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河流》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内容要真实、客观,切勿抄袭。
3.提交作业时,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条理分明。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指导。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河流”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教学难点突破:
-针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设计地图解读、地形分析等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地图使用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河流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河流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河流的流程、流域、水系等概念的掌握。
2.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河流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问题。
4.掌握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河流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主要介绍了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对河流这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行深入探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河流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河流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河流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供水、发电、航运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河流的基本知识和人与河流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上册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基础。
他们掌握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
但在河流方面,学生可能对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认识不足,对人与河流的关系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河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了解人与河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能够分析河流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河流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人与河流的关系。
2.难点:河流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河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文字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激发学生对河流的兴趣。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黄河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难点: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 --- 黄河【展示课题】黄河【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
(多媒体呈现)【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任务一:探源母亲河(阅读课本P51 前两段)思考: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参考P52 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3.(参考25 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河、渭水、湟水、洮河(学生指图展示学习成果)【师】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当地许多人民对黄河的赞美。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教案

《河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学会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黄河、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特征。
4.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长江、黄河的学习,学会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地理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重点与难点】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大河,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河流吗?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二、新课学习第一课时(一)以外流河为主1.内流河和外流河定义: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主要分布区:内流河:西北内陆;外流河:东南部2.内流区和外流区自主学习(读教材43页第三段),完成表格3.主要内流河和外流河找一找: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外流河: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拓展延伸: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4.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你知道吗?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共同探究:①河流水量补给②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原因③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④外流河不共同的水文特征5.京杭运河特点: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起止点:北京----杭州,全长约1800千米读图找一找贯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读图找一找经过六省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航运价值:历史上起过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主要介绍了河流的形成、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重要拓展,使学生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各种类型,以及河流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对于河流的形成、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各种类型,掌握河流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形成、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河流形成的原因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河流。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河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河流案例,用于分析河流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确保教学环境舒适,便于学生专注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一些著名的河流,引导学生关注河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各种类型,让学生对河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 河流优秀教案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长江〕教学内容:长江的源流概况: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主要支流、主要城、主要水电站、上中下游的划分等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根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局部: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概况[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①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流经省区:青海、、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流入:东海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提问]长江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学生答复、老师小结]长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精品教案及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精品教案及学案第1课时以外流河为主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能够判断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并知道分布的地区。
3、掌握我国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学习重点】掌握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学习难点】根据河流流量的变化曲线图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学习过程】【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学法提示:采用读图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方法:阅读课本42页至43页课文内容和图2.30完成:1、列举河流的作用。
2、什么是内流河?什么是外流河?3、什么是内流区,什么是外流区。
看看它们的分布面积和差异。
4、读图2.30完成课本44页活动题。
5、找出几条外流河,看它们都注入哪个海洋?6、找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分析其水源主要来自哪?7、河流的水文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交流展示】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结果【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讨解决:1、完成课本43页内容和图2.31,说出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差异。
2、比较内流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学后质疑】你还有哪些不能解决和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同步演练】你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快来检测一下一、选择题1、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基尔运河D.京杭运河2、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A.洞庭湖B.鄱阳湖C.青海湖D.太湖3.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A.弱水B.塔里木河C.湘江D.渭河4.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A.珠江B.长江C.额尔齐斯河D.怒江5.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分布在____省()A.湖北B.湖南C.江西D.青海6.下列反映我国图中河流水量的,其中表示长江的是()二、综合题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用红笔画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2)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观察此线同 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近似,同时此线又同(气候分区) 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 区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河流》教学设计

《河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2、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3、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归纳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汛期与枯水期、冰期、含沙量等)。
【学情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世界四大洋的分布、中国地形分布、地势特点、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分析归纳能力也逐步提高。
因此,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判读中国主要外流河和内流河的位置、流向,进而归纳分布特征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河流的水文特征是个涉及多方面的地理核心概念,教师需提供具体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一一分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突破,以防出现知识断层。
【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运用适合学生的案例对教材进行重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1、合理利用资料:借助直观的地图和形象的景观图,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获取、解读地理信息,从而归纳河流的分布特征;2、小组合作学习:读图、绘图、说图等活动较多,组员相互监督,能快速查漏补缺,相互学习。
【教学重、难点】1、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
2、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3、分析归纳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学流程】【导入】:欢迎来到爱生活、爱地理的课堂。
首先考考大家的眼力!(观图说感):展示“中国水系”图,提问:看到地图你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中国的河流众多……)(情境荟萃):展示长江、黄河的景观图片【畅所欲言】:我国河流众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相信你已经胸有成竹了,我们一起分享吧!(出示图片):提供淡水、灌溉平原、工业用水、航运、水产养殖、发电、旅游……过渡:河流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效益,当然它也会引发水旱灾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中国的河流。
【概念解析】:1、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或流入内陆湖泊或在荒漠中消失) 2、分布特征:(出示图片):“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中国地形的分布”、“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合作学习】:(1)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
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 --- 黄河
【展示课题】黄河
【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
(多媒体呈现)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带着这个问题我
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
任务一:探源母亲河
(阅读课本P51 前两段)思考: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
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
参考P52 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
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
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
3.(参考25 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河、渭水、湟水、洮河
(学生指图展示学习成果)
【师】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当地许多人民对黄河的赞美。
黄河自古以来被称作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她到底对我们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任务二:感恩母亲河
观看视频并根据图文信息归纳母亲河的贡献:
1.灌溉,塑造平原
2.丰富的水能资源
3.丰富的旅游资源
4.中华民族发祥地
【师】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也多次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甚至有人称她为“害河”,让我们继续前行,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
【合作探究】
任务三:忧患母亲河
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2.这些忧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黄河忧患:
(1)上游: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
原因(自然?人为?)
【角色扮演】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从而引出黄河的泥沙来自
哪一河段呢?
(2)中游: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遭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3)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
原因: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
【手势演示】同学们,请放下手中的笔,伸出你的双手,我们一起用手势来模拟一下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归纳概括】
【师】一路走来,我们感慨颇多,看着我们的母亲河饱受折磨,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呢?
任务四:保卫母亲河
阅读课本53 页第三段并观看凌汛和水土流失的相关视频后进行归纳:
【师】生活中,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导致环境影响人类生存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类的发展与保护环境不是矛盾的,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也祝愿我们的母亲河越来越好。
【课堂小结】
【我的课堂收获】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的提示,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在思考、讨论基础上在学案相应内容中完成自己对本节课知识框图的绘制,从而更加直观地反映本节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也便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检测】
挑选你中意的气球,并回答其对应的问题
1、在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合理的是()
A.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塞上江南”
B.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C.下游“地上河”易发生洪水灾害,应开挖新河
D.黄河水运价值巨大,已成为北方地区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2.下图中既是地上河又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A 甲河段
B 乙河
段 C 丙河段 D 丁河段
3.读下图,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域无结冰期
B.① 河段水流平缓
C.② 河段有凌汛现象
D.③ 河段为地上河
4.黄河中游流经高原,大量泥沙汇入。
进入下游地区,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或地下)河”。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中游地区宜大力
(植树种草或开垦耕地),减少水土流失。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临淄因位于淄河河畔而得名。
淄河,是咱们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咱们临淄人民的母亲河。
但是,现在我们的母亲河也“病”了,请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实地走访,并撰写
一份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一下我们的母亲河有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帮帮她?
附:黄河(导学案)
一、自学目标
1、记住黄河的概况。
2、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记住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二、自学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治理。
三、自主学习
任务一探源母亲河(阅读课本P51 前两段)
1)黄河发源于高原山脉,曲折向流,注入海,呈巨大的字型。
2)黄河主要流经(干湿地区的)、、。
任务二参考P52 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
1. 在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2. 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
3.(参考25 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 彩笔勾画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并记忆:汾(fén)河、渭水、湟水、洮[táo]河
任务三感恩母亲河
1. 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平原平原,
下游还是平原的主要塑造者.
2. 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之利。
黄河的贡献(P51) 3. 黄河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
的。
4.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5. 拥有壮丽的景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合作探究
任务四忧患母亲河
(阅读53 页前两段以及55 页图文资料分析出黄河有哪些忧患?原因?)
黄河忧患:(1)上游草场退化,严重。
原因(自然?人为?)(2)中游多泥沙,严重。
,黄土高原土层,植被破坏
严重,一遭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3)下游形成“”易决口泛滥。
原因: 黄河进入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河水流速携带的泥沙
沉积下来,是河床逐渐,成为“”。
任务五保卫母亲河
治理措施(53页第三段及54 页阅读材料):
上游,
中游,
下游
治理黄河根本措施是:
五、我的课堂收获
根据课堂小结的提示,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在思考、讨论基础上完成自己对本节课知识框图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