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 教案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第三课学会端正学习态度教案-高二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课学会端正学习态度教案-高二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高二第三课学会端正学习态度教学背景据报道,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等,都会使家庭、学校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

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并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方法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述决定,2002年教育部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2年进行了修订,2021年7月又颁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这些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需注意的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这是我们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指南。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阶段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防治和纠正。

3.努力追求“生活、科技、兴趣、参与、探究、动手、交流、合作”等时代性心理健康理念。

教学准备有关视频、课件、各小组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⑴。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⑵。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⑶。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⑷。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⑸,号为文王⑹,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⑻,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⑼,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⑽。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⒀,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⒁,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⒂。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⒃。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⒄,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⒅,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⒆:“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⒇?【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南安军》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抚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伯夷者,先帝之子也。

先帝音乐好,慕管仲、乐毅之士,常使人学焉。

及桀亡,纣作乱,随闾丘儿、仲尼南游。

到于河,伯夷见舜帝,曰:“伯夷远荒服食,亦将图乐乎?”舜曰:“可以教;人主不可以愚。

”伯夷因得闾丘使舜帝学五弦之琴。

舜曰:“尧存天下,甘棠乃之;我存天下,肃棠乃之。

二者恶能收乎!”乃收甘棠之一曲,以授伯夷。

舜未受天命,与二人处山泽之间。

及受命,乃致两人焉。

伯夷闻舜欲有道德之教,去帝位而善其民,曰:“予闻帝善听其群臣,而广取善言之,则号令清而民和矣。

今予受命矣,愿闻政事之要。

”舜告之曰:“务民之生,发人之资,修鬼神之道,尽地之利。

教民以十常之教:一,恭敬父母;二,慈爱兄弟;三,和睦夫妻;四,教化子孙;五,使老有所终;六,使壮有为;七,使二三十者能乐其业;八,使百姓安居乐业;九,使老士死,子孙承守其业;十,告死人曰:勿劫勿欺,以报我也。

”伯夷说,誓死行之。

伯夷伯阳之德,过于世人。

且受位之日,昧未明也。

是以隐于太行之阳。

七日而飞虎见之,见而弗食。

十日而庖羝(páo lí)见之,见而弗食。

五日而大羹见之,见而弗食。

甘棠见之,甘而食之。

伯夷入棠不息,甘棠不避时者三年。

群虎见伯夷之食甘棠也,皆见而咸伏。

有过其门者,皆见而欲逐之也,至者三十余司空载河山菽粟至也,统籴之糏禽兽甚众,皆厉理就食,无敢言陵伯夷之门者。

伯夷去舜而德斯在,天下莫敢择贺。

舜久思之,而不忍除。

二十年,舜东巡狩,尽问于夏庙人。

舜曰:“嗟!二十年矣哉!自蒸尧之居也,予年七十有二,子汝不谢天,将以伯夷清壮。

”舜遂以伯夷为壮老,列而舍之,久之而后除壮。

舜告其后:“后嗣予以伯夷为壮老,以为汝尔后之范。

”自舜论之,至于孟子,咸以伯夷为贤。

然桀、纣、崇、丸其稍非之矣。

原文解析:《史记》中的伯夷列传,详细记述了伯夷的传奇经历和他对音乐、政治、道德的见解和追求。

伯夷是先帝的儿子,先帝非常喜欢音乐,常常让人学习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伯夷列传教案

伯夷列传教案

《史记-伯夷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体悟伯夷叔齐的高尚情操,理解作者关于善恶祸福的阐述。

2、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写法。

3、积累文言字词语句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屈原为义而投江,文天祥为义而不降,五人为义而牺牲……志士仁人的高洁情操,激励着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学习《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叔齐列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投影显示成语的含义。

2、学生回答预习第三题(实词)
3、学生回答预习第四题(虚词)
4、学生回答作业本第12题(虚词)
5、学生回答预习第五题
三、研读文本
1、指名朗读第一节,思考:本文记载了伯夷叔齐哪些事迹?
2、完成预习第六题。

3、完成作业本第13题。

四、研读文本
1、指名朗读第二节。

2、投影显示,自读第二节的译文,思考:作者如何表达对“天道”的疑惑?
3、完成作业本第14题。

五、拓展延伸
1、你能举一些为善受穷命短、造恶富贵寿延的例子吗?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司马迁为何对“天道”有如此多的感慨?。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以伯夷、叔齐的事迹为主线,探讨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于正义、道德、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欲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而逃走,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走。

他们听闻西伯昌善养老,便前往归附。

但等到武王伐纣时,他们却叩马而谏,认为以臣弑君是不义之举。

武王灭商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太史公在文中对伯夷、叔齐的高洁品行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利益所诱,这种精神在当时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在权力和欲望横行的社会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信念,是极其难得的。

然而,太史公也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像伯夷、叔齐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却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而那些暴戾恣睢、为非作歹的人却往往能够享尽荣华富贵,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天道吗?太史公对此感到困惑和愤懑,他质疑天道的公平性。

这种对天道的质疑,反映了太史公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在封建社会,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未必受惩罚,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太史公通过伯夷、叔齐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恶之间的复杂斗争。

同时,这篇列传也让我们思考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伯夷、叔齐坚守道德,虽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的事迹却流传千古,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行为向我们证明,道德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看,伯夷、叔齐的选择也体现了一种独立思考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在众人都追随武王伐纣的潮流中,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勇气和坚定值得我们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大学教育-语文--伯夷列传-387

大学教育-语文--伯夷列传-387

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夸,虚名也。贪权势以矜夸者, 至死不休,故云死权也。
❖冯者,恃也。言众庶之情,盖 冯恃矜其生也。
第二段
❖ 称赞伯夷、叔齐之“志”:是乱世、浊 世中少有的仁人志士。
❖ 说明为伯夷、叔齐作传的原因:他们遭 受了命运不公的待遇,因此他寻求公正, 让其青史留名。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同时也希望 自己的愤懑能为人所理解。
❖ 《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 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 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 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 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扩展阅读
❖ 文天祥《正气歌》 ❖ 导读:文天祥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展示了中国士大夫就有的气节,可将这 种气节与伯夷、叔齐加以对比,看看伯 夷、叔齐对文天祥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 《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述而》:(子贡)入曰:“伯夷、叔齐, 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 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 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 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 《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
盗跖日杀不辜
❖ 《庄子·盜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 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 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 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行不由径
❖《老子》:大道甚夷而民 好径。
❖夷,平易也。径,邪不平 正也。
第一段
《史记》在史学上的地位
❖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从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透视司马迁的人生理想电子教案

从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透视司马迁的人生理想电子教案
刘邦当了天子之后回到故乡,慷慨悲壮高唱 《大风歌》,坦露对故乡刻骨 铭心的思念之情。 (《高祖本纪》)
进步的历史观
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 是一种例外。
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 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 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 想领域的现实情况。
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 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 的第一人。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 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 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 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 史观。
研究内容:
1、《史记》的人物类型分析 2、司马迁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物所给予的不
同评价
3、通过这些评价所代表的情感、态度倾向, 透视司马迁的人生理想。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创 作心理研究法等
各成员分工: 杨静:收集资料 梁怡玲:整理资料 张晨:组织讨论 薛嘉颖:撰写报告 谢稚柳:总结展示
项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无畏 气盖一世
在《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里,司马 迁以极大的热情来写这个失败的英雄,即赞 扬项羽勇猛无比,摧毁秦皇朝暴力统治的功 绩和精神;也指责他沽名钓誉,头脑庸俗, 胸无大志;批评他以粗豪自恃,无比残暴。 在本传里,司马迁没有发议论,但他对项羽 的爱憎态度于叙事之中又是有显明的表示的。 如垓下之战中对项羽的描写,既突出项羽的 英雄气概,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项羽的 爱戴。
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 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 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
衣锦还乡的理想和追求
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 东归,说道: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本纪》)项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 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列传》教案《伯夷列传》是《史记》其实列传的第一篇,大家觉得为什么司马迁要把《伯夷列传》放在列传的第一篇?居于第一肯定有其非凡的意义,《伯夷列传》不仅表达了对伯夷、叔齐的赞美,太史公更是借此阐发自己对两人的思考,学者徐复观曾说:“太史公作传的第一大义,具见于《伯夷列传》。

”所以《伯夷列传》在“列传”中,有着“文眼”的作用,切不可轻易读过。

这篇传记有什么特点?一般传记都以记叙人物的事迹为主,以议论为辅,而《伯夷列传》中叙述伯夷、叔齐的部分只占1/4,感慨议论的文字占3/4,司马迁是在借题发挥,那么他到底在借伯夷叔齐的故事,探讨什么呢?(提问学生到底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文章不是很好读,叶嘉莹先生说这篇文章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有些学者也认为它文意错乱,结构散乱,但清人学者却说这是一篇“千古绝文”!接下去,我们就由浅入深地去梳理它的思路,理清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思想。

(从最容易读懂的第3段开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父欲立叔齐,及.(等到,到了)父卒.(死),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故事①:互让君位。

为什么要礼让君位?第一段:尧将逊位..(让位),让于.(给)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全、都)荐,乃.(才)试.(考验)之于位(句式:状后),典职..(管理政务)数十年,功用既.(已经)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句式:判断句),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说明禅让天下在当时是一件十分重大、十分慎重、十分艰难的王位传承大事。

没有能力的人就不应该接受这样的使命。

再者,因为孤竹君最喜欢老三叔齐,想让叔齐做继承人,于是孤竹君死后,他那大儿子伯夷,就不按长幼之序,决定把位置让给叔齐了。

他为了尽孝道,完成父亲的意愿,竟撒腿就跑,去了外国。

可是不按长幼之序,这也不合礼制啊,这还将伤到兄弟之情,也就是悌,所以当大家都来要求叔齐上任的时候,那叔齐也不干了,他也赶紧跑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伯夷叔齐是两个非常讲求孝悌的人。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盍.(何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勒住马)而.(连词,表承接)谏曰:“父死不葬,爰.yuán(就)及干戈..(泛指武器),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用兵器杀人)之。

太公(天下第一钓鱼人姜太公)曰:“此义人也.(表判断)。

”扶而.(表承接)去.(让……走了,使动用法)之。

故事②:叩马阻谏。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归顺)周,而.(表转折)伯夷、叔齐耻.(感到羞耻,意动用法)之,义.(坚持气节,名作动)不食.(吃,名作动)周粟,隐.(隐居)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之。

及饿且.(将要)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代替,交换)暴兮,不知其非.(错误)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哪里)适.(到)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故事③:宁死不食周粟。

从2、3两个故事中,大家觉得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第一,“仁”。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

第二,“礼”。

让国,首先就是“义”字当先的,行为是无比高尚的。

第三,“义”。

伯夷、叔齐在商亡后,“耻食周粟”,抱节守志,以身殉道,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这就是儒家提倡的“义”。

第四,“孝”。

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孝”。

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

所以在伯夷、叔齐的行为中,我们能看到儒家的种种精神。

所以,最早赞扬两位的也正是孔子。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多次看到孔子的言论。

如第二段: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此)用.(因为)希.(稀少)。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句式:宾前)”孔子也赞扬他们“求仁得仁”。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准也是“仁”。

过渡: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点评中,不仅是赞扬他们的“仁”,还提到了“怨”,伯夷叔齐不记恨别人以往的丑恶行为,因而心中很少有怨意。

但太史公在最后却提出疑问“怨邪?非邪?”他们心中到底是怨恨还是不怨恨?他们会在怨恨什么呢?——善无善报这篇伯夷列传,说是在为二人列传,其实是通过二人行善却不得善报这种社会普遍现象,探讨因果报应的问题。

司马迁列举了很多这种有悖于传统认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例,最后说:“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甚至对天道也提出了质疑,问出了一个几乎所有文明都会遭遇的大问题,即人间有无正义、公正问题。

或.(有人)曰:“天道无亲.(偏私),常与.(帮助,亲附)善人。

”若.(像)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是)好学。

然回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屡空.(穷困),糟糠不厌.(同“餍”,饱),而卒.(终于)蚤.(早)夭。

天之.(取独)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正面例子)盗跖日.(每天,名作动)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这)遵何德哉?(反面例子)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表转折)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由远及近)余甚惑焉,傥.(同“倘”,假如)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如何解决自己在第五段中提出的那个天道不公问题?司马迁在第六段中通过连缀孔子语句的形式提出了他的思考,对第五段进行了呼应。

面对此种不公,善人应如何解消或超越呢?子曰:“道.(主张)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第一层:司马迁首先自问,也问君子善人:既然善无善报、恶无恶报,那大家是不是就可以去为非作歹了?答曰非也。

为何?因为孔夫子教诲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啊!君子有君子的处事之“道”,怎可与像盗跖或是那些“操行不轨,专犯忌讳”之人相较呢?尽管会遭遇不幸,但君子还是要依照自己的理想信念行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即使)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第二层:君子的志向也可以包括追求富贵的,但君子聚财,取之有道:如若可行,“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若不行,则“各从其志”、“从吾所好”,但求顺遂我心,从义而行,心安理得,何必“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就)见。

第三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行仁由义的行为和卓尔不群的丰姿还能赢得人格的尊严。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因此,君子怎么能看重那种虽能富贵却不义无德的行为呢(“岂以其重若彼”)?君子又怎么能看轻这种因固守仁义而遭困苦灾祸的行为呢(“其轻若此哉”)?呼吁君子在面对困境时,虽然无力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伯夷、叔齐的怨是因为什么?一些学者认为伯夷、叔齐是有怨的,因其没有得到善报。

不是的。

伯夷、叔齐确实是有怨的,然此怨是怨当时社会的是非不明、怨自己的生不逢时,怨神农、虞、夏那原始淳朴、禅让无争、乐天知命之道德理想时代的遥不可及,而非埋怨悔恨自己高节其身反无现实幸福的报偿。

但在第五段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到司马迁的观点:伯夷、叔齐这样的善人是应该得到好报的,他们没有得到好报就是社会的不公。

司马迁有一种“正直的人应受到正当回报的正义感”,1如果善无善报,恶无恶报,那么做好人的意义何在?社会正义如何实现?是否还有一种方式,让人觉得理性可以得到伸张、天理可以公正?于是,司马迁企图再转而寻找其他某种形式的人间福报以平衡这种德福不一的现实。

那么他就想到了让君子身后留名、使之不朽的方法。

“君子疾.(担心,恐惧)没世而名不称焉.(句末语气词)。

”贾子曰:“贪夫徇.(同“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性命)财,烈士徇名,夸者..(自大的人)死权,众庶冯.(同“凭”,依靠)生。

”唯有英烈之士为英名而死,或可流传千古而不朽。

1[日]今鹰真,《史记》中所表现的司马迁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命运观,《司马迁与<史记>》第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页。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更加)彰.(昭著,显著);颜渊虽笃.(专心)学,附骥尾...(比喻追随圣贤之后)而行益显。

但他们的美名要想得见于后世,必得圣人之称赞。

岩穴之士....(隐士),趋.(进取)舍.(退止)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称道),悲夫!闾巷之人,欲砥.(磨刀石,这里指培养锻炼)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同“乌”,怎么)能施.(延续,留传)于后世哉!岩穴之士本是非同寻常,尚有留名的艰难,至于那些“欲砥行立名”、品德高尚但地位低下的“闾巷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万世英名,那就更难了,他们若“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这是以反诘语句的形式突出强调了那些“闾巷之人”立名的艰难和司马迁对他们的悲概之情。

文章到此结束之时,司马迁不愿明说的弦外之音也展现了出来,那就是:欲效法孔子,做一名“青云之士”,“彰显”君子之名,以期以自己的文字给社会一个公正的赏罚,以自己的方式“替天行道”。

一个是主观解决之道,一个是客观解决之道;一个是通过内在的静守消解,一个是通过外在的主动化解。

司马迁在这一段中提出了他选取七十列传人物入传的品类标准:品德高尚但遭遇不公的地位低下之人,即“岩穴之士”或“闾巷之人”。

那么司马迁选择人物还有怎样的标准呢?夫.(句首发语词,无义)学者载籍..(指《诗》《书》..(书籍)极博.(广泛),犹考信于六艺《礼》《易》《乐》《春秋》六经)(句式:状后)。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感到羞耻,意动用法)之,逃隐。

及.(到了)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句末语气词)?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表推测)有许由冢.(坟墓)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这)伦.(类),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梗概,略)见,何哉?司马迁在本文的开段,表明了其写列传或《史记》时对史料的考证和鉴别标准:一是“考信于六艺”,二是“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因为庞杂的史料中,“六经”是先王施政要义的总结,而孔子的好学敏求为天下所共信。

这和文章开头第一段司马迁所提出的对史料的征信标准:“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形成了前后的应和,它们共同组成了司马迁立传人物的取舍标准,为以后其他列传的写作起到了发凡起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