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评论作文:割发焉能代首

合集下载

割发代首读后感

割发代首读后感

割发代首读后感《以割发代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讲述了楚国将军范蠡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割下自己的头发来换取齐国的支持。

这个故事充满了忠诚、牺牲和勇气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相互争斗,战争频繁,楚国和齐国也不例外。

范蠡是楚国的一位将军,他深知楚国和齐国的实力悬殊,如果楚国单独与齐国对抗,必然会失败。

于是,范蠡决定割发代首,以此来换取齐国的支持。

这种行为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大胆和不可思议的,因为头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割发代首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

范蠡的牺牲精神和忠诚让人深受感动。

他不顾一切地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着想,甘愿割下自己的头发,以换取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感叹不已,也让人深思,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范蠡一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奉献,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故事中,范蠡展现了一种无私的爱国精神,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个人的利益,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学习和尊重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树立起这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另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外交和战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蠡之所以要割发代首,就是因为他深知外交的重要性,他知道单凭楚国的力量是无法与齐国对抗的。

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各国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对抗,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的来说,《以割发代首》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范蠡的牺牲和忠诚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思考。

我们应该学习和尊重这种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外交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它的精神和启示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9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9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9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词摘抄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名不虚传、吴下阿蒙、手不释卷、旦夕之危、如鱼得水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句摘抄1、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

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操回寨,重赏典韦,加为领军都尉。

2、曹操追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

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

操大怒,欲捕斩之。

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

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

百姓皆垂泪而去。

3、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

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4、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向导官以引路。

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

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也。

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张辽为次;操自押后:倍道轻骑而进。

5、且说董承自刘玄德去后,日夜与王子服等商议,无计可施。

建安五年,元旦朝贺,见曹操骄横愈甚,感愤成疾。

帝知国舅染病,令随朝太医前去医治。

此医乃洛阳人,姓吉,名太,字称平,人皆呼为吉平,当时名医也。

平到董承府用药调治,旦夕不离;常见董承长吁短叹,不敢动问。

6、却说曹豹见张飞只十数人护从,又欺他醉,遂引百十人赶来。

飞见豹,大怒,拍马来迎。

战了三合,曹豹败走,飞赶到河边,一枪正刺中曹豹后心,连人带马,死于河中。

飞于城外招呼士卒,出城者尽随飞投淮南而去。

中学生作文-一代枭雄——曹操作文500字

中学生作文-一代枭雄——曹操作文500字

一代枭雄——曹操作文500字
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是“奸雄”,我不否认。

但我们可以
从“割发代首”事件中看出,他对平民百姓是很好的,他那副“奸雄”的嘴脸也只是对待敌人的方法,正所谓兵不选自.作文厌诈。

“割发代首”事件大概是这样的:有一次,曹操带领他的军队经过一
个乡村,曹操特意吩咐他的手下,行军时不要践踏了百姓的庄稼,如
果踩到了,立斩。

所以,官兵们十分小心地渡过麦田,生怕猜到庄稼。

可当曹操骑马过麦田是,他的马因受到了惊吓而践踏了麦田。

他很严
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可执法官员坚持不定,于是曹操拿起
剑割发,并传示全军,说:“我今天践踏麦子,本该斩首,但我今天,割发以代。


与曹操有关的著名事件还有“官渡之战”、“东伐乌丸”等,这些著
名战役都体现了曹操惊人的军事天赋,虽说这些胜利与曹操本人有很
大的关系,可这也同样离不开他的谋士和武将们,从中,我们还可以
看出曹操另一个特点:重用人才。

不管你骂过我还是打过我,只要你
是个人才,我都会重用你。

例如张辽,他本是和吕布一起镇守徐州的,后被曹操生擒,曹操把其他人包括吕布全部杀掉,唯独留下他,为什么?因为他比其他人厉害。

这些就是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有才、体会民情、重用人才。

励志的古代文言文名句经典7篇

励志的古代文言文名句经典7篇

励志的古代文言文名句经典7篇经典励志古文名句篇一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古文励志名言篇二1、凡是要好,须问三老。

《增广贤文》2、用于国有节,取于民有制。

《苏轼》3、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

《增广贤文》4、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增广贤文》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7、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

《冯梦龙》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9、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1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11、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辛弃疾》12、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吴承恩》13、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战国策》14、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增广贤文》15、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增广贤文》16、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增广贤文》1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18、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增广贤文》19、虚骄自大者败之媒,卑飞使用翼者击之渐。

《康有为》20、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21、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22、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蒲松龄》23、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

三教三训之校纪校规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三教三训之校纪校规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静静地想一想!
作为我们学生,学校为了维护安全和稳定,相应 的也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最基本的各项规章制度, 希望同学们自觉地遵守。如“晚归”制度、夜不归宿 制度、公物维护制度、迟到及早退的管理规定等。同 学们都能自觉地做到吗?都能主动地做好吗?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100米短 跑比赛的 规则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这个故事今天读起来也许觉得可笑,认为割把头发还弄
得那么严肃。其实当时割头发也是一种很重的惩罚。古人奉
行孝道,强调身体发肤由父母所赐,本人是不能轻易毁伤的, 否则就是不孝。因此,曹操这一“割发代首”之举,起到了 震慑全军、令行禁止的效果。我们暂且不管曹操这出戏是真 是假,对于最高统帅的他能做到这一点,这种遵纪守法的精
校的纪律为例,其制定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 维护公平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包 括认知能力,技能,品德等,都是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 养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良好的氛围中,我们的知识技能得到 丰富,情操品德得到陶冶,个体得到尊重,我们的独特性也 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你看见过赶鸭阵么?在广阔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 鸭子在欢腾地戏水着,后面养鸭人用竹篙撑着小船,嘴
里还大声地喊着:“哟——嗬——”,他们用竹篙拍着湖
水,驱赶着鸭群往前游,这些鸭子也真听话,叫往东不 敢往西。如果说动物都懂得守纪律,那么,作为最高级 生物的人类更没有理由不守纪律。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所以说,纪律对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点:
一、纪律能给予我们个性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 二、 纪律能为我们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们的 个性健康地发展。

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精选125句)

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精选125句)

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精选125句)段落,汉语词语,拼音是,意思是指根据文章或事情的内容、阶段划分的相对独立的部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 11、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

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

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反?新恩虽厚,旧义难忘。

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

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关羽留书曹操,去寻刘备2、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诸葛亮对鲁肃语3、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杨彪对朱儁语4、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后世对诸葛亮和周瑜的评价5、谢曹丞相赠箭!——诸葛亮借箭后令将士齐喊6、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诸葛亮评论将帅之道7、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关于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后世的评价经典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名言9、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

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诸葛亮对魏国士兵10、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刘备三访诸葛亮,后世的评价。

11、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对陈宫的赞颂12、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煮酒论英雄13、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孔明肺腑之言14、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第一篇: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适用话题】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运用示例】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

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

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

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

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

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

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

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海纳百川 大气乾乾 等两篇(附:名师点评)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海纳百川 大气乾乾 等两篇(附:名师点评)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海纳百川大气乾乾等两篇(附:名师点评)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纳百川大气乾乾一考生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读书会的时间,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海纳百川,大气乾乾”。

摈前嫌,任良相,贤君海纳百川彰显王者气度;合诸侯,匡天下,霸主大气乾乾书写传奇春秋。

读罢齐桓公的故事,我深深感慨于齐桓公博大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应该向齐桓公学习:海纳百川,大气乾乾。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而《周易·乾卦》中说:“君子终日乾乾。

”齐桓公成就大业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于以君子大气,包含容纳了意见、人才和天下。

纳言,此为从谏如流之气度。

齐桓公对于鲍叔的推荐、谏言欣然接受,这是他倚靠管仲强大齐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中国的历史一再证明,唯有博纳良言、从谏如流的领导者才能有所作为。

楚汉之争中,刘邦对张良、萧何的建议欣然采纳,同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汉朝一统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纳言,实际上是以他人的智慧,弥补个人认识的局限,这需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

纳才,此为任人唯贤的气度。

齐桓公放下成见,不计前嫌,任人唯贤,这样的胸襟在历史上着实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割发焉能代首
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一评论作文的割发焉能代首,欢迎阅读。

历史上,曹操割发代首仿佛是纪律严明的象征,在我看来,割发焉能代首?
在过麦田时,为了避免践踏麦子,曹操下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而当曹操骑马走过时,马因一只斑鸠从麦田里飞出而受了惊,践踏了麦子。

曹操立马“敕主薄议罪”又由于“法不加于尊”曹操当机立断,拿刀割了自己的头发,美其名曰:“割发代首”。

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

不少人认为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纪律严明,实属难能可贵。

可这岂是纪律严明?若是一个普通士兵走过,践踏了麦子,他还能割发代首吗?正是因为曹操知道“法不加于尊”又不想破坏军纪,所以才“割发代首”。

再来看曹操和袁绍大战时,袁绍对手下说“红袍长须者”是曹操,以致曹操不得不割发,这时,他忘记头发是从父母继承来的吗?没有,他怎么可能忘记,他只不过是想活命。

再看现在,“割发代首”已经演变为对中国贪官污吏的处罚捉小放大的调侃。

这是中国……
我只希望,在现代中国,这种“割发代首”的事情能少发生,创建和谐中国。

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