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话剧《屈原》中的人物分析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话剧《屈原》婵娟的艺术形象解析

话剧《屈原》婵娟的艺术形象解析

摘 要:婵娟是话剧《屈原》中一个虚构的人物,在剧中,她既是屈原的侍女,又是屈原的学生,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

同时,她又是屈原的救命恩人,她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屈原的生命。

婵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

她是历史的、诗意的化身,但同时她又是现实的,她身上体现出了20世纪40年代强烈的爱国主义典型性。

关键词:婵娟;屈原精神;艺术形象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创作了大型的历史话剧《屈原》。

这部话剧成功地塑造了婵娟这一光照千古的艺术形象。

婵娟是剧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她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

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一人物的艺术真实性。

话剧《屈原》中的婵娟,是以屈原侍女的身份出现的,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屈原的衣食起居。

然而,她并非一个简单的侍女。

与一般侍女不同的是,她并非那种无知无识,一切听命于主人身份低贱的奴仆。

她拥有和屈原其他的弟子一样的学习资格,具有坚持正义、辨别是非的能力,她是唯一能够真正继承屈原精神的弟子。

尤其是连公子子兰这样身份高贵的人都向她抛出橄榄枝,这足以证明她人格的不俗。

话剧中,婵娟的身份可以说是多重的。

一、一生的追随者婵娟是屈原的侍女,负责照顾屈原的日常生活。

在话剧《屈原》中,屈原的家人并不多,婵娟和屈原的关系,名为主仆,实同父女。

她对屈原的关心与体贴,主要表现在她对屈原无微不至的照顾上。

婵娟的出场,是从把琴放在橘园的桌子上开始的。

“婵娟年可十六,抱琴由左首出场,置于亭中琴桌上,略加整饬,即由原径退下。

”寥寥数语,道出了婵娟做事的细致周到。

在屈原身边,她充满了安全感,完全没有一般仆人在主人面前那样战战兢兢。

正因如此,她宁愿一辈子侍候屈原,也不愿去侍候南后。

用她的话来讲就是:“先生,我在你面前,我自己感觉,我安详得就像一只鸽子。

”她极为崇拜屈原,对屈原的人格也是绝对信任的。

在屈原遭南后、张仪等人陷害,被怀王贬职,甚至被人认为是疯子而下狱时,连宋玉都背叛他了,只有婵娟认为“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楚国如果失掉先生,那将会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先生是我们楚国的灵魂,先生如果死掉了,那我们的楚国就会完了。

从南后和婵娟的形象看《屈原》的悲剧性

从南后和婵娟的形象看《屈原》的悲剧性

从南后和婵娟的形象看《屈原》的悲剧性冷卓凡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兼诗人,因其志向高远、不与世同流而遭到迫害,最终投身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先生在其历史剧《屈原》中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位撼动人心的悲剧人物,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服务于屈原的悲剧形象而进行塑造,其中包括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南后郑袖和侍女婵娟。

南后作为邪恶势力的代表,一心想要置屈原于死地;而婵娟是真善美的化身,对屈原的尊敬和爱坚贞不移。

但最终恶毒的南后达到了目的,而婵娟作为道义美的象征却不得已代屈原而死。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王凤仙也在《浅析郭沫若〈屈原〉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一文中提到,悲剧是由个体生命与外在否定性力量的冲突中造成的。

作者正是通过正义的失势和婵娟的牺牲,不仅反映出恶劣环境与屈原高洁品格的激烈冲突,而且在真善美的毁灭中使历史剧《屈原》的悲剧意蕴得以全面升华。

一、南后形象分析(一)工于心计作者谈到南后郑袖时说:“这个人是相当有点权变的,似乎不亚于吕雉与武则天。

”[2]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楚怀王听信靳尚的谗言而疏远了屈原。

在历史剧《屈原》中,楚怀王仍旧对国事家事无分辨能力,这就为南后郑袖施展手段创造了条件。

南后的心机之深从她陷害魏美人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得知丈夫宠爱别的女人,她并没有表现出嫉妒心,反而以佯装豁达获得了怀王的继续宠爱和魏美人的信任,最后从中挑拨陷害,致使魏美人不仅失宠,还被割去了鼻子,而她不动声色间就将自身的危机化于无形。

第二幕中,南后在与靳尚密谋陷害屈原之后,立刻就形成了一个周密的计划,甚至在实行的过程中,没有一丝犹豫迟疑。

南后在见到屈原的时候“呈出极喜悦的面容”[3],蒙在鼓里的屈原并没有意识到南后的虚伪,然而见证这一场面的靳尚必定要心生恐惧,将来倘若他不顺南后心意,也就将是第二个屈原。

靳尚走后,起初南后打着母亲的旗号夸奖屈原,之后又从执政上层夸奖屈原德才兼备,每一个国君都愿意请他做宰相。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的《屈原》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以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历史为主题,通过对屈原形象和楚国历史的描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在《屈原》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英雄般的屈原形象。

他将屈原描绘成一个忠于国家、热爱百姓、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人物。

屈原的悲剧命运则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和转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贵族与农民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同时,在《屈原》中,郭沫若对楚国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描写和阐释。

他将楚国的兴衰历程呈现出来,并探讨了楚国与周朝、齐国、秦国等其他国家的关系。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既有历史真实性,又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

总之,《屈原》是一部充满史诗气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既是对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屈原》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习题解答

《屈原》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习题解答

《屈原》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习题解答一、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三、字音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

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

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四、主题概述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五、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六、思考探究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浅析郭沫若《屈原》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

浅析郭沫若《屈原》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


触及 到了生命 的非理 性层面
南后形 象,尽 管 我 们从 道 义层 面上 无法 接受 它 ,但艺术层 面上 ,我们不能不 赞叹其所展现
的艺术力量。
当代 作家王蒙 在 《 文学三 元》 中曾谈 到,
文学表现有三个层次 :社会 现象层 次 、文化现
收 稿 日期 :2O 一o—2 o6 7 8
抢走 ,不惜毁掉 自己所佩 服的国家重 臣以及整
的存在层面 ,因而它 的艺术生命 能跨越 时空 。
二 、补充 了屈原 的形 象内涵
屈原是楚 国人民心 中的圣人 ,剧 中他一出 场便气 宇非 凡 。他 教 育 学生 要学 古 时候 的贤
人 ,要重气节 ,要生得光明 、死得 磊落。在国
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 口,他 挺身而出 ;在 自己 遭受 陷害之时 ,不屈不挠 ,坚守真理 。他身上 的正义力量撼人心魄 ,在这 位刚正不阿 、顶天
女性的权利,发表着妇女解放 的宣言 ,是穿着 古装的五 四新 女性 。 《 棠棣 之 花》中 的聂婪 , 《 虎符》中的如姬 ,《 屈原 》中的婵娟等 ,她们 深明大义、捍卫正义与真理 ,是 穿着古装 的时
而时过境 迁 ,这些过多地承 载着时代精神 的美
好女性渐渐失去 了往 日的光彩 ,而郭剧 中引起 人们憎恶之情 的反面女性形象南后 ,却仍 刺激 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重 读 《 原 》我们 发现 , 屈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郭沫 若 学刊 2O 06年 第 3 ( 第 7 期 ) 期 总 7
★ 作品研 究
浅析郭沫若《 屈原》 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
王 凤 仙
( 济南大学 文学 院,山东 济南 202 ) 50 2

郭沫若《屈原》精析

郭沫若《屈原》精析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4、简析婵娟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

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

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话剧鉴赏《屈原》

话剧鉴赏《屈原》

话剧《屈原》赏析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日期: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经过了在公开课上老师的讲解,现在再次观看《屈原》这部话剧又有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对话剧感兴趣的学生,在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后,冒昧对话剧中的部分方面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不到之处还望老师指正!(一)关于时代背景《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着作有精湛的研究。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写这个剧本是一九四二年一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

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

无数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

代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由此可见,《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创作与演出,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

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题的历史剧,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这段抒情独白,激起过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强烈共鸣,每次演出都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淹没。

“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响彻山城重庆,震撼了整个国统区。

(二)全剧的矛盾处理全剧的主要矛盾是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楚国投降势力勾结外国势力——秦国使者张仪与当权者楚怀王与屈原,婵娟为代表的爱国势力之间的矛盾。

重读郭沫若的《屈原》

  重读郭沫若的《屈原》

重读郭沫若的《屈原》——老生常谈之八说到屈原就等于说到了中国文化的忧伤和骄傲,这位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人物从他投水汨罗江那一刻起,就一直活跃在民间的节日庆典仪式上和文人的诗词歌赋里,真是屈原投江惊涛骇浪,文坛留赋荡气回肠。

他已经从云梦之泽的楚国大地走向了五洲四海的世界各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不仅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我们今天谈谈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剧《屈原》之前,先问一句,屈原究竟是何许人也?一、文化视野中屈原形象的演变就像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在经历了时间浪涛的冲刷后,留下的形象也许面目全非了,后人的还原终究是按图索骥,甚至就是盲人摸象。

结合今天的评说看,屈原形象的演变不外就是三大类型吧。

一是,历史上的屈原:悲剧政治家。

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王楚。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得看来,南后的资料是不多的。可是郭沫若却在《屈 原》里塑造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阴险毒辣的南后形象。南后 这个性格是很有趣的,多根据《战国策》来写的,她陷害屈 原,送贿给张仪,这个人是相当有权变的,一点不逊色吕雉 和武则天外侧想把权利发展到下一代襄王,把襄王写成傀儡, 把她写成西太后,一直到最后都有南后。在剧本中她的性格 已经塑造完成了,没有再写的必要了。
郑袖
郑袖,战国时 期楚怀王的宠妃, 姿色艳美、性格聪 慧,但善妒狡黠、 阴险恶毒、极有心 计。
(李璐、张国荣)
作为一个攻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干涉 朝政,收受贿赂,为了夺位争宠可以置国家于不顾, 楚怀王的昏庸,她要占一半的奸妃之罪。她为了自 己的荣宠在楚怀王准备杀死张仪的时候,联合靳尚 居然为张仪求情,在楚怀王面前说尽谗言,导致楚 怀王无法正确的辨认时局,最后释放了张仪。郑袖 之所以答应靳尚解救张仪,完全是怕秦国进献公主 让自己失了荣宠,结果最后荣宠没有失掉,在秦国 进攻楚国的时候,她自己把命丧掉了。
他是自大,愚不可及之人。当屈原死后,并没有意 识到是楚国的损失,他自己还不能忍耐别人对他的 批评,把他们认为是疯子。
张仪
(张雅文、郝晓静)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张仪和他所代表的纵横家做出 了肯定的评价。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们 的嬉笑怒骂时刻都牵动着几个国家的神经,而李斯的 评价直接道出了张仪对秦国的贡献:“惠王用张仪之 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 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由此可见, 张仪具有超凡的辩才。
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
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 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 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 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 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 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 “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 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 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 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一烧着的生命”, 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
张仪喜欢不顾一 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 的,张仪欺骗楚怀王就 是个很好的例子。张仪 是有能力却没有道义的。 张仪是一个执着目的、 不择手段、多谋善辩的 政治家。
郭沫若先生在其历史剧《屈原》中也 很好的还原了这样一个张仪的特质,如为 了破坏齐楚联盟使计让南后陷害屈原;欺 骗给楚国商於六百里等行为。种种描述使 剧中的张仪与历史上的张仪完美的重合在 一起。根据历史史实,郭沫若先生在《屈 原》中把张仪这个形象塑造的更加负面, 这也是剧情所需要的。但是不得不承认, 从历史上而言张仪对于中国的统一是有功 劳的。
(王钰)
“在这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 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力 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因为他早看 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唯有联合 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 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 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 之类的罪名。
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 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只是祖国和人民。他 “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 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 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 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 国:“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 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 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 我……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Fra bibliotek人物篇屈原
(郭晓蒙)
在《屈原》中,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 时,大胆地舍弃了史 料中屈原愚忠、自沉 汨罗江等内容,突出 了人物反抗精神的一 面,使人物更加完美、 高大。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 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 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 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那是反抗的 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 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 气节的赞颂。
最精彩的就是《屈原》剧本里的第二幕,南后句句咄咄 逼人,陷害屈原,这种嫉妒充满着杀机,在光天化日之下做 出伤天害理的无耻勾当,以为自己说的不明白,又步步紧逼。 作者把一个掌握着权势的女人的最隐蔽的欲念都展示出来— —嫉妒自私。
楚怀王
一、历史上的楚怀王
(任月文、王珊珊、于伟)
二、话剧中的楚怀王
他是一个忠奸不分之人。当南后陷害屈原,他不肯 听屈原的辩解,却受靳尚等奸臣的蛊惑罢了屈原的 官。并在后期重用善于谄媚的宋玉等人。楚怀王却 说到:我不准你在说话!” 他是一个容易暴怒之人。当屈原遭南后陷害后,不 容屈原辩解,大怒与他,并称屈原为“疯子!狂妄 的人!”
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 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对于祖国和 人民爱得愈深,使他对卖国集团恨得愈甚, 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 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 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 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 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 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 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 迸发出来。
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 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 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 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 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 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 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屈原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 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像。 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 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 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 及诗人的气质。屈原的政治 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 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 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 廷”的罪名使他罢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