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讲义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讲义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讲义

本课时要解决的问题

1?与本节学习相关

的理论;

2. 与后期考试有

关的理论;

3. 今后课件制作

必备知识。

讨论解题方案

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定的作业,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自上交自己的作业。,

从众多解决方案中,

出一至两个与课件制作密

切相关的由教师示范、引

导。学员实地操作。

第一学时

时间:2014年7月6日

内容:写在培训之前(破冰)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本期培训中我负责《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一章至第九章的学习。

进行学员注册并进行分组;

第二由我向大家介绍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

第三我向大家介绍我进行培训的授课模式;

最后我们开始学习培训。

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

授课模式

我在本期中采用的授课模式是:

授课模式

学习相关理论

提出有关问题

分组进行讨论,找人回

答。该讨论结果计入小组成

绩。

进行实践操作

完成课后作业

容:《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一章第1 节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预设:

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1.1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主要形式

1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2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3、计算机辅助测验

1.2 、用于教育的常用工具软件

1 、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 ,Wps 等

2 、数据库软件,如Access ,Visual FoxPro ,SQL 等

3 、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 等

4 、绘图软件,如Photoshop ,CorelDraw 等

5 、电子幻灯片软件,如PowerPoint 等

6 、多媒体应用工具,如Authorware ,Director 等

7 、网络和远距离通信软件,如因特网等

容:《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一章第教学概述教学预设:

2 节多媒体计算机

一、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概述

1.2.1 多媒体CAI 及相关概念

1、计算机辅助教育

2、计算机辅助教学

a、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b 、计算机化教学CBI c、计算机化学习CBL

3 、多媒体CAI

1.2.2

1 、多媒体CAI 的硬件平台

2 、多媒体CAI 的软件平台

a、多媒体CAI的系统软件

b 、多媒体教学信息素材采集与制作软件

c、多媒体教学信息素材编辑合成软件

容:《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一章第学的基本功能1 教学预设:

3 节计算机辅助教

一、1.3.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功能

1、教师的作用

a、传授知识

b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c、构造和组织测验

2 、学习伙伴作用

a、鼓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 、启发与促进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知识

3 、助手与工具作用

a、教师备课和教学研究的帮手

b、学习中的得力工具

c、实验中的“万能”仪器

作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容:《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一章第学的作用2 教学预设:

3 节计算机辅助教

一、1.3.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3、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

4、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5、给学生创造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作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容:《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一章第学的基本原理教学预设:

4 节计算机辅助教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

1、选择学习内容

2 、计算机呈现教学内容

3 、学生接收信息

4 、计算机提问

5、学生回答

6、判断和反馈

7、作出教学决策

容:《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第一章第学的基本模式教学预设:

5 节计算机辅助教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

1.5.1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

1、操作与练习模式

2、个别指导模式

3、问题解决模式

4、模拟模式

5、游戏模式

6、发现学习模式

7、对话模式

1.5.2 多媒体课件的类型

1、助教型

2、助学型

3、综合型

4、积件型

1.5.3 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

1 、网络CAI

2 、智能CAI

3 、虚拟现实CAI

hdmi 线材分类共11页文档

HDMI 简介 HDMI是随着数字电视、高清电视和平板电视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接口,完全是数字时代的产物。 HDMI,即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的缩写,也叫高清晰多媒体接口。2002年4月,日立、松下、飞利浦、索尼、汤姆逊、东芝和Silicon Image七家公司联合组成HDMI组织。HDMI能高品质地传输未经压缩的高清视频和多声道音频数据,最高数据传输速度为5Gbps。HDMI 不仅可以满足目前最高画质1080P的分辨率,还能支持DVD Audio等最先进的数字音频格式,支持八声道96kHz或立体声192kHz数码音频传送,而且只用一条HDMI线连接,免除数字音频接线。同时HDMI标准所具备的额外空间可以应用在日后升级的音视频格式中。 HDMI标准公布前,数字视频和音频接口是分开的,视频接口是DVI。与DVI相比HDMI接口的体积更小,而且可同时传输音频及视频信号。DVI的线缆长度不能超过8米,否则将影响画面质量,而HDMI基本没有线缆的长度限制。只要一条HDMI缆线,就可以取代最多13条模拟传输线,能有效解决家庭娱乐系统背后连线杂乱纠结的问题。 HDMI标准还在不断发展中,目前HDMI1.2A版标准已经正式启用,能支持到30/36/48 bit的颜色,达到真实的10亿色表现能力,还支持最新的多声道环绕声伴音系统DTS HD和True HD。1.2A版HDMI还向下兼容现有的HDMI接口,并且开始向小型数码设备、PC显卡上发展,最新的具有HDMI

接口的显卡已上市。新一代高清光盘HD DVD和BD也采用HDMI作为法定 高清输出接口。 HDMI Type A socket. HDMI的规格书中规定了三种HDMI接头, 分别是: HDMI B Type总共有29pin, 可传输HDMI A type两倍的TMDS资料量, 相对等于DVI Dual-Link传输, 用于传输高分辨率(WQXGA 2560x1600以上)。(因为HDMI A type 只有Single-Link的TMDS传输, 如果要传输成HDMI B type的讯号, 则必须要两倍的传输效率, 会造成TMDS的Tx、Rx的工作频率必须提高至270MHz以上。而在HDMI 1.3 IC出现之前, 市面上大部分的TMDS Tx、Rx只能稳定在165MHz以下工作。) HDMI C Type总共有19pin, 可以说是缩小版的HDMI A type, 但脚位定义有所改变。主要是用在便携式装置上, 例如DV、数码相机、便携式多媒 体播放机等。现在已有SONY HDR-DR5E DV利用此规格接头作为影像输出接口。(常常有人称为该规格为mini-HDMI, 这可算是自行胡乱创造的名称, 实际上HDMI官方并没此名称。) HDMI 线材的分类 HDMI组织规定的标准线材分类 虽然很多人都按照HDMI版本的标准来表示各种档次的线材,但实际上,HDMI标准组织为HDMI线材制定的规格只有两种:标准型线材和高速型线材。 ★标准型HDMI线材的带宽为75Mhz,能够传输的数据最大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试卷(答案)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 X射线管主要由阳极、阴极、和窗口构成。 2. X射线透过物质时产生的物理效应有:散射、光电效应、透射X射线、和热。 3. 德拜照相法中的底片安装方法有:正装、反装和偏装三种。 4. X射线物相分析方法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测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直接比较法就属于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5.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受衍射效应和像差两因素影响。 6. 今天复型技术主要应用于萃取复型来揭取第二相微小颗粒进行分析。 7. 电子探针包括波谱仪和能谱仪成分分析仪器。 8. 扫描电子显微镜常用的信号是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 二、选择题:(8分,每题一分) 1. X射线衍射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b )。 a.劳厄法;b.粉末多晶法;c.周转晶体法。 2. 已知X光管是铜靶,应选择的滤波片材料是(b)。 a.Co ;b. Ni ;c. Fe。 3. 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方法中有三种索引,如果已知物质名时可以采用(c )。 a.哈氏无机数值索引;b. 芬克无机数值索引;c. 戴维无机字母索引。 4. 能提高透射电镜成像衬度的可动光阑是(b)。 a.第二聚光镜光阑;b. 物镜光阑;c. 选区光阑。 5. 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可以消除的像差是( b )。 a.球差;b. 像散;c. 色差。 6. 可以帮助我们估计样品厚度的复杂衍射花样是(a)。 a.高阶劳厄斑点;b. 超结构斑点;c. 二次衍射斑点。 7. 电子束与固体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信号中可用于分析1nm厚表层成分的信号是(b)。 a.背散射电子;b.俄歇电子;c. 特征X射线。 8. 中心暗场像的成像操作方法是(c)。 a.以物镜光栏套住透射斑;b.以物镜光栏套住衍射斑;c.将衍射斑移至中心并以物镜光栏套住透射斑。 三、问答题:(24分,每题8分) 1.X射线衍射仪法中对粉末多晶样品的要求是什么? 答:X射线衍射仪法中样品是块状粉末样品,首先要求粉末粒度要大小 适中,在1um-5um之间;其次粉末不能有应力和织构;最后是样品有一 个最佳厚度(t =

美规线材制造讲义

FLEXIBLE CORD & FIXTURE WIRE講義 一.名詞解釋 XTW : parallel Integral, Decorative-Lighting Cords, 300V 105℃ CXTW : Twisted Pair & Single Conductor, Decorative-Lighting Cords, 300V 105℃ S(Service) : Heavy duty, rubber-insulated and rubber jacketed overall, 600V SE : Same as S, usin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in place of rubber SEO : Same as SE, but with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SJ : Junior hard service, same as S but300V, thickness different SJO : Same as SJ, but with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SJE : Same as SJ, usin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in place of rubber SJEO : Same as SJE, but with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SJEOO : Same as SJE, but with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and insulation SJEOW : Same as SJE, Sunlight and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wet location SV : Vacuum cleaner cord, rubber insulated and jacketed, light duty in damp locations SVO : Same as SV, but with Neoprene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SVE : Same as SV, usin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in place of rubber SVEO : Same as SVE, but with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SJT : Same as SJ, using Thermoplastic in place of rubber SJTO : Same as SJT, but with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SJTOO : Same as SJT, but with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and insulation SJTOOW : Same as SJTOO, Sunlight resistance out jacket, wet location SVT : Same as SV, using Thermoplastic in place of rubber SVTO : Same as SVT, but with Oil resistance out jacket ST : Hard service cord, Same as S, using Thermoplastic in place of rubber STW : Same as ST, Sunlight resistance out jacket, wet location SRD : Portable range or dryer cable, rubber insulated and jacketed, flat or round construction SRDE : Same as SRD, usin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in place of rubber SRDT : Same as SRD, using Thermoplastic in place of rubber, 90℃ SP-1 : all rubber, parallel-jacketed, light duty cord use in damp locations, 300V SP-2 : Same as SP-1, but heavier construction, 300V SP-3 : Same as SP-2, but heavier construction, 300V SPE-1,2,3 : Same as SP-1,2,3, usin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in place of rubber SPT-1,2,3 : Same as SP-1,2,3, using Thermoplastic in place of rubber NISPT-1,2 : Nonintegral SPT-1,2 insulation and jacket all Thermoplastic HPN : Heater Parallel Neoprene cord, use in damp locations CL2 : Class 2 General Purpose remote control, power-limited cable, meets Vertical Tray flame CL3 : Class 3 General Purpose remote control, power-limited cable, meets Vertical Tray flame CM : Communication cable, meets Vertical Tray flame test CMX : Outdoor Communication cable, meets VW-1 flame test CMG : Communication cable General Purpose CMR : Communication cable Riser, meets Riser flame test CMP : Communication cable Plenum, meets Steiner tunnel flame test

安全标准化培训试题及答案

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我国消防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我国职业病防治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3.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性质。 4.危险化学品按危险性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八类。 5.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 7.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8.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执行安全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9.事故调查的“四不放过”原则是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10.“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11.化工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12.安全色中红色表示禁止;黄色表示警告;蓝色表示指令;绿色表示提示。 13.灭火器压力表指针处于绿色区域时表示可以正常使用。 14.当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应该往上风向转移。 1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方可上岗。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在括号呢打“√”,否定的打“×”。) 1.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2.违法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的;可以警告、罚款或十日以下拘留。(√) 3.因醉酒导致伤亡的,可以认定为工伤。(×) 4.实行劳动保护就是保护劳动生产力。(√) 5.能引起火灾爆炸的主要火源有明火、摩擦、撞击、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点击火花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讲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讲义 本课程是环境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另一门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相结合,构成一个完 整的体系;本课程强调每个学生要动手,通过实验,加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绪论 主要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一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 规律。?其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 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总的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任务: (1)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三、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

1)在环境监测方面(水污染的监测) 利用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特征,来判断环境状况的好坏。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 物。 生物监测的优缺点: 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 (a)长期性——汇集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可以反映 当地的环境变化; (b)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c)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 (d)灵敏性——有时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 污染。生物监测的主要缺点: (a)定量化程度不够; (b)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在环境治理方面 包括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其中特别在水处理方面,有着大量成功应用的例子。 第二节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 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naked eyes 二、微生物的特点

(完整版)电子变压器教育训练讲义

电子变压器教育训练讲义 ........... 一、电子变压器定义、作用及分类: 1、定义:用于电子线路找麻烦压器统称为电子变压器。 2、作用:在电子线路中起着升压、降压、隔离、整流、变频、倒相、阴抗匹配、逆变、储能、 滤波等作用。 发展趋势:为适应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音/ 视频技术以及高刻度磁记录等发展需要,其性能必须在越来越高的工作频率上(MHz,GHz),以实现高效、高可靠性、低损耗、你噪音等特性,结构向短小轻薄方向发展,要实现模贴化、片式化、集成化。 3、分类: A、按工作频率分类: 1)工频变压器:工作频率为50Hz或60Hz 2)中频变压器:工作频率为400Hz或1KHz 3)音频变压器:工作频率为20Hz或者20KHz 4)超音频变压器:20KHz以上,不超过100KHz 5)高频变压器:工作频率通常为上KHz至上百KHz以上。 B、按用途分类: 1)电源变压器:用于提供电子设备所需电源的变压器 2)音频变压器:用于音频放大电路和音响设备的变压器 3)脉冲变压器:工作在脉冲电路中的变压器,其波形一般为单极性矩形脉冲波 4)开关电源变压器:用于开关电源电路中的变压器 5)特种变压器:具有一种特殊功能的变压器,如参量变压器,稳压变压器,超隔离变压器,传输线变压器,漏磁变压器 6)通讯变压器:用于通讯网络中起隔直、滤波的变压器 二、电子变压器材料及其分类: 电子变压器材料主要有 1)磁芯(Ferrite Core, SISteel Lamination) 2)骨架(Bobbin, Base,Case) 3)线材(Copper Wire) 4)铜箔(Copper Foil) 5)绝缘胶带(Tape) 6)挡墙胶带(Margin Tape) 7)套管(Tube) 8)化学材料:焊锡(Solder Bar),绝缘油(Varnish),胶类(Epoxy,Glue),稀释剂(Thinnre),助焊Scaling Pwder),油墨(Ink) 1、磁芯:磁芯主要几大类:1.钢片类(SI-STEEL,PERMALLOY);2.软磁铁氧体类(FERRITE CORE);3.铁粉芯(Iron powder); 4.铁硅铝(Kool Mu或Sendust);5.高导磁粉芯(High Flux); 6.铁镍钼磁芯(Mpp Core);7.非晶态(Amorphous). 1)钢片类 A.硅钢片类(SI-STEEL,PERMALLOY);材质主要 有:Z11,H50,H23,H20,H18,H14(新日铁)或等同等材质等等规格型 号有:EI形,I形,UI形,O形等等 B.坡莫合金(PERMALLOY)主要以EI形和EL形其特点为:具有极高导磁率、低漏磁、体积小、高保真传输信号,广泛用于通讯产品及高保真信号传输。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资料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资料 主要内容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定义和意义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内容和相关评定标准(简介)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目标 四、上海市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组织工作 五、上海市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管理工作要点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定义和意义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定义 (AQ/T9006--2010)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意义 (国安委【2011】4号) 1、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 2、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 3、是政府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 4、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内容和相关评定标准(简介)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本内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9006,2010) 1、目标;2、组织机构和职责;3、安全生产投入;4、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5、培训教育;6、生产设备设施;7、作业安全;8、隐患排查和治理;9、重

大危险源监控;10、职业健康;11、应急救援;12、事故报告调查处理;13、绩效评定持续改进。 (二)相关评定标准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 该标准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 有关行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已经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2、国家总局为了规范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申请、外部评审及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监督审核等相关工作。制定了《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 该“评分细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开展工作重要依据 3、评定标准使用原则。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分为:一级企业、二级企业和三级企业。 一级企业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核公告;二级企业由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三级企业由所在地设区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 4、上海市对“评定标准”的明确 (沪安监管监一【2011】168号) 为了保证评定标准的统一性和评定结果的可比性,总局已制订的评定标准,各单位可直接采用; 对于总局尚未制订评定标准的领域,原则上采用《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试卷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试卷 姓名:部门及岗位:分数: 一、填空题:(88分,共44空,每空2分) 1、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 、和等。 2、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 ”的方针。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 ”动态循环的模式。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的方式。 4、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为最高、 5、企业应每年至少对、、 、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6、新入厂(公司)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7、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 、、和活动。 8、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和。 9、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 、、,确保其完好、可靠。 10、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 情况及等。 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 1、什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

2、什么是安全绩效?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技术、人员、资金、设备设施、材料和方法等。 2、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 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 4、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评、外审 的方式。 5、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6、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标准规范 7、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级、部门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8、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9、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10、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 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11、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2、什么是安全绩效? 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实验3-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三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归纳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复习参考资料(注:所有的标题都是按老师所给的“重点”的标题,) 第一章x射线的性质 1.X射线的本质:X射线属电磁波或电磁辐射,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特征,波长较为可见光短,约与晶体的晶格常数为同一数量级,在10-8cm左右。其波动性表现为以一定的频率和波长在空间传播;粒子性表现为由大量的不连续的粒子流构成。 2,X射线的产生条件:a产生自由电子;b使电子做定向高速运动;c在电子运动的路径上设置使其突然减速的障碍物。 3,对X射线管施加不同的电压,再用适当的方法去测量由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便会得到X射线强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称为X射线谱。在管电压很低,小于某一值(Mo阳极X射线管小于20KV)时,曲线变化时连续变化的,称为连续谱。在各种管压下的连续谱都存在一个最短的波长值λo,称为短波限,在高速电子打到阳极靶上时,某些电子在一次碰撞中将全部能量一次性转化为一个光量子,这个光量子便具有最高的能量和最短的波长,这波长即为λo。λo=1.24/V。 4,特征X射线谱: 概念:在连续X射线谱上,当电压继续升高,大于某个临界值时,突然在连续谱的某个波长处出现强度峰,峰窄而尖锐,改变管电流、管电压,这些谱线只改变强度而峰的位置所对应的波长不变,即波长只与靶的原子序数有关,与电压无关。因这种强度峰的波长反映了物质的原子序数特征、所以叫特征x射线,由特征X射线构成的x射线谱叫特征x射线谱,而产生特征X射线的最低电压叫激发电压。 产生:当外来的高速度粒子(电子或光子)的动aE足够大时,可以将壳层中某个电子击出去,或击到原于系统之外,或使这个电子填到未满的高能级上。于是在原来位置出现空位,原子的系统能量因此而升高,处于激发态。这种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势必自发地向低能态转化,使原子系统能量重新降低而趋于稳定。这一转化是由较高能级上的电子向低能级上的空位跃迁的方式完成的,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有能量降低,降低的能量以光量子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光子能量,对于原子序数为Z的确定的物质来说,各原子能级的能量是固有的,所以.光子能量是固有的,λ也是固有的。即特征X射线波长为一固定值。 能量:若为K层向L层跃迁,则能量为: 各个系的概念:原于处于激发态后,外层电子使争相向内层跃迁,同时辐射出特征x射线。我们定义把K层电子被击出的过程叫K系激发,随之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辐射叫K系辐射,同理,把L层电子被击出的过程叫L系激发,随之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辐射叫L系辐射,依次类推。我们再按电子跃迁时所跨越的能级数目的不同把同一辐射线系分成几类,对跨越I,2,3..个能级所引起的辐射分别标以α、β、γ等符号。电子由L—K,M—K跃迁(分别跨越1、2个能级)所引起的K系辐射定义为Kα,Kβ谱线;同理,由M—L,N—L电子跃迁将辐射出L系的Lα,Lβ谱线,以此类推还有M线系等。 莫赛莱定律:特征X射线谱的频率或波长只取决于阳极靶物质的原子能级结构,而与其它外界因素无关。 5,X射线的吸收:

环境生物技术实验讲义(1)

实验一细菌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定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①了解过氧化氢酶试验的反应原理和用途。 ②了解淀粉酶试验的反应原理和用途。 ③通过对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定性测定,加深对酶和酶促反应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原理 酶是微生物机体内生物合成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它是高分子蛋白质,具有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加速进行,并具有传递电子、原子和化学基团的作用。微生物的酶按它所在细胞的部位分为胞外酶、胞内酶及表面酶。本实验对胞外酶中的两种即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亦叫接触酶)进行定性测定。 细菌淀粉酶能将遇碘呈蓝色的淀粉水解为遇碘不显色的糊精,并进一步转化为糖,淀粉被酶催化分解后用碘检测不到其变色现象;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快速分解为水和氧气,能用肉眼很容易的观测到产生的气泡。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①试管(15mm-150mm)5支、试管架1个、培养皿(90mm)3套、接种环。 ②肉膏胨淀粉琼脂培养基(1L) : 蛋白胨10g、Nacl 5g、牛肉膏5g、可溶性淀粉2g、琼脂15g、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121℃灭菌20min。

③4%淀粉溶液1滴瓶:4g可溶性淀粉加水至100ml ④革氏碘液1滴瓶:碘1g、KI 2g、蒸馏水300ml (将I与KI先行混合,加入蒸馏水少许充分振摇,待完全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300ml。 ⑤9%过氧化氢1滴瓶:30%过氧化氢30ml 蒸馏水70ml ⑥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斜面各一支。 ⑦活性污泥 四、实验方法 (一)生活污水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淀粉酶的测定 ①取3支干净的试管,按1、2、3对照编号。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②在1号、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5ml、10ml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再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10 ml和5 ml蒸馏水。在对照管内加15 ml 蒸馏水。 ③在1号、2号、3号及对照管中分别加入4%的淀粉液4滴(淀粉液的用量,在做预备实验时根据样品中淀粉酶含量多少而定),迅速摇匀并记下反应的初始时间。 ④在上述3个管内分别加4滴碘液(碘液用量在预备实验时酌定),迅速摇匀,这时各管均呈蓝色。 ⑤观察结果。注意各管的变化,记下各管蓝色完全消失时的时间(即淀粉酶和淀粉反应完全的时间),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细菌淀粉酶在固体培养基中的扩散实验 ①将肉膏胨淀粉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至45℃左右倒入无菌培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11环科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 专业:环境科学 时间:二零零九年九月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 一、课程简介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生物在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有关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印证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环境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实地观察的技术,培养进行科学工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够客观地对实验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和综合。 三、考试(考核)方式: 以考核方式进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并提交报告,并用百分制记分,然后求平均分 = 总分 / 实验次数。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 30% 。实验内容在课程考试中占 30% 。 四:主要仪器: 光学显微镜(含有关配件)50 台,超净工作台4台,高压蒸气灭菌锅2只,烘箱、恒温培养箱各3台,电炉 10 只,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针)、培养皿、试管、移液管、锥形瓶等若干。 五、主要参考书目: [1]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程树培,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一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或急性毒性实验(4学时) 农药是一类特殊化学品。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对生物的影响日益突出。在施用过程中,仅有1 %左右的农药作用于靶生物,其余的或残留于土壤,或通过间接途径进入水环境,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水环境中的农药可通过食物链途径逐级浓缩,从而导致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是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的重要参数。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百草枯、草甘膦、敌杀死和乐果是目前我国广泛施用的除草剂和高效杀虫剂。本实验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来研究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体长约5~8cm的鲫鱼; 实验药品:草甘膦 实验仪器:塑料桶(容量约﹥10L);容量瓶(100ml);移液管;烧杯(250ml); 三、实验方法步骤 (一)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 1.急性试验剂量分组 (1)先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学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相同生物种类和相同染毒途径得出LD50(LC50)值作为受试物的预期毒性中值。 (2)以此LD50(LC50)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以3倍之差的剂量各推1~2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求出生物全活、全死剂量。 (3)在预试验的全活全死剂量之间设5~6个剂量组,一般的各组间距按1.2~1.5等比级数设计。 2.选用适宜的染毒方式染毒,观察两周内的死亡情况。 3.症状观察:LD50值并不能充分说明受试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因此应详细观察实验动物接触不同剂量外源化合物后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一般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兴奋现象、抑制现象。 4.剖检死亡和濒死动物及部分存活动物,做大体病理解剖检查。 5.计算LD50(LC50),及其标准法。通常采用寇氏法和几率单位法。 6.根据所得结果,按相关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定其毒性大小,如急性毒性作用带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反之,则愈小;LD50值愈小,毒性愈大。 (二)本实验方法步骤 1、农药的配制:母液稀释法(二次稀释法) 即先用少量的水把农药稀释,配成母液,再用大量的水把母液稀释成所需浓度。这样配出的药液高效又稳定! 2、剂量分组 按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进行。每种农药设6~7 个试验浓度组,并同时设一对照组。每组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习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用来进行晶体结构分析的X射线学分支是() A.X射线透射学; B.X射线衍射学; C.X射线光谱学; D.其它 2. M层电子回迁到K层后,多余的能量放出的特征X射线称() A.Kα; B. Kβ; C. Kγ; D. Lα。 3. 当X射线发生装置是Cu靶,滤波片应选() A.Cu;B. Fe;C. Ni;D. Mo。

4. 当电子把所有能量都转换为X射线时,该X射线波长称() A.短波限λ0; B. 激发限λk; C. 吸收限; D. 特征X射线 5.当X射线将某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打出去后,L层电子回迁K层,多余能量将另一个L 层电子打出核外,这整个过程将产生()(多选题) A.光电子; B. 二次荧光; C. 俄歇电子; D. (A+C) 二、正误题 1. 随X射线管的电压升高,λ0和λk都随之

减小。() 2. 激发限与吸收限是一回事,只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3. 经滤波后的X射线是相对的单色光。() 4. 产生特征X射线的前提是原子内层电子被打出核外,原子处于激发状态。() 5. 选择滤波片只要根据吸收曲线选择材料,而不需要考虑厚度。() 三、填空题 1. 当X射线管电压超过临界电压就可以产生X射线和X射线。 2.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以产

生、、、、 、、、。 3. 经过厚度为H的物质后,X射线的强度为。 4. X射线的本质既是也是,具有性。 5. 短波长的X射线称,常用于;长波长的X射线称 ,常用于。 习题 1.X射线学有几个分支?每个分支的研究对象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 程 编 号:2522310 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生物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课 程 类 型:(专业限选课) 总 学 时:36+18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18 学 分:2 适 用 专 业:生物技术 先 修 课 程:普通生物学/2531000,生物化学/2501030,微生物学/2580030 开 课 单 位: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全貌、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初步了解污染物的类型与一般特征,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了解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基本原理;了解污染预防及环境生物检测基本技术;了解生物能源、生物源表面活性剂和生物农药的应用及生产工艺。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目的,并为今后从事废物、废水生物处理、污染场地生物修复和生物活性环保产品开发等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背景。 三、课程教学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了解: 1. 了解污染物的类型及环境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2. 了解污染与净化指标,污染物的在生物体内的转运与转化; 3. 了解微生物动力学; 4. 熟悉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5. 了解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 6. 了解生物技术与资源开发; 7. 掌握基本的环境检测技术。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2. 全球环境问题 3.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4. 环境生物技术的作用及市场状况 本章的重点:环境问题 本章的难点:环境的内涵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 1.了解大气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3.了解微生物与碳、氮、磷、硫物质循环。 本章的重点是: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本章的难点是:微生物与碳、氮、磷、硫物质循环。 (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了解污染物的类型; 2.掌握污染环境的类型;

文件和资料标准化管理制度

文件和资料标准化管理制度 1 目的 通过对公司文件资料的有效控制,确保工作现场使用唯一有效的文件资料,并形成统一规范的编写格式及 处理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公务文书、文件和资料的管理。 3 术语和定义 3.1 公文:指公司在处理各种公务时使用的应用文书,包括: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 复、函(电报)、会议纪要。 3.2 制度(程序):指要求公司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性文件。 3.3 办法:指公司针对某项工作依照其所需标准制定的考核奖惩性的文件。 3.4 标准:指公司对某项工作应达到的要求进行规范和约定的文件。 3.5 规章制度:公司各种制度、规定、办法的泛称。 3.6 记录:指公司对某项活动的各工作环节、结果进行记录,可供事后追溯该项活动完成质量的证据性文 件,主要为表格形式。 4 职责权限 4.1 经理负责公司制度、办法、标准、计划、记录和以公司名义下发的公文的批准。 4.2 管理者代表负责制度、办法、标准、计划、记录的审核。 4.3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相关文件资料的编写、审核、打印、校对工作。 4.4 总经办负责以公司名义下发执行的各类文件资料的编号、发放、收回、作废销毁和归档,负责对各单 位文件资料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5 各单位负责以本单位名义下发执行的各类文件资料的编号、发放、收回、作废销毁和归档。 5 工作程序 5.1 文件资料的编写格式 5.1.1 文件资料的用纸标准: 公司各类文件资料的正式编印一般用A4(210mm×297mm)型纸张。图纸表格等不宜减小时,该页应按以上纸型尺寸折叠装订。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5.1.2 文件和资料章、条、款的编排规则: 5.1.2.1 根据文件内容的编排划分,“章”就是一个章节,包括条和款,“条”是章的一个部分,“款”是章或条的一个 层次。章、条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5.1.2.2 “章”应左起空两格书写,如第1章用“1”标注,右侧空一格写该章的标题,标题一行书写不够时,可另起一行,这一行的第一个字与标题的第一个字平排书写。章与章之间应空一行编排。 5.1.2.3 “条”在“章”的编号右下加一个小圆点,再写该条在该章所处的顺序,如第4章第1条,用“4.1”表示,后空一格书写该条的标题。如果一章的各条根据需要再分为若干下一层次的小条,其编号表示方法同上,如第4章第2条,再分3小条,则分另表示为“4.2.1”、“4.2.2”、“4.2.3”,如果“4.2.1”再分为2个小条,则分别表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232004 课程英文名称: Materials Analysis Methods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0 实验4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是高等学校材料加工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掌握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材料加工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的基本理论; 2. 掌握材料组成、晶体结构、显微结构等的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 3. 具备根据材料的性质等信息确定分析手段的初步能力; 4. 具备对检测结果进行标定和分析解释的初步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晶体几何学、X射线衍射以及电子显微分析方面的一般知识,了解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以及适用范围。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晶体几何学理论知识(晶体点阵、晶面、晶向、晶面夹角、晶带);掌握特征X射线的产生机理以及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掌握X射线衍射理论基础—布拉格定律;掌握多晶衍射图像的形成机理;了解影响X射线衍射强度各个因子,了解结构因子计算以及系统消光规律;了解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方法;了解宏观应力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掌握物相定性、定量分析原理及方法;了解利用倒易点阵与厄瓦尔德图解法分析衍射现象;了解电子衍射的基本理论以及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方法;掌握表面形貌衬度和原子序数衬度的原理及应用;掌握能谱、波谱分析原理及方法。 3.基本技能:具备根据材料的性质等信息正确选用分析手段的能力;具备对检测结果进行标定和分析解释的初步能力;具有利用本课程基本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够独立进行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与结果分析。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应用及结果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和作业,通过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