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工艺设计

合集下载

河道人工湿地工艺的设计计算

河道人工湿地工艺的设计计算

河道人工湿地工艺的设计计算好养生物塘⑴实际尺寸:L×B×H=10×6×⑵有效水深:H=⑶有效容积:V=120m3,有效面积60m2⑷水力停留时间:HRT=5 h⑸结构:砖混结构人工湿地(a) 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综合考虑水平潜流负荷高,水力条件好能营造良好的厌氧环境,以及垂直潜流充氧能力和硝化能力强的特点,我们选择水平+垂直的复合潜流人工湿地,水流经进水布水,先后缓慢流经粒径20mm的粗砾石和5mm~10mm的细砾石,在砾石表面形成生物膜,附着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出水进入垂直流湿地,水流在填料床中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系统。

垂直流湿地的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湿地,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检修,将垂直潜流湿地分为2格,保证在检修的情况下也不会间断对污水的处理。

(b) 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地表流湿地系统也称水面湿地系统,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但它是受人工设计和监督管理的影响,其去污效果又要优于自然湿地系统。

污染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

通过生长在植物水下部分的茎、竿上的生物膜来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

氧的来源主要靠水体表面扩散,植物根系的传输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表面流负荷小,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设计参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构筑物设计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构筑物尺寸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构筑物尺寸表面流人工湿地构筑物尺寸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基质配选方案水平潜流湿地从表层到底层依次为覆土土壤,粗砂,填料层,细砂,防渗层,我们将湿地分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2格,第一格选择粒径为20mm的粗砾石作为填料层,一方面利用粗砾石粒径大,水力条件好的特点,增大系统的抗负荷能力,另一方面靠近进水端的填料层也起到很好的布水作用,使水流均匀,提高容积利用率;第二格选择5mm~10mm 的细砾石,增大填料比表面积,使附着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与污水更容易接触,同时由于粒径小,水流速度较慢,给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时间硝化降解河水中的有机物,提高出水水质,降低对后续工艺的冲击。

人工湿地设计

人工湿地设计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简图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布水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布水与集水方式
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布水
2019/8/5
3.人工湿地结构设计步骤
通气孔
作用:
向系统内部充氧,并保证 池内气体排出,防止产生臭味。 常设置在填料层底部,与排水 管,穿水管连接。
2019/8/5
定期的进行人工湿地的维护, 包括清洗基质,换基质,收割植 物,给系统富氧等等
国内人工湿地应用实例
• 以处理污水量60000m3/d计,在建造污水处理厂前对各种处理流程进 行了经济技术比较。
工程名称
特点
工程投 运行费用 处理成本 耗电量 占地面 资(亿元) (万元/a) (元/m3 ) (kw.h)/m 3 积(hm2 )
AB法
有效去除有机物,对N,P去 除率高
0.73
876
0.4
0.36
14
氧化沟
有效去除有机物,N,P去除 率高Fra bibliotek0.58
700
0.32
0.33
22
传统活性污 有效去除有机物,N,P去除
泥法
率低
0.66
788
0.36
0.40
14
芦苇湿地法
有效去除有机物,对N,P去 除效果较好,占地面积大
0.21
164
0.08
2019/8/5
5.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进水的预处理过程
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介绍 预处理措施中核心技术多为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大幅度降低来水中 有机物含量,减少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负荷,避免了湿地易堵塞的现象, 延长了湿地运行时间,可以使污水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1 处理工艺1.1 处理工艺流程框图1.2 本方案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本方案预设污水氨氮含量较高,脱氮处理中反硝化作用阶段前充分的硝化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人工湿地前端设置好氧生物塘,增强氮素的转化率。

为提高组合工艺整体的脱氮效率,考虑将垂直流人工湿地放在组合工艺前端,有利于提高湿地系统的输氧能力,从而提高硝化作用的脱氮效率。

好氧生物塘的出水先后进入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成的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这样利用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填料过滤吸附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最后达标排放。

相对于其他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具有投资省、效率高、维护简单等优点,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技术。

1.3 方案各处理单元功能描述(1)好氧生物塘用于去除原污水中悬浮物及大颗粒杂物,可以防止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堵塞,保护后续人工湿地的运行稳定。

利用太阳能曝气增氧,提高水中的溶解氧,促进氨氮的氧化作用,进而充分的硝化作用,使脱氮处理中反硝化作用阶段可以充分反应,提高了脱氮效率,减轻后续人工湿地的治理负荷。

(2)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对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系统成熟后,特种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污水流经生物膜时,残余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有机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

同时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呈现出好氧、厌氧和缺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氮、磷不仅能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而直接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将其从废水中去除。

老化的微生物作为肥料被植物吸收。

人工湿地可按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SFW)和潜流型人工湿地(SSFW)。

潜流型人工湿地又包括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FS)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CW)。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一杯咖啡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个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水质,提高环境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人工湿地的设想。

本项目旨在通过人工湿地工艺,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项目目标1.提高水质,满足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

2.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3.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运行成本。

三、工艺流程1.预处理:对进水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漂浮物等杂质,保证后续工艺的稳定运行。

2.好氧池:将预处理后的水送入好氧池,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

3.缺氧池:将好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缺氧池,利用微生物的厌氧代谢作用,进一步降解有机污染物。

4.厌氧池:将缺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厌氧池,通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作用,产生沼气,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5.沉淀池:将厌氧池处理后的水送入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悬浮物,提高水质。

6.沉淀池出水:将沉淀池处理后的水送入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湿地植物、填料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

四、人工湿地系统设计1.湿地类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主体工艺。

2.填料:选用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天然填料,如沸石、活性炭等。

3.植物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耐污能力强、生长迅速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4.湿地床体结构:采用防渗漏材料,确保床体稳定,避免污染物渗透。

5.水力停留时间:根据污染物去除要求,合理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保证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五、项目实施与运行1.项目实施: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人工湿地系统的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运行调试: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运行调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运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流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流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一、通过建造类似沼泽的湿地,将污水投配到湿地上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等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对污水进展转化、去除。

人工湿地是一种综合的生态系统,利用系统中各种生物对其进展处理。

二、分类;自由水面流人工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

去除*围;N、P、SS、病原体、有机物,BOD5去除率85%-95%,COD去除率80%。

〔进水浓度较低时〕三、特点;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缓冲容量大并且非常适合中小型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四、适用*围;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时可以因地制宜五、考前须知;1、必须做好防渗工作〔可用土工布或三灰土夯实预防〕2、湿地植物应耐水、根系兴旺、吸收氮磷量大等。

2、植物最好是春季种植。

3、植物在初期为使其有较好的生长条件应适当的控制湿地水位。

4、做好日常护理,及时清理。

5、不耐寒植物在冬季前要做好防冻措施。

水解酸化与人工湿地组合处理技术适用地区:农村地区小规模生活污水的处理〔较为适合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因天气原因可使用潜流型人工湿地〕一、以下工艺流程参考跑蓝环保科技**的实地施工过程污水格栅/泵水解酸化池人工湿地排放简介;格栅可去除大颗粒物。

水解酸化池〔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低是用水解酸化池,浓度高时采用曝气池〕。

人工湿地填料与植物之间会生成一层生物膜,生物膜可吸收、同化、异化水中的有机物。

还可形成好氧、缺氧以及厌氧状态,使水中氮磷能够进展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运行中产生的污泥必须要稳定化后才能运出。

工艺局部设备〔可调〕水解酸化池可用曝气池替换水解酸化池和人工湿地系统之间可加缺氧好氧池,依据出水水质要求和地方经济条件而定。

工艺主要构筑物①格栅井:内置粗格栅②进水渠:内置细格栅③提升泵站:内置潜污泵④水解池:内置填料及潜水曝气池⑤二沉池⑥污泥储池⑦中间水池:内置潜污泵主要设备:①格栅:自制简单格栅②潜水曝气机③提升泵:耦合式潜污泵主要参数1、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2.0-3.0h,上升流速:V ma*=2.5m/h,池深:4-6m:污泥排放口在污泥层的中上部。

新型废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

新型废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

新型废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新型废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一、引言目前,废水处理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存在着处理效果差、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工艺就显得非常必要。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生态友好等优点,成为了近年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以期为废水处理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人工湿地的原理及分类1. 人工湿地的原理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去除的过程。

废水在人工湿地中通过植物根系的滤波作用,颗粒物质被拦截并沉积在底泥中,同时湿地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染物经过吸附、微生物降解等过程被去除。

最终,水质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2. 人工湿地的分类根据水流的方式,人工湿地可分为自流式湿地和人工潜流湿地两类。

自流式湿地是指废水通过自然流动的方式通过湿地,而人工潜流湿地则是通过人工设计的水流方式实现废水的流动。

另外,根据不同的废水特性,人工湿地还可分为表层流滤池、浮床湿地、河岸带湿地、沼泽湿地等。

三、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1. 选择适宜的人工湿地类型在人工湿地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废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来选择适宜的人工湿地类型。

如果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可选择浮床湿地或沼泽湿地等。

而对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处理,通常选择表层流滤池用于终端处理。

2. 确定湿地的尺寸和形状湿地的尺寸和形状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首先需要确定湿地的总面积,一般根据处理能力和水质要求来确定。

然后需要确定湿地的深度和水流速度,一般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和水质处理效果来确定。

形状上,可选择矩形、圆形等不同形状,以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

3. 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污染物的去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工湿地设计(刘少敏)

人工湿地设计(刘少敏)

典型工艺
处理池宜并联,种植芦苇、茳芏、席草、大米草等水生植 物,采用碎石作基质。原水先流经一、二级碎石床,对有 机物进行降解,再进入第三级兼性塘,最后经过第四级碎 石床变成洁净的水排出。
人工湿地的配套设施
人工湿地系统有两种: 表流湿地、潜流湿地。潜流系统可分为平流 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表流湿地 表流湿地通常是衬有不透水材料层的浅蓄水 池,填有土壤或砂砾基质,栽种露出水面的植物。 设计成水淹型,所以水位在基质表面之上,废水 在基质上面流动,通过稠密的植物,模拟天然湿 地的水流。它的建造费用较低。
如重金属、硫、磷等依赖于土壤和植物的作用。
通俗地说,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 理、化学、生物的三种作用。实地系统成熟后, 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因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 成生物膜。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SS被填料和 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 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湿地系统中因 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 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通过硝化、反硝 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 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一般适用于小城镇、乡村废水的二级处理。 人工湿地的预期寿命问题至今尚未解决,系统以最佳速率 去除污染物的寿命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还是一个“老大难”!
工程设计步骤
1.选址 考察地质、地貌、水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有关法 律及公众意见。应因地制宜,尽量选择有一定自然坡度的洼 地或经济价值不高的荒地,一方面减少土石方工程、利于排 水、降低投资,另一方面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2. 确定系统组合形式。根据场地特征、处理要求和所处理 污水的性质来确定单一式、并联式、串联式、综合式。 3.确定水力负荷。根据设计规程或经验而定。 4.选择植物 根据湿地植物的耐污性能、抗寒能力、生长能力、根系 的发达程度以及经济价值和美观等因素确定。一般有芦苇、 席草、大米草、水葫芦、水花生等,最为常用的是芦苇,插 植密度为1~3株/㎡。 5.计算表面积As=Q/a As-表面积;Q-进水量;a-水力负 荷。

(完整版)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完整版)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

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湿地工艺设计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尤其在我国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设计参数,其工艺设计也还处于试验阶段。

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水力负荷、有机负荷、湿地床的构造形式、工艺流程及其布置方式、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的类型和湿地所种栽植物的种类等。

由于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地理情况各有差异。

因而大多根据各自的情况,经小试或中试取得有关数据后进行人工湿地的设计。

(1)表面流湿地的设计
由于表面流湿地(SFW)具有基建费用省、基质填料用量较少的特点,因此在美国最为广泛应用。

其填料常选择粘土和湿生土壤。

该类湿地具有地表水流较浅、流速低的特点。

按照美国自然资源保护机关(NRCS)基于城市污水人工湿地和田纳西洲河谷当局的工作经验制定的设计规范,表面流湿地的设计要求:
a. 湿地允许的BOD5负荷是73kg/ha·d;
b. 停留时间至少有12天(BOD5负荷率是采用Reed提出的保守数据112 kg/ha·d,停留时间是由平均温度和BOD5降解所用的时间来确定的)。

湿地出水水质要求:
a. BOD5<30 mg/L
b. TSS<30 mg/L
c. NH3+ NH3-N<10 mg/L
设计规范没有提供硝态氮及其他污染物的出水要求。

NRCS规范中提出了两种计算湿地尺寸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基于湿地BOD5负荷):
a. 假设法
给养殖场每天产生一定量的BOD5假定一个量,该方法适用于养殖场的实际污水排量无法确定或养殖场尚未建设好时应用。

b. 实地监测法
是基于测得的BOD5浓度,NRCS建议对不同季节采得的样品来分析得出一
个平均的BOD 5值来进行估算。

在进行假设或实地监测后,将流速、孔隙率、水温和假设或实际的BOD 5 浓度值代入公式计算,两种设计方法都是基于活塞流动力学,因此,人工湿地设计的一般模型如下:
1.750
exp[(0.7())/]e t v C A K A LWdn Q C =- 式中:C e ——出水BOD 浓度(mg/L );
C 0——进水BO
D 浓度(mg/L );
A ——以污泥形式沉淀在湿地床前部而未得到处理的BOD 5含量(小数
表示)
K t ——设计水温下的反应速率常数(d -1) (T-20)
t 20120(1.1)0.0057K K K day
-==
A v ——微生物活动的比表面积(m 2/m 3)
L ——湿地床的长度(m )
W ——湿地床的宽度(m )
D ——湿地床的设计水深(m ) N ——湿地床的孔隙率(n 为小数形式)
n=V 0/V
V0——空隙体积
V ——总体积
Q ——湿地系统平均处理水流量(m3/day )
()
2.0influent effluent Q Q Q +=
当湿地坡度或水力梯度为≥1%时,应对(Ⅰ)式进行适当调整:
1.75103(0.7())/0.52exp[]4.63e t v C K A LWdn C S Q
-=⋅ 式中:S ——坡度或水力梯度;
LWdn/Q 可由水流实际停留时间t 来表示,故由此可确定水力停留时间。

对通过湿地植物的水流进行监测,湿地水流径道的孔隙率通常选用0.75。

这是由湿地中含水的体积和植物所占的体积之比而得出的。

设计规范提出了几种大型水生植物的孔隙率值:
香 蒲 属
cattail (Typha spp.)=0.95 藨 草 属
bulrush (Scipus spp.)=0.86 芦 苇
reed (Phragmites communis )=0.98 灯心草属 rush (Juncus spp.)=0.95
A 表示由于沉积作用而去除的BOD 量,其值通常取0.52(该值是从城市污水处理厂得出的经验数据,被认为是A 取值的下限,而A 的最大值应小于0.90)。

公式(Ⅰ)中的水力停留时间t (days )由下式得出:
0(ln ln )0.653965e t
C C HRT t K --== 当采用坡度>1%,经调整后可得:
01/3(ln ln )0.6539301e t C C HRT t K S
--== NRCS 建议湿地床总的长宽比为3:1到4:1,每个单元比例为10:1(但必须考虑是否有可利用的空间),因此,为满足这一点,单元格通常沿着宽边一个一个布设。

有人提出,可以把整个处理区域划成几个单元来使湿地纵向的进水保持均匀。

还有学者建议长宽比为5:1,来减少在长而狭窄的单元进水口进水时易造成的负荷过大现象的发生。

人工湿地推荐深度为0.15~0.20m ,美国大多数的处理湿地都是参照NRCS 规范设计的。

以下是三个依照NRCS 规范设计湿地的处理效果:
表7-25 依照NRCS 规范设计的湿地的处理效果
(2)潜流式湿地的设计
欧洲大量使用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人畜产生的废水,填料通常为砂砾,或其他粗糙的材料,潜流式系统可能会堵塞,因此这种系统不适用于处理TSS 含量高的污水。

适用于处理化粪池出水和稀释后的化学废水。

田纳西河谷当局进行了潜流式人工湿地的研究,考察了N 、C 和P 的吸收机理,提出了设计和运行规范。

在欧洲,工程芦苇床湿地的设计是根据活塞流动力学。

湿地床通常由粘土或一种合成薄膜密封,种上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

湿地尺寸的计算是基于德国的Kickuth 的研究工作上得出的。

湿地的尺寸与流速,进水的BOD 浓度,预期的出水BOD 值及常数K 1有关。

湿地床的进水口处的床身建议值为0.6m ,坡度为2~6%,水深只有25mm 。

所以大多数水流是潜流式的。

这样适合在坡面上栽种芦苇床来促进水力流动。

湿地面积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10(ln ln )h d t A K Q C C =-
A h ——湿地床表面积(m 2)
K 1——常数
Q d ——日均废水流量(m 3/day )
C 0——进口处BO
D 均值(mg/L )
C t ——出水要求的BO
D 平均值(mg/L )
K 1的值是根据废水的可生物降解能力得出的。

对于生活污水,取值5.2;对于其他废弃物,必须通过实验来重新确定其值。

无论是Kickuth 公式,还是NRCS 规范,其常数取值都采用生活污水的取值,将它们用于畜禽废水处理的设计,是因为虽然畜禽废水的BOD 值比生活污水有个数量级的扩大,但假定这些常数数值依然有效。

潜流式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计算方法与NRCS 提出的方法一致,公式如下:
0kt t C C e -=
k ——对于生活污水,8℃时,k 值取0.032,对于其他废水,须重新确定 t ——时间(days )
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是有效孔隙空间V v 和通过系统的平均流速的函数,也可由下式得出,即:
v V nV nLWD t Q Q Q
=== V v ——系统孔隙的体积,m 3;
n ——床的孔隙度,%;
t ——停留时间,d ;
V——系统总体机,m3;
L——系统长度,m;
W——系统宽度,m;
D——地下层深度,m;
Q——通过系统的平均流量,m3/d。

5.人工湿地植被的选择
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为微生物提供了生活空间和碳源,其主要作用如下:(1)湿地植物使其根部周围的基质处于氧化状态,而且也可以增加湿地床其他厌氧区域的氧含量。

(2)在湿地植物的生长期,有助于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虽然植物吸收不是营养物质去除的主要途径,但研究发现,植物也可去除16~75%的TN和12~73%的TP。

植物的选择应按照以下条件:
(1)当地土著植物,最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2)有较高的生产力,对营养物质有较快的吸收能力
(3)根须发达
(4)移植后易成活
(5)多年生植物(不需每年种植)
(6)容易获得,价格低廉
(7)对高营养浓度污水有耐性(尤其要对NH3-N)
表7-26 推荐耐NH3-N植物
说明:在marsh—pond—meadow湿地系统中,不能将duckweed和大型水生植物共同种植,duckweed的生长会遮盖水层,影响到大型水生植物产氧,进而影响到硝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