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 -=----原文及其翻译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通用)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初中文言文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初中文言文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宋代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
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中全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及翻译(配套使用最新人教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及翻译(最新人教版)——目录七年级上册.................................................................................................................................. - 1 -5、《世说新语》两则.......................................................................................................... - 1 -咏雪.............................................................................................................................. - 1 -陈太丘与友期.............................................................................................................. - 1 -10、《论语》十二章............................................................................................................ - 2 -20、虽有嘉肴.................................................................................................................. - 3 -25、河中石兽纪昀...................................................................................................... - 3 -30寓言四则...................................................................................................................... - 4 -智子疑邻...................................................................................................................... - 4 -塞翁失马...................................................................................................................... - 5 -七年级下册.................................................................................................................................. - 5 -5、《伤仲永》...................................................................................................................... - 5 -15、《孙权劝学》................................................................................................................ - 6 -20、《口技》........................................................................................................................ - 6 -25《短文两篇》.................................................................................................................. - 8 -《夸父逐日》《山海经》......................................................................................... - 8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 8 -30《狼》.............................................................................................................................. - 8 -八年级上册.................................................................................................................................. - 9 -21《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 9 -22 短文两篇...................................................................................................................... - 10 -《陋室铭》刘禹锡唐............................................................................................ - 10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 11 -23《核舟记》魏学洢明.................................................................................................. - 11 -24《大道之行也》《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 12 -26《三峡》郦道元北魏................................................................................................... - 13 -27 短文两篇...................................................................................................................... - 14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 1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 14 -28《观潮》周密宋代....................................................................................................... - 15 -29《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 15 -八年级下册................................................................................................................................ - 16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 16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 17 -23《马说》韩愈................................................................................................................ - 17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 18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 19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 20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 21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 22 -九年级上册................................................................................................................................ - 23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 23 -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 - 25 -23、《隆中对》(陈寿).................................................................................................... - 26 -24、《出师表》(诸葛亮)................................................................................................ - 27 -25、《词五首》.................................................................................................................. - 29 -【1】《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 - 29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 - 29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30 -【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 - 30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31 -九年级下册................................................................................................................................ - 31 -17、公输《墨子》........................................................................................................ - 31 -18、《孟子》两章.............................................................................................................. - 33 -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33 -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4 -19、鱼我所欲也《孟子》............................................................................................ - 34 -20、《庄子》故事两则...................................................................................................... - 35 -㈠惠子相梁................................................................................................................ - 35 -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36 -21、曹刿论战《左传》................................................................................................ - 36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37 -23、愚公移山《列子》.................................................................................................... - 38 -24、《诗经》两首.............................................................................................................. - 39 -㈠关雎........................................................................................................................ - 39 -㈡蒹葭........................................................................................................................ - 40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及翻译——正文七年级上册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掌。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取大义。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求得(生存的人);死亡也是我所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恶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可用的呢?如果一个人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①?由是①则生而①有不用也,由是则用来避免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使用,通过这种行为就可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以用来避免祸患却有人不去干。
所以,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不只是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①,贤者能勿丧耳。
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的,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它)罢了。
所欲:代词“所”放在动词“欲”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意即“喜爱的东西”“想要的东西”。
得兼:“兼得”的倒语,意为“同时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义:大义,正义的行为。
甚:严重,重要。
于:介词,表比较。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苟,苟且,随便。
恶(wù):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则:承接连词,那么,就。
凡:副词,用在句子开头,表总括,凡是。
可以:能够用来。
以,用来。
何不用:意思是为了求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下文“何不为”与之意同。
最新人教部编版7-9年级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及文言文背诵原文及翻译(中考总复习专用)

新人教部编版七-九年级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及文言文背诵篇目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课内外古诗词1.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5.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八上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和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第三单元《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完全)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板)。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qu)塘缺,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通元(约470-527),字普长,范阳隊(zhuo)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拱《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初中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

俱:都。
绝:消失。
崇五年:公元1632年。崇,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独:独。
拏(ná):同“”,牵引。撑(船)。一作“挐”。
拥(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衣,细毛皮衣。,鸟兽的细毛。
译文
崇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雾凇: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释:1、[子]先生,指孔子。
2、[时习]时常的复习。
3、[说]“悦”的古字,愉快。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6、[信]真诚,诚实。
7、[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9、[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殆]有害。
11、[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12、[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3、[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4、[弘毅]刚强,勇毅。
15、[凋]凋谢。
16、[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翻译:1.孔子说:“学习并时常的去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复提醒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着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孔子说:“学习知识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对自己有害。
”5.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知不知道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
”6.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就自我反省一下自己。
”7.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的长处,向他学习,我如果有他的缺点,我就改正。
”8.曾子说:“世人不可以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
把仁当做自己的使命,不也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9.孔子说:“特别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0.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我们终身奉行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吧!自己讨厌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二)口技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题目为后人所拟。
《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2.会:适逢,正赶上。
3.厅事:大厅,客厅。
4.施:设置,安放。
5.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6.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7.团坐:围绕而坐。
8.少顷:一会儿。
9.但闻:只听见。
但,只。
10.满坐既然:全场静静悄悄的。
坐,通“座”。
11.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12.呓语:说梦话。
13.既而:不久,紧接着。
14.抚:抚摸,安慰。
15.乳:喂奶。
16.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17.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18.是:这。
19.一时:同时。
20.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毕:全、都。
备:具备。
21.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22.默叹:默默地赞叹。
23.未几:不久。
24.齁(hōu):打鼾(hān)。
25.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26.倾侧:倾斜翻倒。
27.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意:心情。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28.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
间:夹杂。
29.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拟声词。
30.曳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
曳:拉。
许许:拟声词。
3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形容声音之杂。
32.虽:即使。
33.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
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34.名:说出。
35.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扬起、举起。
36.股:大腿。
37.战战:打哆嗦,打战。
38.几:几乎。
翻译: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宽的屏风,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紧接着,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了。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小孩子睡觉。
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轻声哼唱着哄孩子的声音,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侧着头看着,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
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活动的声音,盆碗等器具翻倒倾斜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正了一些。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喊,妇人也起身大喊,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条狗叫了起来。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掉屏风,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三)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5.缤纷:繁多的样子.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10.俨然:整齐的样子。
11.属:类。
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6.要:通“邀”,邀请。
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9.具言:详细地说出。
20.叹惋:感叹,惋惜。
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2.及郡下:到了郡城。
郡,指武陵郡。
23.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5.遂:终于。
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
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