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套)
《礼记》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0套)

《礼记》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0套)(一)(2022·福建省·月考试卷)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同“煣”,使弯曲。
③暴:晒。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强也()(3)学不可以已()(4)故木受绳则直()(二)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文章的论点_________;【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
(五)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味美(2)勉励(3)停止(4)所以,因此(二)C(三)(1)《兑命》说“学学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冷。
《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

《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1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4分)(1)虽有佳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教然后知困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2分)答案:11、(1)即使(2)甘美(3)教(4)好处12、B13、略14、略《虽有嘉肴》阅读及答案2(一)(11分)《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有嘉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真题展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4 分)(2019年福建省中考真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① 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 奉思:思念。
③ 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 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 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1) 不知其旨.也: (2) 然后能自反.也:(3) 诚能如是.: (4) 令心意不驰走.: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分)译文:(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2分)译文: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示例】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2、 B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虽有嘉肴与为学对比阅读答案

虽有嘉肴与为学对比阅读答案《虽有嘉肴》与“人之为学”语段比照阅读训练(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兑命》日:“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人之为学,不日进那么日退。
独学无友,那么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那么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假设既不出户,又不读书,那么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孤陋]片面、浅随。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1、解释卜。
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目也(2)学学半(3)狰须好学(4)假设既不出户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不知募善也基真不知马也B。
夫以孔子之圣其翼假设垂天多云C。
举故学然后知缺乏那么悬面墙之士D。
不幸而在方僻之域欲方其林。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人之为学,不日进那么日退。
3、分析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都和什么有关?阐述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答案]味美同“教”,教导还门1、B(A。
其:它的、大概;B。
之:的、的;C。
是:因此、是;D。
穷:贫穷、尽;)(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堂退步。
4、都和学习(做学问)有关。
不同之处:甲文,教和学互相促进,教是学的一半。
乙文,做学问不进步就会退步(或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开阔眼界)。
1、解释以下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不知其目也旨:(2)教然后知用困:2、把语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0年《虽有嘉肴》中考试题比较阅读汇编

2020年《虽有嘉肴》中考试题比较阅读汇编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3分)(2020年呼和浩特市)〔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门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①,斩②而射之,通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砥砺之⑤,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不揉自直:不须人力加工,它就是挺直的。
②斩:用刀砍下来。
③革:兽皮④栝(guā,箭尾)而羽之:(如果)把箭尾削得尖一点,再在它上面安上羽毛。
⑤镞(箭头)而砥砺之:安上箭头,再把它打磨打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知其旨.也(心意)B.不知其.善也(它)C.岂可及.乎(赶上)D.汝何好乐.(音乐)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镞而砥砺之”中“镞”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D.若士必怒……天下缟素..3、与例句中“相”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2分)()例句:教学相长也A.刮目相待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伯乐善相马D.相映成趣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吾非此之问也。
(2)其入不益深乎?5、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比喻什么?(3分)(1)南山有竹,不揉自直。
(2)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参考答案】1、A 4、(4分)(1)(2分)我不是问你这件事(或我问你的不是这件事)。
(2)(2分)箭射进去不是更深了吗?5、(3分)(1)(2分)比喻只要素质(天赋)好,不学习也照样优秀(能干)。
比较阅读6 虽有嘉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6 虽有嘉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旨:)(2)虽有至道.(道:)(3)然后能自强.也(强:)(4)学.学半(学:)【答案】(1)甘美,美味,甘味(2)道理(3)勉励(4)教【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实词与重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
旨:甘美,美味,甘味;(2)句意为: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
道:道理;(3)句意为: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强:古义:勉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在文中,意为:勉励;(4)句意为: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2)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答案】(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翻”“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1)“学习”:学习;“困”:困惑。
(2)“教学”:是两个词,即“教”和“学”,可翻译为:“教学”和“学习”。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虽有佳肴》文言文对比阅读集锦

《虽有嘉肴》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实践道理】(18分)《虽有嘉肴》与《教童子之道》【甲】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①,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②,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③也。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戴圣《虽有嘉肴》) 【注释】①条达:这里指枝条繁茂。
②发越:发扬播散。
这里有“生长、发育”的意思。
③微意:深意。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出两处)(2分)则其进自不能已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不知其旨.也( ) (2)知困.( )(3)学.学半( ) (4)则.其进自不能已( )(5)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2)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答:4.【甲】文从教育者的角度,将儿童成长比喻为草木生长,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答:5.【甲】【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探讨了什么问题?(4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学习方法】(18分)《虽有嘉肴》与《问说》【甲】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①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③焉?(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2 虽有佳肴 带解析-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通用版)

虽有佳肴(一)(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不知其善.也陈康肃公善.射B.然后能自反.也窥谷忘反.C.女有归.一屠晚归.D.是.谓大同是.非木柿(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答案】(1)D(2)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A【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善:好处/擅长;B.反:反省/同“返”,返回;C.归:女子出嫁/回来;D.是:这/这。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与,同“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甲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的理解“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其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8~11题。
(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①,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②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③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注】①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②害:妨碍,影响。
③舍:舍弃,失去。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6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4分)
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不知道.(▲)④因物则迁.(▲)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人之.性,因物则迁
A.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2分)
虽不琢以为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
11.(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2分)
▲
8.(1)①味美;②反思;③道理;④变化(4分,一空1分)
(2)A (例句和A项: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他们 C动词,去,往 D助词不译)(2分)
9.虽 / 不琢 / 以为器(2分,一处1分)
10.(1)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或困惑)。
(2分)
(2)(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
(2分)11.甲文:教学相长(或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
(1分)
乙文:人一定要学习的必要性。
或:不学习就会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1分)
【参考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14.请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不知其旨也旨:旨意
B.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强
C.蒙辞以军中多务辞:言辞
D.但当涉猎但:但是
1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蒙乃/始就学
16.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出真知,经常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
B.教育指导他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别人身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C.孙权希望吕蒙专心学习,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D.吕蒙经常与鲁肃交流,增长了许多才能。
1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答案】
14.B
15.D
16.A
17.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