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 时间的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教案:《时间的计算》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时、分、秒,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实际计算的能力,包括加减乘除运算。
3.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4. 实际问题解决教学重点:1.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教学难点:1. 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教学准备:1.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2.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时间知识,如时钟的认读、时间的表达等。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时间是如何计算的么?”引起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思考。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实例,讲解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3. 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时间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际应用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总结。
2. 强调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时间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认识时、分、秒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时间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时间单位:时、分、秒2. 时间计算:加减法、乘除法3. 实际应用:制定时间表、计时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 难点:灵活运用时间单位进行复杂的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时间计算。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时间计算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面积单位,为新课学习时间单位做铺垫。
2. 讲解时间单位:介绍时、分、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等。
3. 演示时间计算:用直观的方式展示时间单位的加减法、乘除法计算,如已知某节课时长为40分钟,求下一节课开始的时间。
4. 实践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时间计算练习,如制定一份课程表。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准确性、速度和灵活性。
3. 收集学生制定的课程表和计时活动报告,评价其应用时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时间单位换算表2. 计时工具(如沙漏、电子钟)3. 课程表模板4. 计时活动场景图5. 练习题和答案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认识时间单位,学习时间单位的换算2. 第3-4课时:学习时间加减法计算3. 第5-6课时:学习时间乘除法计算4. 第7-8课时:应用时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计算家庭作业的时间,并制定一份合理的作业时间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P6~8练习一。
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三、课堂小结:你现在会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时间的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优秀教案第【2】篇〗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谈话:小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每个星期天你都是怎么安排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师: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和大家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多媒体显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学会计算时间,如换算时间、推算时间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养成守时、合理规划时间的好习惯。
第一章:认识时间单位1.1 教学内容:1. 学习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2.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1.2 教学活动:1. 观看时间单位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时间单位。
2. 进行时间单位换算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的掌握。
第二章:学习时间的读写2.1 教学内容:1. 学习小时的读写方法:上午、下午、晚上。
2. 学习分钟的读写方法:00-59。
2.2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时间,如闹钟、电视、手机等,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读写方法。
2. 进行时间读写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章:学习时间的计算3.1 教学内容:1. 学习时间的加减法计算。
2. 学习时间的推算,如已知开始时间和经过时间,求结束时间等。
3.2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四章:学习时间管理4.1 教学内容:1. 学习制定时间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4.2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制定时间计划。
2. 进行时间管理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教学内容:1. 进行时间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的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2 教学活动:1. 设计时间相关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时间主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第六章:学习定时器的使用6.1 教学内容:1. 学习定时器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的意义,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比较,判断时间的长短。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的意义及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比较,判断时间的长短。
难点:1. 学生理解并运用时间单位换算关系。
2. 学生准确判断时间的长短。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如钟表、计时器等)。
3. 练习题。
学生准备:1. 课本。
2. 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实物(如钟表)引导学生回顾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的意义。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时间的故事,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环节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2. 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体验时间单位换算的过程。
3.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环节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时间单位换算和比较时间的技巧。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环节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如计时器。
2. 学生通过实物比较,练习判断时间的长短。
3. 每组派代表分享活动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环节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时间单位换算和比较时间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比较时间的方法。
3. 教师给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练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时间单位换算关系,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时间的计算|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时间的计算|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包括时、分、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学生能够使用时钟来读取和表示时间。
3. 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时间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对时间的感觉和认识。
2.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的认识和换算。
2. 时钟的读取和表示。
3. 时间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
2. 时钟的读取和表示。
3. 时间加减运算。
难点1. 时间换算的准确性。
2. 时钟读取的准确性。
3. 时间加减运算的准确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时钟模型。
2. 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3. 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或实例,引起学生对时间计算的的兴趣。
2. 新知识学习: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使用时钟模型展示如何读取和表示时间。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时间换算和时钟读取的练习。
4. 巩固练习:进行时间加减运算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板书设计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
2. 时间换算: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3. 时钟的读取和表示。
4. 时间加减运算。
作业设计1. 时间换算练习题。
2. 时钟读取练习题。
3. 时间加减运算练习题。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在课后,我会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创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活动,如上学、午餐时间、放学等,引入时间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学生准备钟表模型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4)1分=( )秒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1.学习例1。
2时=( )分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2)( )时=240分(3)3分=( )秒(4)4分=( )秒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时间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概念:时、分、秒的认识。
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1时=60分,1分=60秒。
3. 时间计算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认识时、分、秒,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换算教学:通过讲解、举例,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实践环节:设计时间计算题目,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环节:讲解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时间计算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2.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时间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3. 定期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时间计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时间的概念,熟练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换算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换算教学换算教学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时间的本质和时间的精确度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为1小时=60分。
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时分秒三者的关系及换算。
时间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
学习难点:
时间单位之间的计算和换算。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60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2时=()分4时=()分4分=()秒
8分=()秒180分=()时240秒=()分
二、比大小
4分○40秒3时○100分210秒○5分4时○240分
三、王叔叔从北京来郑州办事,本来火车是下午3:40到站,现在火车晚点18分钟,请问王叔叔什么时候到达郑州?
四、爸爸每天早晨7:40上班,中午11:40下班,下午2:00上班,5:00下班,爸爸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课后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
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