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民俗文化
宜昌家乡的风俗

宜昌家乡的风俗宜昌家乡的风俗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这里仅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记述。
服饰民俗:民国初年,宜昌同全国各地一样,光头、平头、圆头,继而西式分头、大背头一一出现。
男人喜欢戴帽,帽寓“貌”意。
城里男子多着大襟长衫、便裤,以长袍马褂为礼服;服色不外青、白、蓝、灰四种。
鞋袜均为家庭自制,以布鞋、布袜为主。
女人发式较讲究。
小女孩梳冲天炮,未婚少女梳独辫、蓄刘海、系红绳;已婚女子挽发髻、插银簪(根据家境或玉或铜或骨)。
民初女子仍着清装,配以布裙或绣裙。
后来则流行大襟衣、旗袍。
青年妇女喜爱阴丹士林布。
童装的式样为对襟小褂、开裆裤、肚兜、抱裙、涎兜、幔巾,戴虎头帽,穿虎头鞋。
土家族传统服饰系以家织白布染成青灰布制作,男女都是大袖口、大裤脚。
男女均以包头帕为头饰,俗称“蛮头帕子”,宽尺余,长数尺乃至丈余不等。
解放初期仍以中式服装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又趋向多元。
尤其是发式,可以染、烫、剪、剃,染金发、黄发、红发。
梳爆炸式、嬉皮士,剃光头。
饮食民俗: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
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
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
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
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
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
宜昌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饼、顶顶糕、凉虾、磁瓦子、醪糟汤圆、醪糟鸡蛋、炸汤圆、炸萝卜饺子、炸花卷、馓子、蜘蛛蛋、卤鸭脖、卤鸭头、卤鸡蛋、棒棒鸡、炕土豆、炕红薯等。
饮茶、饮酒习俗:宜昌的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红茶等。
改革开放以来,又新推出如峡州碧峰、邓村绿茶、采花毛尖、萧氏茶、阮大妈茶、向师傅茶、虎狮龙芽、政存绿茶等新品牌名茶。
近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多,饮茶风气有所改变。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杨行正(市群艺馆)大约从两周之际起,包括宜昌地城在内的峡江地带就成为巴楚交错地段了。
所谓巴楚交错地段,就是巴人与楚人错居杂处、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流混融的地段。
它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从古到今一直以峡江地带为主干。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宜昌地域内的清江(古称夷水)是巴人起源和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而沮漳河流域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清江、沮漳,为长江出峡后紧挨着的两大支流,以长江为纽带相衔接。
周代以前,巴人、楚人各据一隅,两种文化属于彼此独立无涉的发展状况,巴国、楚国于立国之初也依然如此。
这两个民族在各自的国土上创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此时基本上还没有发生交汇和碰撞。
到了东周时代,春秋到战国中期,随着巴、楚两国开疆拓土,两国的境界尤其是楚国的境界迅速扩展以至互为接壤,成了真正的近邻。
巴为楚之西邻,楚为巴之东邻,就在这巴楚两国的交接之域便演出了一幕幕巴楚征战结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话剧。
巴文化、楚文化就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交汇激荡融合而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混融性区域文化即“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的面貌,最初是巴自为巴,楚自为楚,不见其文化之互动,这主要是秦汉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即原生形态的民族性文化;进而是巴中有楚,楚中有巴,彼此有互动而非杂交,这主要是魏晋以后的历史性兼地域性文化,即它已不完全是民族性文化的次生形态的文化;最后,发展至今,便呈现出粗看似为非巴非楚,细想实为亦巴亦楚,巴文化与楚文化在互动中杂交,其杂交的文化事象大量存在于民俗之中而绽开奇花,结出异果。
总而言之,巴楚文化,作为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界地区的人类学文化,是最能反映、体现、代表宜昌地域文化的面貌与特色的了。
根据现有资料,巴楚文化内涵,暂时可以说有如下六个要素。
其一,以虎钮镦于、巴楚兵器、巴楚编钟为主要标志的青铜冶铸工艺。
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四川涪陵小田溪所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不仅青铜钟15件,1件为巴式,14`件为楚式,是巴楚共存,而且钟架的建造亦如此,木质笋虚为楚钟所常见,青铜笋套以浮雕巴虎装饰,悬钟插销又以楚器常见类似饕餮形的云纹兽首为饰。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宜昌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哦!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里面写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宜昌这个地方。
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来宜昌,参加一种叫做"土家族打棍阵"的表演。
这是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里面有打曲棍球、舞蹈、杂技等精彩内容,场面相当热闹。
大家穿着土家族的盛装,配上鲜艳的面具,个个都英勇无畏的样子,跳起舞来可帅气了!除了土家族打棍阵,宜昌还有非常漂亮的蜡染,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哦。
首先要把棉布浸泡在蜡水里,然后用蜡笔在上面勾勒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接下来,要把布料浸泡在染料里,蜡画的部分就不会被染色。
最后,把蜡除去,就能看到绚丽多彩的图案了。
宜昌的蜡染作品,图案别具一格,色彩明快大方,非常漂亮!再说宜昌的竹编吧,竹编也是宜昌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品。
篮筐、茶盘、花篮等日常用品,都可以用竹子编制而成。
宜昌人对编制竹器十分讲究,他们能把看似简单的竹条,变成各种精巧别致的竹器。
有的作品上还镶嵌着贝壳、金属等装饰品,相当漂亮。
不但实用,而且还能当摆设欣赏。
我最喜欢的是宜昌的木版年画,色彩绚烂,构图生动有趣。
木版年画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年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画了生动的人物场景,有的画了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的画了漂亮的花鸟虫鱼。
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购买各种漂亮的年画,贴在门窗上,据说这样可以辟邪纳福哦。
宜昌的非遗实在太丰富多彩了,让我大开眼界。
我最想学习打曲棍球和蜡染制作。
等长大了,一定要带着家人朋友来欣赏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篇2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家里请教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他们给了我很多有趣的素材,我就把这些素材摘抄下来,作为写作文时的参考。
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

昌三峡文化的发展延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具有原质特 色的文
化意涵 为今天的艺术 设计积 累了丰 厚的 资源 ,这座 丰裕的 宝
藏, 向我们展现 出一个深广的文化延展空间。具有吉庆l 寓意 生、
性、 完整 性 、 饰性的宜 昌三峡民间艺术 作为一种 世代相传 的 装 文化行为方式 , 在生成与结构 、 稳定性与变 异性 、 传承性 与创造
代, 人们崇尚的是平和 、 重德 、 重传统 、 重主体的生活方式 , 对本 土文化的认可度有时远高于对外来文化 的认 同。传统文化 中的
精髓必将不断被发掘 , 自然的和谐 、 与 对人性的尊重 、 对物品文
化 内涵的追求 等传 统造物精 神必 将会通 过现代 工艺品 设计影 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宜 昌三峡浓郁的民族 风情 和民间文化 , 决定旅游工艺品开 发必须体现 “ 民族 ” 色。宜 昌是历 史文化名城 , 特 有着丰厚的文 化积淀和久远的历史渊源 。民族 、 民间 、 民俗文化和工艺 亟待挖 掘和光大 。 目前市场上 的竹木 工艺品系列 、 手编艺术等民族 民 间工艺 品已初步有 了市场 ,如 果能有组织地扩大生产规模 , 提 高艺术水平 , 将会使之在内容及 表现形式上更具民族特色 。 要走 出一条 “ 民族个性 ” 的道路 , 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 土
宜 昌三峡 旅游的特 色 , 是山水 , 一 二是 民族 , 三是文 化 , 因
此宜 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必须能够体现这 几个 方面的特色 , 才可
能真正刺激 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宜界 。 总之 , 进一步 深入设计开 发旅游 工艺品很 有必要 , 如何 将 其做大 、 做强 、 做精 、 做规 范是现 在的主要问题 。相信经 过各行 业共 同努 力 , 在不久的将来 , 有文化特征 、 具 时代 特征 、 艺术 特 征、 纪念特征和实用特征的优秀旅游工艺品将呈珊在游客面前。
宜昌的端午节传统民俗

宜昌的端午节传统民俗宜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宜昌的端午节期间,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宜昌的文化底蕴。
起源传统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死亡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在他的时代,他曾经劝导吴王不要向外侵略,但是却被诽谤,被放逐。
后来他听到自己的家乡被侵略了,于是选择投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牺牲,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龙舟赛在宜昌,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莫过于龙舟赛了。
龙舟赛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宜昌的龙舟赛有着广泛的参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赛前,船队们会对龙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和准备。
这些队伍通常有不同的颜色、造型和标志,代表着不同的社区或组织。
当比赛开始时,龙舟手们会全力以赴地划桨,争夺第一名。
包粽子在宜昌的端午节,包粽子同样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
作为端午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粽子在宜昌人的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包粽子的过程中,家家户户会准备不同的材料,包裹成各种风味的粽子,如咸肉粽、甜粽等等。
家人们在一起包粽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情感交流,还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舞狮子在宜昌的端午节期间,舞狮子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这项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舞狮子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平安顺遂。
舞狮子的节奏宏亮,表演者们穿着五彩缤纷的狮子服装,在音乐的引导下,以生动的舞蹈表演和狮子活动形态,展示其灵动和飞扬的形象,让人们沉浸在狮子的欢乐氛围中。
结语总的来说,宜昌的端午节传统民俗是非常有特色和魅力的,许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无论是龙舟比赛、包粽子还是舞狮子,这些传统民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国家和祖先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些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让这些美好的文化传统永远流传下去。
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0项)

●长阳吹打乐
长阳县民保中心
14
●兴山围鼓
兴山县文化馆
15
⊙杨林堂鼓
秭归县文化馆
16
★长阳山歌
长阳县民保中心
17
★远安呜音
远安县文化馆
18
★五峰打溜子
五峰县文化馆
传统舞蹈(3项)
19
★土家族撒叶儿嗬
★长阳县民保中心、●五峰县文化馆
20
●兴山地花鼓
兴山县文化馆
21
⊙秭归建东花鼓子
秭归县文化馆
传统戏剧(1项)
2
⊙当阳民间吹打乐
当阳市文化馆
3
⊙樟村坪巫音
宜昌市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舞蹈(1项)
4
⊙西陵莲响舞
宜昌市西陵区文化馆
传统戏剧(1项)
5
⊙兴山踩堂戏
兴山县文化馆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
6
⊙六个头“上大人”
宜昌市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美术(1项)
7
⊙长阳民间绘画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
传统技艺(6项)
8
⊙长盛川湖北青砖茶
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
9
⊙枝江酒酿造技艺
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10
⊙栾师傅手工制茶技艺
宜昌市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
⊙宜红茶制作技艺
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2
⊙棕编技艺
宜昌市伍家岗区文化馆
13
⊙九畹丝绵茶制作技艺
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医药(2项)
22
●远安花鼓戏
远安县文化馆
曲艺(2项)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首先,宜昌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宜昌的美食以脍鲁为主,以渝菜、川菜、湖
北菜为辅。
这里有许多美食值得一试,比如宜昌米酒、焦圈、豆皮、四季豆腐皮、竹荪烧
鹌鹑、烂牛肉等等。
宜昌人民不仅讲究吃,而且注重吃的礼仪,尤其是在节日和重大场合,宴席上,主人席坐东,客人席坐西,宴席开始前,主人要向来宾敬酒、敬茶,并对来宾表
示热烈欢迎。
其次,宜昌的节日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
阳节等。
在春节期间,宜昌的乡村会举办大型的庙会,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游玩观赏传统
的文化表演,品尝各种地方特色美食。
而在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祈
福平安健康。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夜。
在重阳节,
人们会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喝菊花酒,以示庆贺长寿。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民俗
风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故乡情怀。
另外,宜昌的婚丧嫁娶等风俗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传统。
宜昌人喜欢结婚时选定良辰吉日,
举行隆重的婚礼。
在婚礼上,会穿着盛装,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包括迎亲、拜堂、举行
宴席等,以示喜庆。
至于丧葬习俗,宜昌人讲究尊重生命、尊重逝者,会举办隆重的丧葬
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
总的来说,宜昌的风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
到古老的习俗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的独特魅力。
希望各位有机会可以来宜昌亲身感
受一下这里的风俗文化,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宜昌民俗文化

宜昌民俗文化。
人生礼俗
心有宁兮
民俗,从广义上说,是指民众的风俗习惯。
“风者,气也;俗者,习也”,“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
风有厚薄,俗有淳浇。
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
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刘昼《刘子新论·风俗章》)。
总而言之,民俗是指由人类创造、使用、传承的全民文化,它是国情的重要构成部分。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水道东连荆汉,西通巴蜀;陆路南接三湘,北往襄阳。
本是著名的商埠,所辖的5县(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市(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5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又分布于鄂渝交界的长江两岸,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余人,为汉族和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
因此宜昌民俗不仅具有浓厚的楚、巴遗风和汉、土色彩,还具有强烈的多元性和流变性。
尤其是解放以后,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政治运动、自然环境等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加以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有了许多变革和变化。
这个春天,与你温暖相伴WARM WITH YOU THIS SPRINGT
点击此处输入更多大白的信息
Add your text he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民俗文化。
人生礼俗(2010-02-05 21:42:23)转载标签:杂谈心有宁兮民俗,从广义上说,是指民众的风俗习惯。
“风者,气也;俗者,习也”,“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
风有厚薄,俗有淳浇。
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
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 (刘昼《刘子新论·风俗章》)。
总而言之,民俗是指由人类创造、使用、传承的全民文化,它是国情的重要构成部分。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水道东连荆汉,西通巴蜀;陆路南接三湘,北往襄阳。
本是著名的商埠,所辖的5县(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市(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5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又分布于鄂渝交界的长江两岸,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余人,为汉族和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
因此宜昌民俗不仅具有浓厚的楚、巴遗风和汉、土色彩,还具有强烈的多元性和流变性。
尤其是解放以后,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政治运动、自然环境等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加以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有了许多变革和变化。
一、人生礼俗人从呱呱坠地到颐养天年,要经历几个成长和生活的关键阶段。
在这几个阶段,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便昭示亲属和社会。
这些仪式,都有一套特定的礼仪,习惯通称人生礼俗。
它是民间礼仪习俗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至少有四大礼仪:婚嫁礼、诞生礼、生日礼、丧葬礼。
简称婚、生、寿、丧。
这四大礼仪被看做是人生的四件大喜事,举行每项礼仪都隆重;其中又以婚嫁礼和丧葬礼尤为复杂和讲究。
婚嫁礼婚嫁礼是最热闹、喜庆、隆重和多变的。
因为婚姻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使家族繁衍。
宜昌同各地一样,在解放以前,婚姻的大权完全掌握在男女双方的父母手中,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上至王公显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依例举行,决不马虎。
一般均要经过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生日、合八字)、纳吉(送订婚彩礼)、纳征(送聘礼)、请期(认定结婚日期)、迎亲(举行婚礼)等“六礼”;这是我国自周代以来就确立的婚姻礼仪程序,只是各地及具体族户人家在具体操办中其形式各有增减而已。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宜昌婚嫁礼仪所保存的古俗较为完备、复杂。
宜昌将“迎亲”叫“娶新姑娘”。
宜昌自古以来其礼仪就有:迎亲、接亲、伴郎(陪十兄弟)、伴娘(陪十姊妹)、吹亲、哭嫁、送亲、回煞、摆下马宴、迎轿、摆阵、合席、吃合酒、开席、升花、迎菜、敬福酒、给利是钱、谢席、接纳、拜天地、揭盖头、闹洞房、抢床、交鈅匙、圆房、亮红、传菜、喝茶、拜姑娘、见大小、回门、吃回门酒、谢媒、省亲、住满月等繁复程序。
这其中固然不免有封建、显摆等旧俗,但也有符合现代卫生和优生等合理要求的部分。
例如:汉族女子在出嫁前开脸(即用线拔除脸上的汗毛)、同姓不纳婚,婚嫁出五服(即同血缘不通婚);迎亲日忌见红(即新娘子来例假)等。
在宜昌的土家族迎亲中,其送情郎西兰卡普、陪十姐妹、哭嫁、背亲、抢床等民俗流传至今,成为婚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宜昌的文艺工作者将这一“原生态民俗”搬上舞台剧《土里巴人》,使创作和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
解放后,宜昌封建包办婚姻的陋习被彻底废除。
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虽然还有许多民众,尤其是山区民众仍盛行传统式婚礼,但大多婚嫁的礼仪比以往简单多了;有的连名称也悄然改为“结婚庆典”或者“婚庆” 了。
为了使婚庆浪漫、幽默风趣,礼仪中增添了当事人介绍恋爱经过、单位领导证婚等过去不曾有的程序;喝交杯酒、甚至当众拥抱、接吻等过去忌讳的场景也视为开放的标志和嬉闹的乐趣。
诚然,宜昌还有以西式婚礼在教堂举行的。
诞生礼生儿育女是人生的又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家族的兴旺延续,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在旧中国,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需要大量劳力,战乱频繁也亟需军队生源。
故添丁进口被摆到显赫位置。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强调此意,成为婚生的一大戒律。
宜昌民间,长期存在生殖器崇拜和求子拜佛等宗教信仰以及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时至今日,或多或少仍有孑遗。
在宜昌,诞生礼实际从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了。
有的乡村还流行催生礼,亲戚朋友得知将要临盆的消息以后,早早地就送来小孩所用的衣服、被褥以及产妇所需的米、面、鸡、蛋等滋补物品。
小孩出生的当天,要鸣放鞭炮,要给亲友把信、报喜、送红蛋;这习俗流传至今也屡屡可见。
为了表示对小孩的重视,还依次为小孩举行洗三(即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用艾蒿熬水给孩子洗澡以辟邪求吉) 、洗九、送祝米、排八字、取名、记庚帖、做满月、剃胎头、做百日、出窝、抓周等礼仪活动。
做百日时,一般要置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如今妇女生育多在医院,小孩出生即沐浴或游泳,洗三、洗九等旧俗早已废弃。
对小孩的关注,最重要的是成年礼。
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十八岁行加笄礼,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宣布其所取的字号,并祝贺他们告别少年,步入成年。
小孩直到举行了成年礼,才能独立参加社交活动,为家族和社会所接纳。
有的地方,不单独举行成年礼,而以结婚标志进入成年。
解放以后,诞生礼已经渐渐地不太时兴了。
但为小孩做满月或做百天在民间还仍然较盛行。
青年男女都不再取字号,仅极少数喜爱书画或诗词的学人用用而已。
上世纪90年代,宜昌各中学在教育部的通知下又开始推行集体成人仪式。
生日礼生日礼是指过生日的礼仪,又称“做生” 、“做寿” 。
宜昌的旧俗是中青年一般不得做寿,要过了四十岁才做,这与现在青年人重视过生日大相径庭。
解放以前,过生日一般不仅重视的是老者,而且看重整十的年头,并沿袭“男做虚,女做实”的惯例。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六十周岁,因为刚好满一轮干支纪年的轮回,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同时,花甲又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逢此寿诞,几乎人人都要宴请宾客的,以寄托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尚有几个特别的年龄,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岁分别被称为“喜寿”、“米寿”、“白寿”,一般也会特别庆贺的,家庭中的晚辈要向老者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类的祝词。
过生一般在家庭置办,偶尔也有到餐馆备酒宴的,称为“吃寿面”。
如今新潮流行,西风东来,有青年人已用唱《生日快乐》歌曲、吹蜡烛、吃“生日蛋糕”取代;更有以送鲜花、贺卡、巧克力或发电子邮件祝贺的。
在宜昌,寿诞中也有特别禁忌的。
例如“男不做三,女不做四” ,即男人不做三十岁,女人不做四十岁的生日;还有就是三十六岁、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被视为年龄中的几道“坎”。
民间向有“人人有个三十六,不是祸来就是福”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 的说法。
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其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
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
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了,所以都很忌讳。
至于三十六岁的说法,则与本命年禁忌有关。
如今,在这几个忌年也流行做生了,为的是避凶趋吉,以求顺利度过这几道年龄的关口。
所谓本命年禁忌,近年大有流行的趋势。
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
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
这样依次推出,人的本命年分别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
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
“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
每到本命年时,汉族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系红绳、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消灾免祸。
这种习俗现在又流行起来,每逢春节前后,红绳、红文胸、红裤衩、红袜子特别俏销。
丧葬礼丧葬礼是人死以后的礼仪。
这项礼仪更严肃庄重、繁琐而多禁忌,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往往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
人们通常还把这种丧葬礼作为标准来衡量家人是否对长辈“尽孝” 。
宜昌的汉族流行土葬或者火葬,而土、苗族则有悬棺葬的习俗。
解放以前,再穷的家庭遇到丧事也是要举行丧葬礼的。
除了夭亡的未成年人丧葬形式较简单以外,年过六十花甲或者七十岁以上老者的丧礼,都被作为“白”喜事来办,其隆重甚至不亚于年轻人的婚礼。
在农村,人刚断气时,兴放鞭和烧落气纸,家人要向亲属报丧,亲朋好友必须在三天内前去吊唁,否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
第三天以后,要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
有钱的人家请道士做斋超度死者。
子女要披麻戴孝,亲属要吊孝或送挽联、挽幛。
做道场的斋有大、中、小,分别叫做满城斋、丰城斋或一夜斋。
更为隆重的,则根据佛教祭祀进行七七四十九天。
送葬途中,要为死者撒钱纸买路,下葬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定山向。
由于佛教的影响,民间还流行做头七、做三七、做五七。
所谓“五七” ,就是在三十五天内要为死者守灵、叫饭,每天吃饭前要先为死者供奉斋饭;三十五天内点长明灯,不得熄灭,又称“烧五七”。
有的地方还流行百日忌辰。
一般一年之后为死者固坟,并在清明前立碑。
三年内的大年三十晚上,必须为新亡人烧纸钱、送祭食、点长明灯,以免死者成为孤魂野鬼。
这其中虽然不免有迷信色彩,但也深刻表达了亲人对死者的缅怀悼念之情。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提倡火葬,旧日许多丧葬习俗已经不适兴了。
人死之后,一般只在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送花圈或者挽幛表示悼念。
有的家庭还根据亡人的遗嘱实行树葬或抛洒骨灰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作为巴、楚故地,至今仍然遗存巴、楚古风。
表现在丧葬上,就是汉族的哭丧和土家族的跳丧。
所谓哭丧,就是守灵人在三更半夜以唱歌或诉说的形式,诉说亡灵生前的经历和遗嘱的哀痛,其声凄厉哀婉,令人动容,如今仍在乡村流行。
秭归县在端午节为屈原招魂的仪式,也是用挽歌哀唱,既具有浓郁的楚风,也寄托了屈乡人民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值得注意的是,招魂仪式不仅用于亡魂,在宜昌也用于活人的。
先民们认为人生病或受惊吓,会魂飞魄散,必须请巫师或神婆驱鬼招魂才得安生。
相传屈原汨罗投江,神鱼负尸回乡,屈乡人民念其忠心,遂以红棺葬之,此后便相沿成习,至今秭归民众都流行红棺葬。
长阳清江一带的土家族,家里死了老人,就在灵柩前击大鼓叫歌,众人则通宵达旦,踏歌起舞。
这是一种大众都可以参加的祭祀性活动,汉族叫跳丧,土家人则称“撒叶儿嗬” ,俗谚有“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
跳丧时歌舞相伴,即兴动作,以送别亡人,安慰生者。
根据跳丧改编的撒叶儿嗬舞蹈,如今已成为流行的全民健身舞蹈。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要为亡人祭奠,上坟、插青、烧纸、修坟茔。
宜昌清明上坟还遗存有“赶堆子”的古风,淳朴至极。
每年的鬼节和死者的忌日、寿诞日也要为死者祭奠。
特别讲究礼性的人家,每年的元宵节也兴祭祀;不论亲人亡故多少年(即三年以上的),依然为死者举行吊唁。
俗话说“埋葬死者是给活人看的” 。
这些充分反映了宜昌自古以来民间流行“厚葬”的风气和讲究礼仪的淳朴楚俗,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之说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