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凝血机制及实验室(二)2024

凝血机制及实验室(二)2024

凝血机制及实验室(二)引言:凝血机制是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互相作用的蛋白质和细胞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

实验室中对凝血机制的研究和检测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液疾病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凝血机制及实验室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1. 血小板功能和聚集2. 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级联反应3.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4. 纤维蛋白原的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5. 血栓的形成与溶解二、凝血指标的实验室检测方法1. 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a.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测c. 血浆凝固酶原时间(TCT)的检测2. 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方法a. 凝血因子VIII的测定b. 凝血因子IX的测定c. 凝血因子X的测定3.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性的测定方法4. 血小板功能的测定方法a. 血小板计数和形态观察b.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c. 血小板释放功能的测定d. 血小板凝聚力的测定e. 血小板纤维连接蛋白的测定5.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三、凝血机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凝血机制检测在评估疾病风险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2. 凝血机制检测在手术中的应用3. 凝血机制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4. 凝血机制在止血控制中的意义5. 凝血机制在孕妇和儿童中的特殊应用四、相关实验室技术的进展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凝血机制研究中的应用2. 免疫学技术在凝血因子测定中的应用3. 生物芯片技术在凝血机制检测中的应用4. 质谱技术在凝血指标检测中的应用5.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凝血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五、总结通过对凝血机制及实验室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凝血过程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凝血机制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提供了诊断和治疗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并在临床上大大改善了手术的安全性。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对凝血机制的研究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血凝,血球原理

血凝,血球原理

血凝,血球原理
血凝和血球原理如下:
1. 血凝的原理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的凝聚。

当红细胞表面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抗原时,它们会相互凝聚形成肉眼可见的颗粒或团块。

此外,当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时,也会导致血液凝固。

2. 血球的原理主要是基于血细胞表面的特殊性质。

血细胞表面有许多特殊的分子,如糖蛋白、抗原和受体等,这些分子可以与相关的抗体结合。

通过桥接作用,红细胞可以凝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颗粒或团块。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血凝和血球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血凝基本知识

血凝基本知识

血凝的基本知识一、定义:血液凝固(凝血)形态: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

本质:纤维蛋白原(可溶)变为纤维蛋白(不溶)。

基本学说:凝血瀑布学说(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酶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因子所激活;最后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生成纤维蛋白凝块。

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手段(检测凝血功能是否正常):1、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外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2、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检测)。

3、Thrombin Time(TT)-凝血酶时间测定(共凝血途径检测)4、特殊物质检测(检测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Fibinogen(FIB)-纤维蛋白原测定。

以上即为血凝常规四项检测。

PT、APTT、TT为定性检验,FIB为定量检测。

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原理:PT试剂中主要含组织因子(TF)和Ca2+,试剂中加入血浆后,TF和Ca2+与血浆中Ⅶ因子,形成TF-Ⅶa- Ca2+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最后使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可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的交联、聚合成凝胶状态。

记录凝固时间,即为PT检测结果,一般以S表示。

2、PT检测的临床应用1)PT检测用于筛选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各因子是否正常。

2)监控口服抗凝药病人的凝血功能:口服抗凝药治疗时间比较长,治疗过程血药监控;剂量增加或减少,回引起出血或凝血;口服抗凝药治疗病人的治疗剂量、治疗时间由PT检测决定,一般要控制在INR2.0~3.0之间。

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数)正常人血浆常人血浆P )待测测血浆PT值(秒)ISI3、PT 的ISI 值: 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国际敏感指数ISI 值是生产厂商生产的PT 试剂与国际标准PT 试剂测值相比的值,凡是出厂的PT试剂必须标明其正确的ISI 值。

血凝检验这方面的知识,你了解吗?

血凝检验这方面的知识,你了解吗?

血凝检验这方面的知识,你了解吗?血液凝固功能是人体内维持稳定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

而血凝检验作为一种常规实验室检验方法,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等相关疾病。

那么,关于血凝检验这方面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作一些简单介绍。

什么是血凝检验?在正常情况下,当血管受损时,凝血机制会被激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细胞相互作用,形成血凝块以停止出血,这就是常说的血凝,或凝血。

然而,当凝血功能存在异常时,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凝检验是一种通过实验室检验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测量血液在凝血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表现,以确定个体的凝血能力是否正常。

血凝检验主要通过测量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来评估血液的凝血状态。

血凝检验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血凝检验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检测,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

检验内容1:血酶原时间(PT)。

PT测量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它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等在外部凝血通路中的活性。

当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或异常时,可能提示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存在异常。

这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使用或肝功能异常等情况相关。

PT常用于评估患者对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反应,通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监测抗凝治疗的范围。

检验内容2: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

APTT测量血浆中活化了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它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和Ⅱ在内部凝血通路中的活性。

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或异常时,可能提示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和Ⅱ的活性存在异常。

这可能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使用或出血性疾病等相关。

APTT常用于评估患者对肝素治疗的反应,也可以用于筛查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公共基础知识凝血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凝血基础知识概述

《凝血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凝血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无论是在伤口愈合、防止出血过多,还是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凝血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了解凝血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还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凝血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与分析。

二、凝血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凝血,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参与凝血的主要成分1.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子,初步堵塞血管裂口,同时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启动凝血过程。

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参与凝血过程的一系列蛋白质。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十几种,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ⅩⅢ等。

这些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依次被激活,形成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

3.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稳定的血凝块。

三、凝血的核心理论(一)凝血瀑布学说凝血瀑布学说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1. 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首先,因子Ⅻ被激活为Ⅻa,进而激活因子Ⅺ为Ⅺa。

因子Ⅺa 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激活因子Ⅸ为Ⅸa。

因子Ⅸa、因子Ⅷa、血小板磷脂(PF3)和钙离子组成复合物,激活因子Ⅹ为Ⅹa。

2. 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血凝实验原理

血凝实验原理

血凝实验原理
血凝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测试方法,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来评估机体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凝血过程:当血管发生损伤时,凝血因子会依次激活,形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2. 血栓形成过程:凝血因子活化后,会生成凝血酶酶解纤维蛋白原,将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3.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该指标是衡量机体外系凝血功能状态的常用参数。

PT测定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原始凝血因子活化和共同凝血酶酶原的形成。

在实验中,通过添加常规的凝血试剂和钙离子来模拟凝血过程,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得到PT的结果。

4. 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该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活性。

在实验中,通过加入甘露醇或其他抗凝剂来阻断凝血因子活化,然后观察血液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凝固,从而得到TT的结果。

5.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该指标用于评估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在实验中,通过添加磷脂质激活剂和凝血因子活化剂来激活血液内部的凝血因子活性,并加入凝血试剂和钙离子来促使凝血过程进行,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得到APTT的结果。

总之,血凝实验通过模拟机体血液凝固过程和测定凝血因子活性,能够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监测指标。

血凝基本知识-PPT课件

血凝基本知识-PPT课件
肾脏疾病患者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如肾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等。
05
血凝的调节与治疗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降 低血液的凝固能力,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和减少血栓栓塞事件。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利 伐沙班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或 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达到抗凝效果。
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止 血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还参与了血液凝固和损伤修复 过程,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到 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通过释放出 生理活性物质和化学反应来止血。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由纤维蛋白溶 解酶、抑制物和底物组成,主要 功能是溶解血栓和清除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常用的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这 些药物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促进纤维蛋白溶 解酶的生成,达到溶解血栓的效果。
纤维蛋白溶解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促进纤 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从而溶解血栓。
纤维蛋白溶解治疗过程中需监测纤维蛋白原和D-二 聚体的水平,以避免出血风险。
抗凝治疗过程中需监测凝血功能,以避 免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 栓形成和减少血栓栓塞事件。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这些药物 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受体或抑制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达到抗血小 板效果。
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功能,以避免出血风险。
血栓的危害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堵 塞,引起组织缺血、缺氧 甚至坏死,如心肌梗死、 脑梗塞等疾病。

《凝血基础知识》课件

《凝血基础知识》课件
《凝血基础知识》PPT课 件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文字,本课程将带你了解凝血的基本知识,包 括凝血机制、凝血因子、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等。
凝血机制简介
了解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包括血管损伤引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因子级联反应。
凝血因子与凝血酶的作用
1
凝血因子
探索凝血因子的功能和作用,如血小板聚集因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等。
2
凝血酶
深入研究凝血酶生成的过程以及其在凝血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3
血小板聚集
了解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和调控,以及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血管收缩与血小板聚集
血管收缩
解释血管收缩的意义以及血管收 缩如何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 成。

血小板聚集
探索血小板聚集的过程和机制, 以及血小板如何与血栓形成密切 相关。
凝血功能检查与凝血疾病诊断
凝血功能检查
了解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查方法和其在诊断凝血疾病中的应用。
凝血疾病诊断
介绍常见的凝血疾病及其临床表现,以及凝血功能检查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治疗与预防
讨论凝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策略,以及重要的临床考虑因素。
总结与提问环节
总结课程内容并为学员提供提问的机会,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更深入的讨论。
血栓形成
深入研究血栓形成的原理和影响 因素,以及其在凝血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
凝血酶活化与晚期凝血事件
凝血酶活化
揭示凝血酶的活化过程和凝血酶在晚期凝血事件中的关 键作用。
晚期凝血事件
讨论晚期凝血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其在血栓形成中的重要 性。
溶解血凝块的机制
详细介绍纤维蛋白降解和纤溶酶原激活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溶解血凝块来 维持血流畅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
TT试剂(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血浆)
纤维蛋白
2020/4/3
1
24
TT检测临床应用
2020/4/3
1
25
选择TT试剂的要点
开平后的稳定型Biblioteka 长岛液体TT试剂,37℃稳定30天以上
建议使用长岛液体试剂, 无需复溶,使用方便,测值稳定
2020/4/3
1
26
TT检测的结果评估
没有国际标准
生产厂家根据自己的试剂给出一个正常范围 值
2020/4/3
1
4
血凝常规四项检测
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TT---凝血酶时间测定 FBG---纤维蛋白原测定
2020/4/3
1
5
PT测定
PT试剂中主要含组织因子(TF)和ca离子,试剂 中加入血浆后,TF和ca离子与血浆中Ⅶ因子,形成 TF-Ⅶ-ca离子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2020/4/3
1
29
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衍算法
PT衍算Fib也称间接法测定Fib(Derived)。具体方法是,对标 本进行PT测定的同时,即能得出Fib的含量。测定时不需用 Fib的试剂(凝血酶试剂),只用PT试剂。
PT衍算Fib在测定前也需先定标,一般是用Fib含量准确性的 质控血浆,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如100%,75%,50%, 25%)得到不同浓度的Fib的标准系列,再对其进行PT的凝 固时间测定及△E(光密度变化)测定,然后把Fib浓度含量 降低,其凝固的OD值也会降低,并呈线性相关,以此达到 Fib定量的目的。
标本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如超出所用所用试剂 的线性范围,必须作适当的稀释后再进行测
定,不然对结果影响较大。
当血浆中有肝素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时,会导致测值偏低。
2020/4/3
1
33
2020/4/3
1
34
Fib检测的结果评估
美国CLIA-88提出Fib指标的允许误差
为血凝四项检测中的定量检 测;
各个厂家不同试剂的正常范 围值均不相同;
评价时,应以超过正常对照 的10秒视为异常。
总允许误 (Tea)
靶值 ±15%
精密度(CV%)
批内变异
<3
同一天
<3
批间变异
天间变异
<3
2020/4/3
1
23
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 (TT)
Thrombin Time (TT)测定原理
同一个标本用不同试剂,在 同 一仪器上检测,INR值应相 同。
PT
总允许误
靶值
(Tea)
±15%
精密度(CV%)
批内变异
<2
同一天
<3
批间变异
天间变异
<4
2020/4/3
1
18
APTT检测临床应用(2)
监控静脉滴注肝素抗凝治疗的病人的凝血功能 临床上对静脉滴注肝素抗凝治疗的病人必须进行
APTT检测以便监控。
2020/4/3
1
30
有关PT衍算Fib
应避免的误解:
误区一:PT衍算Fib是通过PT结果“算”出来的。 实际上是依据不同量Fib凝块光密度不同,而测定出 来的。
误区二:衍算时PT结果一定与法Fib含量相关。其 实有的样本PT正常但Fib可能不正常,或者Fib正常 的标本PT有可能不正常。
误区三:PT衍算Fib方法简简便,准确。实际上, 超过正常Fib含量的标本,误差很大。
计算:INR(标本值)= INR(标本值)=
☆PT结果不准确,会导致异常的病人有可能被认为正常; ☆误导口服抗凝药病人用药,严重的会引起出血。实际INR》
3.0应减少用药,但按标识的ISI值计算结果永远《3.0.
2020/4/3
1
12
2020/4/3
1
13
部分厂商提供不真实ISI值的原因
※原因: ★技术水平达不到生产ISI<1.6的PT试剂,如标
开瓶后的稳定性
长岛液体型APTT白陶土试剂:37℃,30天以上;
库尔特APTT试剂:
37℃,3天左右;
StagoAPTT试剂:
37℃, 3天左右。
2020/4/3
1
22
APTT检测的结果评估
美国CLIA-88提出APTT指标的允许误差
没有国际标准;
APTT
生产厂家根据自己的试剂给 出一个正常范围值;
识真实ISI值(1.8),试剂不能被市场接受。
※后果: ★误导用药,引起医疗事故。
※建议: ★对目前使用的国产PT试剂的ISI值进行简单的
鉴别。
2020/4/3
1
14
鉴别PT试剂ISI值的简单方法
用异常质控血浆鉴别PT试 剂真实ISI值的简便方法
PT的ISI值 1.0-1.2 1.2-1.4
正常质控血浆 10.5-13.5(秒) 10.5-13.5(秒)
ISI-国际敏感指数
2020/4/3
1
8
PT的ISI值
ISI——国际敏感指数
ISI值是生产厂商生产的PT试剂与国际标准 PT试剂测值相比的值,凡出厂的PT试剂必须 标明其正确的ISI值。 若ISI=1则表示该试剂敏感度与国际标准 试剂值一致
若ISI值越大,则表明该试剂越不敏感。
2020/4/3
APTT的值应控制在1.5-2.5 x基础秒数 基础秒数---肝素治疗前的APTT秒数;
不同的APTT试剂,对肝素敏感性不同,建议使用 对肝素敏感的APTT—白陶土试剂。
2020/4/3
1
19
国内APTT白陶土试剂现状
※国内市场(除长岛能提供液体型APTT白陶土试剂外) 尚无稳定的APTT白陶土试剂。
有国际标准: WHO标准品98/612; 可追溯性 正常值范围:2-4g/L; 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 CLIA-88允许误差范围为
20%。
Fib
总允许误
靶值
(Tea)
±15%
精密度(CV%)
批内变异
<2
同一天
<3
批间变异
天间变异
<4
2020/4/3
1
35
血凝试剂常见的问题
APTT、PT延长及缩短 TT延长 Fib含量过高及过低
病人
2020/4/3
病人
1
11
PST试剂ISI值正确标识的重要性
国内有些试剂生产厂商,生产的PT试剂试剂ISI值只有1.8左 右,甚至2.0以上,但他们提供给客户的ISI值却是1.22。
举例:国内某公司生产的血凝试剂,正常人PT平均测值为 12秒,测得口服抗凝药病人血浆PT=22秒,标示的ISI值为 1.22,而实际ISI却为1.8。
1
9
各种ISI值的PT试剂
ISI值 ISI值1.0-1.2
试剂敏感度 敏感
ISI值1.2-1.4 ISI值1.6以上
比较敏感 不敏感
建议使用试剂
如长岛液体PT试剂 太平洋PT试剂
Dade Behring PT试剂 如库尔特PT试剂 StagoPT试剂
不建议使用
2020/4/3
1
10
不同ISI值的PT试剂的INR计算举例
剂量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出血或凝血; 口服抗凝药治疗病人的治疗剂量,治疗时间
由PT检测决定,一般要控制在INR2.0-3.0之 间。
2020/4/3
1
7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正常人血浆PT平均值—每一实验室取20个以
上正常人血浆测得的PT秒数平均值。
不能用质控血浆或参值作为正常人比血浆PT血浆PT平均值—不准确
◆开瓶后的稳定性: 长岛液体PT试剂:开瓶后,37℃,稳定30天以上。 其他PT试剂:开瓶后,37 ℃,稳定8小时。
2020/4/3
1
17
PT检测的结果评估
美国CLIA-88提出PT指标的允许误差
有国际标准,以INR表示;
不同厂家根据自己的试剂给 出一个正常范围,一般正常 范围为:10.5-14.5秒;
1.4-1.6 1.6以上
10.5-13.5(秒) 10.5-13.5(秒)
异常质控血浆 30.0-44.0(秒) 26.0-30.0(秒)
22.0-26.0(秒) 18.0-22.0(秒)
敏感性 高 较高
中 低
2020/4/3
1
15
选择PT试剂的要点(1)
※(敏感度)(ISI值):
ISI=1.0-1.2 最好
※长岛液体型APTT白陶土优势:
对肝素敏感; 非常稳定:常温保存,稳定30天以上; 技术国际领先。
2020/4/3
1
20
不同APTT试剂,对肝素敏感性不同
2020/4/3
1
21
选择APTT试剂的要点
对肝素的敏感性,对肝素越敏感越好-APTT白陶土首选;
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
对LA-抗凝物的敏感性
检测时,试剂与血浆的比例,不同厂家,所 加比例有所不同,正常值范围也不同,应以 说明书为准
2020/4/3
1
27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
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的原理
原理
过量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固
其凝固时间的长短与纤维蛋白原量 呈反比关系
2020/4/3
1
28
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直接法
2020/4/3
PT衍算法不准确1,估算值,国外已淘汰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