质还有什么其它特殊情况?
微课展示
板书: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总质量-气体质量-不溶性杂质的质量-沉淀质量
生:有黑色不溶物
......
生:ZnCl2 溶液
生:质量变少了
生:56.6g-氢气
生:还有不溶性杂质
生: 56.6g-氢气-不溶
性杂质
板书:反应后所得溶
液的质量=反应前总
质量- 气体质量-不溶
性杂质的质量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
讨论、找出错误相互
理论
推理得到公式
灵活运用公式
完成
例题1
引导学生探寻
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