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初探

合集下载

隔振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隔振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基础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摘要:基础隔震技术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层建筑,主要是由于隔震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结构的绝对加速度。

本文首先介绍了基础隔震系统的组成和基础隔震系统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列举实际工程对高层建筑基础隔震设计的有效性来进行验证,最后指出在高层建筑基础隔震设计中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基础隔震隔震层高层建筑Application of Base Seismic Isolation in High-rise Buildings Nanjing GaoK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Yan Shuai Abstract: Base seismic isola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more and more high-rise buildings, as i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bsolute acceleration of struct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composition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base seismic isolation firstly. Several practical engineerings were enumerated to verify the efficiency of base seismic isolation in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Some cautions in isolation design were proposed finally.Keywords: base seismic isolation; isolation layer; high-rise building1 引言对于地震作用,一般都是基于传统的抗震设计理念。

隔震措施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隔震措施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整体抗震目标为水平向减震系数小于04因此设计人员采用了布置铅锌橡胶支座lrb天然橡胶支座lnr的隔震支座布置设计其中铅锌橡胶支座与天然橡胶支座共计26三隔震分析为提升抗震措施在研究对象塔楼的应用质量设计人员应用etabs软件开展了具体隔震分析这一分析主要围绕中震大震阶段的隔震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展开同时引入yjk软件开展结构的配筋计算和施工图设计由此可发现2种软件得出的隔震前后相应周期结构总质量等参数差异较小因此可确定计算结果和分析的可靠性
4.下部结构与基础构件设计
基于上部结构整体进行隔震层顶盖计算,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计算,由此可得出,X方向、Y方向的嵌固刚度比计算结果分别为2.04和2.07。值得注意的是,中震和大震中的地下室结构设计存在等效模型底部总剪力计算结果略大于非线性时程分析平均值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上部结构进入弹塑性未被纳入考量,因此,支承构件的配筋、抗剪承载力验算需要按中震组合下内力设计值进行,同时还需要采用隔震前中震和大震对应的α 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作为模型计算中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四)具体隔震构造
隔震构造包括:①水平隔震沟设置。在建筑隔震层房屋周边设置水平隔震沟,考虑到罕遇地震最大化水平位移,可得出600mm的设备管线(相关构件)防碰撞宽度。②水平隔离缝设置。在隔墙、通风井等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间设置水平隔离缝(完全贯通),结合计算确定水平隔离缝高为20mm并采用柔性材料进行填充。同时,还需要在必要位置设置隔离井和分缝,以避免碰撞问题出现,如隔震层及以下的楼梯等部位。③开展专门的构造设计。
引言
隔震措施比较多样化,如应用特殊材料的地基、层间隔震,其中应用特殊材料的地基一般采用黏土、砂子、沥青特殊材料等实现地基隔震。而基础隔震是属于高效隔震措施,混合隔震装置、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等则属于该措施较常使用的隔震装置;层间隔震则属于抗震和隔震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在原结构上安装由质量和隔震支座组成的耗能减震装置属于该方法的基本原理。而减震措施主要借助建筑物以外的部件增加阻尼,实现地震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消耗,因此,优化布置消能部件、确定结构主轴方向,实现地震能量的消减,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高层建筑在地震、风力等自然灾害中很容易受到破坏,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减震隔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高层建筑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具体介绍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二、混凝土减震隔振器的概念及原理混凝土减震隔振器是一种通过减少地震和风力等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减少结构破坏的一种结构减振技术。

它由基础减震器、隔震器、减振器等组成。

基础减震器主要用于减少地震力的传递,隔震器主要用于减少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减振器主要用于减少建筑物的振动。

混凝土减震隔振器的原理是通过减震器、隔震器、减振器等组件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从而减少地震和风力等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当地震或风力等外力作用于建筑物时,减震器可以将这些力量减少到一定程度,从而减少建筑物的振动。

隔震器则可以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减振器则可以通过柔性支撑系统,从而减少建筑物的振动。

三、混凝土减震隔振器的优点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具有以下优点:1. 减少结构破坏的风险: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可以通过减少地震和风力等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减少结构破坏的风险。

2. 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可以通过减少地震和风力等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3. 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可以通过减少地震和风力等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4. 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可以通过减少建筑物的振动,从而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

四、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已经广泛用于高层建筑中,特别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

下面将具体介绍混凝土减震隔振器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1. 基础减震器的应用:基础减震器主要用于减少地震力的传递。

在高层建筑中,基础减震器可以通过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从而减少地震力的传递。

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探析

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探析

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探析一、隔震技术的原理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设备,将建筑主体与地基、地面进行隔离,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设备通常采用弹簧、减震器等材料制成,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和阻尼特性,将地震作用的能量消散,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隔震技术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隔离、消能、减震”。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隔震技术在超高层建筑物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隔离层: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通常设置一个或多个隔离层,将上部结构与下部地基进行隔离。

这样一来,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中的能量将得到有效消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

2. 高阻尼减震器:高阻尼减震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抵抗地震力的结构减震装置,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高效的阻尼材料将地震能量吸收消散,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地震隔离基础:超高层建筑物的地震隔离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基础结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地基与建筑物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弹性和阻尼特性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三、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的设计要点在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隔震层的设置: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隔震层,包括对隔震耗能器、隔震支座或其他隔震装置的位置、数量和材料等进行合理规划。

2. 结构整体性能:在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整体性能,包括结构的刚度、强度、耐震性等方面,确保在使用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时,结构整体性能得到充分保证。

3. 地震动响应分析:在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的设计中,需要进行地震动响应分析,包括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特性、位移响应等,以此为基础进行隔震设计。

4. 施工和维护: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的设计还需考虑建筑物的施工和维护问题,包括隔震装置的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等,确保隔震装置的正常运行。

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初探

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初探

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初探摘要:当今时代,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

近些年来,我国地震多发,因此对于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有了更高的提升。

本文对此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隔震技术;高层建筑;应用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高层建筑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同时人民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介绍了在高层建筑中隔震技术的具体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借鉴。

1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日本学者河合浩藏1881年提出在地基上设置圆木的滚轴隔震思想,美国J.A.卡兰特伦茨1909年提出在基础与上部结构间铺一层滑石或云母的滑移隔震的思想,美国工程师F.L.莱特1921年利用软泥土层作为隔震层,日本的鬼头健三郎1924年提出在柱脚与基础间放入轴承的隔震方案。

在最近的几十年,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开发了多种有效的隔震系统,并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结构上。

现代隔震技术已经积累了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叠层橡胶隔震技术是研究最为广泛和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技术。

我国结构抗震专家周福霖教授1993年在汕头市建成了第1栋橡胶隔震支座建筑并经历了地震的考验,推动了我国隔震建筑的发展。

2高层建筑当中隔离技术的主要原理在以往的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建筑结构及构件来抵抗甚至是消除掉地震产生的能量,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当中,由于地震产生的作用力属于外加荷载,设计师就要在结合其他荷载带来的影响之下对建筑物隔震设计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其满足抗震的要求。

在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中,其主要原理就是将阻尼器以及橡胶隔震支座加入到建筑物的耗能装置内。

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提供的是较强变形能力等作用,其次,它还会对地震能量进行一定的消耗。

在高层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一般会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地震作用缩小到30%左右,当地震发生时,其上部结构的反应主要以第一振型为主。

相当于一种刚体平动,基本上不会产生反应放大的作用,并通过隔震层中的相对大位移作用有效降低上部结构内所受到的地震荷载。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高层建筑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探讨

高层建筑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探讨
用, 传统 的抗 震设 计理念和方法是通过结构构件 自身 的承载 能
震结构 的工作机理研究虽然 比较充分 , 工程 实践 的经验还很 但 少 。本 文通 过对某高层 办公楼层 间隔震结 构和抗震结 构进行 分 析对 比研究 , 阐述 了层间隔震技术应用 中的相关 问题 。
力和耗能变形来实现 的。在多遇地震 当中 , 结构构件依靠 自身 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波 的冲击 , 然而 , 罕遇地 震当 中, 在 整 个抗震结构体 系的主体虽“ 大震不倒” 但却有可能产生严重 的 ,
隔震技术根据 隔震层设 置 的位置 可分为基 础隔震 和层 间 隔震 , 于基 础隔震 , 对 其研究 与应 用已取得 了很大进展 ; 问隔 层
作者简介 : 陈元豹 , ,9 0 2 男 1 7 年 月出生 , 结构工程 专业 , 工学 硕士研究生 , 高级工程师。
收 稿 日期 :0 1 0 一I 21 - 8 8
塑性变形 , 至结构内部精美的装潢和精密 的设备会有不可恢 甚
l 工 程概 况
本 区抗 震设 防烈 度为 8度 , 设计地 震分组 为第 二组 , 拟建
场 地为 Ⅱ类 土 , 拟建物 的抗 震设 防类 别为丙类 , 结构 体系为框
架 一剪力墙 。未采用 隔震技术前 , 建筑总高度为 6 . 5 地 其 2 5 m, 下室 1 , 层 主楼地上 l , 3 8层 由 层裙房和 1 5层办公 主楼组成 , 其 框架和剪力墙抗震等级均 为一级 。为了减少上 部主要构件 尺寸和数量 , 满足建筑功 能的灵活分 割 , 服裙房 与主楼之 间 克
通过分析优化 , 在隔震层分别设置 了直径 70I n 80 0 l 、0mm、 T I 90 m 的铅芯橡胶支座 ( R 7 0、 R 80、 R 90 。隔震支 0r a L B0 L B0 L B0)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的探究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的探究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的探究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是指利用隔震结构或隔震材料,通过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一种方法。

在地震频发地区或高层建筑设计中,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防震手段。

隔震设计的关键问题影响着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需要对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1.隔震设计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隔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频率和建筑特性,进行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

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建筑功能、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影响等都是影响隔震设计的因素。

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是进行隔震设计的第一步。

2.隔震结构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都可以用于隔震设计,但其隔震效果和适用性各有差异。

需要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地震频率和建筑材料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隔震结构。

隔震设计需要使用到特定的隔震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包括弹簧、减震器、缓冲器等。

选择适用的隔震材料是隔震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

4.隔震效果评估隔震设计的关键在于其隔震效果。

通过对隔震设计效果的评估,可以确定隔震设计方案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从而为隔震设计的实施提供重要的依据。

5.隔震设计对建筑其他方面的影响隔震设计在改善建筑抗震性能的还要考虑其对建筑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对建筑造价、建筑使用性能、建筑结构布局等的影响。

隔震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确保整体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1.针对隔震设计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问题,需要通过地震频率分析、建筑结构特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风险分析等手段,来综合评估隔震设计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2.在选择隔震结构和隔震材料时,可以通过仿真模拟、实验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等手段,来比较不同隔震结构和隔震材料的隔震效果和适用性,从而选择最合适的隔震设计方案。

3.对隔震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数值模拟、物理试验和实际监测等手段,来验证隔震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确保其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4.综合考虑隔震设计对建筑其他方面的影响时,需要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建筑实际使用性能评估和结构布局优化等手段,来综合评价隔震设计的综合效果和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初探
发表时间:2019-05-21T10:58:08.1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董京[导读] 当今时代,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

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当今时代,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

近些年来,我国地震多发,因此对于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有了更高的提升。

本文对此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隔震技术;高层建筑;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高层建筑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同时人民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介绍了在高层建筑中隔震技术的具体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借鉴。

1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
日本学者河合浩藏1881年提出在地基上设置圆木的滚轴隔震思想,美国J.A.卡兰特伦茨1909年提出在基础与上部结构间铺一层滑石或云母的滑移隔震的思想,美国工程师F.L.莱特1921年利用软泥土层作为隔震层,日本的鬼头健三郎1924年提出在柱脚与基础间放入轴承的隔震方案。

在最近的几十年,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开发了多种有效的隔震系统,并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结构上。

现代隔震技术已经积累了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叠层橡胶隔震技术是研究最为广泛和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技术。

我国结构抗震专家周福霖教授1993年在汕头市建成了第1栋橡胶隔震支座建筑并经历了地震的考验,推动了我国隔震建筑的发展。

2高层建筑当中隔离技术的主要原理
在以往的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建筑结构及构件来抵抗甚至是消除掉地震产生的能量,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当中,由于地震产生的作用力属于外加荷载,设计师就要在结合其他荷载带来的影响之下对建筑物隔震设计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其满足抗震的要求。

在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中,其主要原理就是将阻尼器以及橡胶隔震支座加入到建筑物的耗能装置内。

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提供的是较强变形能力等作用,其次,它还会对地震能量进行一定的消耗。

在高层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一般会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地震作用缩小到30%左右,当地震发生时,其上部结构的反应主要以第一振型为主。

相当于一种刚体平动,基本上不会产生反应放大的作用,并通过隔震层中的相对大位移作用有效降低上部结构内所受到的地震荷载。

在发生地震前若采用基础隔震措施,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受到的地震反应就会很小,并且不会使建筑构件以及内部的设施受到一定的破坏,还会避免建筑物中的人群受到伤害
3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3.1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建筑面积:8999.3㎡,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3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Ⅱ类场地,场地特征周期0.40s。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楼层数3层局部4层,结构高度10.35m,宽(A区:18.5m;B区:24.7m;C区:28.3m),高宽比(A 区:0.6;B区:0.5;C区:0.4)。

属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

本文以C区为例来进行分析。

对于地震反应,一般抗震体系:放大地面作用、剧烈震动。

隔震体系:减少结构反应、缓慢平动。

水平地震加速度减少至1/2~1/12。

3.2隔震设计
本工程中多层框架部分采用隔震设计后更好的满足了建筑功能,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考虑建筑功能和结构抗震需要,隔震支座设置在±0.00m楼板以下-1.00m处,隔震层高度1.8m。

结构设计保证隔震层水平刚度远小于上层结构楼层水平刚度,并远小于隔震层以下结构水平刚度,隔震支座以上混凝土隔震支墩及其梁水平刚度远大于上层结构楼层水平刚度。

隔震层以下,即下支墩以下设置承台及承台梁。

本工程隔震建筑周边设置隔离缝,其缝宽按照罕遇地震计算变形1.2倍确定,其缝宽≥350mm。

隔震设计采用ETABSNonlinearC软件进行分析。

为保证计算模型正确,设计前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与pkpm模型对比)。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12.2.5条,确定隔震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C区:=0.16×0.261/0.8=0.0522,上部结构计算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C 区:0.09。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各隔震单元隔震层最大位移符合“抗规”要求,绝大部分支座未出现拉应力。

隔震支座均受压,受压承载力满足“抗规”要求。

3.3隔震分析
3.3.1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分析
本工程隔震层设计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按照局部和整体满足竖向承载力的原则布置隔震支座,经复核各隔震支座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

设防地震作用下楼层剪力、剪力比如图1图2所示(REN1、REN2、NGA8、NGA9、ELC、CAP、CPC为时程分析采用的地震波):
(a)非隔震;(b)隔震;(c)隔震/非隔震百分比
图2Y向楼层剪力
图1和图2的数据分别为进行非隔震和隔震设计后的X向和Y向楼层地震剪力结果。

从X向(图1a与图1b)及Y向(图2a与图2b)结果中可知,不同楼层设有隔震层在不同地震波条件下所受到的地震剪力较没有设置隔震层的明显下降,在两个方向上的地震剪力都明显减小。

从图1(c)及图2(c)中隔震后与隔震前各楼层剪力值比值为5%~50%,在各种地震波作用下各楼层地震剪力都有显著减小。

3.3.2罕遇地震隔震作用下隔震分析
罕遇地震下,分别选取荷载组合:(竖向地震作用取,20%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位移计算:1.0×恒荷载+0.5×活荷载±1.0×水平地震作用,即1.0D+0.5L±1.0E;
剪力、轴力计算:1.2×恒载+0.6×活载+1.3×水平地震作用+0.5×竖向地震作用,即1.3D+0.65L±1.3E;
压应力计算:1.0×恒荷载+0.5活荷载+1.0×水平地震作用+0.5×竖向地震作用,即1.1D+0.55L+1.0E;
拉应力计算:1.0×恒荷载±1.0×水平地震作用-0.5×竖向地震作用,即0.9D-0.05L±1.0E。

隔震支座还应符合位移限制的要求,《抗规》规定: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应符合μi≤[μi],μi=ηiμc。

式中μi 为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μc为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ηi为第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μi]为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橡胶总厚度3.0倍二者的较小值。

由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个别支座受拉,拉应力为0.17MPa;最大水平位移260mm(小于0.55D)。

可以看出,支座拉应力、位移均满足《抗规》和《规程》的规定(近场影响系数取为1.5)。

隔震设计考虑了突发性、超烈度(罕遇)大地震;设防水准高于相应非隔震房屋或结构。

结语
经济快速发展,促使了人们对高层建筑物的相关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地震频发的现在,部分地区居民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求越来越高,所以隔震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需求,为建筑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保障人们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琦.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2).
[2]高鹏.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实践微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9).
[3]王进成.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