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反应的再探究》
初中生化学实验:酸碱中和反应

初中生化学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引言在初中化学教育中,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本文将介绍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验证的方法。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初中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其过程与结果。
实验材料•盐酸溶液•硫酸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水溶性指示剂(如菜籽蓝、甲基橙等)•试管•高锰酸钾晶体实验步骤实验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1.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盐酸溶液。
2.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水溶性指示剂。
3.用力摇动试管,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二:硫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1.取另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硫酸溶液。
2.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水溶性指示剂。
3.用力摇动试管,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三:酸碱中和生成盐与水1.取另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使用滴管滴加少量的水溶性指示剂。
3.用力摇动试管,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四:酸碱指示剂的转色现象1.取一只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纯净水。
2.加入少量酸碱指示剂(如菜籽蓝、甲基橙等)。
3.再分别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并记录颜色变化过程。
结果与讨论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中观察到根据添加不同试剂引起的指示剂颜色变化。
这表明了酸碱中和反应发生时会产生新的物质,形成了盐和水。
这些新的物质对水溶性指示剂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引起了颜料颜色的改变。
实验四中观察到了酸碱指示剂的转色现象。
酸和盐溶液导致指示剂颜色变红,而碱溶液导致指示剂颜色变蓝或黄色。
这是因为酸和碱对指示剂的化学结构有影响,从而改变了其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水溶性指示剂对于酸碱中和反应具有不同的颜色响应; - 酸碱指示剂能够在酸和碱之间快速地发生转色反应。
初中生通过进行这些实验,可以加深对于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并培养观察、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同时,注意安全操作,遵守实验室规则。
参考资料1.张标华,张瑞文. 初中化学 (时间版) (P2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夏璇,王慧敏,杨程勇等. 北京市初一年级物理化学课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究——以塞尔法效应实验为例.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3):86-88.。
实验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判断依据
注意事项
方 法 一
借助酞溶液;②为 防止酸过量,应逐滴加入,并不断搅拌或振 荡;③当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恰好 完全中和
方 借助反应中的温度 ①先测量加入烧杯中的碱溶液的温度;②
法 变化(若用酸中和 加酸溶液并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记录溶
(2)有气泡产生 (3)稀盐酸量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有明显现象 (4)BD (5)碱 (6)紫 (7)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8)Na2SO4和H2SO4
10
解析 (1)①酚酞遇碱性溶液可以变红,而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时则 不会变色,所以当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时,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 好完全反应;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 根离子反应生成水;③当与盐酸反应时有气泡出现,气泡很可能是 CO2,便可找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NaOH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 碳酸钠。(2)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和氢气。(3)向NaOH溶液 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没有明显现象,可能是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者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 有剩余。(4)铜与NaOH溶液、稀盐酸均不反应,不能检验;用pH试 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若pH=7,则恰好反应,若pH<7,酸有剩余,若 pH>7,碱有剩余;稀盐酸过量时会与氧化铜反应使溶液显蓝色,稀盐 酸量不足或恰好完全反应时均没有明显现象;如果滴入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盐酸过量,如果石蕊溶液不变色,说明盐酸 恰好完全反应,故选BD。
2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 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 ==NaCl+H2O。
【中和反应的实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和碱 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如图所示。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精品课件

中性
(2)实验结论:
酸性
酸性
碱性
碱性
1、pH值与溶液 酸、碱性的关系:
pH值> 7,溶液呈碱性;
pH值= 7,溶液呈中性 ;
pH值< 7,溶液呈酸性;
1.下列实验记录合理的是 ( ) A.用PH试纸测得某碱溶液的PH为12 B.用PH试纸测得某碱溶液的PH为8.1 C.用100ml烧杯量取7.5ml蒸馏水 D.用托盘天平称取10.15g NaCl
制作面条时,需加入碱性的 Na2CO3 ,用来防止面粉因发酵 而产生酸味。
松花蛋加工的主要原料: 食盐、生石灰、纯碱、水等。
上述两种食品食用时,可添加什么佐料,使食品的味道更为可口?
思考: 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觉得痛痒?有什么办法会消除肿痛?
用酸碱指示剂
石蕊试液 酸红碱蓝
酚酞 酸无碱红
常用pH来表示
测pH法:
pH试纸
pH计
实 验 方 案
1、用pH试纸测定pH的方法:
在点滴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 试纸,用玻璃棒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 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PH值——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 ,用数值表示,数值的取值范围为[0……14]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的意义
(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 一定的____ _____里才能进行; (2)农业生产中家作物一般适宜在 pH为_______或者_______的土壤中生长; (3)测定雨水的pH(酸雨的PH小于5.6), 可以了解空气的__________情况; (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 可以了解人体的________状况.
√
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篇1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新课伊始,以中和反应的原理来引入课题,并据此扩展到四种碱与两种酸之间发生的反应,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应来归纳总结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以后,再探究NaOH和盐酸的反应,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和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的理解,同时也降低学生对实验方案理解的难度。
实验反思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没有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其他方面设计出间接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为后面学习NaOH和CO2的反应打下一定的方法基础。
对教材实验方案中的步骤③进行的改进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同时也希望借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感受反应过程从碱过量到恰好完全反应到酸过量的过程。
巩固练习的目的也是提醒学生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中和滴定的概念和要求是高二化学的内容,因此此处着眼于对过程的定性理解,注意不要随意拓展到定量要求。
与Mg(OH)2、Al(OH)3反应的盐酸和硫酸的浓度要稍微大些,这样学生触摸试管壁时才能感受到明显的热量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再探究》教学设计

(3)酸碱滴定实验的原理与操作
三、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2)如何判断中和反应的终点;
(3)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
(1)复习本章节所学知识,整理笔记,形成知识体系;
(2)完成一份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等;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酸碱滴定实验的原理与操作。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再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酸和碱在中和反应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终点,掌握ph计的使用方法。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5.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化学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表达式、实验操作等设计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置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填空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简答题:提出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欢迎品鉴!酸碱中和反应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共6篇)

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酸碱中和反响》教学设计顺河初中余海明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响。
(2)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p 、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络实际。
(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响。
2.中和反响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p 、归纳、联络生活、活动理论。
四、教具准备:老师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五、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中和反响及其应用。
六、教学过程〔一〕知识回忆、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开场做实验•纸折好的白花→喷少量酚酞→喷适量的NaOH溶液→花由白色变红色→喷适量HCl溶液→花由红色变白色。
•观察现象,分析^p 原因你们想知道这个微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响。
〔二〕感悟新知、合作探究中和反响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响,探究借用指示剂。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观察:无现象•分析^p 原因: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响了、没反响〕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响吗?要正确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展活动与探究。
接着引导学生进展实验探究方案一:稀NaOH溶液〔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红色变无色方案二:稀盐酸〔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 溶液无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无色变红色2 方案三稀NaOH溶液〔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蓝色→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变紫色方案四:稀盐酸〔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变紫色3、深化探究中和反响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响和盐的概念•取适量方案1反响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修改)

3、处理工业废水
当污水含酸量超标,可利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思考:做完化学实验后剩余的酸性废液或碱性废液能否直 接倒入下水道?应如何处理?
4、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如果溶液的酸碱性太强或太弱,都可利用适当的碱或酸调 节溶液的pH。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在复分解反应中,没有单质参与 B.化合反应一定要加热 C.置换反应一定有新的单质生成 D.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2、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 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B、C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假设:你的猜想是什么? 设计实验: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间接实验法
1、借助指示剂法:
紫色石蕊试液 2、测pH法实验方案最简便易行?
方案一:测定p H
13
pH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
0.4%NaOH溶液的pH= . 在NaOH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水和盐酸。
9、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 “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溶液 碱溶液(如NaOH) 。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NaOH + HCl ═ NaCl + H2O 。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 不能 ( 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也呈无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