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影评范文《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影评500字

城南旧事影评500字
哎呀呀,《城南英子旧事》这部电影可真是让我感触颇多呀!
电影里的小英子那纯真的模样,就好像我小时候隔壁家的小妹妹。
看着她在老北京的胡同里跑来跑去,我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记得小时候,我家也住在那种充满烟火气的小巷子里。
那时候呀,我特别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
有一次,我躲在了一个很隐蔽的角落里,心里还得意洋洋地想着这次肯定不会被找到了。
结果等了好久好久,都没人来找我,我心里那个着急呀,又不敢自己出来。
后来实在等不及了,我就偷偷跑出来,发现小伙伴们早就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把我给忘得死死的。
当时我那个气呀,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就像电影里的英子一样,我们的童年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乐趣。
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现在回想起来却都是那么珍贵。
《城南旧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场面,但就是那些细腻的情感和生活的点滴,深深打动了我。
它让我看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已经逝去的时光。
这部电影真的很棒,它就像一杯暖暖的茶,让人心里暖暖的。
如果你还没看过,那可一定要去看看哦,相信你也会被它深深吸引的!嘿嘿!。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优美的骊歌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渐渐响起,暗示着童年的开始与结束。
《城南旧事》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它以情感和心理线索整合情节结构,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了英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件大事,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天真和烂漫。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故事叙述的手法。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艺术,让观众在无声的镜头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悲痛。
例如,在宋妈失去两个孩子后,导演用一个呆呆地坐在厨房里,面对着火炉的镜头,表现了宋妈内心无尽的悲痛,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奈。
而在结尾处,宋妈的离去也同样如此,五分钟的戏,没有大动作,没有语言,只有蕴藏在表面之下无限的深情。
这种留白的手法让观众能够自行思考和感受,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重复的叙述艺术,通过场景的重复来显示时间的流逝。
例如,清晨井台打水的场景出现了四次,操场放学也是如此,这种重复让观众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推移和英子的成长。
同时,“骊歌”的旋律也屡次出现,每当音乐响起,英子的身边就有一位她喜爱的人离开,英子的无奈与不舍通过重复的曲词一层层渲染,让观众为之心伤,也为之无奈而惆怅。
情景交融是电影中常见的表现人物情感的方式,在影片结尾处,英子一家埋葬着父亲,画面中是满山的红叶,红叶纷飞,又落下,英子送别了自己挚爱的父亲。
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英子的悲伤和无奈,也让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忽视。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好人坏人,天与海,在孩子眼中都无须分清。
穷人富人之间没有严重的对立,人们之间也没有尔虞我诈,更谈不上心机与阴谋。
社会对孩子的耳濡目染,让我们看见了那个时代的天真和烂漫。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英子是一个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孩,她的成长历程让观众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城南旧事 影评

城南旧事影评《城南旧事》影片是值得我们一看的,首先透过《城南旧事》曾获得的奖项来初步了解这部经典之作,电影曾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等。
如此可见导演本人的功底是深深的受到大家肯定的,另外不可否认的还有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思想也是极具影响的。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贻弓用自己的创作在电影中注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他的作品重视个人情感主义历史和现代道德话语呈现,鲜明地凸显了自觉创新意识,成功地将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实现了完美结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在《城南旧事》的影片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譬如影片的两首主题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麻雀与小孩》。
很明显,第一首是借用了中国古典的诗词的意境。
第二首是用音乐的形式表现英子个性的淳朴。
都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影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他导演的影片,能够和谐地运用电影艺术语言,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塑造了富有特色的人物,影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历史感,饱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和精巧、细腻的艺术构思。
比如说:当英子问父亲,为什么骆驼要系上一个铃铛时,父亲说是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但英子却觉得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虽然这些在小说中都有描写,但是出现在电影中,则是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影片语言的风趣性和孩童的纯真。
再比如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对英子眼神的特写。
那纯真无邪的双眼,让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我觉得,那眼神洗涤了我们被世俗污染了的那颗杂念斑斑的心灵。
影片的故事情节,不是以一件事贯穿整个影片,而是用串联的手法,把小英子的生活,根据时间顺序,借用她纯真的眼睛看到的世界直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城南旧事的评价

城南旧事的评价嘿,说起《城南旧事》,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心头暖洋洋,又带着点淡淡忧伤的好片子,就像是老北京胡同里飘出来的一缕槐花香,不经意间就勾起了咱们心底那些柔软的记忆。
这故事啊,它不急不缓地,就像林英子那双清澈的大眼睛,带着咱们穿梭在旧时的城南,看那些个寻常日子里的不寻常。
小英子,她就像是咱们每个人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纯真无邪,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不解。
她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儿,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慢慢在咱们眼前展开。
先说那“疯女人”秀贞吧,人家都说她疯了,可小英子偏不信邪,愣是跟她成了朋友。
秀贞心里头有个念想,那就是找回她那被家里人送走的女儿小桂子。
这事儿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小英子愣是帮着她找到了,原来那小女孩儿就是她的小伙伴妞儿!你说这事儿巧不巧?就像是老天爷特意安排的一样,让人心里头那个感动啊,直往外冒。
再瞧瞧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啊,是个小偷,可小英子却觉得他不是坏人。
为什么呢?因为小英子看到了他心底的善良和无奈。
他偷东西,是为了供弟弟上学,这份兄弟情深,让小英子怎么也恨不起来他。
可惜啊,最后他还是被抓了,小英子躲在角落里,看着他被带走,心里头那个滋味,别提多复杂了。
还有那宋妈,她是个勤劳善良的妇人,为了家里的孩子,背井离乡来到英子家做奶妈。
可到头来呢,自己的孩子一个死了,一个被卖了,这打击对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但宋妈还是咬牙挺着,那份坚强和韧性,让人看了都忍不住要掉眼泪。
最后说说英子的爸爸吧,他是个严父,也是个慈父。
他对英子要求严格,但也充满了爱。
可惜啊,病魔无情,最终他还是离开了英子。
那一刻,小英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她明白了什么是离别,什么是失去。
但她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它用最简单的语言,最质朴的情感,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温暖也有冷漠,但它们都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咱们看的时候啊,就像是跟着小英子一起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旅行,体验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第一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城南旧事》影视鉴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2班张熙婷101908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由弘一法师所做的《骊歌》正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正如《骊歌》所给人的感觉那样,《城南旧事》给人的感觉便是哀愁淡淡,相思沉沉。
观赏《城南旧事》就像欣赏一篇散文,潺潺如流水,清澈得只有恬静的美,即使是令人心中微泛苦涩的离别也显得那么落寞凄美。
一、散文般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散文式电影,它的整体结构清晰明了,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这三个小故事都有同一个主人公,那就是小英子。
小英子跟随父母从宝岛台湾横渡海峡来到北京城。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小英子最初的住所。
在她家附近有个“疯子”秀贞,她整天呼唤着她失散的孩子小桂子和她被抓走的北大学生丈夫司康。
小英子还认识了一个唱戏的小女孩妞儿。
真是命运弄人,妞儿竟然是秀贞失散的女儿!母女俩相认,想连夜乘火车去寻夫,没想到双双被碾死在火车轮下……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小英子搬新家后。
这时小英子七岁了进了学堂。
某天放学回家后,因帮小伙伴捡球,不小心进入了一座荒宅,她在宅院里遇到了那个“小偷”。
“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去偷窃别人的东西。
此后,小英子放学回家就会去荒宅院子里找“小偷”聊上几句。
一天小英子在黄宅院里捡到了一尊小佛像,给了一个便衣密探。
这样小偷被抓,小英子又失去了一个朋友……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小英子家的女佣宋妈的。
宋妈的丈夫泼皮无赖,时常将宋妈的工资占为己有。
宋妈也不在乎,她在乎的是他的儿子小栓子跟她的女儿。
但没想到小栓子早就死了,女儿也被狠心的丈夫卖给了拉车夫,宋妈痛不欲生。
最终,小英子与宋妈也不得不分离……这三个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拍摄的,虽然故事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但都围绕了“离别”这个主题。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

《城南旧事》电影影评《城南旧事》是一部改编自林海音同名小说的电影,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
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纯真眼眸,讲述了发生在民国十二年的三个故事:秀贞与思康的爱情悲剧、小贼与英子的友情以及宋妈的不幸遭遇,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影片以一种淡淡的叙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其中,秀贞和思康的爱情悲剧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秀贞与思康相识相恋,生下了小桂子,然而思康却不知所踪,小桂子也被送走,最终秀贞疯了。
在英子的帮助下,秀贞和小桂子相认后,却不幸死在了火车下。
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小贼的故事也令人深思。
小贼因为没钱而去偷窃,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弟弟,想供弟弟读出书所以到处偷东西。
英子知道他躲在哪儿,常和他聊天,英子或许隐隐约约知道他偷东西,又或许不知道。
影片中有一句话,“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对于英子来说,这个小贼是个好哥哥,可是他又偷东西,没办法定义是好人还是坏人。
最终,小贼被抓走,他的命运也令人惋惜。
宋妈的故事则展现了人性的无奈和命运的悲哀。
宋妈是英子家的帮佣,她侄子会按时来拿钱,告知宋妈家人的情况。
宋妈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都好好活着,然而,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被卖了。
这可怜的女人寄回去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她的遭遇让人感到痛心,也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影片中的英子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小女孩,她的成长历程也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
她从懵懂无知到逐渐理解,小女孩眉间也染上了愁绪,故事里的马车越走越远,而曾经幸福天真的日子也渐渐远去了。
这种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影评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影评《城南旧事》是由导演于洋执笔、1998年出品的一部青春电影。
影片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蔡文姬的视角,走过了她那个被时间和流浪都不断消磨的城南居所里,见证了她的青春岁月。
整个片子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而当电影结束,青春不再时,我们的情感早已经随着剧情温柔的飘散在了时间的旋涡中。
剧情简介蔡文姬,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孩子,因为家庭的不顺利,从家中逃出,来到了广州城南的一个小巷子里租房居住。
她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当售货员的工作,结识了身边的一些小伙伴,经历了许多青春里的种种挫折和艰辛。
同时,她的一个年迈的恩人、吉他手小凯也通过奏响他心中的音符,让她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希望。
对于蔡文姬来说,这片广州城南的土地,无疑为她后半生的命运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
观后感影片以清越的小提琴和吉他演奏为域,情绪沉静但娓娓道来,让人在节奏缓慢而悠长的时间中,深深体味到了青春的美好与苍凉。
虽然剧情简单(不像其他电影一样需要刺激性的事件),但它用心灵和情感刻画了一个城市独居女孩的生活状态和她的情感世界,再次暴露了人们于日常生活的一些细碎的悲欢离合。
那些对于眼下的追求,似乎在影片的表交中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事。
影片中更是凝聚着当时广州装修的味道,尽管是一个小巷子,但看来拍摄组同样下了不少的功夫,而在当中,电影配角都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集合无数性别、种族、年龄的广州小人物,也有演绎出了对于青春、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再看回蔡文姬这个人物,她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孩,不仅拥有着坚强的内心,同时还对音乐有着浓烈的兴趣。
这些在生活的种种艰难环境备受考验。
但即使如此,她依然始终没有忘记她的原则和别人的信任。
蔡文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家庭的破碎并不是终点,并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成为其他人重生的榜样。
这部电影有很多经典的脸部表情、经典的场景、经典的音乐和经典的情节,值得我们反复回味。
结语电影《城南旧事》的每一个镜头都显得非常的细致,观众可以用心体会其味道。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650字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650字影片《城南旧事》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城南旧事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1小时候看过电影《城南旧事》是以一个小姑娘的心里去看的,就像小主人公英子.在英子的眼里,成人的世界充满迷惑与不解.那时看完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前天看完小说版《城南旧事》,很难得,作者写这篇小说时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是她始终怀着一颗孩子似的心,因此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耐人寻味的作品.我以一个妈妈的心态感悟到,教育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原因的,他们通过这些行动了解和感知世界,因此,如果有一个时期孩子突然变得喜欢什么或者讨厌什么,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只好好陪伴就可以,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帮忙自然会告诉我们,如果想自己挑战自己,我们也不必伸出手帮忙.现在就一个孩子,我们表现的过于紧张了,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猜测孩子的想法,很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孩童时的心态,因而越看孩子的有时就越理解不了.这就形成了对立,或许可以说是代沟.孩子们经常会说,大人们真奇怪!是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变得这么神经兮兮的样子!我只希望自己和孩子的差距能小一点,我努力保持着那一点点童心,我希望自己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希望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2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的世界一片纯美,她从不给自己的心灵上锁,形式不一的人,纷扰困惑的事,就这样自由穿梭在她的童年里.英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得不带一丝杂质,她看惠安馆的疯子秀贞,不像人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只有她理解疯子秀贞,理解秀贞有一个〝小桂子〞,她出生在桂花飘香之时.她把自己的表送给了小桂子,因为小桂子有了表就可以看到时间回家来.这种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出的是英子天真.因为这份天真,注定了英子要与秀贞母女俩一段不解的缘分,英子找到的小桂子竟是自己的好朋友妞儿.既然上苍有悲怜之心,为何促使彼此日夜牵挂的亲人相认,而终让那场雨冲毁了那个团圆的美梦?等英子从噩梦中醒来,已搬了家.火车声一定是沉重的,沉重得搬不出这个七八岁孩子的记忆.淡淡的文字,感觉却不是淡淡的,有着一种心酸的味道,悠悠泛起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沉静中思索,遗忘不掉的迷惘与忧伤,风干成童年的一个结.生活还是要继续,童年却不能继续了!夹竹桃落了,英子长大了,不能再是小孩子了……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3电影《城南旧事》演绎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童年时住在北京城南的旧故事.林海音小的时候是个大胆的.爱问问题的女孩子.邻居们都喜欢她,每当我看到小英子追着爸爸问问题的样子,我就觉得小英子太可爱了,问那么多古怪的问题惹我发笑.当我看到英子和妞儿一块儿在西厢房里玩秋千,喂小油鸡时,妞儿给英子看自己身上被父母打得伤口时,我不由得心疼,好苦的妞儿呀,她跟小英子的幸福生活没法比.妞儿家很穷,她父亲就带着她到处拉嗓子讨钱,讨不到就打,父母也不是亲的,带妞儿很不好.哼!狠心的父母,如果我能穿越时空的话,一定会帮妞儿找到她的亲父母的.电影的后半部分我有点儿看不懂.为什么偷东西的贼对小英子那么好呢?而且还给他玩具呢?贼为什么还在离英子家不远的草地里藏脏而不怕被发现呢?秀贞和妞儿到底有没有赶上火车呢?宋妈的丈夫为什么要把女儿卖了呢?英子她爸爸到底是干什么职业的呢?小英子怎么成天胡思乱想呢?转眼,小英子要毕业了,但她的爸爸却因为得了不治之病而永远离开了人世,原本幸福的家庭发生了改变.宋妈只能跟着她的男人回乡下了,一辆三轮车不知把小英子和她妈妈还有她弟弟拉到何处去了.亲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走进小英子的童年,我看到了一幅幅充满了亲情的画面.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4《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在这部《城南旧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无论是小偷.疯子还是保姆,其中总是可以看到阳光和光明,有时,一点也感觉不到旧社会的黑暗,然而难过的地方总是有的.那个疯子本来是个好人,因为丈夫是进步大学生,被政府抓走了,自己的女儿也下落不明,于是就疯了,其他人都怕她,虽然她最后找到了女儿,又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一家人就要团聚时,却和女儿一起被火车撞了.那个小偷偷东西,也是为供弟弟读书,最终弟弟拿到了小学文凭,兄弟俩非常高兴,弟弟不知道哥哥为他偷东西,结果第二天,哥哥就被警察抓走了.这两个人,一个疯子,一个小偷,都可怜的是,在幸福离他们这么近时,他们却都永远得不到了.宋妈也是个尽职尽责的保姆,在林家赚得的工钱全寄回乡下的家里,这一年,她正想回去看自己的孩子时,却得知儿子掉河里淹死了,女儿也被卖了,家里的孩子全没了,一家团聚的幸福也没了.主人公目睹了所有的事,最后父亲也积劳成疾而死,一家人又将迁往台湾,在父亲的墓上和宋妈告别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也就在快到来时,破灭了,幼小天真的主人公在看到这一切后,也就长大了.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让我来介绍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书中配有照片,图文并茂,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但是他们都是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可以说,童年时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的重要的段落.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是很真实.纯朴,那样得纯净淡泊,弥旧温馨.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仅帮助他们母女重缝,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秀贞的亲人).此刻,我不竟为英子感到骄傲,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读着读着,我的心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自在,观后感《《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而世俗上的快乐,不过是金钱和名誉.可以说,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牡丹一样鲜艳.而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们,随着科技的发展,脑子也越来越复杂了,网络侵蚀了我们大脑的灵魂,使得我们不能像英子一样拥有快乐,童年便在时光的步影中消失了.也许,童年是贫穷的,也是富有的,这样认为的人可以是贫穷的公爵,无知的智者,也可以是最富有的穷人,文化低的工人.今天我为大家分享这本书,我只要你们与我分享一下珍惜童年的心情.因为我已经六年级了,现在,我已徘徊在童年的十字路口,很快,我即将告别童年,踏上人生的木舟,感受林海音女士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骏而神圣的吗?这本《城南旧事》就像夏浪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别错过童年,花儿谢了还会开,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我的童年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 (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 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5随着年岁渐长,我却越发怀念起儿时曾经看过的电影.这几年一直在找《城南旧事》的光碟,但很多购物网站上都缺货.等了两年还是缺货,我想也许是订货的人太少吧.说实话,我不记得影片的情节了,只是记得那首〝送别〞歌,还有里面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但是那个电影的感觉我却是记得的,随着年龄渐长,想要重新再看一遍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今天,我在一个在线视频网站上搜到了它.虽然不够清晰,但无论如何它让我得偿夙愿.还是记忆中那份淡淡的乡愁,还是那有些暗沉的颜色,还是那个眼睛大大的小女孩.一切,在模糊的影像中回来了.小英子是里面的主线,串起了看似无关的几个故事:邻居的疯女人.小玩伴.一个小偷.还有乡下来的宋妈.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小英子一家的故事.看完后,依然难忘的是小英子的眼神.这一次,我看到了悲悯.她的眼神让我想到了那一部童话〝小王子〞.我想,小王子也是这样带着好奇和怜悯看着周遭的人情世故.一部是电影,一部是童话,都是从孩童的视角看大人的世界,都是缓缓的叙述.看影片时,自己的童年也在其间闪现:童年的小玩伴.街上的疯子和傻子.毛茸茸的小鸡.陌生但亲切的叔叔......这样的电影让人沉淀下来,停下脚步回首曾经往事,也让人在喧闹中渐渐澄明.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65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导影评范文《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几乎是围绕着“秘密”与“谎言”来完成叙述的。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个重要段落都是以离别来结束的,第一个段落是一场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团聚的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她们结伴去找妞儿的父亲),自己大病了一场,然后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学;第二个段落,英子无意中在荒草堆里发现了被埋起来的赃物,从而她也结识了一个人——“他”,他说自己有个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没能耐,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干了这一行,他还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
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英子看见考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把奖状交给了一个人,正好就是草丛中的那个“他”。
过了几天,英子听见有人喊贼被抓住了。
“他”被警察带走,英子含着眼泪目送着“他”远去。
影片的第三个段落,父亲去世。
宋妈坐着小毛驴回家(她的儿女一个死了,一个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马车的后座上,向那个为了带自己和弟弟,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顾不上的宋妈作别,也向童年作别。
(一) 80年代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扛鼎之作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传统若隐若现地延续着,在激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
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电影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创造空间,“诗化风格”传统也因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便是这一时期对“诗化风格”作出了最好阐释的一部经典之作。
1、影片内容《城南旧事》表现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旧北京的所见所闻,即英子童年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断。
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构成,这就是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相聚与“离别”。
第一段落讲的是英子偶然认识了一位叫秀贞的“疯女人”,秀贞的男人是一位大学生,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当局逮捕,从此再没回来。
二人的爱情结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当作私生子,送到齐化门城墙底下,从此不知下落,秀贞也因此“疯”了。
英子从秀贞那里还得知她一直在寻找她的小桂子。
妞儿是英子结识的一个小伙伴,被狠心的“父亲”逼着唱戏,经常被打得浑身是伤。
一次妞儿告知英子自己是捡来的,她要去找她亲生父母。
聪明的英子看了妞儿脖子后面的青痕,觉得与秀贞说的小桂子的特征一样,便冒雨将妞儿领到秀贞家中。
激动不已的秀贞便把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带着行李箱冲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说是乘火车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车呼啸的烟雾中,秀贞与妞儿的身影就此消失……英子搬进了新帘子胡同的新家,不断听大人们说起附近闹贼的事。
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时碰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好奇的英子便与他交上了朋友,从他那里听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和故事。
后来英子看到他参加他弟弟的毕业典礼。
一次找他玩,顺手将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发现。
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们都为这个小偷、这个“贼”被抓到而高兴。
英子用惊讶的目光又送走了一个“朋友”。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出身贫苦,靠当老妈子养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在英子家几年后,宋妈才得知自己的儿子早已病死,女儿也被丈夫卖到不知什么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亲既严厉又慈爱,是个大学教授。
他经常在家里接待从事革命活动的进步学生。
由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辞世。
父亲去世后,英子全家便迁离了北京。
影片最后一幕是,英子与妈妈和弟弟祭扫了英子父亲的墓,在秋风瑟瑟中,乘上一辆马车告别了北京,而宋妈和丈夫则坐上一头毛驴,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穷苦的乡下去了。
英子与宋妈泪水涟涟,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对视着,在洒满了红叶的蜿蜒山路上,渐渐离去……2、影片风格本片导演吴贻弓在影片风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确而自觉,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来概括本片的总体基调。
“淡淡的哀愁”,体现为主人公小英子与周围人们从相识相交到离别分手的一个个故事。
小英子天真单纯的童年生活中,由于相遇了这样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许多有趣味有意义的内涵,但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剧性生活,也使小英子为之不解或惊讶,而一个个“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离她而去,却又增添了许多的伤感与心痛。
同样的故事,在另外导演手下,可能被处理为具有浓烈悲剧性、强烈情感性的风格,而吴贻弓则既落在“哀愁”处,又尽可能将这些较为强烈的悲剧冲突点、情感爆发点“淡淡”的处理,使之“引而不发”,保持很强的内在艺术张力。
如三个段落的结束处本可以赋予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小英子与三个“朋友”分手离别的场景),但影片却在抒缓、静默的情调中慢慢展开。
“沉沉的相思”,意味着影片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
这既是基于原小说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导演对世事沧桑、历史变迁的哲理性思考的体现。
“相思”——对故土、对童年、对一个个永远逝去、不可再现的生命的追忆,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展现给观众,同时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奋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
如三个段落中与小英子相识相交的“朋友”——“疯女人”秀贞、小偷、宋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境况,尽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贫穷、人生的苦痛,但却从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这些内涵,而且这些内涵又伴随着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在小英子不断追问“为什么”中得以较为深刻的表现。
导演吴贻弓曾对《城南旧事》的影片风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绘,认为它应当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
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了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见吴贻弓:《城南旧事》导演阐述,《城南旧事》资料,中国电影家协会艺术理论部编)。
不论是“淡淡的哀愁”,还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着这样“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二) 视听语言读解影片《城南旧事》在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1、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所谓电影画面“意象”,指的是那些为烘托影片气氛、表达特定思想、情感、情绪,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联想的人、景、物等形象,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进入影片内,住往往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绪,有的“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获得丰富性、多义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旧事》的“意象”,丰富多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
且不说这双“眼睛”在确立本片的“视角”、结构本片的段落等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就这双“眼睛”本身所蕴积的丰富内涵,就足以令人称道。
这双“眼睛”在本片中传达了小女孩的天真、纯洁;也传达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诚;又体现了小女孩的敏锐、机智;还体现了小女孩的忧郁、多思……总之,本片所内蕴的思想、情感、情绪,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这双“眼睛”作为载体。
影片《城南旧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成功地选择、创造了小英子的“眼睛”为这一“意象”。
宋妈的“皱纹”,也在多个场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别反复呈现,让人们从那“皱纹”中读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宽厚,又读出了那个年代下层人物的辛酸、悲惨、苦难和不幸。
作为“意象”的“景”。
为了体现20年代旧北京的风情,更为了营造全片“岁月流逝感”、“世事沧桑感”、“往事追忆感”,本片主创人员绞尽脑汁,搭设了井窝子、卢沟桥等场景,其中井窝子、学堂操场、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满红叶(枫叶)的山路等,给人印象最深。
作为“意象”的“物”。
与“景”的功用一样,影片中的骆驼、归鸦、小油鸡、秋千、夜雨、火车、毛驴、水车等既来自小说原着,又进行了“二度创造”,使之与场景、特别是与片中人物的活动、情感、思索、情绪等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借以想象、联想,唤起每个人的岁月记忆,并从中领悟、感受、品味人生的真谛。
2、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音响设计与运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吴贻弓的父亲是着名作家、画家丰子恺的同学,皆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当吴贻弓着手拍摄《城南旧事》时,其父为他背诵了许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那个时代流行的学堂歌曲。
这使吴贻弓大受启发,并因此重新创作了本片的导演台本,着名作曲家吕其明据此精心创作、设计了本片的音乐音响。
本片的主题音乐。
影片选择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着名学堂歌曲《骊歌》作为全片主题音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歌词与令人感伤、充满离情别意的旋律有机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现,一次次将“离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音响。
影片对音响精致巧妙的设计,获得业内人士调度评价。
井窝子边,哗哗滚出的水流声、归鸦的呼叫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剃头挑担声、驼队的风铃声汇合在一起,用音响描绘出了20年代旧北京的独特风情。
学堂操场上,放学的钟声、孩子们奔出学堂的欢闹声;配上《骊歌》的琴声与歌声,将一种浓郁的思念、追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疯女人”秀贞将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儿连夜冒雨赶往车站,画面上一列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呼啸而来,此时在淡淡的音乐声中,火车呼啸的声音、秀贞与妞儿的喊叫声、英子的喊叫声、雨声、雷电声交汇在一起,将这暗示着悲剧的一幕演绎得撼人心魄。
3、“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艺术重复”是艺术创造中经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着构成艺术作品的某些因素――语言、旋律、音符、线条、形体动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艺术作品中的反复多次呈现。
作为综合多种表现手段的艺术、电影的“艺术重复”运用时也许格外困难,如果不能够起到推进电影展开、强化电影艺术感染力、表现力的作用,则有可能带来节奏拖沓、进展迟缓、繁琐屑碎、使人产生观赏疲惫乃至厌烦之感。
影片《城南旧事》“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为它艺术探索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
整体结构的“艺术重复”。
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结构而成,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体感,本片紧紧抓住“离别”这个“魂”,每一个段落都按照“相聚→离去”的方式进行叙事、表达、展开。
“疯女人”秀贞与小英子把妞儿领到秀贞家后,秀贞与妞儿(小桂子)便离她而去。
小偷与小英子在残墙断壁后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后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后小偷被警探抓走,离小英子而去。
宋妈与小英子相聚家中,几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员,最后也不得不含泪告别,消失在小英子的视野中。
“相聚→离去”成为结构全片叙事方式的“艺术重复”,将“离别”一步步展开、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统一、完整的艺术品格。
画面语言的“艺术重复”。