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唐诗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c.初唐四杰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

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

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篇一】辑录四川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四卷,陈祥裔撰。

陈祥裔,字耦渔,原姓乔氏,顺天人。

康熙中,曾官成都府督捕通判,搜罗蜀中故实,撰《蜀都碎事》一书,别有《艺文补遗》二卷,《凝香集》四卷行世。

《蜀都碎事》杂记四川的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情况,较为广博,可作为地方志的补充,如记梓潼县境内七曲山附近“郎当驿”的来历:““上亭驿,在梓潼,唐玄宗幸蜀至此,闻铃声,左右云:‘似言三郎琅当。

’又名琅当驿。

今存清光绪碑刻一通,高2.6米,正中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记《巴渝竹枝词》:“梅子初黄落雨天,插秧妇女满山田。

山歌唱出《巴渝曲》,交易工夫不用钱。

花布春衫白布裙,斜阳牛背醉醺醺”。

可供文学、民俗学参考。

同《粤西丛载》一样,《蜀都碎事》亦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

而且相比之下,内容更为芜杂、琐碎,体例也不够完善。

《蜀都碎事》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

今有:《蜀都碎事》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篇二】记载福建掌故、物产的笔记,四卷,周亮工撰。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

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

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

次年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

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

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

”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

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

《闽小记》本矣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三年覆勘四库全书时,详校官祝坤因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违碍之句,特行签出,后经纪昀裁定,遂将《四库全书》著录的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内容一律扣除,已刻提要中有亮工名者亦一律抽改。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

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8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8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8篇)《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8篇)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唐诗》读书笔记篇1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不仅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正因为如此,我借用国庆假期这个机会,细细品读了《唐诗三百首》。

书中主要介绍了唐代的各大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有被称为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被称为诗圣杜甫的《春望》、被称为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

每品读一首诗就仿佛将走入一个文字构建的朦胧美丽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动或静都让我留恋往返。

我就挑选印象最为深刻的几首诗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王维的《鹿柴》。

开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静,可是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写“静”反而大胆采用“响”字。

用空无一人的寂静山谷中传来的隐约人声来反衬深山的静谧,突出诗人寂寞的心境。

我们在写作时也能够运用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述,而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与内涵。

接下来是李白的《山中问答》。

虽然仅有短短四句,可是从这短小精悍的诗句中我读出了属于诗仙的处世之道。

拥有万金的李白不贪恋繁华城区的奢华生活,而是选择隐居山林,在碧山丛林深处进取学习,汲取精神食粮。

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

我们也应学习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坚持学习和戒骄戒躁的好习惯。

最终是诗佛王维的《少年行》。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两句写出咸阳城的游侠在路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便相邀在路旁酒楼酣饮畅聊的场景。

诗句中洋溢着热情与豪迈的气息让我这一千年后的小读者也燃气澎湃之情。

虽然古时候这种场景也不太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可是处于新世纪的我们也应当多敞开心扉,广交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下面是的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

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其中有地主,可能也有自耕农。

)。

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苏轼《志林?论养士》)。

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

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

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宋銒,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国史补》的传世单刻本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丛书本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得月簃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一卷节本有《唐宋丛书》、《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

七卷,北朝颜之推撰。

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

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

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577年齐亡入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

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酉阳杂俎》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等,均为30卷。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酉阳杂俎》唐代名物民俗、轶事、志怪综合类笔记,段成式著。

20卷,续集10卷。

段成式(803~863),唐代小说家﹑骈文家。

字柯古,其父段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太常少卿。

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於以四六体写章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时号“三十六体”。

也能诗,但无甚特色。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段成式《庐陵官下记》2卷,已佚,《说郛》辑得佚文60馀则。

《全唐文》收其文16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及联句多篇。

所著以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最著名。

《酉阳杂俎》,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梁元帝赋中有“访酉阳之逸典”语。

《新唐书段成式传》称段成式“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

《酉阳杂俎》内容又广泛驳杂,故成为“杂俎”。

《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

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

这部著作,内容繁杂,有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技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酉阳杂俎》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志怪小说。

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

但杂录部分有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如写李渊的精奇悍勇:“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寇号无端儿数万。

又龙门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

”这是正史所不存的。

又如,写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传到武则天手中:“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

至一抔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呼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堪称神来之笔。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中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出自《吕氏春秋·古乐》“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出自《礼记·效特性》《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出自《关雎》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秦汉文学《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

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

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

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

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

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

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

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

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

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

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

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

谢灵运绝对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足可见当时的谢家是如何的名满天下。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谢灵运自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天赋奇高,才华横溢,得到众多人士的赏识,少年得意,难免心气奇高,恃才傲物。

所以当宋初刘裕打压士族,他由公爵降为侯爵,难免使他心怀愤恨不满。

“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所以他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

一是以此对抗当局,发泄不满,同时也是在青山秀水间寻求心灵的慰藉。

这也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举止。

然后就是诗歌内容的不同。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他将“自然“提升到美的极致。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观雨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无一不是美妙的诗歌。

陶渊明的创举还在于,他不仅写出了田园乐,而且还以其自身的亲身经历写了田园苦。

他的有些田园诗就是写自己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

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是在任永嘉太守以后所有。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秀美的山水景色。

还有就是诗歌风格的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古朴自然,不加修饰。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做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自然写出来的诗歌自然清新。

其次这也和陶渊明的写作目的有关系。

隐居后的陶渊明写诗主要是用以自娱。

由自娱出发,所以形成了其亲切真实,坦白诚恳,不带有功力性质的“自然”诗歌。

虽然陶诗形式上朴实无华,但是由于其真诚,所以无须饰以华丽,而且由于诗人
睿智的人生哲学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使诗歌饶有趣味。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主要特点就是鲜丽清新。

钟嵘评价谢灵运的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在当时,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饰满眼”相比,和玄言诗的寡淡无味相比,谢灵运的诗可以说是自然清新的多。

但是同是写自然,和陶渊明的自然不同,谢诗的自然“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捉摸锻炼,以此来达于自然,这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陶德潜曾这样评价过陶谢二人,“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真真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

关于陶谢二人之间的不同,其实从最根本上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的。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写山画水,重点在于抒发自己物我合一的境界。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不可能放过山水景物的任何一个细节,力图都一一展现,类似于中国的工笔画。

但是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

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有其固定的模式可以追寻,多是先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还要谈玄或发感慨,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也就削弱了谢诗的可读性。

二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发性,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言言传的东西。

所以陶诗中的物象描写,惯用白描的手法。

而谢诗则更注重写实性,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再现自然美。

《文心雕龙》评价写诗说:“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