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论述题

合集下载

《闽台区域文化》形考

《闽台区域文化》形考

闽台区域文化(论述题请自主作答,发现相互抄袭或从网上抄袭者记0分,答案仅供参考,请修改后上传,切勿原样照搬)论述题C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开始,便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式,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

很快便得到礼部的赞同。

设立保障名额大大鼓励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也使闽台之间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

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

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归故里。

从闽台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

数百年来,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

台湾的居民大多是早先福建移民的后裔,与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不少人甚至还具有同族、同宗、同姓等关系,两地士子同在一个乡试考场应试,语言、生活习俗几乎没什么两样。

若没有这些因素,多数冒籍者便不可能成功。

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

D台湾民间信仰的分灵、进香与巡游,体现了闽台文化的根与叶、源与流的密切关系。

早期移民入台时,对乡土神灵的信仰,不仅使之在精神得到依托,还巩固了移民群体的地缘关系。

他们将祖地的乡土神灵如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神像或香火袋作为护身符以祈求保护,逐渐在台湾建立福建诸神的开基庙,再从中分灵到台湾各地,形成福建主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关系网络,台湾庙宇分灵如同中国家族祭祀中的分灶火,除长子继承父亲的老灶外,其余诸子只从旧灶中取一些炭火放进自己家中的新灶,表示薪传不绝。

经过分灵程序,确立分庙与主庙之间存在类似父子的关系。

在大陆沿海普遍信奉的莆田籍妈祖被移民视为航海保护神,移民渡海来台湾的时候携带妈祖神像和神位,以求渡海平安,抵台后完全仿造大陆神庙样式在台建造妈祖庙,1983年台湾省的妈祖庙有515座,香火之旺盛在台湾众多的神灵中独占鳌头。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一参考答案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一参考答案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一参考答案主观题共17题〔总分值100分〕一、名词解释〔共题,每题5分〕BD第1题(已答). 布袋戏【参考答案】布袋戏或称掌中戏。

福建掌中戏,产生在泉州一带,有三百年历史,19世纪中叶以后,漳、泉、潮掌艺名师辈出,随移民传入台湾,先有泉州调的,后有潮州调的。

都属南管系统善于文戏,多节义和爱情故事,台湾目前分南管、北管和潮调三种布袋戏。

CH第2题(未答). 出海大傩【参考答案】傩是古时驱除疫鬼的仪式,有天子傩和乡人傩之分。

乡人傩在民间举行。

在福建和台湾瘟疫比拟流行,对人民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为驱疫保平安,沿袭古傩的某些形式,称之为出海大傩。

在送瘟神疫鬼时,由20多人组成舟歌队,一人打鼓并领唱,其余人以号子伴唱,演唱者手持纸糊的船浆,边唱边作划船的样子。

演唱内容均为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故事,配合舞蹈队表演,寓意以英灵来威慑瘟神疫鬼。

DB第16题(已答). 大坌坑文化【参考答案】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局部,及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FB第5题(已答). 凤鼻头文化【参考答案】大坌坑文化完毕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及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年。

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闽台经济论述题(老师提供的答案)五篇

闽台经济论述题(老师提供的答案)五篇

闽台经济论述题(老师提供的答案)五篇第一篇:闽台经济论述题(老师提供的答案)试述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义。

参考答案或提示:我们海峡两岸来自于一个祖先,两岸文化同流同源,今日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尤其是中华文化将两岸人民的感情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岸经济的整合与文化的交流,从中华民族的立场看,说明两岸是个生命共同体,是一种互生、互赖、互惠、互信的关系,政治的对立是暂时的,文化脐带的连结是永久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

台湾八成居民祖籍地在福建。

一个全面繁荣的“老家”,千千万万过着小康生活的亲属,会让台湾同胞有更多宽慰、更多骄傲、更多向往。

海峡西岸的全面繁荣,减少两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差,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当前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闽台的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合作将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

如果闽台经济的合作能够出现某种突破,它有可能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意义:1、有利于闽台经济互补互利、共同发展。

据统计,从1981年至2004年1月,福建省合同利用台资金额已超过140亿美元,实际到资过百亿美元,对台贸易310多亿美元。

台湾成为福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台商投资结构也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出现了行业性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2、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能够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通出闽通道。

福建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面与台湾一水相连,有利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接,形成互动发展,拓展成为大华南经济圈。

闽台区域文化模拟试题

闽台区域文化模拟试题

《闽台区域文化》知识点及模拟试题(开)长泰电大:杨义文老师《闽台区域文化》知识点第一章闽台历史渊源了解:1、闽台地缘、人缘的密切关系。

2、古代闽台关系的发展过程。

理解:1、近代闽台共同经历的历史变迁。

第二章闽台文化了解1、文化内涵与闽台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理解:1、台湾文化特征与形成原因。

2、闽南文化特征与形成原因。

3、比较台湾人与闽南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异同点。

拓展:1、剖析台湾人的心理特征。

第三章闽台宗教了解:1、闽台宗教交流的现状和模式。

理解1、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2、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3、闽台宗教交往的作用拓展:1、把握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四章闽台民俗了解:1、闽台民俗的名称与形式。

理解:1、闽台民俗对闽台两地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影响。

拓展:1、比较闽台民俗的异同。

2、从闽台民俗中认识闽台文化的亲缘性。

第五章闽台民间信仰与禁忌了解:1、闽台民间信仰形成过程与形式。

2、闽台民间禁忌的形式。

理解:1、闽台民间信仰与禁忌对闽台两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拓展:1、闽台民间信仰和禁忌对闽台人意识行为的共同影响。

第六章闽台文学了解:1、闽台文学产生的历史渊源。

2、闽台文学创作题材交融、作家往来的情况。

理解:1、闽台诗钟的概念,形成过程。

2、诗钟竞咏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第七章闽台艺术了解:1、闽台音乐的形式、类型与特征。

2、闽台舞蹈的形式、类型与特征。

理解:1、闽台戏曲繁荣的原因。

2、闽台戏曲主要剧种的特色。

拓展:1、闽台戏曲对闽台两地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2、闽台戏曲在沟通闽台两地人民情感中的特殊作用。

第八章闽台民间文学了解:1、闽台民间文学的内容。

理解:1、闽台民间谚语的特征和类型。

2、闽台民间歌谣的特征与类型。

3、闽台民间故事的特征与类型。

拓展:1、概括闽台民间文学对闽台人生活的影响作用。

第九章闽台建筑理解1、闽台民居共同点。

2、闽台寺庙建筑的风格及相互影响。

拓展:1、从闽台民居风格中分析闽台人共同的审美意识。

闽文化-论述题-小抄-中央电大专科2011.12

闽文化-论述题-小抄-中央电大专科2011.12

→答:道教在福建的久盛不衰,对福建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表现:①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史料和道家经文典籍。

②道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渗透,还繁衍了许多道教有关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福建民间文学的宝库。

③福建有许多道教或与道教有关的歌谣。

④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乡土味,它从福建民间音乐和戏曲中汲取营养,又给福建民间音乐以多方面的影响。

⑤福建道教舞蹈极有特点。

⑥道教在福建的普及,促使闽地出现了一大批经宣传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一些已成为全面的宗教艺术珍品。

⑦福建道教对福建民俗也有很大影响。

答: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①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和中原古剧,被称为“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

特别是莆仙戏、梨园戏在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脚色行当等方面都与南戏关系密切。

梨园戏不仅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剧目,在音乐和演奏上也都保留了唐代古乐的结构特点和演奏遗风。

②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汲取营养丰富。

福建戏曲所以难以明显区别外来剧种、本地剧种则因为它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各种艺术、各种剧种互相融汇的结果。

如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曲文即以泉州方言杂潮语写成的。

③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这是福建的封闭所致。

如过去许多戏剧史家们认为。

“四平腔”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已以绝灭。

④赴东南亚演出频繁。

剧种为高甲戏、闽西汉剧、莆仙戏、戏园戏,闽剧、芗剧等。

赴外演出时间之久,戏班次数之多、剧种之多,为全国地方戏中所不多见。

⑤演出习俗繁多。

福建各剧种演出习俗之多、之细、之繁,实为罕见。

开演前、演出中、演出后各剧种都有一种详尽种序。

总之,福建戏曲以其独到的表演艺术而令人赞叹。

→答案在《闽文化概论》P138——150页1、福建佛教自唐五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至近代持久不衰。

2、福建许多著名高僧,或开宗立派,或持一家之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外省高僧与福建关系密切,他们或云游福建,或长期驻锡弘法于福建,有的成为开山祖师,有的使寺庙兴盛,大大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兴盛和发展。

闽台文化论述题

闽台文化论述题

一、论述题(共 4 题,每题10 分)1、概括闽台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其差异,谈谈你的体会。

答:闽台自然条件优势:1、山岭众多,“东南山国” 海拔200 米以上山地丘陵地约占85%,主要有两列山脉:武夷山脉,戴云山脉。

挡住北方寒流,无严寒,霜雪少。

2、海岸绵长,,“闽海雄风” 。

海岸线三千多公里,全国第二,“弯” 125个天良港湾。

3、江河纵横,“闽水泱泱” 在12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 个水系,663条河流,河网密度大,“粗壮”,流量大。

差异:1、黄河流域面积十二倍闽江,流量仅闽江的五分之四。

2、台湾:面积: 本岛约 3.6 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4 个岛屿。

台湾岛北通东海,南接南海,亚太地区海、空运交通要道。

地形地貌丰富: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热带、亚热带、温带。

山高坡陡,东西狭而南北长,全岛三分之二的高山林地,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山脉纵贯南北。

河道源短流急,快速流入海洋。

体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深刻感受到闽台自然环境的优势,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生态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奇特多样,植被覆盖率及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最佳的旅居地。

2、文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文化定义的理解。

答: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

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文化定义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2019福建电大7864地域文化闽台文化part2

2019福建电大7864地域文化闽台文化part2

一、论述题(共3题,每题10分)第1题. 为什么台湾民俗那么丰富,如果你去台湾,对哪些风俗感兴趣?为什么?参考答案或提示:一、台湾民俗丰富多彩的原因是:一是大陆民俗活动的翻版和复制,台湾的移民都是从大陆去的,大陆有多少民俗活动,台湾就有多少民俗活动,有的还在传承中不断完善。

二是于无奈之中求平安的思想极为普遍,台湾先民在开拓台湾时,由于条件险恶,有些困难难以预测,有些事情更无法把握,只好求助于神灵及祖先保佑,于是大大地推动了各种民俗活动。

三是心灵慰藉的要求,先民们经过艰苦创业,苦尽甘来,手上有了些钱,他们认为是神灵或祖先护佑,拜了之后心灵才会感到平安。

四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居民开始并不熟热衷介入民俗活动,但别人都加入了,你不加入,万一家中出了事,会被认为是神灵怪罪,也就跟着介入了。

五是不愿浮人好意,特别是一些要收费的民俗活动,左邻右舍都参加了,同事朋友也热衷于此,别人来约,往往不愿拂人好意也就参加了。

六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特别一些地方举办的各种节,有借此推销本地特产、扩大本地知名度的意义,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通过学习闽台民俗文化,对台湾的布袋戏、春节、元宵节、台南的“蜂炮”等风俗产生较大兴趣。

之所以喜欢台湾这些民俗,1、感觉像春节走亲访友拜年的风俗,有利于促进亲朋好友的感觉,增进之间的友谊,更加体现中国人一家人的情感,2、其他相关节日风俗,相当部分都很多古老的娱乐项目,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有力身体健康,同时也陶冶我们的情操,有效把中国的文化元素与我们的生活传承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完善和弘扬,3、我个人觉得台湾的风俗更具人文色彩,把人的现实中无法满足或者存在的隐患给予神灵或者子虚乌有的东西,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慰藉,更好在现实社会中工作,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启迪我们心中要有信仰,风俗就是信仰的现实化,他是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这是我对台湾风俗兴趣的原因所在。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2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2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22(第4—6章)一、名词解释1、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

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

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

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

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

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2、婚嫁六礼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

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3、放王船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4、诗钟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

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二、简答1、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或tabu的译音)。

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题(共4题,每题10分)1、概括闽台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其差异,谈谈你的体会。

答:闽台自然条件优势:1、山岭众多,“东南山国”海拔200米以上山地丘陵地约占85%,主要有两列山脉:武夷山脉,戴云山脉。

挡住北方寒流,无严寒,霜雪少。

2、海岸绵长,,“闽海雄风”。

海岸线三千多公里,全国第二,“弯”125个天良港湾。

3、江河纵横,“闽水泱泱”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河网密度大,“粗壮”,流量大。

差异:1、黄河流域面积十二倍闽江,流量仅闽江的五分之四。

2、台湾:面积:本岛约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4个岛屿。

台湾岛北通东海,南接南海,亚太地区海、空运交通要道。

地形地貌丰富: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热带、亚热带、温带。

山高坡陡,东西狭而南北长,全岛三分之二的高山林地,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山脉纵贯南北。

河道源短流急,快速流入海洋。

体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深刻感受到闽台自然环境的优势,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生态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奇特多样,植被覆盖率及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最佳的旅居地。

2、文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文化定义的理解。

答: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

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文化定义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主要有精神要素、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及物质产品五大要素。

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是后天习得的,是共有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并且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3、请概述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与影响。

答:特点:1、时间早,人数多,代表性广。

2、交流形式多样。

3、以朝拜进香为内容的宗教交流与学术研讨会。

4、交流呈不平衡性。

5、闽南语交流让台湾信徒亲上加亲。

影响: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4、促进了福建宗教界的公益事业。

5、激发了台湾同胞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6、提升了宗教文化的品质,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传承。

7、影响大,接触广,层次高。

4、请你结合当前形势分析闽台宗教交往的作用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答:作用: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4、促进了福建宗教界的公益事业。

5、激发了台湾同胞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6、提升了宗教文化的品质,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传承。

7、影响大,接触广,层次高。

应注意的若干问题: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5、为什么台湾民俗那么丰富,如果你去台湾,对哪些风俗感兴趣?为什么?答:一、台湾民俗丰富多彩的原因是:一是大陆民俗活动的翻版和复制,台湾的移民都是从大陆去的,大陆有多少民俗活动,台湾就有多少民俗活动,有的还在传承中不断完善。

二是于无奈之中求平安的思想极为普遍,台湾先民在开拓台湾时,由于条件险恶,有些困难难以预测,有些事情更无法把握,只好求助于神灵及祖先保佑,于是大大地推动了各种民俗活动。

三是心灵慰藉的要求,先民们经过艰苦创业,苦尽甘来,手上有了些钱,他们认为是神灵或祖先护佑,拜了之后心灵才会感到平安。

四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居民开始并不熟热衷介入民俗活动,但别人都加入了,你不加入,万一家中出了事,会被认为是神灵怪罪,也就跟着介入了。

五是不愿浮人好意,特别是一些要收费的民俗活动,左邻右舍都参加了,同事朋友也热衷于此,别人来约,往往不愿拂人好意也就参加了。

六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特别一些地方举办的各种节,有借此推销本地特产、扩大本地知名度的意义,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通过学习闽台民俗文化,对台湾的布袋戏、春节、元宵节、台南的“蜂炮”等风俗产生较大兴趣。

之所以喜欢台湾这些民俗,1、感觉像春节走亲访友拜年的风俗,有利于促进亲朋好友的感觉,增进之间的友谊,更加体现中国人一家人的情感,2、其他相关节日风俗,相当部分都很多古老的娱乐项目,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有力身体健康,同时也陶冶我们的情操,有效把中国的文化元素与我们的生活传承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完善和弘扬,3、我个人觉得台湾的风俗更具人文色彩,把人的现实中无法满足或者存在的隐患给予神灵或者子虚乌有的东西,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慰藉,更好在现实社会中工作,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启迪我们心中要有信仰,风俗就是信仰的现实化,他是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这是我对台湾风俗兴趣的原因所在。

6、诗钟竞咏是怎样产生的?你认为对现代娱乐活动是否有参考价值?答: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1、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2、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3、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竞咏对现代娱乐活动具有较大参考价值:1、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2、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3、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4、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

7、列出你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你认为哪些传统美食可以传承和发展?(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答案)答:闽台美食习俗是中华饮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元素,通过个人的探究,目前我就有所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其中包括传统的习俗主食、肉食、蔬果、器用、好酒、嗜烟、饮宴、嚼槟榔、调味、食人等最具台湾原住民的饮食风俗,但是台湾的饮食风俗也有很多是从大陆移植过来的其中淮、粤、川、鲁这四大菜系在台湾得到发展和完善,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

我认为大部分从大陆饮食风俗和台湾相结合的,形成一种特有的饮食风俗,备受当今人们喜爱的,是可以长期的发展,同时那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够带动两个民生建设,丰富我们饮食文化的习俗,我们要取之精华,继续发扬光大,推动闽台美食习俗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8、福建书院有什么特色,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参考《闽台文化探略》)答:福建书院始建于唐,延续到清末。

1、元代前以民办为主,元代开始官府逐渐加强对书院的控制。

2、明代中叶后,以官办为主,逐步取代实际已趋衰亡的儒学,纳入官学系统,民办书院始终绵延不断。

3、明代以前以讲学为主,是宋、明理学家讲学授徒、宣传学术思想和实践他们教育主张的场所。

4、清代,除一部分仍保持教学与切磋学术的传统外,多数成为科举的附庸,以学习八股文写作以应科举为主课。

5、有相当数量与书院性质相似而规模较小的私学和以个人读书为主或数人相聚读书,互为师友,或兼讲学授徒的书堂、书室。

它们互相补充、促进,在官学以外形成另一更具活力的教育组织形式。

6、福建书院的兴起与教育发展是同步的,其在福建教育史和中国书院史的地位不可小觑。

福建书院的发展历程总体上与全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福建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福建书院又有个性化的一面,而且,福建区域内各地书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互有差异。

启发:政府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风尚。

千方百计吸引和留住优秀师资人才。

对于家族式教育的重视应予保护。

兴建各种学校,开放图书馆或网络、书籍经典共享。

"9、为什么台湾对风水的要求严格?答:1、在两千年的政治控制下,一脉相传,宰制了民族性格的形成积累。

而两千年生活出来的民族性格,也相濡相习,成为常识,回过头去持续强化并支撑风水的宰制。

2、'即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共同特征,又有具有地域差异的文化特色。

台湾近现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大陆有着较大区别,台湾地区对于传统风水学的保留保留与延续较为完整,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根深蒂固。

3、儒学“开化”台湾,台湾人信仰叶与根的关系,深信风水影响着自身的健康、财运、利益等。

4、台湾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台湾地区各种风水电视节目盛行,风水大师多,处处皆有风水相关的信息。

10、请概括闽台戏曲繁荣的原因。

答:闽台地方戏曲的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宗教祭祀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闽台宗教极为发达,庙宇林立,神灵众多,祭祀频繁。

老百姓为祈求神灵赐福,不但要虔诚膜拜,贡献丰盛的祭品,还要“演戏酬神”。

早在南宋,这一传统就已形成。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着名的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就发布过《喻俗文》:“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聚敛财物,装弄傀儡。

”到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的学生陈淳针对漳州城乡百戏盛行的情况,上书官府,要求“严禁止绝。

”不但在漳州,而且在福州、泉州、莆田,演戏酬神,也蔚然成风,热闹非凡。

明清以来,这种演戏酬神的风气更盛。

岁时节庆,如元宵、中秋等节日;神诞纪念日,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三月二十二的妈祖诞辰、七月八月做“普度”;祭祖和结婚要演戏,还可以理解,而办丧事也要演戏,频繁的祭祀活动需要演戏,促使剧种发展,戏班剧增,使闽台的戏曲十分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